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微观社会主义经济研究
49530900000020

第20章 资源和灾源(18)

b.雷电感应。是在雷电感应过程中产生的强大瞬间电磁场,这种强大的感应磁场,可在地面金属网络中产生感应电荷。包括有线、无线通信网络,电力输电网络和其他金属材料制成的线路系统。高强度的感应电荷会在这些金属网络中形成强大的瞬间高压电场,从而形成对用电设备的高压弧光放电,最终会导致电气设备烧毁。尤其对电子等弱电设备的破坏最为严重,如,家用电器的电视机、电脑、通信设备、办公设备等等。每年,被感应雷电击毁的用电设备事故达千万件以上。这种高压感应电也会对人身造成伤害。

第二类:生物灾源

生物的特征在于有生命,地球由于充满生命而气象万千。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世界上目前已知的动物有120万种,植物25万种。生物圈的几百万种动植物,互相依存,和谐共处,从而使地球显得生机勃勃,生态一旦受到破坏失去平衡,灾难随之而来,人类常常扮演破坏者的角色,例如大量捕杀鸟,蛙,蛇,使老鼠等害虫横行!用化学药剂杀死田间天敌,使害虫更加猖狂。生物直接使人致命的案例比较少见,但生物灾难间接危害人类生命,造成成千上万人的死亡,后果不亚于洪水,地震,战争。一场大的蝗灾,病虫害或者农作物瘟病,可使几百万公顷庄稼减产绝收,导致几十万人饥饿死亡。全世界农林作物被瘟病,害虫,老鼠,杂草等毁掉的产量约占1/3.动物,微生物传播的瘟疫,每年造成成千上万的人死亡,给畜牧业带来惨重的损失。

生物直接致人类死亡的例子很少,制造命案的多为猛禽,猛兽,疯狗,毒蛇,鳄鱼,鲨鱼等,它们一般不会主动攻击人类,而是在生存环境受到干扰和缺乏食物的情况下才会攻击人。20世纪最大的动物吃人案发生在1945年,缅甸兰里岛沼泽的鳄鱼,在一天内吞吃900人。单个动物吃人最多的是印度的一只母老虎,它在1907年被击毙前一共吃人436名。

生物间接危害人类生命,会造成成千上万人的死亡,其后果不亚于洪水,地震和战争。其中以病虫鼠害最为厉害,它糟蹋农作物。牧场,森林,毁坏植被,动摇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据估计,全世界1/3的农作物产量在收获前已经被病虫害,老鼠,杂草毁掉了,人类千辛万苦从虫口鼠口中夺回口粮,在运输,储藏,加工的过程中还要继续遭受侵袭,一场大的蝗灾,虫灾或者农作物瘟病,可使几千万亩作物减产绝收,导致成百万人饥饿死亡。

1.动物灾源

对人类威胁较大的动物灾源主要有以下几种:

(1)毒蛇

毒蛇是指能分泌特殊的毒液的蛇类,毒蛇的唾液通常从尖牙射出,用来麻痹敌人。人们一般认为毒蛇有毒,然而毒蛇的毒液只能在血液中才能起到相应作用,而饮用毒液则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其他的蛇类,如蟒蛇科和pythons,它们本身没有毒性,然而它们有长且锋利的牙齿,能刺破皮肤,通常将口中的细菌带入,从而引起人的疾病。

毒蛇咬伤,是指毒蛇咬人时将毒液注入人体后出现的一系列症状。毒蛇咬伤后,皮肤留有深而成对的点状齿痕。其临床表现因毒蛇种类、毒素等不同而异。蛇毒按其性质可分为:神经毒、血循毒、混合毒三大类。

神经毒素:局部伤口有痛痒感,并向上发展,出现淋巴结肿大和压痛,并有视物模糊、头晕嗜睡,语言不清、牙关紧闭、流涎昏迷,乃至窒息死亡;

血循毒素:咬伤局部剧痛及明显肿胀,皮肤发黑、出血、水泡,淋巴结发炎,全身高热寒战,心悸烦躁,肌肉疼痛,血尿便血,甚至神昏谵语,循环衰竭。

混合毒素则可同时出现上述两类症状。

蛇毒中毒的程度蛇咬伤中毒的严重程度取决于蛇的大小和种类,注入蛇毒的数量,伤口的数目,咬伤的部位和深度(例如头部和躯体咬伤比肢体咬伤严重),被咬者的年龄,体重和健康状况,咬伤和开始治疗之间的时间和被咬者对蛇毒的易感(反应)性。

(2)虎

虎是哺乳纲猫科动物中体形最大的一种,是亚洲的特有种类,原产地主要是东北亚和东南亚。虎是种高度进化的猎食动物,也是自然界生态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成年虎的身长可达4米,重达300公斤。在它庞大的体型与有力肌肉之外,它们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在白色到橘红色的毛皮上有黑色垂直的条纹,它们下半部的颜色较淡。凶猛至极、力量极大,有万兽之王之称。虎是由古食肉类进化而来。在第三纪早期,古食肉类中的猫形类有数个分支:其中一支是古猎豹,贯穿各地质时期而进化为现今的猎豹;一支是犬齿高度特化的古剑齿虎类;一支是与古剑齿虎类相似的伪剑齿虎类;最后一支是古猫类。古剑齿虎类和伪剑齿虎类分别在第三纪早期和晚期绝灭,古猫类得以幸存。其中,类虎古猫就是现今的虎的祖先。后来,古猫类又分化为三支:真猫类、恐猫类和真剑齿虎类。其后二者均在第四纪冰河期灭绝,只有真猫类幸存下来,并分化成猫族和豹族两大类群而延续至今,现今的虎,就是豹族成员之一。

虎曾经广泛分布在西起土耳其,东至中国和俄罗斯海岸,北起西伯利亚,南至印度尼西亚群岛的辽阔土地上。至20世纪中叶,里海虎、爪哇虎、巴厘虎已经灭绝。中国曾经分布有华南虎、东北虎(西伯利亚虎)、孟加拉虎、印支虎(东南亚虎)和里海虎(新疆虎)(已灭绝)等5个亚种。

虎是典型的山地林栖动物,由南方的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以及北方的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都能很好的生活。虎基本上是奉行单身主义的夜行动物,每只虎都有自己的领地。当雄虎和雌虎巡视领地时,会举起尾巴将有强烈气味的分泌物和尿液喷在树干上或灌木丛中,界定自己的势力范围。有时也会用锐利的爪在树干上抓出痕迹,以界定自己的势力范围。不过在有些远离人类的保护区里,这些家伙们白天也出来溜达。在寒冷的北部居住的虎有时在白天也得出动四处捕食。虎是典型的山地林栖动物,由南方的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以至北方的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都能很好的生活。在中国东北地区,也常出没于山脊、矮林灌丛和岩石较多或砾石塘等山地,以利于捕食。虎常单独活动,只有在繁殖季节雌雄才在一起生活。无固定巢穴,多在山林区游荡寻食。

虎生性机警又善于游泳,能爬上五六米高的树。虎多黄昏或清晨活动,白天休息、潜伏,但在严寒的冬季,白天亦出来捕食(此情况多见于东北虎及其他北方地区的亚种)。它们通常捕食大型哺乳动物,包括各种野鹿、野羊、野牛、野猪,有时也捕捉各种小动物,像鸟类、猴子、鱼等等。它们连昆虫和浆果也吃,为了帮助消化,它们也会偶尔啃点草。尽管虎是独居动物,并有着自己的领地,公虎仍可能常和自己的配偶及孩子们待在一起虎最精良的攻击武器就是粗壮的牙齿和可伸缩的利爪。捕食时异常凶猛、迅速而果断,以消耗最小的能量来获取尽可能大的收获为原则。但捕食猛兽时,若没有足够的把握绝对不干。由于脚上生有很厚的肉垫,老虎在行动时声响很小,机警隐蔽。它在雪地上行走时,后脚能准确地踩在前脚的足迹上。跳跃能力大,一跳约8~10米远,2米高。

老虎遇到猎物时会伏低,并且寻找掩护,慢慢潜近,等到猎物走近攻击距离内,就突然跃出,攻击背部,这是为了避免遭到猎物反抗所伤到。老虎会先用爪子抓穿猎物的背部并且把它拖倒在地,再用锐利的犬齿紧咬住它的咽喉使它窒息,不然就是咬断颈椎,直到猎物死亡才松口。这种攻击方式也是猫科动物最典型的攻击方法。虎在亚洲各地分布很广,数量很多。现在,虎遭到了空前的浩劫,数量急剧下降。50年前,亚洲虎的总数约6万只,中国虎的总数约2万只。全世界野生虎的总数只有7000只左右。其中孟加拉虎4500只左右,东北虎170只左右,华南虎20只左右,印支虎约2000只,苏门答腊虎约600只。但是在中国,虽然有虎的4个亚种,但每个亚种的数量都非常少,孟加拉虎约30~40只,东北虎约12~20只,华南虎约20只,印支虎约30~40只,在中国野外生存的老虎,总共只有100~120只左右。处境最危急的是华南虎,其次是东北虎。

华南虎是中国特有的一个亚种。本世纪50~70年代,华南虎被当成“害兽”捕杀,30年中杀死了约3000只,使华南虎遭到了灭种之灾。现在只有20只左右散布在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四省的交界处。研究与保护虎在生态系统中位于食物链的顶端,是保育种的旗舰物种。老虎面临的威胁主要来自于人类活动带来的是栖息地的缩小、分割和偷猎。在有老虎分布的国家,猎杀老虎获取皮毛、虎骨、器官已经有悠久的传统,猎杀这种大型猫科动物成为力量和勇气的象征。

进入19世纪后,虎在亚洲的分布范围和数量显著减少。20世纪初全世界的野生虎约有10万只,而目前仅有数千只。先后有3个亚种的虎在20世纪80年代前灭绝,另外5个亚种的分布去已经极度缩小,分布区分离十分严重,种群数量下降,处于濒危状态。

从20世纪60年代起,一系列对虎和其他亚洲野生动物的研究,以及相关通俗读物的出版,使虎的危机状况开始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对于老虎的保护得以加强。1960年以前,对于虎的状况多是从传闻和猎人以及业余博物学家出获知,1963年到1965年乔治·夏勒对野生孟加拉虎进行了第一次生态学研究。1969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发出了全世界为保护虎而努力的号召,1972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老虎项目”开始实施,这是一项针对印度次大陆、东南亚及印度尼西亚老虎的长期保护计划。70年代以后许多有老虎分布的国家都制定了更为严格的野生动物保护法,建立更多的保护区并且机制猎杀老虎。80年代末,在少数保护区(主要在印度、尼泊尔和远东地区)通过有效管理,老虎的数量及其生存状况有了一些恢复。在多数保护区,由于人类活动于老虎领地造成冲突,对保护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如何解决保护区与当地居民的冲突,成为保护区管理这面临的最大挑战。

对于虎骨贸易,韩国有着最完整的纪录,1975年~1992年期间,韩国输入了超过6吨的虎骨,相当于500~1000只老虎的骨头。从1985年开始,台湾最先禁止虎骨进口,中国大陆于1993年,韩国和台湾于1994年相继宣布禁止虎骨贸易及虎骨和其他器官的利用。尽管如此,传统上对老虎的利用并没有绝迹,非法的贸易仍在持续。

由于栖息地孤岛化造成的遗传多样性丧失对于虎的威胁也是严重的,目前大部分老虎种群数目不到100只,长期的近亲繁殖、性别比例失衡等都导致种群遗传多样性的丧失和遗传素质的下降。

还有诸如狮子、豹子等吃人动物也是灾源要素之一。但是,随着人类活动范围扩大,这些动物在逐渐减少,对人类构成的威胁也在减弱,已被列为国家保护动物。

(3)虫害

虫的危害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危害人体与其他动物,传染疾病,例如蚊、臭虫、蝇、蚂蚁、蟑螂、蚂蟥、血吸虫等;另一类危害庄稼、水果、林木等植物,如蝗虫、蚜虫、蝼蛄、苹果钻心虫、稻螟虫、松毛虫等。

2.植物灾源

日常生活里,我们常见的很多植物,有的是再熟悉不过的切花,常被我们插摆在居室之中;有的是道路绿化或园林布置的常选品种,常在各种人工景观中见到;有的是盆景艺者的心头之爱,有的是民间广泛采用的日常草药……然而,这些植物如若运用不当,轻则污染空气,诱发人体过敏或带来种种不适;重则伤损人体器官,危及神经,甚至致癌促癌。曾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应的“天绿香中毒”事件,便是过量使用有害植物的典型案例。我们可以把植物分为以下几种:

(1)有促癌作用的绿色植物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一项最新研究成果证实,有52种植物有促癌作用。这些植物中比较常见的有凤仙花、鸢尾、银边翠等美丽的花卉和观赏植物,这些植物的促癌作用在鼻咽癌中得到证实,又在食道癌中得到进一步验证。

(2)有毒的绿色植物

人们喜爱的万年青(天南星科植物),植物学家测定,它含有一些有毒的酶(俗称哑棒酶)。它的茎叶汁液触及皮肤,有强烈的刺激性。若婴孩把玩误咬,会因强烈刺激口腔黏膜而引起咽喉水肿,甚至使声带麻痹失音,因此民间称万年青为“哑棒”,并有“花好看,毒难挨”俗语。含羞草、仙人掌、一品红、夹竹桃、黄杜鹃等植物,虽然有毒,但其毒素不会自行释放到空气中,人们不去触摸、攀折,是无损于人体健康的,但对顽皮儿童来说,就不大安全了。有些植物如状元红和五色梅(俗称头晕花)等会散出有毒气息,经常接触对人体更为不利。

(3)能产生异味的花卉

松柏类植物,如玉丁香、指骨木分泌一种脂类物质,放出较浓的松香油味,它会引起人们食欲下降、恶心等,特别是对一些老年支气管炎和哮喘病人有一定的刺激。

(4)耗氧性花草

丁香、夜来香等光合作用时,大量消耗氧气,使室内氧气量下降。夜来香在夜间停止光合作用时,大量排放废气,会使高血压和心脏病患者感到郁闷。

(5)引起过敏的花草

如五色梅、洋绣球、天竺葵等。这类花草,人们触碰、抚摸,会引起皮肤过敏,重者会出现奇痒和红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