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金匮要略》导读
49553600000027

第27章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本章论述胸痹、心痛和短气的病因、病机和证治。由于三者都属胸膈间病,发病部位相近,胸痹和心痛均有疼痛症状,有时亦可合并发生。短气是一个症状,亦发于胸痹的过程中,故三者合为一章讨论。本章首从脉象总论胸痹心痛之病机,并提及短气实证,以示与胸痹之短气证相鉴别;继则详叙各种胸痹之证治;章末则略述心痛之证治。

一、原著精读

【原文1】 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①,阳微阴弦②,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词解】

①太过不及:指脉象的异常,脉盛于正常的为太过,脉弱于正常的为不及。太过为邪盛,不及为正虚。

②阳微阴弦:关前为阳,关后为阴。阳微,指寸脉微;阴弦,指尺脉弦。

【释义】 本条论述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机。

本条从脉象上论述胸痹、心痛的病机。“阳微阴弦”不但是胸痹心痛的主要脉象,而且是胸痹心痛的病机。“阳微”指寸脉微是不及,为上焦阳气不足,胸阳不振之象;“阴弦”指尺脉弦是太过,为阴寒太盛,水饮内停之证。“阳微”与“阴弦”同时并见,说明胸痹心痛的病机为上焦阳虚,阴邪上乘,阴乘阳位,痹阻胸阳。故致胸痹心痛。

【原文2】 平人无寒热①,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

【词解】 ①无寒热:无恶寒发热。

【释义】 本条论述短气的辨证。

本条论述短气不足以息的实证。“短气”虽是胸痹病的主症之一,但不一定只在胸痹病中出现,其他病证也可出现,故须注意辨别。“平人”即外形健康无病的人,发生短气不足以息的症状,但无恶寒发热症状,说明此短气既不是外感所致,也不是胸阳闭阻所致,而可能是痰饮中阻影响气机升降之实证。以示鉴别。提示医者临床必须分辨虚实,审因察病。

【原文3】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①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栝蒌薤白白酒汤

栝蒌实一枚,捣 薤白半斤 白酒七升上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词解】 ①关上:寸关尺三部中的关部。

【释义】 本条论述了栝蒌薤白白酒汤主治之胸痹。

本条论述胸痹病的典型证候和主治方剂。“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是胸痹的症状特点。由于胸阳不振,饮邪上乘,闭阻胸中气机,故有胸背疼痛、短气,是胸痹之辨证要点;气闭于胸中,肺失宣降,则喘息、咳唾,又是胸痹病中所常有。寸口脉沉而迟,为上焦阳虚,胸阳不振之象;关上小紧数,主中焦停饮,阴寒内盛,与“阳微阴弦”之义相同。治以通阳散结,豁痰下气,用薤白、白酒温行阳气,瓜蒌实下痰宽胸。白酒宜用米酒。

【辨治要点】

主证: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

成因:胸阳不振,饮邪上乘,闭阻气机。

治法:通阳散结,豁痰下气。

方药:栝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白酒)。

【原文4】 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①,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栝蒌薤白半夏汤方

栝蒌实一枚,捣薤白三两半夏半升白酒一斗上四味,同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词解】 ①心痛彻背:心痛剧烈放射至背。

【释义】 本条论述痰浊壅盛之胸痹、心痛证治。

胸痹典型证候为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今见不得平卧,心痛彻背,是痹阻进一步加重的结果,即胸痹重证。其病机为痰浊壅盛,闭塞心肺,肺气不降。故治疗用栝蒌薤白半夏汤,即在栝蒌薤白白酒汤的基础上加半夏以增强化痰降逆。

【辨治要点】

主证:胸痹,喘息咳唾,短气,不得卧,心痛彻背。

成因:痰浊壅盛,闭塞心肺,肺气不降。

治法:温化痰饮,通阳散结。

方药:栝蒌薤白半夏汤(瓜蒌实、薤白、半夏、白酒)。

本方是治疗痰饮壅盛,痹阻胸阳的有效方剂,与胸痹密切相关的冠心病、心绞痛、心包炎等,凡病机与本方证相符者,用之皆效。本方与苓桂术甘汤合用,再加入干姜、陈皮、白蔻等温中通阳,豁痰理气之品,则取效更捷。痰饮阻滞气机往往可引起气滞血瘀,于本方中加入香附、郁金、三七、川芎、丹参等理气活血化瘀之品,疗效更好。

【原文5】 胸痹心中痞①,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②,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

枳实薤白桂枝汤方

枳实四枚薤白半升桂枝一两厚朴四两栝蒌实一枚,捣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枳实、厚朴,取二升,去滓,内诸药,煮数沸,分温三服。

人参汤方

人参甘草干姜白术各三两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词解】

①心中痞:是指胃脘部位有痞塞不通之感。

②胁下逆抢心:指胁下气逆上冲心胸。

【释义】 本条论述胸痹寒气逆满虚、实证的辨治。

本条胸痹主证,是以心中痞,胸满,胁下逆抢心为特点,病变范围已由胸膺部扩至胁下及腹,其病机虽然是“阳微阴弦”,但有虚实之异,必须辨别。其属实者,乃由胸阳不振,胁下阴寒之气乘虚上逆所致。病势急,临证尚可见:腹胀、大便不通、脉象弦紧;治宜通阳开结,泄满降逆。用枳实薤白桂枝汤。其属虚者,系中焦阳虚,虚寒之气上逆,使胸中大气不转所致,其病势较缓,临证还可见到:倦怠少气、便溏、舌淡、脉弱。治宜温中益气培本,温散寒气。方用人参汤。

【辨治要点】

(1)偏于邪实

主证: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腹胀、大便不通、脉象弦紧。

成因:胸阳不振,胁下阴寒之气乘虚上逆。

治法:通阳开结,泄满降逆。

方药:枳实薤白桂枝汤(枳实、薤白、桂枝、厚朴、瓜蒌实)。

(2)偏于正虚

主证: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倦怠少气;便溏;舌淡、脉弱。

成因:中焦阳虚,虚寒之气上逆。

治法:益气培本,温散寒气。

方药:人参汤(人参、甘草、干姜、白术)。

本条为同病异治之例。同为胸痹,因其有偏实偏虚之不同,故立通补两法,前者多由停痰蓄饮为患,故当用枳实薤白桂枝汤以荡涤之,是为“实者泻之”之法,属“急者治其标”。后者多由无形之气痞为患,故用人参汤以温补之,是为“塞因塞用”

之法,属“缓者治其本”。

【原文6】 胸痹,胸中气塞①,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

茯苓杏仁甘草汤方

茯苓三两杏仁五十个甘草一两上三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不差,更服。

橘枳姜汤方

橘皮一斤枳实三两生姜半斤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词解】 ①气塞:气滞如塞。

【释义】 本条论述胸痹短气轻证辨治。

本条但言“胸中气塞,短气”,说明为胸痹轻证,气塞、短气为饮阻气滞所致。但在病情上有偏于饮盛与气滞之别,病位有在肺在胃之异。若饮邪偏盛,上乘于肺,除胸中气塞、短气外,尚可见咳嗽,吐痰,小便不利等症。治用茯苓杏仁甘草汤,宣肺利水。若气滞饮停,胃失和降者,除见胸中气塞、短气外,还可见心下痞满,呕吐不食之证。治以橘枳姜汤,理气温胃散饮。

【辨治要点】

(1)病位在肺

主证:胸痹,胸中气塞,短气,咳嗽,吐痰,小便不利。

成因:饮邪偏盛,上乘于肺。

治法:宣肺利水。

方药:茯苓杏仁甘草汤(茯苓、杏仁、甘草)。

(2)病位在胃

主证:胸痹,胸中气塞,短气,心下痞满,呕吐不食。

成因:气滞饮停,胃失和降。

治法:理气温胃散饮。

方药:橘枳姜汤(橘皮、枳实、生姜)。

胸痹呼吸短促、咳唾涎沫量多、痰液稀淡者,用茯苓杏仁甘草汤。胸痹气塞,胸中痞塞、郁结胀满者,治用橘枳姜汤。本病证候,一属水饮,一属气滞,但水饮与气滞互为因果,很难截然分开,故此二方可分可合,并可根据证情调整药量,亦可与瓜蒌、薤白配伍运用。

【原文7】 胸痹缓急①者,薏苡附子散主之。

薏苡附子散方

薏苡仁十五两大附子十枚,炮上二味,杵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

【词解】 ①缓急:指病势急迫之意。

【释义】 本条论述胸痹急重证的治疗。

本条既云胸痹,又言“缓急”者,知其病情急重,胸痛剧烈。究其病机,乃由寒湿上乘,胸阳痹阻,上焦气血凝滞。故其疼痛重,病势急。治疗以温通止痛,散寒除湿,缓急之法,方用薏苡附子散。以炮附子辛温气雄,温通力强,以散寒邪,通阳气而止痹痛。薏苡仁除湿宣痹,缓解拘急。药以散用,备急义也。

【辨治要点】

主证:胸痹,病情急重,胸痛剧烈。

成因:寒湿上乘,胸阳痹阻,上焦气血凝滞。

治法:温通止痛,散寒除湿。

方药:薏苡附子散(薏苡仁、大附子)。

【原文8】 心中痞,诸逆①心悬痛②,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

桂枝生姜枳实汤方

桂枝生姜各三两枳实五枚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词解】

①诸逆:谓停留于心下的水饮或寒邪向上冲逆。

②心悬痛:指心窝部向上牵引疼痛。

【释义】 本条论述寒饮气逆的心痛轻证证治。

痰饮、寒浊停聚心下,以致痞闷不舒而痛。寒阻中焦,胃失和降,寒饮随之上逆,故其症见胸口至胸中牵引作痛,谓之心悬痛。治以桂枝生姜枳实汤,温散寒饮,下气降逆而止痛。本证以心痛为主,病位在于中焦而及于上,其治以桂枝、生姜温化水饮,枳实降气消满,治胃邪也。

【辨治要点】

主证:心中痞,诸逆心悬痛,即胸口至胸中牵引作痛。

成因:痰饮、寒浊停聚心下,气机上逆。

治法:温散寒饮,下气消满,降逆止痛。

方药:桂枝生姜枳实汤(桂枝、生姜、枳实)。

【原文9】 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

乌头赤石脂丸方

乌头一分,炮蜀椒 干姜各一两附子半两赤石脂一两上五味,末之,蜜丸如桐子大,先食服一丸,日三服。不知①,稍加服。

【词解】 ①不知:(若)效果不明显。

【释义】 本条论述阴寒痼结之心痛证治。

“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系指心窝与背部相互牵引作痛,痛势剧烈而无休止,并伴有四肢厥冷、脉象沉紧等。其病乃因胃气虚冷,阴寒痼结,至感寒或饮冷而发。

乌头赤石脂丸,集大辛大热之品于一方,用乌头、附子、蜀椒、干姜,峻补阳气,逐寒止痛力强。赤石脂温摄守中,固涩阳气,并防止诸药辛散太过。峻药缓治,用蜜作丸,既可缓药之峻,又使之药力持久。

【辨治要点】

主证: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即心窝与背部相互牵引作痛,痛势剧烈而无休止,并伴有四肢厥冷、脉象沉紧等。

成因:胃气虚冷,阴寒痼结,感寒或饮冷而发。

治法:温阳散寒,峻逐阴邪。

方药:乌头赤石脂丸(乌头、蜀椒、干姜、附子、赤石脂)。

本方附子与乌头同用,两者虽属同类,但其功用略有不同。乌头长于起沉寒痼冷,并可使在经的风寒得以疏散,附子长于治在脏的寒湿,能使之得以温化。由于本证阴寒邪气病及心背内外脏腑经络,故仲景将乌附同用,以达振奋阳气,驱散寒邪的目的。

本证与第四条“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之栝蒌薤白半夏汤比较,证候更重,两者发病部位相似,但病因病势不同,前条是痰饮壅盛,胸阳痹阻,故宜宣痹通阳,降逆逐饮法:而本证是阴寒极盛,寒气攻冲所致,故治用温阳散寒,峻逐阴邪。

附 方:

九痛丸:治九种心痛。

附子三两,炮生狼牙 巴豆去皮,熬,研如膏干姜 吴茱萸 人参各一两上六味,末之,炼蜜丸如梧子大,酒下。强人初服三丸,日三服。弱者二丸。兼治卒中恶,腹胀,口不能言。又治连年积冷流注,心胸痛;并冷冲上气,落马坠车血疾等,皆主之。忌口如常法。

二、小结

胸痹与心痛,在病因上皆为上焦阳虚,阴乘阳位所致。其病变部位略有差异,如阳虚邪痹于胸者,为胸痹;寒饮乘于心下者,为心痛。胸痹以胸膺部症状为主,如“胸背痛,喘息咳唾,短气”等;而心痛则以心窝部症状为主,如“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或“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等。胸痹与心痛,有时可以同时发生。

胸痹、心痛总的病机为“阳微阴弦”,本虚标实,故在治疗上,应扶正祛邪,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为原则。由于病邪有兼挟,病情有轻重,体质有差异,病位有在胸、在胃之别,故具体治疗尚有不同。如胸痹典型证,治宜宣痹通阳,豁痰利气,栝蒌薤白白酒汤为主方;若寒饮内乘,心痛彻背,不得卧者,于本方加入半夏以降逆逐饮;若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审其阴盛邪实,气滞不通者,用枳实薤白桂枝汤宣痹通阳,泄满降逆;若阳虚正衰,大气不运者,用人参汤补中助阳,振奋阳气;若胸痹心中气塞短,偏于水饮在肺,治用茯苓杏仁甘草汤宣肺利气而化饮;偏于寒气在胃,治用橘枳姜汤温胃理气而散结;如胸痹急证,治以薏苡附子散温经止痛,散寒除湿。心痛重证,由于阴盛阳衰,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者,用乌头赤石脂丸,温阳散寒,峻逐阴邪。

短气,多为胸痹兼见之症,一般以虚证为多,但也有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的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