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百喻经》启示录:重建心灵家园
49546300000045

第45章 度势,还是先度心

禅是什么,大概就是静滤生活的得失吧。现实生活的精彩纷呈使我们每一天都处在相对的亢奋状态中,很少有机会安下心来,过滤生活的得失。

于是,人们普遍感觉到生活的压力特别大,因为它承载了许多的信息,而信息是可以通过思考,把无用的东西暂时过滤掉,可我们依然让它生存在内心,舍不得丢弃这曾经有的东西。它们影响着我们的生存状态,使我们常处于一种忧虑的精神状态,左右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使我们对世事产生错误的判断,从而导致了运尽悲生,枉叹世事难料的不尽感慨。

佛家的寓言典故,耐人寻味,各种解释似乎都能说得通。比如“悔食六饼”这个寓言,原意是讲经过勤修苦学,才有贯通悟证的那一天,否则,那是痴心妄想。反过来看,在世事风顺之时,要想到以后可能发生的变故,从而诚实做人,谨慎做事,不要妄自骄狂,否则会惹祸上身。就像寓言中那个愚人,吃完六个煎饼后不知是否吃饱,当他吃完第七个时才觉得饱了,于是就后悔为什么要吃前面那六个饼呢。

其实,人的欲望就是这样一点一点被喂饱的,当东窗事发,深陷囹囵时才幡然醒悟,早知如此,何必当初。《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难苏学士”一文中说:“聪明不可用尽,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便宜不可占尽。”

苏东坡一生三次被贬官,投荒万里。曾经的一次入狱,几乎被问成死罪。这虽与他为人正直陷入党争有关,但他过人的聪明也确实给他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有一次他去拜谒王安石,见王安石有一首未写完的《咏菊》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遍地金。”当时苏东坡认为菊花开于深秋,最能耐寒,虽焦干枯烂却并不落瓣。于是,兴之所发,便依韵续了两句诗:“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王安石听后想刹刹苏东坡的傲气,便借当时的“乌台诗案”,将其贬到黄州。刚到黄州,便遇到重阳节连日大风,苏东坡就与来访的好友陈季常一道去后花园赏菊,没想到菊花棚下满地遍洒黄灿灿的菊花,枝上全无一朵,苏东坡这才知道王安石所咏之菊便是黄州的特殊品种。

后来,苏东坡的妻子为他生了个儿子,孩子满月这天,他写了一首小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唯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苏东坡聪明使尽丧失时运,因此人生踏入低谷。

历史上这种故事比比皆是。

《红楼梦》中的“护官符”:“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请来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概括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奢华生活和显赫地位。后来家族势运尽败,只能是“落了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秦丞相李斯,与赵高篡改秦始皇遗诏,逼死太子扶苏、大将蒙恬。后为赵高所忌,在咸阳市上被腰斩,死前与其子抱头痛哭说:“我还想和从前那样,与你一同带着黄狗,到家乡上蔡东门外猎捕狡兔,可是现在哪儿还有这种日子呢?”

一些身居高官的人,台上时呼风唤雨好不风光,借势牟取私利,贪吞人民的脂膏。东窗事发后是说不尽的苍凉,于是发出了“早知如此,何必当初”的感叹。

历史不会给任何人后悔的机会。有时,参加一些宴会,看到奢华筵席上剩下的佳肴美味白白浪费,感到由衷的痛楚。“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辛苦”中有对农民的劳作感到惋惜,也有对奢侈者内心的迷失而痛楚。

唐朝的王涯,官居一品,权压百僚,僮仆数千,日食万钱,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其府第厨房与一佛寺相邻,每日厨房洗锅净碗之水,倾倒沟中,穿寺流出。一天寺中长老出行,见流水中有白物,尽是上好的白米饭。长老说声“阿弥陀佛!罪过罪过”,便叫来火工捞起沟内残饭,用水洗净,摊于筛内,晒干后用瓷缸收贮,两年之内共积得六大缸。那王涯只知千年富贵,万代奢华,谁知乐极生悲,触犯了朝廷,待罪受审。当时宾客散尽,僮仆逃亡,仓廪尽为仇家所夺,家人二十三口,米粮尽绝,忍饥挨饿,啼哭之声传至邻寺。长老于心不忍,便将缸内所积米饭,浸软蒸后赠之。王涯吃后,甚以为美,遣婢女答谢。长老说:“这不是贫僧家常之饭,乃府上洗涤之余,谁知济了尊府之急。”王涯听罢,叹道:“我平日暴殄天物如此,安得不败?今日之祸,必然不免。”当夜便服毒自杀。

安住一心,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啊!

悔食六饼

譬如有人,因其饥故,食七枚煎饼。食六枚半已,便得饱满。其人恚悔,以手自打,而作是言:“我今饱足,由此半饼。然前六饼唐自捐弃,设知半饼能充足者,应先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