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一:
有一次,贝贝在期末考试中,语文考了98分,英语和数学的成绩都是100分。贝贝是非常高兴的,他对我说道:“爸爸,我语文考了98分,比我们班语文成绩最好的同学考得都好。”
“是第一名吗?”我问道。
“不是,有个人考了99分。我本来有个题是会的,可是不小心做错了被扣了一分,要不然我就是第一啦。”他后悔得不行。
“没事!你总共考了298分,总成绩相当不错了。”
“就是,我是班里的第一名。”
这样的成绩相当理想了,可是当他兴冲冲地向贝贝妈汇报时,贝贝妈说道:“那,你语文也没有考第一名呀!”
“……”他没了脾气。
事情二:
有一次,贝贝的单元测试得了97分,我询问他为什么会被扣分,他说:“有两个拼音的声调我一不小心标错了,还有‘边’的走字底我不会写,被老师扣了一分。”
“哦,我知道了。以后考试一定要认真,不能再出现一不小心被扣分的情况。你本来都会的,被扣分不亏吗?”
“亏呀。我以后肯定会注意的!”
“还有,你认识那么多字,为什么不会写走字底?”
“我没有学过。”
“那,其他小朋友也错了吗?”
“他们都是写拼音的,本来我也想写拼音的,但是我想试一试。”
“原来是这样呀。你被扣的这一分在我这里不算了,我认为你考试得了98分!”
贝贝听了我的话非常高兴。
事情三:
另一次单元测试中,贝贝得了99分,他是因为第二行的字和第一行的字没有对齐而被扣分的。我认为这是一个可扣分也可以不扣分的错误,所以对贝贝说道:“你的99分等于100分。”
“嗯。”贝贝当然很高兴。
贝贝妈冒出来一句话:“啥呀,明明是不认真,考了99分,有什么好说的?离100分还差1分呢!”
我和贝贝都没有搭理贝贝妈。
从上面的三件事情可以看出,我和贝贝妈对待贝贝的分数的态度有巨大的差异。
在对待贝贝的分数上面,我并不是不管不问的,相反,我经常询问贝贝的成绩,我是将贝贝的成绩当作了解贝贝状态的一个指标来看待的。贝贝妈明显不同,她显然直接用分数来衡量贝贝学习的好坏。我和贝贝妈之间的差别就是不僵化的应试教育和僵化的应试教育之间的差别,关于这种差别我结合我和贝贝妈对待分数的态度作以下说明。
分数可以了解孩子学习的状态
我很奇怪为什么现在很多父母不希望学校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或许,这些父母担心自己的孩子会因为考试失误或者就是根本很差等原因影响孩子的心理造成孩子自卑进而自暴自弃。可是,不知道这些父母想过没有,您为了孩子的心理着想,难道可以采用“掩耳盗铃”的方式吗?如果孩子的心理素质比较差,父母则需要直接面对,针对孩子心理素质差的问题作专门的辅导和弥补。在学校时,父母可以要求老师哄着孩子成长,到了孩子成年之后呢?父母还能要求孩子的领导哄着孩子工作吗?
心理素质从小的地方开始培养、从小的时候开始培养是相对容易的,孩子越大培养孩子的心理素质越困难。可能有的父母会说,孩子长大后思想更加成熟,培养心理素质会变得容易。这种看法是不对的。孩子长大之后,和父母接触的时间很少,加上不少父母沟通技能严重欠缺,无法有效地对孩子施加影响,培养心理素质更不可能。试图等孩子长大之后培养心理素质极有可能出现的结果是放弃培养!
我在前面的章节中说过,父母需要在孩子的头脑中建立起各种概念,“挫折”当然也包含在其中,通过分数让孩子体验什么是挫折,会在孩子的头脑中开辟一块新的领域,会完善孩子的思想和逻辑。让孩子通过分数进行体验,等到与“挫折”相关的一系列概念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被孩子消化之后,孩子的状态和风貌将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孩子的精神境界将有本质的提高,这有何不好呢?
孩子的生活环境相对单一(虽然父母可以通过让孩子体验新奇的方式改变孩子环境单一的问题,但是这远远不够),他们缺乏改变心态的强劲动力,没有外来因素的介入,孩子不可能培养起超强的心理素质,这是因为“超强的心理素质”概念和“挫折”概念是紧密相连的,如果孩子不能体会“挫折”概念,对“挫折”概念的理解便会不清晰、不深刻甚至有偏差,将这样的“挫折”概念和“超强的心理素质”概念建立起联系,将使得孩子对“超强的心理素质”的理解一并出现偏差。表现在思想、语言和行动的层面就是孩子的自我感觉超好、言谈给人信心、当遇到真正的挫折时孩子甚至会垮掉!
孩子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不可荒废的,更不可指望孩子自己在逐渐成长之后自动增强,这种方式是不可靠的、是有风险的。我便看到过一个女生因为心理素质差在高校自杀的新闻,这样的例子绝不是个案,这难道不足以引起父母的重视吗?
分数可以帮助父母了解自己的孩子。如果孩子的成绩很好,父母可以鼓励孩子并帮助孩子释放压力;如果孩子的成绩一般,父母最需要做的不是给孩子过高的期望,而是先让孩子学会在压力中成长,父母甚至可以考虑介入孩子的学习,帮助他们提高学习的效率;如果孩子的成绩很差,父母需要高度重视,避免孩子产生畸形心理或者滑入自暴自弃的深渊……
对于理性的父母来说,了解孩子的状态一定比不知道孩子的状态强。了解孩子的状态可以根据情况对孩子进行教育,不了解呢?难道摸着石头过河吗?
“让每个孩子都感到自己是最优秀的、是最棒的”这种思想是教育领域最大的谎言。孩子是有思想的,即便老师不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孩子自己在学习时是否吃力,他们完全感觉得出来;哪个同学学习好,哪个同学学习差,孩子事实上也明白,“纸”永远包不住火,请以讲道理的方式对待孩子的分数吧!
分数可以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压力
在事情一中,贝贝对自己的考试成绩是非常满意的,他兴冲冲地向我汇报,我呼应了他的感受给了他肯定的评价,他对我的表现无疑是满意的。他想要在他妈妈那里复制良好的心理体验,可惜得到的是失望。这件事情的后果是他不再乐意和贝贝妈讨论学习成绩的问题。贝贝妈关心的是成绩,他关心的是自己的感受,她们的思想没有交点,将很难形成共同话题,甚至变得没有话讲。
父母必须放下分数的束缚,从关心分数变成关心孩子!我知道这样做有难度,即便我自己,也无法做到面对贝贝的分数时异常坦然。我是非常希望贝贝得高分的,当然我会尽量调整自己,同时,我建议所有的父母都要努力调整自己。只有父母调整了自己,孩子才能从分数的压力中解脱出来,要不然,孩子关于分数的压力将无法释放。
或许,有的父母会说:“我不表露对孩子分数的期望,孩子的压力是不是就没有了呢?”
关于这样的问题,对于不同的父母结果可能是不同的。有的父母可以达到想要的结果;有的父母则不行。在事情三中,贝贝妈显然没有通过分数要求或者胁迫贝贝,但是她的话语无疑流露出对分数的渴望,贝贝妈对分数重视的表露是在无意中完成的,她的类似的话语对贝贝是有压力的,想要对贝贝没有影响其实不可能。如果想要不表露自己对分数的期望,唯一的办法就是想办法调节自己。
理性的父母有意识控制自己的言行,他们可以做到避免重视分数对孩子的影响;感性的父母则很难做到这一点,他们在情绪的宣泄中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对分数的渴望。还是那句话,孩子不是傻子,他们什么都懂!
需要说明的是,有的父母喜欢拿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相比较,这种极明确的对比对孩子的影响无疑是直接的,孩子将没有能力进行反驳,对孩子的压力也是非常具体的。一般来说,这种对比会对孩子造成非常明显的压力,父母需要做到心中有数。不过,话说回来,我希望在家庭中建立起讲道理的氛围,那么,一切都不必掖着藏着,如果孩子表现的确比其他孩子差,父母也不必刻意回避,直接面对就是了。
请为孩子减压
父母总希望自己的孩子优秀,总希望自己的孩子更加努力。可是,谁不希望轻松呢?有的父母可能会说“孩子多吃些苦,是为了以后能幸福”“吃苦是为了追求幸福”。从表面上看,这种逻辑完全没有问题,可是它真的经不起推敲!
有一个故事说得很有意思:一个人看到一个懒汉躺在草地上晒太阳,忍不住劝他几句。这个人说道:“你得赶紧起来找工作了。”
“为什么?”这个懒汉不解。
“等你找到了工作,你就可以赚钱了。”
“赚钱干什么?”
“赚了钱,你想买什么就买什么,这多好呀!”
“买东西干什么?”
“买东西来享受生活呀!”
“你以为我现在在干什么?”
“……”
这个有点滑稽的故事在某种程度上特别能表现孩子的心态。
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对孩子来说,不学习恐怕是最幸福的事情了。要不然,为什么2012年春节刚过,郑州便有一个重点高中的孩子亲手杀死了自己的母亲呢?这个孩子杀人的目的非常明确,那就是为了不学习。对于不少孩子来说,不学习就是最大的幸福,作为父母的您能理解吗?
在某种意义上讲,孩子的学习就像是我们的工作。不同的是,我们的工作有节假日、有星期天、有下班之后的业余时间。孩子呢?他们除了每天好几个小时高强度的脑力劳动之外,业余时间被课外作业所占据;很多孩子的星期天甚至名存实亡;很多孩子的寒暑假也不得消停……是什么夺走了孩子的幸福呢?或许第一杀手就是孩子的压力。通过和各行各业的比较来看,我们可以认为孩子的压力总体上来是相当重的!
多数情况下,父母需要为孩子减压,这是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即便父母渴望孩子成龙成凤,为孩子释放压力也是必需的。这是因为,如果想让孩子保持长久的奋斗激情,乐在其中是最好的方法,即便做不到,也绝不能让孩子无法忍受奋斗的痛苦。缓解孩子的压力、放松孩子紧绷的神经,也是为了孩子有更好的持久性。
可以说,父母的幼小衔接问题远大于孩子。在幼儿园阶段,孩子基本上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无论孩子表现如何,父母都会对孩子进行鼓励和肯定,这中间充满了两代人之间的脉脉温情。在孩子上幼儿园的阶段,不要求是温情滋生的摇篮。在孩子进入小学之后,一切都发生了变化,父母对孩子从没有要求变成了希望孩子完美,这个差别实在是太大了,甚至,很多孩子无论多么优秀都很难得到父母的认可。父母的理由其实很简单,要么孩子不是第一,要么害怕孩子骄傲。在父母过高的期望之下,父母和孩子之间很难保持在幼儿园时期建立起的那种亲密无间的情感。
孩子的幼小衔接没问题
相比之下,孩子的幼小衔接就简单得多了。由于小学的课程基本是从0开始的,孩子不会有太多学习的压力(除非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一直学习不好,那么,孩子会因为“欠账”变得学习困难)。虽然,孩子会有作业等的任务,但是孩子可以应对。只要父母用前面章节中讲解的内容对孩子的行为和思想进行引导,一切将会易如反掌,做父母的大可不必担心。
不要这样对待成绩不好的孩子
做父母的当然应该了解孩子,但是了解孩子之后呢?如果孩子的分数让父母非常满意,那当然是皆大欢喜的。可是,如果孩子的成绩已经到让人头疼的地步,父母该怎么办呢?常见的做法大概是以下几种:
责怪和逼迫
父母希望孩子因为父母的意愿努力学习,迎头赶上。事实上,这属于“要求孩子听话”的模式!
安慰和鼓励
这种父母害怕对孩子的心理造成负面影响,他们首先假定孩子是上进的,只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了落后。这种父母希望激发孩子的斗志,让孩子主动分析原因,并认真改正。
通过话语等暗示父母的期望
这种父母很想教育自己的孩子,可惜,他们不自信。他们只是希望通过暗示的方式提醒孩子。父母的爱心表露无遗,但是对孩子的影响很有限,原因在于孩子平时的表现其实已经是处理了父母的期望之后的表现,再次暗示只是频繁地“啰唆”而已,不会有太好的效果。
置之不理
这种父母就让人很费解,不过,现实生活总是残酷的,有的父母确实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对孩子不好的表现漠不关心。漠不关心分为两种:一种是主动的,这样的父母宁可在麻将桌上搓麻将也不愿意在孩子的教育上面付出努力;第二种是被动的,这种父母曾经努力过,但是没有效果,他们自己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只是,破罐子破摔能摔多久呢?当孩子面临能力欠缺、找不到工作、痴迷于网络等问题时,这些父母还能淡定吗?
考砸了怎么办
上面4种方式有什么共同之处呢?它们都是针对孩子的成绩采取的补救措施,它们重视的仍然是孩子的成绩,它们都期望孩子自我觉醒并自我改变。我的方式和它们完全不同,我希望用全新的模式进行处理。
分数只是作为了解孩子的工具
请不要抓住孩子的分数不放,我们希望了解孩子分数的目的是了解孩子的状态。孩子是好、是差,我们一目了然,这就够了!请父母不要太在意鼓励和安慰,更不必责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