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百喻经》启示录:重建心灵家园
49546300000011

第11章 春天的感悟

2008年4月24日,银川飘着细雨,雨是从23日的晚上开始下的,绵绵密密润透了干燥的土地。

经过一夜的细雨冲洗,被尘灰覆盖的绿色田野显现出了崭新的生机。

原野上碧绿的麦田一望无际地铺开,草坪、绿树和远处朦胧的村庄在烟雨霏霏中显得迷蒙幽雅。安静的原野在细雨中尽情地舒展着身躯感受春雨的温柔,新叶还没有完全展开,在细雨中翠绿欲滴,娇嫩让人在静静地注视它的纯洁后就有离开的欲念,生怕多看它一眼,世俗的目光会使那翠嫩绿色消失得无影无踪。春天以这种一点一滴的新绿汇成壮观的绿色,呈现给人们生命的盎然活力。雨不大,但是很密,细如针,连如丝,连绵不断,透彻而富有情调。你尽可以在雨中漫步,不用伞,也无须披雨具,任细密的雨丝飘洒在身上,雨丝轻无声息而又急切地涌入心里,那种惬意是整个春天中的激动。

因为没有急着要办的事,就放弃了乘车,信步走在街上,心情被雨冲刷得非常干净。

《百喻经》中有一则寓言说:有一个富有的愚蠢人,看到别人建造了一座高大的楼房,也想建造一座壮观的楼房,就找工匠建造。工匠一层一层地建造,愚人说这样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建好,我不要下面两层,只要第三层就可以了。

世人皆知三宝大法是解脱痛苦的必由之路,才会从“戒、定、慧”基本三学修起,而后求得正果福报。

空中楼阁只是痴人说梦的一厢情愿罢了。

陶渊明久在官场,看惯了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深知世俗的欲望乃是人生觉悟天然阻障。因此看到渔夫雨中撒网,樵夫山中砍柴,那种斜风细雨中的悠然闲适,怡然自得,欣羡他们乐知天命,安逸无忧的生活,感叹“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重归田园的快感。

想起陶渊明在庐山虎溪听到慧远禅师一番高论后突然醒悟,何必为五斗米而折腰,毅然放弃了官职,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归园田居》。

现实生活中又有几个人能够跳出浮华的空中楼阁般的生活呢?世上的事,“缘聚则会,缘尽则散”,人生虽然时有快乐,但是事物变迁,快乐不能永存,看到现在的热闹,就应想到以后的落寞。

可是,筵席奢华,美味佳肴,香车佳人,笙歌艳舞,把人生的欲望调理得风顺帆正,而对那简朴农舍中的安静和明窗净几,书香盈然,也只是偶然的缱绻忘返。

这样的春雨或许只适合一时的感悟罢了。

街上行人千色,行色匆匆。风驰电掣的摩托车带起一阵雨雾呼啸着消失在滚滚的车流人流中。

结伴而行的夫妻,悠闲自得地打着伞漫步在雨中,亲密地低语着某种心得,细雨偶尔被风扫到脸上,那种浸透心扉的感受掠起心中的爱意,妻子会为丈夫系上开着的衣扣,丈夫举着的伞自动向妻子这边倾斜。

三五成群的学生是不打伞的,这样的雨天是他们急切盼望的,欢笑着奔跑着在雨中释放对春天的欢迎。

春雨是属于他们的。春天也是属于他们的。

我们的生活是否应该少一些物欲的思考,多一些率真的感受呢。

空中楼阁

往昔之世,有富愚人,痴无所知。到余富家,见三重楼。高广严丽,轩敞疏朗,心里渴仰。即作是念:“我有财钱,不减于彼,云何顷来不造作如是之楼?”即唤木匠而问言曰:“解作彼家端正舍不?”木匠答言:“是我所作。”即便语言:“今可为我造楼如彼。”是时木匠即便经地垒墼作楼。愚人见其垒墼作舍,犹怀疑惑,不能了知。而问之言:“欲作何等?”木匠答言:“作三重屋。”愚人复言:“我不欲下二重之屋,先可为我作最上屋。”木匠答言:“无有是事,何有不作最下重屋,而得造彼第二之屋?不造第二,云何得造第三重屋?”愚人固言:“我今不用下二重屋,必可为我作最上者。”时人闻已,便生怪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