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金匮要略》导读
49553600000042

第42章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3)

虚胀病,是因气郁不行,气郁而胀。虚胀无水而有气,故治当扶正行气。

原文“无水虚胀者,为气”,多指中气虚弱、脾阳不运的虚气作胀。治当补脾运脾,佐以行气消胀,可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治之。

历代注家对本条原文“浮者为风……发其汗即已”的句读甚有歧义。此处本《心典》之说,“其无水而虚胀者,则为气病而非水病矣。气病不可发汗,水病发其汗则已。”

【辨治要点】

(1)正水

主证:身肿,脉沉。

成因:肾阳虚不能化气行水。

治法:温阳宣肺,去水平喘。

方药:麻黄附子汤(麻黄、甘草、附子)。

(2)风水

主证:身肿,脉浮。

成因:风邪侵袭肌表,肺失通调水道。

治法:开肺祛湿。

方药:杏子汤(未见,热盛可代用麻杏石甘汤,无热可代用甘草麻黄汤加杏仁)。

【原文26】 厥①而皮水者,蒲灰散主之。方见消渴中。

【词解】 ①厥:手足厥冷。

【释义】 本条论述皮水见有手足厥冷的证治。

皮水,因湿热内郁,脾肺气虚,不行水湿,水气停于皮中,则不恶寒,身肿而冷,状如周痹;水在皮中,痹阻阳气,阳气不达于四肢,故手足厥冷。治以蒲灰散利水通阳,使水去肿消,阳气得以伸展,则厥冷自可痊愈。

阳水偏于热证实证,治当疏风宣肺、清热利水为要。本章越婢汤、蒲灰散实为其治法奠定了基础。

又,皮水的正治法是汗法,如越婢加术汤、甘草麻黄汤;也可用利尿法,如蒲灰散;或汗利同用法,如防己茯苓汤。此乃同病异治。

【原文27】 问曰:黄汗之为病,身体肿,一作重。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①,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何从得之?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芪芍桂酒汤主之。

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方

黄芪(五两) 芍药(三两) 桂枝(三两)上三味,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和,煮取三升,温服一升,当心烦,服至六七日乃解,若心烦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

【词解】 ①风水:病名的一种。

【释义】 本条论述黄汗的病机与证治。

汗出时入水中,寒水从汗孔侵入,郁闭汗液的排出,水湿留于肌肉经脉,阻碍营卫运行,卫郁不能行水,故全身水肿;营郁而热,积热成黄,湿热交蒸于外,故发热汗出,汗沾衣,色黄如柏汁;气不化津,故口渴;卫阳不利,故脉沉。治以芪芍桂酒汤,调和营卫,畅达气血。方中桂枝温化通行肌表水湿;生黄芪温行卫阳,补益脾肺之气;芍药清营血之热,行营血之郁;苦酒泄营中郁热。

【辨治要点】

主证:全身水肿,发热汗出,汗沾衣,色黄如柏汁,口渴,脉沉。

病因: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

病机:表卫不固,水湿滞于肌腠,湿郁化热,湿热交蒸。

治法:益气固表,和营卫,散水湿。

方药: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黄芪、芍药、桂枝、苦酒)。

【原文28】 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盗汗出者,此劳气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

若身重,汗出已辄轻①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②,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桂枝加黄芪汤方

桂枝 芍药各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黄芪二两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须臾饮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取微汗;若不汗,更服。

【词解】

①辄轻:辄,总是,就。辄轻,就感觉轻快。

②腰髋弛痛:腰髋部筋肉松弛无力而痛。

【释义】

本条论述黄汗证治及其与历节、劳气的鉴别。

黄汗病应身热胫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说明历节病,是有风寒湿邪侵入机体,遍及关节,湿邪化热,湿热郁于关节,故历节病者,身热,两足也热。假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盗汗出”是因气虚表不能固,食后微热则汗出,或阴虚内热而外蒸,由此常暮盗汗出,故曰:此劳气也。其汗不是黄色,其发热之症,也不因汗出而减,这是劳气汗出的特点。

黄汗,由于汗出阳气外发,营阴外泄,营卫不和之时,水气乘虚而入,阴湿积于下焦,卫气闭郁不能下达,故两胫自冷,腰以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身痛且重;阳虚不能温煦脾胃,脾胃失和,故重者不可饮食;阳虚不能温化水气,故小便不利;此时,又由于心火不能下交于肾,独居于上,心火蒸腾,故发热,烦躁,腰以上汗出;若阳气太盛,汗出反发热者,必然耗损营血,不能濡养肌肤,故身必甲错;热郁肌肉,腐肉化脓,则生恶疮;如果汗出后,湿热减轻,阳气亦虚,待阳气恢复,欲行水气,水气欲行而不行,故身动;上焦湿气不行,下焦阴寒闭塞,气机不畅,故胸中痛。

治以桂枝加黄芪汤,调和营卫,宣阳祛湿。方中桂枝温阳行水;芍药泄心火,敛阴气;桂枝、芍药调和阴阳,升下焦阳气以散寒湿,寒湿一去,心火下交于肾,上下交通,内外畅达;黄芪伸展阳气,固表敛阴;生姜,大枣,甘草调和营卫;饮热稀粥以助药力,取微微汗出,湿邪渐渐散去。

【辨治要点】

主证:汗出色黄沾衣,身肿,发热骨节疼痛,不恶风,脉沉迟。

病因: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

病机:水湿停滞,湿郁热伏,交蒸于肌肤。

治法:调和营卫,固表散湿。

方药:桂枝加黄芪汤(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黄芪)。

芪芍桂酒汤与桂枝加黄芪汤均用黄芪、芍药、桂枝以治黄汗,皆有宣达阳气、排除水湿的作用。但前者是周身汗出,表气已虚,故重用黄芪为君;后者是汗出不透,腰以上有汗,腰以下无汗,故以桂枝汤为君,调和营卫,另加黄芪。

【原文29】 师曰:寸口脉迟而涩,迟则为寒,涩为血不足。趺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寒气不足,则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则营卫不利;营卫不利,则腹满胁鸣相逐,气转膀胱,营卫俱劳;阳气不通即身冷,阴气不通即骨疼,阳前通①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②一转,其气乃散;实则失气,虚则遗尿,名曰气分。

【词解】

①阳前通:前,《说文解字》云:“前,齐断也。古假借作剪。”前通,即断绝流通之意。

②大气:指宗气。

【释义】 本条论述气分病的病机和脉证。

脾胃虚寒,故趺阳脉微而迟;脾阳虚不主四肢,故手足逆冷;脾胃虚寒,营卫无源,血寒而少,故寸口脉迟而涩;脾阳虚而血少,荣卫不利,寒积于中焦不散,故腹满肠鸣;若肠实便燥则有矢气;今荣卫劳损俱甚,寒气传于下焦膀胱,又气虚不能收涩,故遗尿;阴寒积于下焦,阳气断绝不通,故身冷;阴血失于流通,故骨节疼痛,肌肤麻木不仁。

本条所论气寒则凝而不通,而脾胃虚寒则荣卫不利;中焦寒气转甚,可传于下焦,传于肌肉、骨节。治疗原则是以温通阳气,补益阴血为宜,使阴阳相得,其气乃行,水谷精微之气充实于胸中,名曰大气,大气一转,留于全身,其阴寒之气可以消散,故气分病可愈。

原文“前通”,有学者据《广韵》“前,先也”作解,认为“阳前通”和“阴前通”,即指营卫失调、不能谐行之义,可参。本条指出气分病是由阳气衰弱,大气不转所致,与水肿的形成,同出一源,惟在证候上有胀与肿、无形与有形之别。两者亦可互相影响和转化,如水病多兼气胀,而气病亦可转为水病。

【原文30】 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①,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主之。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麻黄细辛各二两 附子(一枚炮)上七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分温三服,当汗出,如虫行皮中,即愈。

【词解】 ①旋杯:圆杯。

【释义】 本条论述心肾阳虚的气分病证治。

心阳不足,肾阳微弱,阳虚不能温化,导致心阳不能下,肾阳不能升,阴寒水饮凝聚,积留胃中,故胃脘痞结甚硬,以手触之则大如盘,边如旋杯之状。由于阴寒聚于中,常可见腹满肠鸣;阳虚不能温暖,又可见手足逆冷,身冷,骨节疼痛。治以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温阳散寒,通利气机。方中桂枝温通心阳,温化水湿;附子温暖肾阳,蒸化水气;细辛温经散寒,消散水饮;麻黄宣通肺气,通畅水道;生姜、甘草、大枣温脾和胃,调和营卫。服温药取汗,气机调畅,寒水消散,诸证可愈。

【辨治要点】

主证:心下坚,大如盘,边有旋杯,手足逆冷,腹满肠鸣,骨节疼痛,恶寒身冷。

成因:阳虚水滞。

治法:温阳散寒,行气化水。

方药: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桂枝、生姜、甘草、大枣、麻黄、细辛、附子)。

本方是“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的具体运用。因其病本是寒饮乘阳虚而积结气分,故不直接用破气药,而用辛甘发散、温阳化气之药根治,实乃治疗胀病的关键,可谓“审因论治”之范例。

【原文31】 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①,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

枳术汤方

枳实七枚白术二两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腹中软即当散也。

【词解】 ①旋盘:圆杯。

【释义】 本条论述脾胃虚弱的气分病证治。

脾胃虚弱,不能升清降浊,阴寒水饮结聚,留于胃中,故心下坚,大如盘,边如圆盘之状。治以枳术汤,健中消痞。方中白术健中,升清降浊,消散寒水;枳实行气泄水,消坚散痞。

【辨治要点】

主证:心下坚,大如盘,边如圆盘之状。

成因:脾虚气滞,水饮痞结于心下。

治法:行气散结,健脾化饮。

方药:枳术汤(枳实、白术)。

水、气本为同类,故“治水者当兼理气,治气亦当兼行气,以气行则水亦行也。”

(《景岳全书》),此即“水气同治法”,为本条行气利水法的进一步发展。

仲景于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者,出其两方。一方治阴气凝结于心下,用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一方治水饮痞结于心下,用枳术汤。前者为表里同病,后者则病在中焦。

二、小结

本章详尽地论述了水气病的脉症、病因、病机和辨证施治。水肿的病因不外乎风,水,湿,寒,热及瘀血等;形成机制是肾阳虚不能气化,脾气虚不能运化,肺气虚不能通调,以及三焦、膀胱气化不利,导致水湿不得消散而停聚为病。根据水气停留部位不同,可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五脏之水;水留聚于水分,气分,血分。

本病治疗总则是:腰以上肿者,用发汗等方法;腰以下肿者,用利小便等法。另提出病有气分、血分、水分,提示治疗水肿病不仅要利水祛湿,还要疏理气机,活血调血。此两则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