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吵孩子
并非只要是吵就是粗暴的,并非只要是吵便可以解决问题,吵这个手段对于理性的父母来说有着不同的含义,他们不会用吵来解决面对的所有问题,他们更懂得避免吵对孩子造成的负面影响,只有在“操之在我”的情况下才会使用。
那么,如何吵孩子呢?有以下几点:
不该吵时,千万别吵
对孩子严厉的目的是为了修正孩子的态度,明白了这一点,我们便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吵、什么情况下不可以使用吵了。说得具体一点,当孩子的态度出现问题时才具备使用吵这个手段的条件。不过,即便孩子的态度有问题,通过其他方式可以很容易地纠正孩子态度的情况下,吵也是被禁止使用的,吵只可以在孩子的态度有问题而且孩子又很顽固时使用。
除了态度问题之外,其他任何情况都是不可以使用吵这个手段的。例如,孩子的学习成绩比较差,孩子在父母辅导时怎么都学不会等。我们不能够因为恨铁不成钢而对孩子发火;孩子犯了错误,即便错误很严重,做父母的也不能因为孩子对家庭造成损失、对自己造成不便而对孩子发火;父母不可以因为情绪问题无缘无故地对孩子发火(如果父母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而对孩子发火的话,请父母尽快向孩子说明原因,并道歉)……
达到吵的目的后,果断停止
在相对柔和的方式和吵这种严厉的方式之间,如果管用的话,父母应该选择柔和的方式。而且如果选择吵,父母要避免出现极容易出现的刹不住车的现象。这种现象是这样的:当孩子已经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之后,当孩子已经害怕得瑟瑟发抖时,父母却越吵越来气、越吵越凶,这显然背离了吵的本意。
一般来说,父母在和孩子沟通时需要压一压火气,这样做的原因是孩子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甚至辩解意识都不是很强,他们倾向于沉默、服从和忍受。父母过于急于发火,容易造成沟通得不彻底,进而犯下冒进的错误。
当准备向孩子发火时,请首先评价一下孩子的态度,他是否在明显不占据道理的情况下仍旧蛮横,他是不是已经出现了屡教不改的现象,他是否心不在焉、对您说的话没有任何感觉等。当出现在这些现象之后,父母才可以考虑吵孩子,而且,只要孩子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改变了态度,父母就应该果断停止发火,转而采用讲道理的方式和孩子沟通。
和孩子讲道理
吵过孩子之后,孩子的态度将不再顽固,他们甚至像温顺的小猫一样等待父母的训诫,此时不应该继续对孩子严厉了。既然孩子已经准备好接受父母的训诫,父母何必继续让他们难过呢?此时,“停止训斥,和孩子讲道理”是爱的表现,同时,也是父母教育孩子最佳的良机。
请不要用异常严厉的口吻质问“你说你做得对不对?”“你去不去打针?”之类带有要挟性质的话,逼迫孩子屈服、“听话”,这种做法不利于孩子思考和反思。做父母的需要多向孩子说明“事理”,然后让孩子学会判断。例如,和孩子讲他的做法的具体危害,对家庭带来了什么损失,用哪一种做法可以获得更好的结果;父母需要对孩子说为什么要打针,如果不打针将会出现什么后果……
安慰孩子
讲完道理,教育部分就彻底结束了,父母不必担心孩子左耳朵进右耳朵出,这时因为您担心也没有用。孩子是否放在心上,请通过他以后的表现来判断,反复让孩子向自己承诺没有任何作用。“多说无益、只看表现”是和孩子讲道理之后应该具备的心态。
既然对孩子教育的任务已经结束,那么,为了向孩子表达您的爱,请安慰孩子。需要说明的是,安慰孩子不是向孩子让步,不是向孩子屈服,安慰的唯一的目的是减轻孩子伤心的程度和减少孩子伤心的时间。
超越孩子的期望
做到了上面的几点,父母已经可以将吵对孩子的伤害降到最低了。不过,和完全不吵孩子的父母相比,孩子的幸福感还是会略显不足的。有什么办法可以进一步弥补吗?
有的!要不然,为什么贝贝在对我和贝贝妈打分时,贝贝妈的得分很难超越我呢?要知道在教育孩子时,贝贝妈倾向于对孩子宽容,她既不忍心吵贝贝(不忍心不代表没有过,贝贝妈也会吵贝贝),更是经常在我吵贝贝时出面阻挠。按照一般的观点,贝贝对贝贝妈的评价更好才对,可惜,结果不是这样。那么,我的法宝是什么呢?我通过一个事例来作一说明。
有一次,贝贝妈问贝贝:“你喜欢爸爸还是喜欢妈妈?”
“我喜欢妈妈!”
“为什么?”
“因为妈妈给我买东西,爸爸不给我买东西。”
贝贝妈非常高兴,我却大受刺激。
理性的父母在发现问题时首先不是否定自己的做法,而是反思自己的不足。通过思考,我找到了提升贝贝对我满意度的方法。
又是休息的日子,我带着贝贝到人民公园玩。公园里的气垫床和蹦蹦床吸引了贝贝的目光,他指了指游乐设施,怯生生地问我:“爸爸,我可不可以去里面玩?”
“当然可以啦,我们说过每周可以玩一次的。”
他当然很高兴,迫不及待地跑进去玩了。他玩了3个小时,我就在旁边等他。他出来之后,我们继续在人民公园溜达。我看到了摩天轮,问他道:“你看,摩天轮高吗?”
“高。”
“你想不想玩?”
听到这话,他的眼睛发出渴望的光芒,他问我:“我已经玩过蹦蹦床了。还能玩吗?”
“能呀。今天早上你祝爸爸生日快乐了,爸爸特别高兴。今天想让你玩个痛快!”
“谢谢爸爸。”他高兴地跳了起来。
……
那天,他玩得很高兴,还买了很多想要的东西。这种待遇以前他恐怕想都不敢想。下午两点多,我才带着他往家走。他成了黑老包,满脸都是汗水和灰尘合成的泥浆。看到他热的样子,我有些不忍心,给他买了冷饮,他几乎受宠若惊了。
第二天,我带着他去紫金山公园玩。他还希望像昨天那样无所顾忌地玩耍。他的激情很快遭到了我的打击。我没有给他买任何物品,也没有让他玩任何游乐设施。他虽然撅着小嘴却也无可奈何。和以前不同的是,他想要买东西并且特别坚持时,我没有像以前那样很生气地和他讲道理甚至训斥,而是不断地安慰他、开导他,并鼓励他放弃不切实际的想法。
在回家的路上,我对他说道:“我们不可能天天像昨天那样疯狂地玩。接受现实吧,我们还要像以前那样生活。”
“那,我们以后都不能像昨天那样玩了?”
“能!以后还会有机会的。”
“是下一星期吗?”他很期待。
“不是!”
“是下下一星期吗?”
“不是!”
“是下下下一星期吗?”
“别问了,以后再说吧。”
“……”
日子久了,他把那件事忘却了。我却形成了新的处理方式。有时候他要求买东西时,我很坚持原则不给他买;有时候却给他一个让他意想不到的惊喜。他很快适应了我的处理方式,在获得满足时,他异常兴奋;在失望时,他也不气馁,而是憧憬着下一次的到来,他对我的感情也亲密了不少。有一段时间,我问他:“你喜欢爸爸,还是妈妈?”
“我喜欢爸爸。”
“你不是说喜欢妈妈吗?怎么变卦了?”贝贝妈吃起醋来。
“我既喜欢爸爸,也喜欢妈妈。”他回答道。
……
这个事件对我是非常重要的,它使我发现了“利”不可替代的价值。在给孩子实惠(也就是“利”)时,父母需要考虑心理期望。超越心理预期的实惠会让孩子心存感激;符合心理预期的实惠很难让孩子有感觉;不符合心理预期的实惠甚至令孩子不满。
贝贝妈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她很少给贝贝带来惊喜的感觉。我却能给贝贝一个个惊喜,这些惊喜的震撼贝贝妈是无法让贝贝体验的。正是因为如此,贝贝对我的感情更加亲密也就容易理解了。
总的来说,贝贝妈的付出是超越了我的,她为了满足贝贝花费了更多的精力和金钱,可惜,她得不到她想要的结果。甚至,贝贝妈一度非常失落,她对贝贝说过:“你从来都不知道关心你妈妈,我对你付出多少都没有用,对你好(贝贝妈的做法)还不如不对你好(我的做法)呢!”
贝贝妈无法提升在贝贝心目中的地位,除了她的感性对贝贝造成的不便之外,她没有意识用超越贝贝期望的方式来满足贝贝也是重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