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飘飞的雪是天降的琼花,把人间装点得多姿而美丽。雪花,千姿百态,风韵楚楚。每到冬季,当琼宇漫漫舞银蛇,山川尽在皎洁中的时候,独处于雪野之中,一片银装素裹的世界,你就会觉得自己就是这洁白当中的一朵,真切感受到了雪的美丽、雪的皎洁,你就会不自觉地和雪花一起欢舞。
丢雪球、打雪仗是男孩子们在冬日的游戏,而踏雪听韵,对于多愁善感的女孩来说更是别有一番情趣。
青松傲雪不弯腰,雪剪梅花别样红。身处这样的绮丽美景,怎能不让人心旷神怡,充满活力!就是喘口气,吐出来的也是那洋溢着冰清的芬芳!雪,终有一天也会融化,但我们对雪的情怀依旧不减。自古以来,雪就是文人墨客笔下歌咏的对象,是圣洁美丽的化身!
抚摸近可及手的玉树琼枝,婀娜而多姿,恰似美人垂泪翘盼,凄婉而美丽。
第一节与雪有关的美文和诗词
1.《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唯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这首词是毛泽东写于1936年2月,后应柳亚子索词首次公开发表于1945年10月重庆谈判期间。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塬: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因流水冲刷而形成的一种地貌,呈台状,四周陡峭,顶上平坦)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之后写下了这首词。
这首词分上下两阕。上阕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阕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这首词画面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意境壮美雄浑,气势磅礴,感情奔放,胸怀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是中国词坛杰出的咏雪抒怀之作。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2.鲁迅先生笔下的雪
(1)原文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蝴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它们嗡嗡地闹着。
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嬉笑。
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
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边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否已就有悄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2)赏析
最后一句:“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是文章的点睛之笔。如果能够很好地理解最后一句话,也就对这篇文章的主旨一目了然了。这句话对文章中提到的自然景致──江南的雪与朔方的雪作出了带有倾向性的判断,江南的雪已经死掉,而朔方的雪,在孤独的旋转升腾中升华,成了雨的精魂。
作者为什么会对朔方的雪情有独钟?这一情感逻辑在文章中得到了细密的展开。文章开头首先提到暖国的雨,在博识的人们眼中,它是单调乏味的。而有着丰富多彩之美的,是江南的雪。作者在这里以满怀感情的笔触写出了记忆中江南的雪,它有着一个色彩斑斓的环境,各色各样的花在雪野中生长,“许多蜜蜂们忙碌”,又让人不禁联想,“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在作者眼里,江南的雪还和孩子们的欢乐联系在一起,雪天虽然将孩子们的手冻得通红,但也给他们带来了快乐的游戏。对塑雪罗汉的生动描写渗透了作者脉脉的温情,“洁白”、“明艳”、“闪闪生光”这些形象的词语既融进了作者对于南方冬天的美好回忆,也是在通过孩子们的眼睛去描绘令人欣喜的场景。江南的雪,透露出盎然的生机,孕育着蓬勃的生命。
在奋飞之际,北方的雪似乎也有点儿振臂一呼却应者寥寥的寂寞,但正是这种寂寞,才更能够突出它坚守自身的可贵精神,这正是鲁迅不同于其他一般作家的地方:甘于不被理解,义无反顾,决意向死而生,“从无所希望中得救”。
3.萧红和普希金对雪的描写
我国女作家萧红在《生死场》中曾描绘过风雪之夜:“山上的雪被风吹着,像要埋蔽这傍山的小房似的。大树号叫,风雪向小房遮蒙下来。一株山边斜歪着的大树,倒折下来。寒月怕被一切声音扑碎似的,退缩到天边去了!”
俄国作家普希金在《上尉的女儿》中也曾描绘过一场暴风雪的来临:“风越来越大了。那朵小云变成了一片白色的浓云,慢慢地升了起来,扩大起来,渐渐遮满了天空。下起小雪来了。陡然间,落起大块的雪片来了。风呜呜地吼了起来,暴风雪来了。一霎时,暗黑的天空同雪海打成了一片,一切都看不见了。”
上面两段文字,萧红和普希金都写了风与雪,雪仗风势,风助雪威。
萧红还写了雪的重量;雪要将小屋埋蔽、能折断树枝。
普希金描写暴风雪还强调了云的作用,云在暴风雪来临之前,在天空逐渐扩大密布,为暴风雪的来临起推波助澜的作用。
4.列夫·托尔斯泰眼中的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