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探究式科普丛书)水草茂密的泥泞:沼泽
49525000000011

第11章 地球之肾——湿地保护区(2)

1992年,国务院10部委制订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将崇明东滩列入优先保护序列;1998年,保护区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99年4月,正式设立保护区管理处;1999年7月,崇明东滩被湿地国际亚太组织接纳为“东亚——澳大利亚迁徙涉禽保护区网络”成员单位;2002年1月,保护区及相邻的84平方千米人工湿地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2005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崇明东滩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5.得天独厚——东洞庭湖国家级湿地保护区

湖南省东洞庭湖国家级湿地保护区,位于岳阳市的岳阳楼区、君山区、华容县、岳阳县、屈原区境内,全区总面积1900平方千米,其中核心区面积290平方千米,缓冲区面积364平方千米,实验区面积1246平方千米。保护区成立于1982年,主要保护洞庭湖湿地生态和生物资源,1992年加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是我国首批加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六大国际重要湿地之一,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7年12月,由五大洲14个国家参加的“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岳阳论坛”,发表了关于湿地保护的《洞庭湖宣言》。

东洞庭湖国家级湿地保护区有它独特的生态系统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国内外生态旅游和环境教育胜地。独特的生态环境孕育了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物种具有珍稀度高的特征。经科学考察,保护区内的鸟类有316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的有白鹤、白头鹤、白鹳、黑鹳、大鸨、中华秋沙鸭,白尾海雕7种,二级保护的有小天鹅、鸳鸯、白枕鹤、灰鹤、白额雁等38种;淡水鱼类117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的有中华鲟、白鲟2种,二级保护的有鳗鲡、胭脂鱼2种;野生植物和归化植物1186种,其中水生植物近400余种,国家一级保护的有3种,二级保护的有31种;淡水哺乳类动物有国家一级保护的白鳍豚和二级保护的江豚;其他水生动物68种。

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湿地水禽的重要越冬地、繁殖地和停歇地,在这里栖息的雁、鸭等水鸟每年达数百万只,是鸟类的乐园。这个区域在东北亚鹤类迁徙网络、东亚雁鸭类迁徙网络和东亚——澳大利亚涉禽迁徙网络等区域物种保护网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珍稀物种小白额雁、黑鹳、东方白鹳和鸿雁分别占全球越冬种群的60%、30%、20%、10%、5%以上,被称为“世界巨大基因宝库”、“拯救世界濒危物种的希望地”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典范”。

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此处的湿地是湖湘儿女的生命摇篮,也是洞庭湖千百年来留下的宝贵遗产。这里沙鸥翔集,是一方鸟类的天堂;这里游客无数,是一座国际的桥梁;这里人鸟相依,是一片和谐的典范。在工业文明的进程中,洞庭湖湿地功不可没,它发挥着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净化环境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的积极作用。

第五节城市风景线——我国的湿地公园

1.“三西”名胜——杭州西溪湿地公园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区西部,距西湖不到5千米,是中国第一个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园内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景观幽雅、文化积淀深厚,曾与西湖、西泠印社并称杭州“三西”。

有古诗云:“芦锥几顷界为田,一曲溪流一曲烟”,“西溪之胜,独在于水”,由此可见,水是西溪的灵魂和生命。湿地内河流总长100多千米,约70%的面积为河港、池塘、湖泊、沼泽,其间水道如巷、河汊、鱼塘交错,诸岛棋布;“西溪之重,重在生态”,园区内芦白柿红、碧水桑青、翠竹香梅、鹭燕翔舞,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陆地绿化率在85%以上。西溪文化氛围相当浓厚,许多帝王将相、文人名士把这里当做人间净土、世外桃源,并留下了大量的诗文词章。西溪民俗文化也十分丰富多彩,目前仍保留了“龙舟胜会”、“碧潭网鱼”、“竹林挖笋”、“清明野餐”等诸多民俗。

西溪的宗教文化也相当发达,以寺观、庵堂、祠庙、名园等为载体的建筑文化,丰富了西溪湿地的文化内涵。

2.塞北明珠——银川鸣翠湖国家湿地公园

鸣翠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银川市东部,距市区9千米,东临黄河3千米,总面积6.67平方千米。

2006年6月,其被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国家湿地公园。

鸣翠湖集河流、湖泊、沼泽、灌渠等于一体,生态体系完整,是我国具有独特属性的生态区。野生鸟类、湿地生物、荒漠植物等自然资源丰富,有多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其中鸟类97种。鸣翠湖曾是银川“七十二连湖”的组成部分,有“道祖庙”遗迹、百年老树、古代灌渠、黄河水车等历史遗迹,形成了百鸟鸣翠、莲浮碧水、车水排云、千步廊桥、雁落白沙等十大美丽景观。

2000年起,银川政府规划和实施了湿地保护与恢复建设计划,通过退田还湖、湖泊清淤、调控水位、恢复植被等措施,使鸣翠湖湿地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观,成为银川市东部的一颗耀眼明珠。

3.人间仙境——神农架大九湖国家湿地公园

神农架大九湖国家湿地公园规划总面积5083平方千米,位于四川省、湖北省和重庆市三省(直辖市)交会处,是我国唯一一个远离城市的国家自然湿地公园,是湖北“一江两山”的旅游集散地。

公园平均海拔1730米,具有高山草原风光特色,日照短,气候温凉,无霜期短,冬长夏短,春秋相连,是典型的亚高山沼泽型湿地气候。公园的湿地生态系统主要包括亚高山草甸、泥炭藓沼泽、睡菜沼泽、苔草沼泽、香蒲沼泽、紫茅沼泽以及河塘水渠等湿地类型。

神农架大九湖国家湿地公园具有独特的群落结构和物种构成。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梅花鹿已在这里成功繁衍68只,有陆生脊椎动物34科55属69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4种、二级30种、省级22种,列入《国家濒危动物红皮书》动物5种。植物145科471属984种,国家重点植物14种、珍贵植物3种、濒危植物12种。

神农架大九湖湿地原本有面积广阔的亚高山沼泽、高山草原以及深邃难测的落水孔景观。“薛刚反唐”的古寨以及由此命名的1——9字号军营和卸甲套、九灯河、鸾英寨、点将台、小营盘等村落都有待开发,而川鄂古盐道更是历史悠久。神农架大九湖湿地是集观光度假、科研考察为一体的旅游胜地。

4.“九龙朝阙”——溱湖国家湿地公园

溱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江苏省中部里下河沼泽水网区域,2005年经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全国第二家“国家湿地公园”。景区规划总面积26平方千米,对游客开放的面积7平方千米。

湖泊湛蓝、河网交织、洲滩岛屿棋布以及特有的湿地生态环境和里下河水乡民俗文化,是溱湖国家湿地公园独有的景观。近年来,公园管理部门遵循“生态优先、全面保护、突出重点、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立足自身优势和特点,走出了一条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协调发展的路子。

溱湖国家湿地公园,是江苏省最大的淡水沼泽湿地,湿地景观很多,且类型多样、格局独特。现已形成自然湿地景观与农耕文明交相辉映、池塘沟洼与洲滩岛屿相交错、村落古镇与水乡风貌浑然一体的画卷,历来就有“溱湖水国胜江南”之说。位于园内南侧的河横生态农业示范区,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命名为“全球生态500佳”的称号,农耕湿地与现代生态农业技术相结合区非常典型。

溱湖国家湿地公园,是典型的以半自然农耕湿地为特色的郊野型湿地公园。园内垛田密布,水生植物众多,人文历史也极为丰富。

在新石器时代(约四五千年前),人类就已经在这里活动;宋代岳飞、文天祥在此辗转征战;画家郑板桥、民国元老于右任在此挥毫寄意,吟咏溱湖。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民俗十大节庆活动——“溱潼会船节”更以其独特的民俗风情而享誉天下;“中国茶花节”、“溱湖八鲜美食节”等民风节俗,年年上演,充分展示了厚重的人文历史资源。

溱湖国家湿地公园是长江与淮河过渡的湿地地域,园内的主要河流有九条,四面八方通达,自然形成“九龙朝阙”的奇特景观,具有良好的开放度。公园东临宁盐一级公路,南接328国道,宁靖盐高速公路在园区内留有互通口,已建成通车的宁启铁路火车站距公园仅3.8千米。公园至扬州72千米,至南通80千米,至南京150千米,至上海200千米,交通十分便利。

第六节继往开来——我国湿地保护与国际合作

我国与国际社会开展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参加了有关国际公约,并与许多周边国家和地区签订了一系列关于湿地保护的协议或协定。国外许多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被引进,并应用到中国湿地保护工作中,促进了我国湿地保护事业的发展。

为了加强国际合作和提高履约能力,国家林业局专门成立了《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2005年11月,在《湿地公约》第九届缔约方大会上,我国政府首次当选为《湿地公约》常务理事国。

我国已加入的与湿地有关的国际公约主要有:《国际捕鲸管制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防止倾倒废物及其他物质污染海洋公约》、《保护世界与自然遗产公约》、《湿地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等。

中国与世界自然基金会、湿地国际、世界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国际鹤类基金会等国际机构和组织,在湿地野生动物保护、湿地调查、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以及人才培训等方面进行了合作,并在1996年成立“湿地国际——中国项目办事处”。

我国已经有内蒙古达赉湖等4个湿地自然保护区被纳入世界“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网络。2000~2005年,由全球环境基金提供资助,中国政府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共同执行了“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项目总金额1400多万美元,在黑龙江三江平原淡水沼泽、江苏盐城沿海滩涂、湖南洞庭湖淡水湖泊和四川、甘肃两省交界的若尔盖高寒沼泽等4处项目区,开展湿地保护和研究示范活动。中国政府分别与日本、澳大利亚政府签订了中日、中澳候鸟保护协定;与俄罗斯政府签订了中俄两国共同保护兴凯湖湿地的协定,加强了与周边国家和地区保护候鸟特别是对跨国迁徙水鸟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工作。

第七节美丽家园——保护湿地人人有责

为了增强全社会的湿地保护意识,有关部门及组织开展了多种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宣传湿地的功能和湿地保护的重要意义。

利用“世界湿地日”、“爱鸟周”和“野生动物保护月”等关键时机,我国积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编辑出版大量有关宣传保护湿地的书籍、画册、电影以及录像片;在鄱阳湖、拉什海建设了区域湿地保护宣教中心,把宣教中心与野外观摩湿地保护区结合起来,通过宣传教育,使全社会开始关注湿地、保护湿地。

近年来,我国在中小学教材中增加了保护湿地的有关内容,培养青少年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在高等院校开设了与湿地相关的专业。有关部门多次举办培训班,大大提高了有关工作人员的湿地知识水平和管理技能。2003年9月,在杨镇一中正式成立北京湿地学校,这是国内第一所湿地学校,成为北京市中小学生、教师和公众接受湿地科普教育的基地。世界自然基金会携手中国青年报社,于2001年发起了“湿地使者行动”,由来自高校环保社团的湿地使者,向社会各界传播与宣传湿地保护知识,得到了人们普遍的认可和关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们参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