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贝贝哭得如此凄惨,我忍不住再次回头。
看到我再次扭回头,贝贝用两只小手使劲拍打着地面,继续哭着看着我,他的眼光充满了乞求。
“爬起来跟我走!”
贝贝什么话都没有说,也没有采取任何行动。
我再次狠了狠心,扭头就走,我很担心贝贝不自己起来,所以,我的步伐迈得并不踏实。当我走出两米左右时,贝贝却从地上爬起,他哭着向我跑来了。我伸出双手把贝贝抱住,安慰了他一会儿。
从上面的事情中,我们可以看到贝贝的“哭”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这两种类型的“哭”对孩子的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希望父母能够看清、看透。
“哭”是一种武器
贝贝刚倒地时的哭是一种手段,他在哀求我扶他起来。当“哭”这种武器失效之后,贝贝才会考虑按照我的要求做。这里的“哭”是贝贝和我沟通、获得自己的利益、满足自己要求的一种方式。
“哭”是伤心的表现
贝贝从地上爬起来向我奔跑时的“哭”没有哀求的成分,那是真正的伤心,他的伤心是需求得不到满足的失落感引起的。
经过多年的成长,我们都长大了,当然不愿意轻易地通过哭鼻子的方式来赢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当我们哭泣时,总是非常伤心和难过。可是,请不要忘了,我们是成年人。在教育孩子时,我们需要考虑孩子的思维,他们的思维和我们不一样。
除了表达伤心等,孩子还会用“哭”来要挟自己的父母。做父母的一定要仔细分辨,避免陷入孩子的“圈套”,从而让自己和孩子的沟通变得越来越困难。
幼儿园不哭
在明白道理后,听到父母将要离开时,孩子还是会哭的。这种“哭”只是一种期望而已,如果父母不能理性面对,孩子便会拿起“哭”这个武器来要挟您。不要被爱心蒙蔽,“狠心”是最佳的处理方式。
告诉孩子真实的幼儿园
贝贝上幼儿园时不到3岁,尽管年龄偏小,但送贝贝去幼儿园的过程并不困难。我在很短的时间内作了非常简单的准备后,很从容地完成了这个过程。
在贝贝上幼儿园之前,我仔细地给贝贝讲解了幼儿园里的情况。我对贝贝说幼儿园里有可爱的老师,有很多可以和他玩耍的小朋友,还有非常多好玩的玩具等。贝贝爱吃,我便告诉他幼儿园里有专门的厨师,他们做的饭菜比贝贝妈做的饭菜好吃得多(贝贝妈做饭技术很一般,这样的话对贝贝是有吸引力的)……上面的这些措施无疑增加了贝贝对幼儿园的好感,他甚至开始憧憬幼儿园的生活了。
说幼儿园好是为了吸引贝贝,但是这不够。只说好有可能过度抬升贝贝的期望,当他发现幼儿园的不足时会变得难以接受,甚至产生上当受骗的感觉。所以,我当头给贝贝浇了一头凉水,说去幼儿园的代价是他将暂时看不到我们,我们将在上午将他送往幼儿园,到了下午才会接他回家。
我的“凉水”让贝贝有所警觉,他问我:“如果想你们了怎么办?”
我说:“那就忍着吧。到下午就可以见到爸爸妈妈了……”
“那,可不可以不上幼儿园?”
“不可以!孩子长到两三岁都是要上幼儿园的……”
“……”
前几次送贝贝上幼儿园后,我和贝贝妈的离开非常顺利。接下来出了一点小小的意外。那天,不知为什么,其他孩子哭得都很厉害。贝贝忍不住也哭了。我问贝贝:“咱们不是说好了不哭吗?你为什么要哭呢?”
贝贝回答:“他们都哭了。”
“他们哭,你就哭呀!”我觉得好笑,便笑着问贝贝,“如果他们吃屁,你吃不吃屁?”
“不吃。”
“这就对了,他们哭,咱们不哭,好吧?”
贝贝没有回答。
“贝贝比他们坚强,是不是?”
“是。”
“好了,我们要走了,别哭了。”
“哦。”
除了那次哭泣之外,贝贝都能接受现实,让我和贝贝妈从容地离开。贝贝的表现好,我的心情便很轻松,特别是看到其他父母送孩子上幼儿园要离开时和孩子反复纠缠时,我的体会更加强烈。有一次,我特意留意了一位母亲送孩子的整个过程,并对这位母亲充满了同情,同时为她抓不住教育的要点而感到深深的惋惜。
别让爱成为哭的催化剂
这位母亲将孩子交给老师后,孩子便哇哇大哭起来。母亲安慰了孩子很久,拼命承诺给孩子好处,该说的话都说尽了,孩子的哭声才渐渐平息。母亲看情况差不多了,就急匆匆地离开。没想到,她刚一离开,孩子又哭了起来,而且哭得很凶。母亲无奈,只好再次返回安慰孩子。孩子的情绪稳定之后,母亲离开,孩子又哭了。母亲不忍心,想再次安慰孩子,却被老师挡在了门外。老师很坚定地说道:“你走吧,没事的!”母亲还是不肯离去,她在门外听着孩子的哭声,终于忍不住,推开门对老师说道:“让孩子过来,我再给他说两句!”母亲如愿了,可是,孩子的哭声仍然不能平息。最后,母亲在孩子撕心裂肺般的哭声中咬着牙、跺着脚、叹着气离开……
这位母亲是非常着急的,可是,在和孩子的纠缠中仍然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她可缓冲的时间越来越少,她急切的态度越来越强烈。应该说,她是作了相当大的努力的。她为了避免孩子“哭”,采用了讲道理、利益交换等方式,遗憾的是这些方式完全没有效果。
在这件事情的沟通上,这位母亲的话和所传达的道理都是非常浅显的,孩子根本没有理解上的障碍。尽管如此,孩子还是采取了不配合的态度。不是孩子不懂得母亲所说的道理,而是孩子根本没有按照道理做事的想法。
“爱”可以蒙蔽一切,这从这位母亲的表现中可以看得非常清楚。从理论上来讲,在面对父母离开幼儿园时孩子的哭闹,常年和孩子打交道的幼儿园老师比父母更加专业,她们理所当然比孩子的母亲更有能力化解孩子的哭和“伤心”。遗憾的是,这位母亲宁愿在反反复复无助的尝试中解决问题,也不愿意相信幼儿园老师的话和其能力,这种状态使得她的焦躁和无助感更加强烈,同时使得她孩子的“伤心”更加激烈和持久。
那么,面对父母离开时孩子的“哭”,父母该怎么办呢?我还是通过我的例子来说明吧。
狠心最有效
贝贝上幼儿园后,我家就没有保姆了。到了寒暑假,我们不得已将贝贝送往农村的老家。在那之前,贝贝很少和我爸妈相处,对农村的生活更是陌生。和在郑州的家相比,老家各个方面的条件明显差很多,贝贝能否适应老家的生活,我和贝贝妈的心里完全没有底。
和贝贝一起回到老家后,我和贝贝妈便陪着贝贝,并对他谆谆告诫,希望他能在老家过得快乐。我没有隐瞒要将他留在老家的事实,希望他作好心理准备,然而贝贝很难接受。我妈陪着贝贝玩耍的时候,贝贝也是乐意的,虽然玩得还可以,但贝贝却对我们放心不下,只有我和贝贝妈同时在他的视线范围之内他才能安心,否则,便大哭着寻找。我告诉贝贝我们准备走了,贝贝马上拉着我们说什么都不愿意放手,他哭着说:“我不让你们走。”
我说:“我们必须走。”
“那,你们带我走,我不想留在老家。”
“不行,在郑州没有人带你。”
“我不让人带。”
“我不放心。”
说完,我把贝贝的手掰开,把他塞给我妈。贝贝大哭起来。看着贝贝伤心的样子,我心里也挺难过,忍不住安慰贝贝,我说道:“爸爸妈妈把你放在老家,不代表爸爸妈妈不喜欢你。你要是想爸爸妈妈了,就给我们打电话,我们也会给你打电话的。”说完,我紧紧地抱着贝贝,还亲了亲他。
我的安慰让贝贝的心情平静了下来,我和贝贝妈便准备离开了。哪知道,听到我们要离开,贝贝再次大哭起来。接下来,我妈和贝贝妈忍不住安慰贝贝,贝贝的情绪有所缓和。然而,只要提到走,贝贝无一例外地继续大哭大闹。
我妈想到了一个主意,就是让我们装作不走的样子,等贝贝平静下来之后,她将贝贝带到邻居家里玩耍。我们趁贝贝不在家时偷偷离开,贝贝便无可奈何了。我问我妈:“以后送贝贝回来的时候都这样吗?”
我妈说道:“先过了这关再说吧!”
“不行。”我否定了我妈的方案,说道,“该咋办就咋办吧,何必骗贝贝呢!骗开了头,以后就刹不住车了。最好的办法是让贝贝哭透、让贝贝死心。”
最终,我们没有理会贝贝撕心裂肺般的哭闹,当着他的面离开。在离开时,我还对贝贝说道:“给爸爸妈妈说再见吧!”
“……”贝贝当然不会理会。
到了郑州,我便给我妈打了电话询问情况。我妈说我们走后贝贝很快就不哭了。之后,我们回老家看望贝贝,临回郑州时,已经不需要像第一次那样反复和贝贝交锋了。贝贝当然也哭了,但是,他的哭声短暂而轻微,我们得以从容地离开。我们让他说再见,他也平静地说了,他已经完全接受了我们要离开的事实。
从我的描述中,您可能觉得我过于残忍了,其实根本不是这样。我只是没有向儿子妥协和退让而已,既没有批评,更没有对儿子进行打骂,相反,我还对他进行了安慰。在上面的例子中,我既有铁石一般的狠心肠,还有冷静而全面的思考,更做了我应该做的一切。您与其说我是狠心和残忍,不如说我是舍得孩子哭。
安慰孩子
通常,孩子不会无缘无故地哭泣,他们之所以哭,一定是因为现实和他们想要的结果之间有偏差,这种偏差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影响。在这类事情中,孩子最初得到父母要离开自己的消息时,心理落差肯定是存在的。孩子会觉得受到了伤害、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他们还会有离开父母之后在内心深处挥之不去的那种不确定感,他们的“哭”带有伤心的性质。
孩子伤心的话,父母一定要安慰。所以,既然父母认识到孩子有伤心,那么,针对这个伤心做些安慰是父母爱心的体现,是父母必须做的。
让孩子接受现实
告诉孩子现实,让他们接受;告诉孩子父母的态度,让他们理解,这是父母的义务!
让孩子懂事是我们教育孩子的目标之一,那么,当父母必须离开时,孩子有什么理由不接受现实呢?
我非常反对父母通过欺骗、耍花招等方式造成既定事实让孩子不得不接受父母已经离开的现实,这种方式容易让父母失去孩子的信任,更会增加孩子的不安全感和不确定感,给孩子会造成非常不好的心理影响。
坚持原则,舍得孩子“哭”
在安慰孩子之后,孩子的心态一般会变得平和;和孩子说明道理之后,孩子也能够认清现实。虽然如此,但在父母真正要离开时,孩子还是会哭的。只是,这种“哭”更多的只是一种期望而已,如果父母不能理性面对,孩子便会拿起“哭”这个武器来要挟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