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撒谎成习如果儿童撒谎成习,往往是因为他们受到很多的压力。
对策:可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
6.经常哭泣哭泣通常是孩子宣泄不满的一种方式。
对策:找出孩子哭泣的原因,给予抚慰。
(二)怎样帮孩子克服夜间惊恐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外来的刺激能引起梦,来自身体内部的刺激也能产生梦。一般来说,梦不会影响健康。但是,有些孩子常会出现夜间惊恐的现象,弄得爸爸妈妈束手无策。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要分析孩子白天有无受过什么刺激或身体有什么不适的地方,最近一段时间是否经常这样,做出判断后再作处理。
出现夜间惊恐现象的原因一般有两点:一是孩子在白天受到不良刺激,如恐怖的故事,成人的责备和打骂等;二是身体内部的刺激,如有疾病(疾病会引起人体组织内生理的改变,会破坏体内血清促进素的平衡)。这种白天大脑无暇顾及的初起疾病的微弱信息在睡梦中能反映出来,如肺部疾病患者常梦到负重运行,胸部受压,被人扼住脖子而感到窒息等。做噩梦者往往心中恐惧,呼喊不出而突然惊醒。遇到这种情况,爸爸妈妈要及时带孩子上医院检查。
如果不是身体方面的原因,爸爸妈妈大可不必惊慌,只要平时加以注意就可以改变这种情况。如睡前不要讲惊险恐怖的故事,或用“狼来了”“老虎要吃掉你”等谎话吓唬孩子,保持孩子安静愉快的情绪。此外,要养成孩子良好的睡眠习惯,早睡早起;睡前不要吃得太饱,不要让孩子喝太多的水。还要注意不让孩子过度疲劳。这样,就能避免孩子出现夜间惊恐的情况。
(三)隔代抚养不利于儿童健康成长
1.隔代抚养较之父母抚养,更易养成孩子任性、自私、为所欲为的性格。
老人的心都比较善,再加上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由祖辈抚养,祖辈们是倍加关爱,真可谓“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什么事都依着孩子,迁就孩子,为孩子辩解。而在这种溺爱、袒护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极易形成任性、自私、为所欲为的性格。这实际上给孩子培植下了诱发心理问题的病灶,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2.隔代抚养常常使孩子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从而产生情感和人格的偏差,既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也影响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和关系。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对父母的情感需求,是其他任何感情所不能取代的。即使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整天全身心地泡在孩子身上,将自己全部感情投到孩子身上,也无法取代父母的爱。孩子缺少血肉相连的父母之爱,极可能使孩子因情感缺乏而产生情感和人格上的偏差,导致产生诸如心理和行为障碍、对人对物缺乏爱心、易产生暴力倾向和暴力行为等问题。
另外,隔代抚养也会影响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有时影响甚至是一辈子的。
笔者的一位老师,因觉得上海的教育条件较好,就将孩子送到上海的父母家,一直到孩子14岁时,才接回到身边。可孩子回来后,与父母好像是陌路人似的。开始孩子的父母以为与孩子还处于磨合期,就想尽一切方法拉近与孩子的距离,然而四五年过去了,他们与孩子的关系仍处在开始的状态,令他们后悔不迭,痛苦不已。
3.隔代抚养最严重的危害在于这种抚养方式极可能导致小孩心理变异,产生诸多心理问题和疾病。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隔代抚养一般会导致以下几种心理问题和疾病。
第一,孩子长期处于老年人的生活空间和氛围中,耳濡目染老年人的语言和行为,这对于模仿力极强的孩子来说,极有可能加速孩子的成人化,或更严重的造成孩子心理老年化。
第二,由于老年人大都喜欢安静而不喜欢运动与外出,极有可能使孩子的视野狭小,使孩子缺乏应有的活力和活泼,不利于养成孩子开阔的胸怀,活泼、宽容的性格。这样使孩子长大后,为人心胸狭小,不善与人交际,易产生交际恐惧症。
第三,人老后,其思想很容易固定化,行为模式化,往往表现出固执、偏激、怪异的想法与言行。这极不利于孩子的性格培养,可能导致孩子产生怪异的心理和行为、人格的偏离及暴力倾向加剧等。
第四,老年人抚养孩子,常常是过分地关心和溺爱,包办孩子的一切事情,使孩子没有机会做自己的事情。长期下去,会使孩子缺乏独立性、自信心和果断力,产生依赖心理和受挫力差的毛病。这使孩子在成长中,稍微受挫,就一蹶不振,产生心理与行为障碍。
所以笔者建议广大家长,不管有多重要的事情,有多么忙,都应自己亲自抚养孩子。
(四)注意孩子的情绪需求
许多父母曾体验到一两岁儿童的难以管教,其中最明显的行为就是黏人。
在儿童发展阶段中,这种情形称之为依附现象。如果照顾者能随时注意到孩子的身心需求,例如饥饿、疲倦、害怕、孤单,并且适当确切地给予满足,对于孩子的依附需求及行为都能有耐心地回馈反应,孩子便能顺利完成这个阶段的情绪发展任务,在生活中充分发展出独立自主的行为模式。
1.不满足的孩子适应困难假如照顾者一直都没办法适当满足孩子的需求、照顾者更换频繁、或是照顾态度不一致,孩子往往就没有办法顺利建立对人的信任和安全感,可能部分孩子会被害得对于分离情境、新环境的适应有较高的焦虑及情绪困难。
例如:初生的婴儿每次入睡都需要父母亲的拍哄摇晃,然而在父母的足够照顾下,婴儿便渐渐学到让自己入睡的方法,并不是说他们一觉到天明,而是他们在睡眠中断醒来之时能够自己翻几个身、摸摸熊宝宝就再度让自己入睡。
反之如果父母未能提供足够的照顾,饿了没人喂、哭了没人抱,孩子就没有足够机会学会自我安抚情绪的能力了。
2.不要太快下评论充分满足孩子的情绪需求之外,父母应该让孩子有机会表达情绪,喜怒哀乐、恐惧害怕都是情绪,情绪没有好坏对错,孩子应该有机会经历表达,才可能进一步去管理调整。
许多父母都会抱怨孩子不肯或不能讲出自己的心事,这些父母应该注意一下自己聆听的态度,不要太快就给孩子批评或建议,如真丢脸!“”你应该……“”你不应该……“,父母要尽量以中性、接纳的态度了解孩子,否则孩子如果觉得父母”跟他说就一直啰嗦!“或是”他们只会叫我好好念书!“,当然孩子就不会自找麻烦,找父母说话了。
孩子需要的可能只是你的陪伴、你的拥抱,等到平静下来时给他一些鼓励……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各种情绪,有空间、时间接纳他的情绪,尝试自我调整以及自我激励,这是与亲子情感互动的基本要求。
3.引导建立自主能力在情感发展过程中,孩子的自发性是很重要的。
所以除了尽量满足他的各种情绪需求外,父母应该鼓励他逐渐增加其在情绪人际上的能力。例如一岁的幼儿跌倒哭泣,父母通常会立刻抱他安慰他;能力稍进一步的孩子,父母可以只用语言来安慰,鼓励他自己站起来;能力更好的小孩,父母可以等一等,在他哭泣停止之后再给予口头鼓励。
在这一系列渐进的处理过程中,父母扮演的角色渐渐变轻,孩子则愈来愈有能力处理自己的情绪。父母过度保护或过分放任都不是好方法,根据孩子能力,给予适当的协助及鼓励,才会使孩子有机会成长发展。
(五)如何培养孩子快乐的性格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注重培养孩子快乐的性格,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快乐性格呢?以下几个方面可为您提供参考。
1.密切同孩子之间的感情在培养快乐性格的过程中,友谊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父母要鼓励孩子与同龄人一起玩耍,让他们学会愉快融洽的人际交往。
2.给孩子提供决策的机会和权力快乐性格的养成与指导和控制孩子的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父母要设法给孩子提供机会,使孩子从小就知道怎样使用自己的决策权。
3.教孩子调整心理状态应使孩子明白,有些人一生快乐,其秘诀在于有适应力很强的心理状态,这使他们能很快地从失望中振作起来。在孩子受到某种挫折时,要让他知道前途总是光明的,并教孩子注意调整心理状态,使他恢复快乐的心情。
4.限制孩子的物质占有欲给孩子东西太多会使其产生”获得就是得到幸福的源泉“这样一种错觉,所以应结合事例教育他们,人生的快乐不能仅与物质财富的占有画等号。
5.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平时注意孩子的爱好。为孩子提供各种兴趣的选择,并给予孩子必要的引导,孩子的业余爱好广泛,自然容易拥有快乐的性格。
6.保持家庭生活的美满和谐家庭和睦,也是培养孩子快乐性格的一个主要因素。有资料表明,在幸福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成年后能幸福生活的比在不幸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要多得多。
(六)如何使性格软弱的孩子变得坚强
现实社会中不乏过于软弱的孩子,尽管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才华与其他孩子一样,但是由于性格的缺陷,不能与人竞争,不适应激烈的社会环境,长大之后,在事业和适应社会方面都有较大的困难。
1.性格软弱的成因家长对孩子的性格软弱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1)父母的暗示造成孩子的软弱。孩子在雷电交加的晚上,正安静地睡在自己的小房间里,妈妈惊慌地把孩子抱在怀里,孩子从妈妈惊恐的动作和雷电环境中学会了害怕闪电,甚至从此再不敢一个人在小房间里睡觉。
(2)过分的关怀造成孩子的软弱。经常看到一些孩子在上幼儿园或妈妈上班时哭闹不止。原来,妈妈自己那种恋恋不舍、反复叮嘱和犹豫不定的言行,使孩子知道了”妈妈舍不得离去。“(3)不适当的表扬造成孩子的软弱。表扬是对行为的鼓励和肯定,它起着心理的强化作用。不适当的表扬使孩子的行为向不良方面定型化。早期的行为定型,更容易持久,甚至影响终身。
2.坚强来自教养环境懦弱的儿童也可以变得坚强起来,但这需要一番巨大的周折和刻苦的心理锻炼。童年是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方法只要得当,往往会事半功倍。培养软弱儿童的勇气,可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支持软弱儿童大胆地去做事。人类只有极少数的天性本能,大多是依靠父母的培养、教育和学习形成的。父母教育孩子,一是在孩子未成熟期加以保护,这种保护应随着孩子的发育成长越来越少。二是促进孩子能够单独生活,适应社会,这种促进应随着孩子的发育成长越来越多。
(2)鼓励儿童大胆地说话。一些内向软弱的孩子不喜欢说过多的话,对这种孩子,父母应尽量少讲”你必须这样做或那样做“之类的话,多问”你看怎么办?“”你的想法是什么?“之类的话,给孩子一个独立思考并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如果孩子的意见很对,家长就应该大大地赞许,使孩子获得自信和勇气。
如果孩子说的话不好,表达的意见不正确,也不要责怪孩子,而应该指导孩子认真思索自己的意见为什么不对。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孩子的讲话能力。
(3)鼓励内向儿童与社会打交道。有些内向的孩子到了3岁之后,只习惯与自己熟悉的人相处,与社会上的人打交道时会产生一种潜意识的惧怕。这种行为习惯保持到青春期,问题就不太好解决了。因此,父母在孩子小时候就要培养他们的处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