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0-3岁孩子的早期教育
49563100000008

第8章 幼儿篇(4)

(三)树立幼儿的自尊心与自信心

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人的精神支柱,即使是能力差的幼儿,只要我们能发现他的长处,并提供一些取得成功的机会,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就能把他内在的潜力发挥出来。我们更应尊重幼儿,特别是发现幼儿犯了错误,不能用打骂或一些较难听的言语来刺激他们,而应抓住他们某些特长或进步给予鼓励表扬,这样幼儿就会有自信心。

(四)对孩子教育的一致性

现代家庭中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长辈有父母、爷爷、奶奶、外婆、外公等。因为是独生,祖辈们对孙子女就特别的溺爱和顺从,经常为一些小事情,父母说应该这样做,而祖辈却说这样做不行,应那样做。长辈之间的矛盾造成了孩子无所适从,久而久之使孩子缺乏正确的是非观念,所以在教育孩子时长辈们必须有统一认识,克服“树大自然直,孩子大了自然会懂事”等错误的观点,一定要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如当孩子犯了错误后,家长们的态度应该一致,无论是严厉批评还是委婉说教,前提都应是:你这件事做错了。

千万不能出现父母批评他,而祖辈却站出来帮孩子的情况。这样才能使孩子知道“对”与“错”的标准,久之形成良好的性格品行。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应该为幼儿做出良好的示范。

(五)隔代抚养不利于孩子心理健康

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退休后身体健康,又无其他事可做,而年轻的父母由于工作节奏快,压力大,无法照顾孩子,祖辈们自然担负起抚养孙代的义务。隔代抚养有诸多的好处,然而也有很大的弊端,尤其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更大。老人的心都比较慈善,加上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真可谓“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什么事都依着孩子,迁就孩子。在此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极易形成自私、任性等不良性格。

老年人抚养孩子,常常是过分地关心和溺爱,包办孩子的一切事情,使孩子没有机会亲自动手做自己的事情。长期下去,会使孩子缺乏独立性、自信心和果断力,产生依赖心理和受挫力差的毛病。这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稍微受挫就一蹶不振,并产生心理与行为障碍。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对父母的情感需求,是其他任何感情所不能取代的。即使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整天全身心地围着孩子转,将自己全部感情投到孩子身上,也是无法取代父母的爱。隔代抚养常常使孩子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孩子缺少血肉相连的父母之爱,极可能使孩子因情感缺乏而产生情感和人格上的偏差,这既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也影响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和关系,产生心理和行为障碍,对人、对物缺乏爱心,易产生暴力倾向和其他行为问题。

因此,对于年轻的父母来说,孩子是最重要的,不管有多重要的事、有多繁忙的工作,都应尽量亲自抚育孩子,使你的宝宝不但有健康的身体,更有健康的心理。

(六)重视对孩子的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对幼儿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英国优生学者、心理学家高尔顿就曾强调过“热情”在人的智力活动中的作用。

他说:“我认为,不存在没有热情的智力,也不存在没有智力的热情。”一位美国心理学家曾对150名最成功的智力优越者的研究结果表明,能取得卓越成就的人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具有良好的智力因素,热情、自信等积极的情感因素在其成功中亦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高尚的情感是人们从事工作、学习和劳动的巨大动力。我们要根据幼儿情感发展的特点,培养幼儿的道德情感、理智感和美感。

人的童年应该是培养情感经历的学校,这个学校首先就是家庭,因为和谐的家庭生活,是培养人们美好情感的肥沃土壤。如培养孩子的爱心,父母从孩子小的时候,就要给孩子同情心和怜悯心的教育。比如在公共汽车上,家长对孩子说:“你看,那个阿姨抱着小弟弟多累呀,我们让她坐到这里来吧。”另外,要经常让孩子看到大人是怎样关心同情帮助他人的,这对于培养孩子的善良品质是最好不过的了。总之,父母要注意保护孩子最初的美好情感,不要因为心疼孩子,就对孩子的利己情感一味迁就。教育孩子好吃的大家分享,可是看到孩子不乐意,就不再坚持了,长此以往,就会强化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造成孩子心理发展的偏离,长大后成为自私自利、不顾他人的人。

(七)给孩子良好的安全感

早年的经历对一个人的情绪发展和个性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婴儿期正常的依恋关系,使孩子具有良好的安全感。而不正常的依恋往往暗示着早期经历中的某种挫折或消极的情绪体验。心理学家在研究婴儿的情绪发展时发现,依恋母亲是每个孩子都有的行为反应,但孩子之间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这种差异除了有生物学的原因以外,更主要的是与孩子早期所经历的情绪体验有密切关系。例如,同样由母亲将孩子带到一个陌生而刺激丰富的环境,孩子通常有不同的反应。有的孩子会被玩具吸引而去摆弄玩具,只要母亲不离开视线,他们会很放心独自玩耍。有的孩子则表现得很紧张,虽然对周围的环境也很好奇,却不敢离开母亲,他们紧紧依偎在母亲身边,甚至抱着母亲。有的家长或许会认为,这类孩子可能与母亲更亲近,与母亲的关系更密切,而前一类孩子可能跟母亲的关系比较疏远。实际上,恰恰相反,这种紧张与孩子早期过多的消极情绪体验有紧密的联系。这些孩子的母亲或由于某种原因经常对孩子发脾气,当孩子“犯错误”时惩罚孩子,在孩子最需要的时候不能给予帮助。这样的孩子缺乏安全感,他们会紧挨着母亲,害怕母亲一旦离开,就会在自己最需要的时候得不到母亲的帮助,他们对自己最亲近的母亲并不信任。而前一类孩子则有较好的安全感和对母亲的信任感。幼年时,孩子最信任的人就是母亲,来自母亲的欺骗对孩子信任感和安全感的打击最为沉重。童年时,带有消极情绪的记忆是深刻的,对于一个聪明的孩子更是如此,这种消极情绪体验可能会形成固定的情结进入人的下意识,而且会在很长时间内影响孩子今后的发展。所以,在这里要提醒每一位母亲和家长,不要轻易对孩子许诺,一旦答应就要尽量做到。

(八)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家庭环境对孩子性格的养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孩子影响最早、最深、最强、最经常的环境刺激,是父母的爱,是家庭与孩子建立的亲子关系。因此,家长要懂得怎样爱孩子,尽量爱而不露。如:小孩子摔倒擦破了一点皮,父母虽然也心疼孩子,但表面却很沉着镇静地把孩子扶起来,并安慰孩子:“擦破点皮没多大关系,上一点药马上就会好起来的。”那么孩子也会对摔破一点皮不以为然,形成一种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非常勇敢的性格。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往往会提出许多无理的要求,假若我们做父母的对幼儿过分溺爱和迁就,要什么给什么,久而久之,孩子长大后一旦对越来越高的物质享受得不到满足又缺乏用道德标准约束自己的能力,就很容易走上歧途。

日本有一种说法:“溺爱子女的家长是一群唯命是从的大臣,簇拥着一个愚蠢的国王。”溺爱严重影响孩子的个性发展,妨碍智力进步,而且有损身体健康。因此,家长对幼儿正确的言行和合理的要求应该给予支持和鼓励,对不正确的言行要求不但不能满足,而且应耐心进行说服教育,使孩子明白为什么这样的要求不合理、这样的言行不正确,长此以往,就能使孩子真正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这才是真正的爱孩子。总之,在良好的亲子关系沐浴下的孩子,将获得更多的幸福和优良的性格;而把孩子当玩物笑料或出气筒,易使孩子怕生、害羞,丧失自尊心、自信心,失去独立人格,甚至产生对环境的敌视心理。

心理学研究证明,幼儿期孩子的心理活动比较简单,他们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的,对事物的认识多以感受外部刺激而出现反应为主,其感觉比理智多。

在行为上多以模仿为主,儿童年龄越小模仿得越突出。而孩子最先、最经常、最直接模仿的对象就是父母。要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父母应先从自身做起。

父母首先要热爱生活和工作。父母工作的责任感和奋发向上的精神通过自己的行为而自然流露出来,从而让孩子领略到生活的意义。父母的言谈、举止、为人处世和各方面的表现都对子女起着示范作用,孩子耳濡目染,多次模仿,就逐渐形成固定的心理过程和心理倾向。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除了身教之外,还需言教,需要体现在家庭的生活实践和行为习惯上,家长可以向孩子讲有贡献人物的故事,孩子爱听故事,也最易于接受光辉形象的感染。久而久之,就会给孩子正在形成的性格留下深深的烙印,父母应是孩子行为习惯的表率。平时家长尊敬孝顺老人,同情保护弱小,爱护环境,遵守公共道德,就连家庭琐事,家长都能以文明的行为以身作则并严格要求,养成良好习惯,孩子的性格就在这些点点滴滴中塑造起来。儿童时期是身心迅速发展时期,也是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可塑性大,他们处处以父母的行为为表率和楷模,这就要求我们做家长的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孩子做出榜样,为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九)善待幼儿胆怯

胆怯俗称胆儿小,是很常见的一种心理反应,在独生子女中有一定的代表性,即使在成人中也很常见,只是成人更善于掩饰罢了。胆怯是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为适应环境而逐渐形成的,它能够促使人类警醒,而重新审视某种问题或现象,是人类本能的一种防御反应,目的是为了保护自我。胆怯也是一种个性特征,无所谓好与坏,切不可认为没有丝毫的胆怯就是完美的个性。

不少父母在谈到孩子胆怯时,常常忧心忡忡,一筹莫展:担心孩子不敢大声说话,将来怎么闯天下;忧虑孩子难诉委屈,将来可能不会保护自己;怀疑孩子一时的退缩会无法面对未来激烈的竞争。虽然做父母的顾虑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这些对胆怯的认识有失偏颇。家长需要把孩子当成孩子,用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来对待他们,用孩子的标准来判断衡量他们。孩子的声音低并不一定代表胆怯自卑,声高并不一定代表勇敢自信,否则,何以解释孩子一时的腼腆、害羞呢?孩子对周围环境的认识相当有限,一时的回避退缩在所难免。

只要胆怯没有使孩子感到不快乐,没有使孩子失去自信,没有使孩子裹足不前,没有阻碍孩子求知探索,都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

如果孩子在很多时候,在很多事情上常表现得畏惧、退缩,不愿主动去尝试,不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的话,那么,这个孩子真的存在一定程度的胆怯。即使如此,我们也不必不知所措,更不需要给孩子贴上胆怯的“标签”,因为贴“标签”无济于事。做父母的更不能大声指责、嘲笑孩子,因为孩子已经面临困惑,这样做只是雪上加霜。惟一能做的就是帮助孩子走出胆怯。

胆怯的孩子,在家或幼儿园易受到外界的忽视或歧视,孩子会感到自卑,越是自卑越不敢抬头大声说话,以致恶性循环。我们可以耐心地告诉孩子:“没关系,有我们帮助你,你会好起来的。”孩子会从家长的话语中感受到关爱和信任,这对孩子消除自卑非常重要。而耐心地听孩子的感受,了解孩子对各种问题的看法,做到有的放矢,切忌说一些损伤孩子自尊心的话,都会有益于孩子的成长。

我们要消除孩子的胆怯,应该多鼓励孩子。开始,孩子只要有一些进步,哪怕声音不如家长期望的那么大,都要给予热情和真诚的鼓励,孩子在我们的反复鼓励中,产生被认可、被接受的感觉,增强了大声讲话的信心,有助于消除讲话时的紧张感。

多与老师沟通,争取老师的帮助也很重要。请老师给予孩子必要的关怀,多鼓励孩子。胆子小的孩子在群体中易被忽视,而且孩子最相信老师的权威,最相信老师的评价。所以,尽量争取老师的帮助就非常必要。

用多种方式引导孩子与同龄人接触。可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如请邻居或同班较熟悉的小朋友到家里玩,或与孩子们一同走进大自然,积极创造一种轻松、欢快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孩子的个性可以尽情展露,也利于他高声讲话、笑闹、蹦跳,无所顾忌。另外,还可以让孩子给亲朋好友打电话;询问超市中物品摆放何处;外出旅游时询问坐车路线、问路等。

不要为孩子一时的胆怯而大加批评,否则,会强化孩子的胆怯行为。儿童的情绪易波动,高兴时高声说笑,生气时低声怯怯,这些是正常的情绪反应。

必要时给孩子低声说话或保持沉默的权力。

利用角色游戏让孩子理解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能扮演的角色,因势利导,避免用枯燥乏味的说教。天下没有引导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引导的教育。

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有利于克服胆怯行为。我们不必事事抢在孩子前面,不必把他们照顾得无微不至。我们可以明白地告诉孩子他们应负责的范围。我们不妨表现得很无助、很衰弱,非常需要孩子的照顾,逐渐让孩子担负起一定的责任,把责任的接力棒传到孩子的手中。有责任心的人能自觉克服胆怯行为。

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让孩子照顾弱小或年幼的孩子时他会很感兴趣,完全忘记了胆怯。有的女孩子胆怯,可一旦成为母亲,要肩负保护、照顾孩子的责任时,胆怯一扫而光。这不正说明责任可以战胜胆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