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探究式科普丛书)海军陆战队:两栖动物
49521200000003

第3章 “海军陆战队”——两栖动物学习篇(3)

我国对捕杀青蛙的行为历来都是进行严厉的整治和打击,不给不法分子留有可供经营的空间。野生动物保护法明确规定:禁止捕杀、买卖青蛙。并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没收实物和违法所得,而且对捕杀青蛙者要按每只2~10元罚款;对经营青蛙者按每只5~20元罚款;对购买青蛙者按10元以上50元以下罚款。

第二节两栖动物的分类

1.两栖动物的分类有哪些

两栖动物分为三个类型:迷齿亚纲、壳椎亚纲、滑体亚纲。其中前两类已经灭绝,现存一类包括三目:无足目(或称蚓螈目):170种;有尾目:350种,如娃娃鱼;无尾目:3700种,如青蛙,蟾蜍。

2.如何依据牙齿来划分迷齿亚纲

因牙齿的釉质层在横切面上呈迷路构造,故名迷齿两栖类,又叫坚头类,原因是它们的头骨结构坚固。

迷齿亚纲两栖动物生存在泥盆纪到白垩纪时期,是最古老的两栖动物,是早期两栖动物的主干,爬行动物的祖先也包括其中。

迷齿亚纲的两栖动物身体的长度大约为1米,其头骨的长度大约是20厘米,呈现出高而窄的态势,它们的身体表面有细小的鳞片,身体后部拖有一条鱼形的尾鳍。

虽然它们牙齿的特征和脊椎的形态等都非常相似,但是它们却出现了四肢,在脊椎上长出了叫关节突的东西。这样,动物能弯曲活动。肩带与头骨间不再固定于一块(鱼头骨与肩带是连接在一起的,不能自由活动)。种种迹象都显示出它们能自由活动,可见它们已经开始可以适应陆地生活。

所以,它们是一类很典型的从鱼到两栖动物的过渡型动物。

3.古老的壳椎亚纲

壳椎类生物的种类相当繁多,它们存活在石炭纪和二叠纪时期之间。壳椎类两栖动物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早期爬行动物,它们的椎骨是直接由围绕在脊索周围的、线轴状的硬质圆柱体构成的,经常与神经弧愈合在一起。

它们的身体分小型和扁平型(笠头螈)。

小型的生物生活于沼泽和水边地洞中;对于扁平型的生活环境,目前在我国还没有发现壳椎类的两栖动物化石。

4.高寿的滑体亚纲

滑体亚纲起源于三纪时期,一直延续到现在,是两栖动物中唯一的一群存活至今的动物。它们的头部骨片偏少,包括无足目中的蚓螈、有尾目中的蝾螈和无尾目中的青蛙与蟾蜍等。

(1)无足目

(蚓螈目)也称为蚓螈,是我们对两栖动物了解最少的一种。蚓螈没有四肢,是现今唯一一种没有四肢的两栖动物,形似蚯蚓,身上有很多环褶,有极其短小的尾巴。蚓螈有一部分是卵胎生,一部分为卵生。大多数的蚓螈喜欢生活于湿润的土壤中,这和蚯蚓很类似。它们的视力并不好,隐藏于皮下或被薄骨覆盖,在鼻子和眼睛之间长有可供伸缩的触突,起到嗅觉作用。蚓螈也是现代两栖动物中唯一有皮鳞的代表。它们属于肉食动物,以土壤中的蚯蚓和昆虫为食物。蚓螈大约有160种,多数分布于澳洲以外的热带地区。

①吻蚓科

吻蚓科又名吻蚓螈,是最原始的蚓螈,分布于南美洲的北部地区。吻蚓螈是以卵生进行繁殖活动的。幼体时有小的外鳃,在水中生活,变态为成体后返回土壤中。吻蚓螈是保留最多原始特征的两栖动物,如保留有尾部,口开在头的前方,头骨数量多,眼睛相对比较大,触突与眼相连,鳞很多,身上的环褶上有很多小的褶子等。

②鱼螈科

鱼螈科是较原始的蚓螈,分布于亚洲热带地区。鱼螈有很多类似吻蚓的原始特征,所以有人将二者归为同一科。所不同的是,鱼螈的触突位于眼睛的前方等特征,要比吻蚓进步。鱼螈科是以卵生来进行繁殖的,雌螈用身体盘绕着卵直到卵孵出。鱼螈科在我国有双带鱼螈和版纳鱼螈两种。其中,版纳鱼螈曾经被认为就是双带鱼螈,后来才确认为独立的种。它们是无足目在我国的仅有代表。版纳鱼螈身体呈蠕虫状,和蚯蚓极为相似,既没有四肢也没有尾,体背棕黑,体侧具一黄色纵带纹,眼睛隐藏于皮下,可能是由于长期穴居的缘故,眼睛和鼻子之间长有触突,体具环褶360个左右,全长380毫米左右。

③盲尾蚓科

分布在印度,具有进化蚓螈和原始蚓螈的一些特征。原始蚓螈的特征为身体鳞片较多,头骨多和有短尾等,进步蚓螈的特征为嘴位于头部下方,触突已经远离眼睛,身上的环褶不再进一步分褶等。

盲尾蚓是以卵生来进行繁殖活动的,有着很短暂的幼体阶段。

④蠕蚓科

蠕蚓科是进步的蚓螈,分布于赤道的东非洲和西非洲。东非的蠕蚓是以卵胎生进行繁殖的,它们没有水生的幼体。而西非蠕蚓的生活习性,在目前则完全不了解。蠕蚓的嘴位于头部下方,头骨减少,没有鳞片和尾巴。平时,蠕蚓的眼睛被薄骨覆盖,但是,触突伸出的时候,眼睛则会露出来。

⑤真蚓科

真蚓科属于进化的蚓螈,真蚓科是分布最广的一科,并且种类较多,分布于热带美洲、赤道非洲、印度和印度洋中的塞舌尔群岛一带。真蚓科既然属于进步蚓螈的蚓螈,那么肯定具有很多进步的特征。它们的体型有大有小。大体型的真蚓科成员居住在南美洲,有汤氏真蚓体,体长超过1.5米。最小的真蚓科成员生长在塞舌尔群岛一带,比如短格兰蚓,身长只有11厘米。

⑥盲游蚓科

盲游蚓科是唯一的水生蚓螈,盲游蚓科主要分布于南美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盲游蚓科比较原始的成员是半水性生物,经过进化而达到完全水性的现状,比如泅盲游蚓。盲游蚓没有尾巴没有肺也没有鳞片,如果是水生的成员,则背部有皮肤皱褶形成的鳍,其身体后面侧扁,看起来似尾。

(2)有尾目

有尾目是两栖动物中最不显眼的一目,是终生有尾的两栖动物,大多数有四肢。它们的幼体和成体区别不是很大,并包括各种鲵和蝾螈。有尾目出现于侏罗纪时期,现在主要分布于北半球,特别是北美洲一带。有尾目的生活环境包括水生、陆生和树栖三种。有尾目成员中的中国大鲵身长可达1.8米,属于最大的有尾目,而墨西哥的一些索里螈身长不到3厘米,是有尾目中体型最小的动物。可以说,有尾目的个体差异是两栖动物中最大的。有尾目可分为原始的隐鳃鲵亚目和进步的蝾螈亚目。

隐鳃鲵亚目主要分布于东亚,有的分布在欧洲北部,是一种原始的有尾两栖动物。隐鳃鲵科和小鲵科是有尾目中最原始的代表,被归入到隐鳃鲵亚目,因为它们虽然在外表上和习性上相差很大,但它们有很多共同的原始性状,如体外受精,并有不少幼态性状。

隐鳃鲵科是北美的隐鳃鲵(美洲大鲵)和中国、日本大鲵。隐鳃鲵科成员终生生活在水中,因而它们的成体仍然保持有鳃裂,体侧有皮肤褶皱,可以增加皮肤面积,用于水中呼吸,令人奇怪的是,它们的前肢有4趾,而它们的后肢有5趾。

隐鳃鲵科中有三个成员,分别是中国大鲵、日本大鲵和隐鳃鲵,它们都是地球上现存最大的三种两栖动物,中国大鲵身长差不多1.8米,日本大鲵1.5米,隐鳃鲵0.75米。

目前欧洲还没有发现大鲵分布,但据科学研究,史前时期欧洲却有大鲵生活,并且早于在亚洲被生物学界发现的大鲵化石。

在1726年,人们发现大鲵化石的时候,还以为它是诺亚时期洪水中死去的人类的遗骸,所以大鲵也被称作洪水的见证者。

①小鲵科

小鲵科主要分布在东亚,北可达北极圈,西到伊朗。在我国,小鲵科种类特别丰富,包括小鲵、北鲵、山溪鲵等。

根据小鲵科的生活方式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它们分为两大类群,一类是陆栖,包括小鲵、极北鲵、爪鲵等,生活在林间潮湿的地面,到了繁殖的时候,则回到溪流中;另一类是水栖,包括北鲵、山溪鲵等,它们大多生活在寒冷的山溪中,离水源较近。所有小鲵科成员体型都很小,身长不超过25厘米。

蝾螈亚目有尾目的大多数成员属于蝾螈亚目,这个亚目代表有尾目中比较进步的成员。蝾螈亚目分布广泛,主要有分布于北美洲的进化的有尾两栖动物。它们均为体内受精,其中有的成员是胎生,有的是卵胎生,而且它们中有的成员终生都是幼体形态。

②鳗螈科

鳗螈科分布于美国东南部和墨西哥东北部,特产于北美洲。鳗螈科身体细长,没有后肢,外形似鳗,终生有外鳃,通过体外受精进行繁殖。鳗螈科有3个类型,大鳗螈身长大约1米,3对鳃裂,4个手指;小鳗螈70厘米,也是有3对鳃裂,4个手指;拟鳗螈只有25厘米,有1对鳃裂,3个手指。鳗螈终生生活在水中,大多数居住在流动缓慢的浅水中。偶尔,鳗螈在上岸后,遇到干旱的时候身体会分泌出一种黏液,形成与非洲肺鱼相类似的硬茧。

③两栖鲵科

两栖鲵科有3种,分布于美国东南部,特产于北美洲。身体细长似鳗,也有人称刚果鳗;四肢非常小,几乎不被人注意到;只有1~3个脚趾,有2个脚趾的被称之为刚果鳗。两栖鲵科永久都是童体型,终生身有鳃或有鳃裂,体内受精进行繁殖,身长最长可达1米以上,但尾巴很短。眼小,无眼睑,有1对鳃孔,犁骨齿保持着幼期状态。它们大多生活在低凹沼泽地、池塘或浅水沟内,几乎完全是水栖科。

洞螈科包括北美洲的泥螈和欧洲的洞螈,它们都是终生有外鳃的水生两栖动物。一般的泥螈身长不到28厘米,而泥螈中的斑泥螈身长可以超过40厘米。洞螈身长不到30厘米,种类比泥螈要多。

从阿拉斯加到墨西哥钝口螈科的分布几乎遍及整个北美洲。其中有些种类终生保持幼体特征,生活在水中,例如墨西哥钝口螈,又称为美西螈,分布在墨西哥的湖泊之中,基本上终生保持着幼体形态,只有非常少数的成员完成了变态。虎纹钝口螈,由于它们所在的生活环境不同,或成员之间有着较大的区别。分布在美国东部低地的虎纹钝口螈会在很短时间就完成变态,而分布在西部高山区的虎纹钝口螈则保持着幼体形态。

虎纹钝口螈的身长最大可达到40厘米,是体型最大的陆栖蝾螈之一。

陆巨螈和虎纹钝口螈同属于体型最大的陆栖蝾螈,主要产于北美洲的穴居蝾螈。陆巨螈穴居于地下而只有在繁殖期才会返回水中,也有的会终生保持幼体形态,这一点与钝口螈很相似,所不同的是陆巨螈喜欢在山溪中产卵而钝口螈喜欢在静水中产卵。

④无肺螈科

无肺螈科是有尾亚目中的最大一科,种类非常繁多,主要分布于北美洲的南部地区,少数分布于欧洲和中南美洲,是中南美洲仅有的有尾亚目。

无肺螈科的成员没有肺而用皮肤来呼吸。大都能适应多种生存环境,有陆栖、水栖、树栖和穴居的。它们的体型有很大的差别:大型的如贝利涓螈身长大约30厘米,而小型的如索里螈还不到3厘米。其中,有一拟穴螈属分布于南欧。

蝾螈科是分布最广泛的有尾两栖动物,而且种类繁多。有4个属主要分布于欧洲、北非和中东地区,它们在陆地上生活;有10个属广泛分布在北半球的温带地区,其中在亚洲,有少数种类进入热带、亚热带地区,属于有尾目中分布最广的一类,它们都为水生。我国的蝾螈科大多分布在南方地区,其中有些种类,只有我国才有。蝾螈科中的不少成员都带有毒素,例如红瘰疣螈,产自我国的西南地区,还有一些分布在东南亚地区。

(3)无尾目

无尾目是生物从水中走上陆地的第一步,相对于其他的两栖纲要先进些。出现于三叠纪时期,现代绝大多数两栖动物均属此类。广布世界各地,尤其在拉丁美洲最为丰富,其次是非洲。它们的繁殖是离不开水的,卵(蝌蚪)需要在水中变态才能生长,成体后尾巴渐渐消失。蝌蚪用腮呼吸,经过变态,成体主要用肺呼吸,但多数成体的皮肤也有部分呼吸功能,包括蟾蜍和蛙。蟾蜍多在陆地生活,皮肤都很粗糙;蛙待在水中的时间相对要长,体型较苗条,多善于游泳。两种体型极其相似,颈部不明显,没有肋骨。前肢的尺骨与桡骨愈合,后肢的胫骨与腓骨愈合,爪不能灵活转动,但四肢肌肉相当发达。

始蛙亚目是无尾目中比较原始的类型,因为始蛙亚目的成员有未与脊椎愈合的肋骨出现。其中滑跖蟾类被认为是最原始的无尾目,而锄足蟾类被认为是处于原始类型和进步类型之间的过渡类型。始蛙亚目的种类远远没有新蛙亚目的种类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