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中国广播文艺理论研究
49568200000011

第11章 广播与文学(2)

例如,首次揭开国共两党情报斗争内幕的长篇小说《特工行动》,描写了青年唐晔在我党情报人员的启发引导下,利用其出身背景的优势打入国民党军统情报机关,获取了大量的情报信息,为我国的解放事业起到重要作用,最后他又随同蒋家父子去台湾开始了新一轮的斗争。书中错综复杂的情节在惊心动魄的环境中展现,人物性格与命运在跌宕起伏、悬念重重中发展,可听性强。这部小说在1997年播出后,深受听众喜爱,反响非常强烈,一度使该书在书店被抢购一空。另外,由于小说连播节目的听众群既有年龄层次上的差异,也有知识结构上的差别,因此,选材要尽量多方位、多角度、多侧面,以求雅俗共赏。

评论家常常用“生活的画卷”来形容小说所描述的生活内容的广阔、丰富。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就曾经把司汤达的小说《巴马修道院》比喻成一幅画,说:“这幅画规模宏大,好像有五丈长,三丈高,而手法、制作,又有荷兰画派的精细。”而这幅“生活的画卷”,它的中心问题是创造出各个历史时期,不同阶层、不同教养、不同性格的男女老少的各色形象。那么作为小说连播节目,在选材中一定要注意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否达到了一定的火候,人物是否都活起来、动起来,以他们各自的言行来显示他们的心理和个性。

例如,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讲述的是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描写了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梁家养子韩子奇与梁家两个女儿梁君璧、梁冰玉的爱情悲剧以及新月和她的教师楚雁潮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的悲剧。书中人物错综复杂的感情纠葛及人物之间的矛盾相互扭结,使故事在一波三折中向前发展,人物性格及命运在跌宕起伏中得以展现,让听众与书中人物命运共沉浮。在《穆斯林的葬礼》中,韩子奇与妻子梁君璧的夫妻之情,韩子奇与妻妹梁冰玉炙热的、真实的、抛弃一切的爱情,还有韩子奇和梁冰玉的女儿新月与她的教师楚雁潮之间缠绵悱恻而又终不能成眷属的遗憾……这一系列揪心的感情纠葛和悲凉的人物命运,无不感染着听众的心,让人产生心灵的共鸣,从而达到以情动人的艺术效果。

再次,贴近听众的生活,贴近听众的心理。

小说以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反过来又会影响社会生活,这就是小说的艺术特质,也是文学不同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特点和规律。小说中的艺术形象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欣赏者,各自都会有不同的欣赏需求。这种欣赏都是通过对作品的欣赏活动,通过对欣赏对象的感受、体验和想象,从感性形象中来认识社会生活。人们不但要认识现在,也想认识过去,更想去了解和探索未来。一部优秀的小说,一位杰出的小说作家,能够满足人们的这些需求,使之享受到“美”。正像罗丹所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发现出美来。”艺术实践证明,一切具有永久艺术魅力的文学作品,当然也包括小说,都是因为它在真和善之外,还一定包含着美。

比如,毕淑敏的长篇小说《拯救乳房》由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6月出版,该书是国内第一部以心理治疗为内容的长篇小说。小说主要讲述了海外学成归来的心理学博士程远青刊出广告,面向社会招募乳腺癌病人,组成心理治疗小组。前程似锦的公务员、德高望重的老干部、清秀可爱的硕士生、形容枯槁的下岗女工、踌躇满志的白领丽人、乔装打扮的男人……各色人等汇聚一堂,各自携带着复杂的人生经历和对死亡的抗争,在小组内碰撞成长……许多隐藏的秘密及人物的内心世界一一展现在听众的内心视像里……小组治疗工作节外生枝、悬念迭出……小组因被迫参加电视广告拍摄,炒作新药,而陷入困境……小组成员面对死亡,也面对生命的超越,作出了撼人心魄的抉择……

全书共29万余字。经编者必要的删节、改写以及广播化处理,现余近20万字,分37集播出,每集25~27分钟。

经《小说连播》播出之后,有听众来信说,“听完《拯救乳房》,我喜欢上了作家毕淑敏,是喜欢她作品里那份浓浓的人情味。孝心、爱心、平常心,亲情、爱情、朋友情,在她的作品中一点一点渗透,最终透彻又令人感动,同时又为读者指明了方向——难得的情谊,难得的共鸣,难得的决心……你的心会为之震撼,你希望用你的心去体味、去包容、去接纳……”《拯救乳房》展现给我们的是人与人之间心的交流,是人与人的相互关怀,是对真情阐释的继续。也许是当兵的经历磨炼了毕淑敏,她的沉稳、含蓄、刚毅都展现在了这部作品中。

北京大学胡佩诚教授也讲到这是一部扣人心弦、深入灵魂的著作,同时也是一部具有崭新思路、探索心理治疗奥秘的著作,更是关注人性的呐喊,它定能引起读者和听众的瞩目与思索。

这类文学作品描绘了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的种种矛盾、曲折以及解决矛盾的过程,贴近生活,容易广大听众的情感共鸣。

2.编辑

书,选定后,距离成为听众喜欢的广播文艺节目或是艺术的精品还相差甚远。

书好,并不意味着节目就一定出色;换句话说,一名优秀的长书编辑会设法弥补书的内容不足,使之增辉添彩。

在编辑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把握整体节奏,理顺故事脉络。

传统意义上的小说都具有故事结构、人物细节。其中有的是以结构为主,有的是以心理刻画为主,所以表现手法就有散文式的和章回式的等等。面对如此丰富的小说世界,编辑要具有较为深厚的文字功力。编辑必须掌握各类小说写作方面的特点,找到最贴切的改编方案。为了突出主线,使人印象深刻、完整,可对作品重新进行调整,或按人物的命运发展,或按时间、空间顺序,或以主要人物贯穿,做到对原小说的总体把握和艺术想象的再思考。而只有了解原作品的背景,明确主题,熟悉人物、故事发生的环境等之后再进行编辑工作,才会整理出具有艺术魅力的上乘作品。在案头工作中,编辑要对作品进行总体设计,包括每一讲的情节安排、悬念设置,以至细致的人物语言处理、人物声音形象的塑造、基调的确立,都倾注着编辑对听觉艺术的探求。这种技能并非一日之功,它需要编辑有不断进取的精神。

第二,根据听众心理设置悬念,增强连续性。

听众的欣赏习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由于人们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想让听众在30分钟之内做到聚精会神地连续收听,节目就要力求尽量简洁。

设置悬念是编辑长篇小说的传统工作,但对于不同的作品,其悬念的设置也应该有所区别。比如,刑侦题材的小说应该侧重连贯性,集集相扣,步步逼近作品的高潮。通过编辑精心设置的悬念,牢牢拴住听众的心,每天留给听众一个或几个企盼解开的谜,使听众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并保持连续收听,这就是最终目的。例如,《刑警803》就是成功的示例。而对于一些爱情题材的作品,这样的悬念点比较少,因此需要保持每一讲的相对完整性。

3.演播

第一,编导要能激发演员的最佳演播状态和创作技巧,这一点主要反映在编导对演播者的选择和激发其感悟能力方面。一部长篇小说的录制播出,是编导与演播者共同努力的结果。演播者的二度创作是非常重要的。演播者对小说理解程度的深浅、演播者的演播功力,直接决定着演播效果的好坏。节目的演播风格要与作品风格相统一,就必须选择与作品风格最适合的演员来演播。一个好编导在录制作品时除了做好节目的详细案头工作外,在录制工作中更重要的是能充分调动发挥演播者的最佳演播状态,把握作品的风格、人物的个性、节目的节奏、声音的魅力等,唯有这样,才能使作品达到精品标准,被历史和人们留存下来。

第二,演播者对作品的理解、体验、表现的深度直接关系到节目的成败,所以演播者本身必须要有深厚的文学修养和艺术造诣,同时声音条件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文学作品是以语句为基本单位的,所以演播者就要以语言为基础,在演播过程中必须做到语言的准确性、形象性、生动性、典型性。准确性就是不能有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词语,南辕北辙、交代不清的描述,杂乱冗长、读听分离的语句,这些都是广播的大忌。形象性就是在演播的过程中要有对象感,时刻想着为听众营造一个虚拟的艺术世界,满足人们情感和体验的需要。生动性就是要求语言生动活泼,有血有肉,耐人寻味,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启发听众的联想,达到真实的目的。语言的典型性就是在演播中刻画人物的个性语言,同时展现作品独有的风格。

(三)开拓创新是小说连播节目发展的必由之路

小说连播一直是广播文艺中的一档“王牌节目”,它历来有着听众数量庞大、收听率居高不下等诸多优势。然而,在世纪之交,却发生了一系列令人吃惊的变故:收听率下降,听众悄然流失,广播时段为其他热门节目所“侵占”……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就全国范围来看,广播的节目质量并没有下降,编辑力量较之以往还有所壮大,新节目的制作数量有明显增加,围绕小说连播的一切糟糕表现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但如果我们敞开心扉,去充分感受一下时代,去目睹周围发生的变化,就会发现,这一切又是多么的顺乎其然。

新技术革命把人类社会带入一个新的、巨大的变革时期。人类的生存空间被异乎寻常地打开,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大街上,光碟、磁带搅和着震耳的声浪,国外大片的海报令人眼花缭乱,在移动电视、数字电视的加盟下,电视变得无所不在,迅速延伸的互联网把世界联系得更紧密。在这样一种传播几乎没有国界的大背景下,人们的文化消费有了更多的选择,技术化、市场化、全球化的叠加对小说连播节目造成空前的挤压,即便是节目的忠实听众对节目也开始有所选择。我们想让听众回归广播,就一定要用优秀的作品去感染、陶冶、吸引更多的人。而节目的创新则是其开拓发展、追求卓越的必由之路。谁的思路好,谁的创意多,谁的点子新,谁制作的节目就会受听众喜爱。

第一,从“质”上讲,首先,我们选播的作品一定要在思想和品位上属于上乘。

现在社会上的优秀作品不少,但品位低下的作品和消极的创作取向也有很多。在各种形式的(包括广电总局禁止的)文艺作品中,赤裸裸地宣扬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拜权主义的作品也并不少见。德国音乐家舒曼说:“给人们的内心深处送去光明,此乃艺术家独一无二的使命。”因此,小说连播节目的工作者必须拥有一双慧眼,肩负使命感、责任感,把优秀、积极、健康的作品奉献给社会。

文学创作要讲政治,要弘扬主旋律,更要讲艺术。文学艺术作品要用艺术的力量来吸引人、鼓舞人、激励人,它不仅仅要给人以教育和启迪,更重要的是,要给人以审美的愉悦。

比如,哈尔滨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的《中国制造》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这部作品描写了某经济发达城市十几天内发生的感人故事。小说把以姜超林、高长河为代表的高层领导,田立业、何卓孝等中层干部及田立婷、李堡垒等普通群众的思索和奋斗,奉献和牺牲,感情和命运,交织成迎接新世纪的改革交响曲,气势恢弘,情感真挚,情节动人。作者一如既往地直面人生,不仅深刻揭露了腐败分子给改革事业带来的危害,也不回避在风起云涌的社会大变革中,人民内部、体制内部、人的灵魂深处的矛盾和斗争。作者始终以充满戏剧情节的矛盾冲突展示人物的思想、道德、政治理念和操守在生活中的升华和堕落,热情地呼唤社会公正、正义和真情,从而使得每一个人物,无论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都有血有肉。该作品思想内涵丰富,艺术性强,在哈尔滨电台播出后,引起听众的强烈反响和好评。

第二,从“量”上讲,各电台应给予小说连播节目的时间、空间更多些、更大些,时段更好些。因为时下我们身边粗俗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可供播出的国内外的优秀文学作品也不少,让终日忙忙碌碌的读者在书海中选择优秀作品毕竟不是一件容易之事。因此,安排更多的时间,选择播出更多的优秀作品,是带有普遍性需求的。

2002年盛夏降临之际,在上海市孕育诞生了一家以长篇连播为主打栏目的专业频率——上海电台文艺频率,全天小说、评书、故事的播出时间长达11.5个小时。这样的专业频率在全国还是首家,引起了广播界内外的广泛关注。

现在各台都在整合频率资源和节目资源,借鉴上海台的做法,甚至再大胆一些,创办一个专门的文学频率,集中播出语言类文学、曲艺节目,包括小说、评书、报告文学、散文、诗歌、相声、小品、电影、电视剧、录音剪辑、广播剧等,未尝不是一个可取的尝试。办这样一套节目,不仅有利于提高整个广播的文化、文学品位,而且有利于听众的选择和收听,有利于巩固和扩大广播的目标听众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