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黄帝内经》与养生保健
49551200000013

第13章 季节性的邪气对人体的危害

1.天有四时,春秋冬夏

今日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了比较普遍的一种生活习惯性用语,就是人们喜欢将一年365天,春夏秋冬,归纳概括叫做“四季”。

然而,古时候,人们喜欢将一年四季概括为“天有四时,春、秋、冬、夏。”(《礼记·孔子闲居》)。

其实不仅如此,而且流传千古著名的《三字经》里的文句,亦云:“日春夏,日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总而言之,这有力地说明了,社会生活实践中,古人或曰人们对自然界规律变化的反映,或曰其表现,其认识和理解,是相当符合科学的,因为已经认识到了: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年年皆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地运行着。

而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们对自然界规律变化的反映,——春夏秋冬,只能是在认识的基础上,恰到好处进行适应,或曰顺从,或曰遵循规律性变化的反映,不能违逆,亦不能对抗,亦不能消灭;人们只有顺从或曰遵循自然界规律的变化,则才有益于人们身体健康,则才有益于人们延年益寿,否则是不可能的。

2.季节性的疾病

在生活实践中,人们会有各种各样的疾病,其中当然亦包括其季节性的疾病在内。而所谓季节性的疾病,就是指:有的疾病,是与自然界规律变化的反映,与季节是密切不可分割的。

在这方面,名著《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篇第三里,归纳概括出了符合中医科学性的认识和解释。其开始,是从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们为什么会发生寒热先说起的。

其实,所谓“寒热”,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就是指:其寒证和热证及其相互关系而言。其具体的,指寒证分虚寒和实寒;热证有实热与虚热。当然,亦有寒证和热证同时出现的,称为寒热夹杂,如上热下寒,表热里寒等。在疾病发展到寒极或热极时,还可以出现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等征象。

那么,人们究竟为什么会发生寒热这类的疾病呢?

《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篇第三里,则肯定地回答说是:由于雾露风寒之邪的侵犯了人体,才会使人发生寒热。用古人的原话来说,就是叫做“因于露风,乃生寒热。”由此可见,自然界中的自然现象——雾露风寒之邪气,亦是属于致病的因素。所以说,自然现象中的雾露风寒之邪气,亦是属于不可以忽视的致病的因素。

《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篇第三里,紧接着就说了一下,各种各样的疾病,其中亦包括了季节性的疾病,并且这种疾病,与自然界规律变化的反映或曰其表现——春夏秋冬,其季节性,是密切不可分割的指出:

凡是属于春天或曰春季,伤于风邪,使其人体受到伤害,并且是留而不去,就会使人发生急骤的泄泻。用古人的用语来说,就是叫做:“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而所谓“洞泄”,就是今日人们所说的“急泄如注”。

凡是属于夏天或曰夏季,伤于暑邪,到秋天或曰秋季,就会使人发生疟疾病,用古人的话来说,就是叫做:“夏伤于暑,秋为痃疟”。而所谓“痎”,就是指疟疾病;对此,《说文·广部》里,有记载:“痃,二日一发疟也。”

凡是属于秋天或曰秋季,伤于湿邪,就会使其邪气,在其人体或曰人体内来说,使其邪气上逆,就会发生咳嗽;不仅如此,而且还会可能发展成为“痿厥病”。这种疾病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就是因人体或曰人体内,其生理气机不顺而致使其肢体痿弱的病症。所谓“厥”,是指逆的意思,对此,唐医学家亦作了认识性的解释,指出:“厥,谓逆气也。”

凡是属于冬季或曰冬天,伤于寒气,到来年春天的时候,就会使人发生温病。

所谓“温病”,亦有各种各样,其中亦包括如湿阳,会出现四肢厥冷,恶寒踡卧,下利清谷,脉微细等症;温毒,是感受邪热毒引起的疾病。其特点是:多发于冬春之际,病热急骤。起初即出现表里皆热症状,如发热、心烦口渴、咳嗽喉痛等现象。

总而言之,“四时”——春秋冬夏的不正的邪气,其交替,则会伤害人体内的“五脏”——心肝脾肺肾。

以上所说的一些意思,用《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篇第三里,归纳概括出的精辟语言来说,其原文为:

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署,秋为痃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瘘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四时之气,更伤五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