书城成功励志10秒钟打造做人高手
49569400000021

第21章 做人要八面玲珑(3)

有些人天生是服从者,他们不知道一件事情牵涉的范围有多大,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和处理棘手的问题。但他们也有与人协作的愿望。只是他们的协作是一种消极的协作。他们会说:“你看,我适合干什么,只要你安排了,我就会尽心去做。”所以,通过是否善于合作,可以区分出一个人是不是个可成大事的人。

成功人士有极强的号召力,能鼓舞并指挥他属下所有的人员获得比在没有这种指挥影响力之下更大的成就。要想成功,必须拥有这种精神。为达到这一目的,可通过自愿的方式,也可通过纪律的强制。个人不断修正自己的想法,与他人达成谅解与合作。成功人士最赞赏的一种人际关系是和谐发展,为什么?人和万事兴。人与人相处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人本来就是群居动物;人与人相处能够美好而又和谐,却又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三教九流,人也各异。惟有和谐相处,生活才会美好,因为和谐是美的最高境界。而这种境界是需要用良好的合作来维持的。

21世纪是一个合作的时代,合作已成为人类生存的手段。因为科学知识向纵深方向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人们不可能再成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每个人都要借助他人的智慧完成自己人生的超越,于是这个世界充满了竞争与挑战,也充满了合作与快乐。合作不仅使科学王国不再壁垒森严,同时也改写了世界的经济疆界。我们正经历一场转变,这一转变将重组下一个世纪的政治和经济。将没有一国的产品或技术,没有一国的公司,没有一国的工业。至少将来不再有我们通常所知的一国的经济。留存在国家界限之内的一切,是组成国家的公民。

在21世纪的今天,世界化的科学与技术的合作早已超越了国境线,许多大公司开始做出跨国性联姻,财力物力与人力的重新组合,导致了生产效率提高和社会物质财富总量的增加,必将使科学技术的成果在更广泛的范围内造福于人类。

每个欲成就一番事业的人要懂得学会合作,与人共处有着深刻的内涵。学会共处,首先要了解自身,发现他人优点,尊重他人。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要使学生了解人类本身的多样性、共同性及相互之间的依赖性。学校开设的诸种科目,无论是社会学科还是人文学科,都是为了传递人类的思想文化遗产,增进对于本民族和其他民族的了解,认识各自的文化特性和共同价值。了解自己是认识他人的起点和基础,正所谓“设身处地”。同时,教育作为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也注重从了解他人、他国、他民族的过程中更深切地认识自己,认识本国、本民族,这种了解和认识,始自家庭,及于学校,延至社会,推而广之于国际社会和各国人民及其历史、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等,并从这种深入的了解之中,培养人类的尊严感、责任心、同情心和对于祖国、同胞和人类的爱心。

那么,我们该如何培养自己的合作原则呢?请看:

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个原则,合作也一样。与人相处,要坦诚相见。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周围的矛盾无须在一些无所谓的问题上争个你死我活,过于“精明”,就会落得“人至察则无徒”的结果。青年人在养成与人合作的习惯的同时,更要注意合作也是有原则的。

不仅如此,还要知道社会是复杂的,它不像学校里那么简单。

个人即使为协调人际关系作出了很多努力,事实上仍然不能完全免除同别人的冲突。人与人之间发生交往,产生矛盾,这是由人的天性所决定的。

也许由于观点、趣味的不同也许因为感情、个性的抵触,从而误会,产生纠纷。我们要正确认识这一切。产生矛盾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归根结底还是由于诸如狭隘自私、敏感多疑、刚愎自用等人性的弱点造成的。人们思考和处理问题往往习惯于从自我出发,平时疏于同别人沟通,因而出现矛盾后,总认为真理在自己这边,别人都是错的。

发生这样那样的冲突应该说对双方都是不利的,必然会对各自产生消极的影响。一个想成就一番事业的人,必须想方设法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千方百计地消除各种矛盾。

11.哼哼哈哈闯天下

在人际交往中,一个说法,一种观点,都可能代表着一种思想倾向和情感倾向,人们正是根据这些倾向划分出了一个个人际的阵营量和交往的圈子,或被某些人接受或被某些人排斥,都是这种倾向作用馨的结果。有时,为了让对方接受自己,你可以表明你的倾向;有时为了不被对方排斥,你也可以不表明任何倾向,对对方的说法和观点既不说“是”,也不说“否”,让对方无法洞察你的底牌。这样做,虽然不能得到对方的理解,却也不致遭到对方明确的排挤和反对,从而达到与所有人都和睦相处的目的。人们在生活中摸索到处理这种人际关的最好方法,就是不表明态度的“哼哈法”。

有些话题,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难以回答。

有一次一个中国驻法国使馆的随员,在宴会中与一位巴黎小姐跳舞。那位巴黎小姐突然发问道:“法国小姐和中国小姐两者当中,你喜欢哪一国的多一点呢?”

这一问题突如其来,实难作答。如果说喜欢中国小姐多一点,不免有失外交礼貌;若说喜欢法国小姐多一点,则自己是中国人,这更不妥。但聪明的中国随员略一思索后,便彬彬有礼地回答巴黎小姐说:

“凡是喜欢我的小姐,我都喜欢她。”

这一回答真是妙极了,跳出了巴黎小姐所限定的范围,达到了回避对方问题的实质目的。

在一些社交场合,会面临一些难以对付的人提出的难于回答的问题。比如,英国首相威尔森在发表竞选演说的讲话刚进行到一半时,突然有个捣乱者故意高声打断他:“狗屎垃圾”当众把他的话贬得一钱不值。威尔森毕竟是威尔森,面对如此尴尬的场面居然还沉得住气,只见他微微一笑,非常平静地说:“先生,请不要着急,我马上就要谈到您提出的脏乱问题了。”那个捣乱者被他这一幽默而又充满讽刺的话弄得面红耳赤,哑口无言了。

英国首相丘吉尔先生也惯于用这种方法摆脱尴尬的局面。据说,丘吉尔在脱离保守党加入自由党后,一位反对他的妇女对他说:“丘吉尔先生,您有两点我不喜欢。”

“哪两点惹您不高兴,夫人?”丘吉尔问。

“您执行的新政策和您嘴上的胡须。”

“请注意,”丘吉尔彬彬有礼地答道,“您可有机会接触到其中的任何一点吗?”

这样巧妙地转换问题后,既显得幽默,又不卑不亢地回应了那位夫人对他的指责。

前苏联著名诗人马雅可夫斯基也深谙此种直言转移话题之妙。有一次,他在会上朗涌了自己的新作后,收到一张指责他的纸条:“您说您是一个集体主义者,可您的诗里却总是‘我’、‘我’……这是为什么?”诗人宣读完这张条子后,不慌不忙地回答说:“尼古拉二世却不然,他的话就总是‘我们’、‘我们’……难道你会以为他是一个集体主义者吗?”会场上顿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马雅可夫斯基先生针对对方问话中的“我”,并未作正面解释,而是巧妙地转换话题,以反问尼古拉二世的“我们”来作回答,巧妙地回击了对方,又没使对方受到伤害。

12.切忌“过分投资”

人和人之间适当地保持距离,为彼此的心灵留下一点空间,这也许是平衡人际关系的重要法则。

朋友告诉我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故事讲述了一位女士结婚不久就离婚了。离婚的原因听起来像天方夜谭。用她丈夫的话说:“你对我们太好了,我们都觉得受不了。”原来这位女士非常喜欢关心照顾别人(母性自我强的人都有这种特点),甚至到了狂热的地步。每天除了正常的工作外,所有的家务,包括买菜、做饭、洗衣服、擦地板等等,都由她一个人包办,别人决不能插手,弄得丈夫、公公、婆婆觉得像住在别人家里一样。好事几乎都被她做尽了。久而久之,全家人对其忍无可忍,终于提出要让她离开这个家庭。因为他们都感到心理不平衡。

也许你会有这样的疑问:坐享其成不好么?其实,对一个有劳动能力、理智健全的人来说,独立、付出都是内部的需要。人际关系中如果不能相互满足某种需要,那么这种关系维持起来就比较困难。

一提到人际交往,卡耐基几乎成了一个“成功人际交往”的代名词。他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要遵循心理交往中的功利原则——这一原则是建立在人的各种需要(包括精神的、物质的内容)的基础上,即人际交往是满足人们需要的活动。

心理学家霍曼斯早在1974年就曾经提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质上是一种社会交换,这种交换同市场上的商品交换所遵循的原则是一样的,即人们都希望在交往中得到的不少于所付出的。中国古语有“交友强于己”,就是这个道理。

其实,何止是得到的不能少于付出的,如果得到的大于付出的,也会令人们心理失去平衡,开头的那个故事就是很好例证。在父母和子女之间也常有这样的情况,很多父母抱怨自己为孩子付出很多,结果孩子却不领情,其实是孩子承受了太大的压力所致。初入社交圈中的人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好事一次做尽”,以为自己全心全意为对方做事会令关系融洽、密切。事实上并非如此。因为人不能一味接受别人的付出,否则心理会感到不平衡。中国人讲究回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也是为了使关系平衡的一种做法。如果好事一次做尽,使人感到无法回报或没有机会回报的时候,愧疚感就会让受惠的一方选择疏远。

人际交往要有所保留的道理人人都懂,但是,如何做以及其中包含的心理学的道理未必都知道。留有余地,好事不应一次做尽,这也许是平衡人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在乡下,乡亲们对于给过他们帮助的人总是好酒好肉的招待,好酒好肉是他们能拿出的最好的东西,只有拿最好的东西才能回报别人的帮助。也只有这样,在下一次有求于人时他们才会觉得自己不欠别人的,才不会心有愧疚。假如别人不接受他们的招待,那么乡亲们也许再也不会求助于他。这是淳朴的本心,但也的确是正确的交往之道。所以,如果你想帮助别人,而且想和别人维持长久的关系,那么不妨适当地给别人一个机会,让别人有所回报,不至于因为内心的压力而疏远了双方的关系。

留有余地,适当地保持距离,因为彼此心灵都需要一点空间。而“过度投资”,不给对方喘息的机会,就会让对方的心灵窒息。留有余地,彼此才能自由畅快地呼吸。

13.恰当地赞美他人

赞美他人,是我们在日常沟通中常常碰到的情况。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恰当地赞美别人是必不可少的。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工作受到别人的赞美。我们花了很大的精力,希望从他人那里得到赏识,但是,我们之中认为周围的人充分理解自己言行的人并不多,而我们自己也很少评论那些发生在我们周围的、我们所喜欢的言行。这一点着实令人感动奇怪,因为表示赞赏是非常容易的,不需要任何代价,而我们在赞美别人后自己得到的报偿却是多方面的。

人人都喜欢被赞美。美国著名社会活动家曾推出一条原则“给人一个好名声”,让他们去达到它。他们宁愿做出惊人的努力,也不会使你失望。因为赞美是不会被人们拒绝的。我国清朝出现过一部《一笑》的书,里面记载了这样一则笑话:

古时有一个说客,当众夸口说:“小人虽不才,但极能奉承。平生有一愿,要将一千顶高帽子戴给我最先遇到的一千个人,现在已送出了999顶,只剩下最后一顶了。”一长者听后摇头说道:“我偏不信,你那最后一顶用什么方法也戴不到我的头上。”说客一听,忙拱手道:“先生说的极是,不才从南到北,闯了大半辈子,但像先生这样秉性刚直、不喜奉承的人,委实没有!”长者顿时手持胡须,洋洋自得地说:“你真算得上是了解我的人啊广听了这话,那位说客立即哈哈大笑:“恭喜恭喜,我这最后一顶帽子刚刚送给先生你了。”

这只是一则笑话,但它却有深刻的寓意。其中除了那位说客的机智外,更包含了人们无法拒绝赞美之辞的道理。之所以如此,最主要的原因便在于赞美他人能满足他们的自我。如果你能以诚挚的敬意和真心实意的赞扬满足一个人的自我,那么任何一个人都可能会变得更令人愉快、更通情达理、更乐于协力合作。美国的一位学者这样提醒人们:努力去发现你能对别人加以夸奖的极小事情,寻找你与之交往的那些人的优点,那些你能够赞美的地方,要形成一种每天至少五次真诚地赞美别人的习惯,这样,你与别人的关系将会变得更加和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