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黄帝内经》与养生保健
49551200000027

第27章 五脏六腑各自具有不同的功能作用(1)

1.心

人体内“五藏”(脏)之一。

人体内的心,是属于人和脊椎动物推动血液循环的肌性器官。当然,人和脊椎动物是有区别的,人是属于高级动物,而脊椎动物,是属于低级动物。高级动物和低级动物,尽管是有区别,有不同,但是,仅就其心来说,都是属于推动血液循环的肌性器官。

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根据脏象、经络学说,人体“五脏”之一的心,其功能作用,归纳概括说来是:心主血脉,指心与血脉有密切关系。血液循环运行,主要靠心气(营养物质)的推动。对此,《黄帝内经·素问·痿论》里有记载:“心主身之血脉”。

心藏神,这里说的所谓“神”,是指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因此,“五脏”中的心,其含义中则还包括具有恼的功能。并认为“心主血脉”与“藏神”的作用是相互联系的。对此,《黄帝·内经·灵枢·本神》里有记载:“心藏脉,脉舍神。”

心气——人体或曰人体内,所需要的这种营养物质,它通于舌(见《灵枢·脉度》:指与舌有内在联系,故有“舌为心之苗”,“心开窍于舌”之说。如心火上炎,可出现舌疮碎痛、糜腐等症。

心的经脉为手少阴经,与手太阳小肠经有表里关系。

2.心者,君主之官

黄帝和岐伯商讨和研究医学的时候,二人就谈到了人体内“五脏”之一的心,其功能作用究竟都是些什么呢?

首先是黄帝向岐伯提问题,说:“愿闻十一脏腑之相使,贵贱何如?”

岐伯头脑的反映很快,亦非常聪明,立即比喻性的回答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那么,岐伯为什么将“心”比喻成为“君主之官”呢?强调“五脏”之一心的重要性,像似君主制时期的国家元首一样,统帅全国;这里是比喻:心——君主官能统帅全身,为什么呢?因为“君主之官”,能“神明出焉”,这里说的所谓“神明”,指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总之,古时候,人们的习惯用语,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其内容意思说,“五脏”之一的心,主宰全身,好似一比喻:像君主之官,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则都是由心——君主之官而出。

3.肝

人体内“五脏”之一。

那么,人体内的肝,究竟都起些什么作用呢?

按照中医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根据脏象、经络学说,人体“五脏”之一的肝,其功能作用是:

肝藏血,指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对此,《黄帝内经·素问·五藏生成篇》里有记载:“人卧血于肝。”不仅如此,而且唐医学家王冰亦注释云:“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藏。”

肝主疏泄,指肝气(人体或曰人体内所需要的营养物)需要疏通畅达。如肝失疏泄,可影响脾胃功能,或导致肝气郁结而致病。

肝主筋,指筋的运动功能与肝的养筋作用有关。对此,《黄帝内经·素问·经脉论》里有记载:“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滋养)于筋。”

肝气通于目(见《灵枢·脉度》),指肝与目有内在联系。肝气和调,“则目能辨五色”,故有“肝开窍于目”之说。

肝的经脉为足厥阴经、足少阳胆经有表里关系。

4.肝者,将军之官

岐伯将“五脏”之一的肝,比喻成为“将军之官”,可以说是恰到好处。

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唐医学家王冰和古学者吴昆,都各自作了认识性的解释,王冰注释云:因肝“勇而能断,故日将军。潜发未萌,故谋虑出焉。”吴昆注释云:“肝气急而志怒,故为将军之官。”

所以,古时候,人们的习惯用语说:“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其内容意思说,“五脏”之一的肝,因主怒,像似将军一样的勇武,故被称之为将军之官,其谋略,则是由“五脏”中的肝——将军而出。

5.肺

人体内“五脏”之一。

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根据藏(脏)象、经络学说,人体“五藏”(脏)之一的肺,其功能作用,是:

肺主气,肺司呼吸,并有统属一身之气的功能。对此,《黄帝内经·素问·五藏生成篇》里有记载:“诸气者,皆属于肺。”

通调水道,指体内水液的通畅与调节,有赖于肺气宣散、肃降的作用。对此,《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里有记载:“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肺主皮毛,指肺与体表皮毛有密切关系。对此,《黄帝内经·素问·五藏生成篇》里有记载:“肺之合皮毛,其荣毛也。”

肺气通于鼻(见《灵枢·脉度》),指鼻与肺有直接联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故有“肺开窍于鼻”之说。

肺的经脉为手太阴经,与手阳明大肠经有表里关系。

6.肺者,相傅之官

岐伯将“五脏”之一的肺,给比喻成为“相傅之官”,可以说是恰到好处。

所谓“相傅”,古时候,人们习惯将辅佐之官,称之为“相傅”;其所以说岐伯将“五脏”中的肺,给比喻成为“肺者,相傅之官”,相当符合中医科学的认识,并且恰到好处,对此,《类经》三卷第一注,就作了相应的认识性的解释,因为“肺与心皆居膈上,位高近君,犹之宰辅,故称相傅之官。肺主气,气调则营卫脏腑无所不治,故日治节出焉。”

所以,古时候,人们的习惯用语,说“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其内容意思说,“五脏”中的肺,是相傅之官,犹如相傅辅佐着君主,因主一身之气而调节全身的活动。

7.膻中,护卫之官

所谓“膻中”,指心包。对于它在人体内的功能作用,《类经》三十卷第一注,作了符合中医科学认识性的解释,指出:“……心包之位,正居隔上,为心之护卫。胀论云: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而“膻中”被比喻的“护卫”,其职责是护卫着“心主之宫城”。

所以,古时人们的习惯用语,说“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其内容意思说,“膻中,围护着心而接受其命令,是臣使之官,心志的喜乐,则是靠它而传布出来。

8.胆

胆,是人体内的“六腑”之一。

所谓“胆囊”,就是指人体内,其浓缩和贮存胆汁的器官。在大多数脊椎动物中,亦包括人在内,其胆囊由胆管扩大而成,位于近肝脏部分或在肝脏内部(有的脊椎动物如马、骆驼、鹿、象等则无胆囊)。人的胆囊形似长梨,紧贴在肝下面的前部,容积30~50毫升。进食时(尤其是进食脂肪性食物时),胆囊壁收缩,使胆汁经胆囊管和胆总管排出,进入十二指肠,协助消化脂肪。囊壁内层为黏膜,除分泌黏液外,尚有吸收水分的能力,从而浓缩胆汁,便于贮存。

所谓“胆汁”,指肝细胞分泌的一种外分泌液。味苦,黄绿色,弱碱性。主要成分有帮助脂肪消化和吸收的胆盐、血红蛋白的代谢产物(胆色素)、胆固醇和无机盐类等。胆汁的生成量与蛋白质的摄入量有关,食用高蛋白时生成量较多。成年人一昼夜分泌一升,一部分直排人肠腔内,另一部分先进入胆囊,经浓缩和贮藏后再在进食时输入肠腔。

9.胆者,中正之官

岐伯将“六腑”之一的胆,其所以比喻成为“胆者,中正之官”,是有一定的道理。

唐医学家王冰就作了认识性的解释,指出:因为人体内的胆,具有“刚正果决,故官为中正;直而不疑,故决断出焉。”

所以说,古时候人们的习惯用语说:“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其内容意思说,人体内的胆,具有会使人刚正果决,要靠胆,直而不疑,一遇事会使人能决断出焉。

10.脾和胃

“五脏六腑”中的脾和胃,各自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这里从“脾”在人体或曰人体内的功能作用先说起。

“五脏”之一的脾,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根据脏象、经络学说,脾的功能作用,可作这样的归纳概括:

脾主运化(见《素问·灵兰秘典论》)及《类经》张景岳注):指脾有运化水谷、输布精微与运行水液的功能。人体气血、津液等钧来源于水谷的精微,故称“脾为后天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