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爸爸要“狠”,妈妈要疼
49520300000021

第21章 父母有理智,教育无难题(8)

类似的事情是很多的。我甚至主动教他怎样“对付”他的妈妈,也会教他怎样“收拾”我!他当然心领神会,他会利用这些道理为自己谋取实惠。也就是说,对于他而言,道理其实是和利益相连的,如果懂得道理,他确信能从懂得的道理中获得想要的利益。

有一次,我问他:“你愿意听我给你讲道理吗?”

“愿意。”

“你愿意听什么样的道理?”

“我什么样的道理都想听!”看着他异常肯定的态度,我相信他说的是真的。

所以,我可以用那句话对他进行训诫。

从某种意义上讲,孩子的一切都是父母提供的。他们的物质生活、情感寄托、情绪状态等都和父母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孩子应该明白这个道理并对父母有所感恩和忌惮,父母对他们的态度,他们更是必须重视。用讲道理的方式和孩子交往,很多教育孩子的问题可以轻松化解。如果在家庭中建立起讲道理的交往模式,当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爱动时,父母表达不满,孩子绝对会有所顾忌并认真对待;如果在家庭中还没有建立起讲道理的交往模式的话,想要建立讲道理的交往模式完全可以从“父母向孩子表达不满”开始。

推迟或者放弃让孩子不专心的事情

现在的父母过于看重孩子的学习和训练。如果孩子某次学习或者训练时的表现特别不好,那么放弃那次学习或者训练又有何妨呢?孩子的成长时间很长,他们可以用来学习和训练的时间也很长,对于孩子,有的是时间和机会学习和训练。

当我遇到贝贝注意力不集中、动个不停时,我基本上首先解决他的这个问题,哪怕占用贝贝再多的时间我也不在意,我更不会在意因为贝贝的情绪受到影响而耽误了我的讲解或者他的训练。甚至,在贝贝上小学之前,我给贝贝讲解时,如果发现他注意力不集中、动个不停,即便不是特别严重,我也会拂袖而去。此时,贝贝会着急地向我请求:“爸爸,我不乱动了,你继续给我讲吧!”

“我现在没有心情,等下一次吧。”

我给贝贝讲课时,他都是非常喜欢听的。为什么这样呢?说得简单点,除了技巧之外,那就是当我发现贝贝不喜欢听时,我不给他讲。所以给贝贝的感觉就是,我的讲课都是他喜欢的。如此,我可以用不给贝贝讲课吊他的胃口。

解决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爱动的毛病就像是磨刀,学习和训练就像是砍柴,那么磨刀不误砍柴工,您能理解吧。

训练孩子的态度

既然是磨刀,那就一定是要磨的。在父母尝试解决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爱动的毛病时,耐心是一定要有的。除此之外,有些额外的技巧就更好了。我曾经为一位母亲出主意解决他孩子爱说话的问题,并为她提供了一个训练的技巧。

原本这个孩子很喜欢听这位母亲讲故事的,可是,当她开始讲时,孩子的话便说个不停,弄得她母亲根本无法继续。她要求孩子停止讲话,孩子立马住口。可是,当她继续开始讲时,孩子的话又出来了……

我对她说道:“你可以缩短所讲故事的长度,在讲故事之前就很明确地告诉孩子,让他保持安静。如果做到了就夸奖他几句。如果做不到,你可以表达自己的不满,并让孩子感觉不舒服。表达自己的不满之后,要放弃给孩子讲故事。下一次训练时,再次缩短故事的长度,仍然要求他保持安静。然后根据孩子的表现来作处理。如果孩子仍然表现不好,你再次批评他,并终止讲故事。如果孩子表现好了,你的目的就达到了。如此训练,次数多了之后,在孩子的心里面自然形成了保持安静的概念。你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之后,你可以逐渐增加所述故事的长度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我们将上面的训练作个引申,看看面对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爱动时如何作训练。

激发孩子做事的意识,让孩子认真对待

虽然兴趣对孩子学习知识和技能非常重要,但是,我们不可以让孩子认为只有在有兴趣的前提下才有必要学习知识和技能。很多时候我们的教育过于强调孩子的兴趣了,所以很多父母错误地“告诉”了孩子兴趣至上,以至于这些父母的孩子完全对自己的行为没有约束力。在这些孩子的心中不存在“做事”的概念,这不利于孩子将来面对“真实”。

在孩子的头脑中建立起“做事”的概念,并帮助他们体会这个概念,从而使得这个概念融入他们的思维体系中,孩子自然会有意识地约束自己的行为。

遗憾的是,孩子多数还没有建立起这个概念,那么请父母尽快告诉他们吧!

引导孩子完完整整地做完一件事情

这件事情不需要很大,不需要很难,只是需要完整而已。特别是刚刚开始针对很爱动、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作训练时,父母要选择对孩子来说容易完成的事情来训练。

要求孩子完完整整地做完一件事情

在“2”已经完成的情况下,要求孩子能够随时随地地完成“1”中的任务。这时,父母已经确定孩子没有能力上的问题了,孩子如果完不成,说明孩子有意在抵触,父母可以动用原则逼迫孩子完成。

要求孩子完完整整地做完应该做的事情

在“1”“2”“3”完成的情况下,可以增加难度,逐步向这一步过渡。

孩子磨磨蹭蹭怎么办

父母要做个有心人,善于观察孩子做事的细节,不能只管结果不管过程,否则会让孩子养成磨蹭的习惯。当然,为了保证训练孩子改掉磨蹭习惯,父母的意志必须坚决,该强制时必须强制。

5分钟胜过1小时

孩子办事磨蹭是一个让父母头疼的问题。我儿子的一个同学做事就爱磨蹭,每次到了写作业时,无论父母多么着急,他都无动于衷,他每天的作业都需要在父亲的监督下完成,而且需要写到晚上11点多。这种状态持续下去必然会影响到他的休息,更严重的是,他磨蹭的问题已经折磨了他父母好几年。

贝贝和他的这个同学相比好多了。一放完学,贝贝便会来到午托班,无论周围环境多么吵闹,他都能安下心来认真地写作业,他的作业基本上可以在午托班完成。所以这个同学的父母很羡慕贝贝的勤快。

其实,贝贝也有过做事磨蹭的时期。那是在他上幼儿园时,每逢早上,贝贝妈便会催促他穿衣、洗脸、准备书包,可惜他经常无动于衷。贝贝妈急得发疯,可是没有任何效果,只好向我求助。我知道劝说无效,便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我甚至有些粗暴地把他从床上拉起,帮他穿好鞋袜,领着他洗脸,带着他准备上幼儿园的物品,然后,拽着他出门、下楼(4楼),整个过程不足5分钟的时间。我强硬的态度当然会令他感到不适,他甚至会伤心地哭泣起来,可是我不为所动。贝贝妈很不忍心,便对我说:“你干吗这么粗暴?”

我对贝贝妈说道:“你不粗暴一点儿行吗?用你的方法,别说5分钟,给你1个小时你也不可能让他出门!”

贝贝妈自然无话可说。

我之所以对贝贝粗暴,是因为我发现和他讲道理已经完全没有效果了。该和他讲的道理他已经明白,他不行动只能说明他没有在意我们的话,也没有准备按照我们的建议行动。我采用粗暴的态度对待他,对克服他的拖拉是有好处的。

磨蹭有原因

我们要解决问题,首先要分析问题的原因,处理孩子办事磨磨蹭蹭这个问题当然也不例外。那么,孩子办事磨蹭都有什么原因呢?原因自然很多、很复杂,甚至每个孩子都会不同,虽然如此,但这些原因是有共性的。我将这些原因作个分类,大致是以下3种类型。

能力问题可导致磨蹭

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的很多能力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或者说有缺陷。例如:孩子写字的速度便比我们成年人写字的速度慢得多,这是因为和成年人相比,孩子的骨骼发育等还没有完善,他们的手显得很柔弱,想要快速写字存在生理上的不足;孩子写作文同样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不是因为他们不想写得快,而是因为他们的社会经验不够丰富、思维不够成熟、总结能力欠缺、技巧把握不够等,在构思时,他们需要更多的时间等。

关于孩子和成年人的不同,我体会最深刻的一次,是我爸带着我的一次外出。那时,我还很小。吃饭时,我发现爸爸和其他一起同行的几个成年人吃饭都很快,他们吃完之后便等着我一个人吃饭,弄得我很不好意思。从第二次吃饭开始,我铆足了劲想快速吃完,可是,我还是落后很多,次次如此。我不由得发出一阵赞叹:他们吃饭真快!

类似的事情,在我的家里也在反复上演。不但吃饭,连喝水都是如此。每次我给贝贝准备热水,我经常尝尝才会给他。我认为已经完全不算热时,贝贝竟然还会大叫:“烫!”

其他事情,我就不列举了。不过,作为父母,我们还是需要充分考虑孩子的生理特点的。有些在成年人看来极其简单的事情,孩子未必觉得简单,他们处理起来需要更多的时间是理所当然的。我们切不可因为这样的原因,就对孩子采取任何措施。

当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磨蹭时,多考虑一下同龄孩子能达到的程度,便不容易犯下以自己的感觉评判孩子是否磨蹭的错误。

情绪问题也可导致磨蹭

人生难免会有不如意的时候,成年人如此,孩子也是一样的。在家庭生活中,孩子和父母不可能做到完全没有矛盾。孩子生父母的气的情况也是常见的。

由于心态和认知的不成熟,孩子对很多事情的处理是有欠缺的,这一点,父母要有所警觉。例如,父母和孩子商量好周末要去公园玩耍,可是因为种种原因不能成行。孩子的心里可能会不舒服,做父母的虽然会给孩子解释,孩子虽然也不再说什么,但是,他们的心中未必没有芥蒂。这种芥蒂所引发的后果便是孩子的情绪受到影响,他们可能会暗中和父母较劲,在该完成的事情上不尽力、拖拖拉拉等。

除此之外,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超出了孩子的预期也会引发类似的情绪问题。孩子会将对父母的反感转嫁到父母要求的事情上面,这同样会表现出办事拖拉的现象。另外,孩子的任务过多,让孩子感觉没有希望得到解脱的话,孩子同样会产生情绪问题。

对于情绪问题,父母不可以采取和态度问题一样的处理方法。父母需要想方设法化解孩子的不满,不要因为和孩子之间的相互不理解而走向彼此的对抗。

具体的做法其实是非常简单的,对症下药即可。孩子对父母不满,那么就想办法化解;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超越了孩子的预期的话,父母可以考虑降低自己的期望,或者通过和孩子讲道理让孩子认可父母的期望。如果孩子的任务实在太多的话,父母当然要考虑为孩子减压,让他们看到希望。

态度问题是最应该关注的

态度问题才是父母最应该关注的重点,其实也是解决孩子办事拖拉的难点所在。说难也不难,关键是父母要有决心和意志。

我们再来看看我处理贝贝拖拉的例子。在这个例子中,他虽然年龄很小,但是,不存在能力上的不足。这是因为,我和贝贝妈对他的呵护很多,像穿衣、洗脸、准备物品这些事情其实都是我们代办的,他只需要配合我们就行了,这个简单的任务,他当然可以完成。同样,他也不存在情绪上的问题。至少在当时,他和我们的关系是非常和谐的,我们之间没有发生不愉快的事情,我们也没有对他施加过大的压力超出他的预期,他还对幼儿园不反感,他甚至喜欢上幼儿园。排除了能力和情绪上的原因,他之所以拖拉,完全是态度问题了。

或许,有的父母可能会说:“贝贝从出生到现在,还没有培养起时间观念,他没有能力安排时间,这个属于能力问题。”

很多父母便是因为类似的原因对孩子网开一面,从而无法克服孩子的办事拖拉的毛病。那么,这真的是能力问题吗?我们来分析一下。

孩子需要沿着正常的成长轨迹成长。在某个生长阶段,孩子该具备的或者说必须具备的能力他必须具有,如果还没有具有,孩子就应该主动培养并建立起这种能力。如果他不肯,说明他的态度有问题。请父母思考一下,到了上幼儿园的阶段,孩子是否应该有意识在幼儿园老师规定的时间到达幼儿园呢?当然是应该有意识的。如果贝贝只是因为能力原因而导致了拖拖拉拉的话,当我们告诉他时间之后,他至少应该着急,可惜,他没有。

所以,这种拖拉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态度问题。

我在对待孩子的态度问题时是非常坚决的,我要用自己的决心和意志强力引导从而改变孩子的态度。我所说的强力引导并非仅仅是粗暴,而是有柔和和强硬两种做法,这在“哭和闹是没有用的”一节中已经阐述过,此处不再多讲。

培养孩子时间观念的思路

为了加深各位父母对我的思维模式的理解,我从概念的建立和逻辑关系的建立上面再次解释一下我的做法。

如果从概念方面考虑,父母在建立孩子的时间观念时,仅仅告诉孩子“时间观念”这个概念是远远不够的,父母还需要告诉孩子和“时间观念”相关的概念,以及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然后将它们统统有机地融入孩子的认知之中。

和“时间观念”相关的概念有“迟到”和“准时”,所以,父母要让孩子明白什么是“迟到”,什么是“准时”。也就是说,父母需要让孩子明白,“迟到”就是没有时间观念,它所导致的后果也要让孩子能够体会得到;父母要让孩子明白“准时”就是有时间观念,它和“迟到”有什么不同,如何做才能“准时”,它所导致的结果也要让孩子能够体会得到。唯有如此,孩子才能对这些概念有深刻的理解,从而将它们融入自己的思维体系之中。这些都完成之后,父母才可以说给孩子传授了“时间观念”这个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