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爸爸要“狠”,妈妈要疼
49520300000019

第19章 父母有理智,教育无难题(6)

如果您的孩子特别爱动,注意力特别不集中,已经到了您无法忍受的地步,那么,请衡量一下自己的教育技能。倘若达不到教育专家的水平,请您首先花些力气研究教育,这花不了您太多的精力、时间和金钱。等教育能力足够之后,再来分析和反思对孩子的教育。如果发现在此过程中有比较严重的不足甚至是失误,那么请采用最佳的教育方式进行矫正。如果您肯这样做,又肯相信教育的威力,您将会发现教育的方法比医疗的方法有效得多!

问题孩子本正常

这个孩子在3岁多时语言能力极差,行事方式怪异,和他人无法沟通,于是他的妈妈便认定这个孩子有问题。贝贝妈见过这个孩子,也对我说这个孩子的确有问题。贝贝妈的描述大致如下:“这个孩子在出生时因为某种原因造成了大脑缺氧,所以,孩子智力发展很差,孩子语言能力也极差,行为方式怪异,你根本弄不清楚他想干啥。想和他说句话时,他自己害怕得要命,一直哇哇大叫,想和他沟通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这个孩子的妈妈专程带孩子去过杭州,在一家教育机构进行了半年的培训,孩子还是没有什么改善。”

对于这样的孩子,我是非常慎重的,不愿意轻易作出定论。我详细地询问了这个孩子的情况,对他的家庭教育情况有了较全面的了解。这个孩子的父母极少照顾孩子,孩子是他的爷爷奶奶照顾的,孩子的爷爷奶奶对孩子极其溺爱和纵容。通过分析,我发现孩子的表现有合理的地方,他行为的偏差完全是家庭教育的结果,并认为令人震惊的家庭教育可以造就令人震惊的孩子。

那天,我和贝贝妈到超市购物回来,在路上遇到了孩子和他妈妈。贝贝妈和孩子的妈妈打招呼,我直接和这个孩子沟通。孩子见我和他说话,便哇哇大叫起来,孩子的意思是让妈妈快走。我尝试着安抚孩子,没有任何效果。我随手拿出几颗从超市买来的腰果递给孩子,并说道:“想吃腰果吗?”

孩子的叫声停了下来,他看了看腰果,伸手接了过去。

当我以为要成功时,孩子的大叫声再次响起,而且没有停息的意思。因为孩子的妈妈有事急着离开,便抱着孩子向前走去。我很不愿意放弃这个和孩子沟通的机会,便匆匆地拿了一些腰果和开心果追了上去。当我追上他们时,孩子已经止住了叫声。看着我如此急切的表情,孩子的妈妈知道我的目的,便把孩子放在地上。

我直接拿着腰果递给孩子,说道:“我这里还有腰果呢。”

孩子没有说话,一手接过,放到嘴里吃了。

我又拿出一颗腰果,递给孩子,并说道:“这是腰果。”孩子伸手来拿,我把手缩了回来,说道:“我给你的是腰果,说‘腰果’。”

“腰果。”孩子终于说话了。

我递出腰果,孩子接过吃了。我又拿出开心果,剥开,递给孩子,说道:“这是开心果。”

“开心果。”

“吃开心果开心不开心呀?”我自言自语地问着,并继续剥着,剥开后递给孩子,说道,“开心果的皮是不能吃的。”

孩子虽然没有说话,但他一直看着我剥开心果。

我找了颗很容易剥开的开心果,连皮带肉递给孩子,说道:“把能吃的吃了,把不能吃的放到我的手里。”

孩子没有说话,但是,他将开心果剥开,将能吃的吃了,将皮放到了我的手里。

……

孩子的妈妈有事还是要走。令我没有想到的是,沟通刚刚结束,孩子便再次哇哇大叫起来。孩子的妈妈让孩子说“叔叔再见”,孩子随口说了声“再见”,然后继续大叫。我问孩子道:“去我家里玩,好不好?”孩子回答:“好。”回答后,孩子继续大叫,催促着妈妈离开。我继续和孩子沟通,发现他的行为和别人对他的表述完全不统一。

在回家的路上,我对贝贝妈说道:“这个孩子是没有问题的,他的思维很正常。”

“那,分开的时候呢?”贝贝妈反问道。

“那时候,我们的沟通已经结束。孩子当时想的是如何更快地离开,他的所有话语只是附和而已,不代表他的真实想法。例如,他向我说再见时,他可能根本没有想过他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理性而且细心的父母能从孩子的表现中发现孩子的逻辑,只要孩子的逻辑有合理的地方,那么,我们便不能认为孩子有问题。感性的父母或者基于不好的教育思想的所谓教育专家,很容易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思考问题并对孩子的行为产生误判,这对某些孩子的成长可能是灾难性的。

不放弃就有办法

我们针对这个孩子的情况来看一看,如果基于我的教育思想,父母该怎样做?

如果可能的话,承认孩子没有问题

从孩子的表现中可以发现,我成功地通过“吃”吸引了孩子,并对孩子进行了一系列的测试:孩子能否正确区分“腰果”和“开心果”;孩子能否根据我的要求学话;孩子能否按照我的指令做事。结果是,孩子完美地完成了我的测试。这说明,孩子有着正常的思维模式和思维方式,他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并作出必要的动作。有了这些,说明这个孩子完全具备接受教育的基础。我们怎么能武断地判断孩子有问题呢?

当然,孩子在我测试结束之后的表现的确让父母很茫然。不过,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猜测孩子内心的逻辑。不管这个逻辑是否正确,只要发现了这个逻辑有合理的地方,我们就要毫不犹豫地假定它成立!

父母在怀疑自己的孩子是否得了“多动症”等莫名其妙的病症时,总是将自己孩子的表现和同龄的孩子相比较,他们得到的结果往往令他们非常伤心。他们会觉得自己的孩子比着同龄的孩子差很多,进而强化孩子的确有问题的想法。殊不知,这种比较方式是极其错误的!

例如,本节中提到的这位母亲,她发现孩子语言能力差、行事方式怪异、和他人无法沟通,于是断定孩子有问题。她反复怀疑,比较,再思考,得到了同样的结论,这种做法事实上强化了她认为孩子有问题的想法。问题是,她的比较无懈可击吗?当然不是!

这个孩子是在一个家庭教育有缺陷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缺乏必要的学习和锻炼机会,他和同龄孩子相比表现较差很容易理解。就拿语言能力来说,孩子不具备开发语言能力的机会,他的语言能力很差纯属正常,这属于“后发劣势”。

依照孩子的表述作出相应的动作,逼迫孩子思考自己的语言并作出相应的调整

在我和孩子的沟通结束之后,孩子想要离开的表现是十分明显的,只是他的语言让人捉摸不定。我对他说让他去我家玩,他同意了;我再次重复我的话时,他又说不同意,或者根本不理我,只是哇哇大叫;我再提出来让他去我家,他竟然又说“好”!

如果我是孩子的母亲,我一定会遵循孩子的语言行事,而不是遵循他的意愿。道理很简单,我要引导孩子有意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为了方便地描述沟通的技巧,我来扮演这个孩子的母亲,并将沟通时的情形假设如下。

我对孩子说道:“你究竟是想去叔叔家里,还是不想去?”

“想。”

“那好,我们不回家了。我们一起去叔叔家里玩,叔叔很喜欢你。我们去吧?”

“不……”

“真的不去吗?”

“啊……啊……”孩子边叫边使劲地拍打妈妈。

“你什么意思呀?我不明白。你告诉我究竟是去还是不去?如果去的话,我们就不回家了。如果不去的话,我带你回家。”

“啊……啊……”孩子继续使劲地拍打妈妈。

“你打我有什么用呢?你打我,我也不知道你想干吗!究竟是去还是不去?你想清楚再说。我们去你叔叔家,好不好?”

“啊……啊……”孩子还在使劲地拍打妈妈。

“你要是不说,我们就在这里耗着。我不知道你想干吗,所以只好这样了。”我抓住孩子的手,蹲下身来,盯着他的眼睛。

“打妈妈”的动作被迫停止了,到了此时,孩子必须考虑其他方式。估计,他会思考“去”和“不去”的区别,并作出选择。

这中间的沟通技巧有:多说话,而且鼓励从不同的侧面说话。将“去”和“不去”的结果很明确地和孩子说清楚;通过“去”和“不去”对孩子进行讲解,然后使用“好”和“不好”让孩子判断,避免孩子鹦鹉学舌式的敷衍;阻止孩子的行为,打断他固有的思维,让他不得不重新想办法。此时,可以将“去”和“不去”的结果再次作一说明,然后通过“好”和“不好”让孩子判断,引导孩子的思路。

大脑缺氧需要慎重

在这个案例中,我起初也是有些犹豫的,原因在于贝贝妈说过这个孩子在出生时因为某种原因造成了大脑缺氧。当时的缺氧情况究竟有多严重,贝贝妈是说不清楚的。出于个人的信念,我认为教育的威力无穷,但是,我仍然不相信教育可以替代医学。对于大脑缺氧或者损伤等这样的问题,还是需要更慎重一些才好,尽早求助医学可能是上佳之选。

有些疾病或者损伤尽早医治能达到非常好的效果,如不及时治疗随着时间的推移,医疗效果便会急剧降低,甚至变得完全没有。基于这种事实,既然本例中的母亲发现孩子出生时大脑有缺氧的现象,那么,她必须拥有超强的家庭教育能力和观察思考的能力,并在孩子出生之后严密监测孩子的状态,如果发现病态的异常就要尽早医治,而不是抱着侥幸心理等到孩子3岁左右时才来怀疑孩子有问题!

所幸,这个母亲是幸运的,她的孩子没有问题,不过,还是引以为戒吧。

孩子爱动、注意力不集中怎么办(二)

孩子的知识和认识、逻辑和思想离不开环境。要教育好孩子,我们甚至只须关注他们的成长环境就能达到要求。如果孩子表现不理想,可考虑“反其道而行之”。

爱动不是多动症

还是接着上一节提到的孩子来说吧。

随着时间的流逝,特别是上幼儿园之后,孩子走出了原先由他爷爷奶奶在家里养育他的环境。之后,孩子出现了让他父母欣慰的表现,最重要的就是孩子的聪明:孩子学东西特别快,能认识很多汉字等。

不如意的地方当然也有:孩子不合群,总是待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和其他孩子玩儿;孩子不听老师的话,喜欢在小朋友上课时来回走动;我和他见过两次面,加起来的时间大约有3个小时。我发现无论我和他玩儿什么,他的手里经常有不相关的东西,他会随时随地地舞弄个不停;我和他玩儿抛球游戏,发现他的思绪飘忽不定,我告诉他接住我抛出的小球,他经常无动于衷,任由小球砸在胳膊上、手上;他“只会”用右手将小球向身体的左方做水平方向的抛出动作,“无法”将球抛到我的面前,也“无法完成”将小球垂直向上抛起的动作;我和他讲童话书,不管我讲到哪里,他都使劲向后翻页,我压住他的手并用言语和他沟通都不行……

如果对照多动症的描述和诊断的标准,这个孩子可以称得上是多动症吧。

幸运的是,即便孩子有如此表现,父母也没有将他列为多动症向医院求助。道理很简单,孩子虽然表现不好,但是父母认为孩子的智力没有问题,总的来看,在父母的心中,孩子是变好了,而不是变差了。

教育环境决定孩子的优劣

这个孩子的父亲对我说,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这一点他很头疼,并且不知道从哪里着手教育孩子。基于引导教育的思想,我为他开出了药方:教育孩子是非常简单的,父母最需要做的是掌握孩子的认知范围,了解孩子的思维方式,然后加以扩充和引导。说得简单点,就是要了解孩子知道什么,要明白孩子怎么想,然后,按照孩子的思路教育他们。

孩子的知识和认识、逻辑和思想离不开环境,要了解孩子的认知和逻辑,我们只要关注他们的成长环境就能达到目的。道理很简单,孩子刚出生时头脑是一张白纸,不存在知识和认识、逻辑和思想,所有这些都是出生之后画上去的。例如,如果孩子从来不接触天文学、分子生物学、计算机科学方面的东西,他们将永远不会知道什么是白矮星、反转录、图灵机;如果他们被狼抚养长大,从来不接触人类的社会,他们将成为狼孩,不懂得人世间最基本的情感;如果他们只要通过极其简单的哭闹就可以得到一切,并且没有发现过例外(不但是自己,而且包括他人),他们将会把“哭闹可以得到一切”的思维模式固化起来而不去尝试改变这个想法……

孩子的认知是通过父母和学校提供的信息形成和发展的,作为补充,社会和孩子接触的其他环境也会起到作用。尽管如此,孩子的成长环境是非常简单的,父母只要用心体会,完全有能力把握并分析出孩子的心理,然后针对孩子的情况进行教育,促成孩子健康高效的成长。

那么,这个孩子为什么会注意力不集中呢?我们来作个分析。

孩子所在的环境容易导致注意力不集中

这个孩子的家境不错,他父母为他准备了足够多的玩具。除了常规的玩具之外,他还拥有不少声光玩具,例如学习机等。这些玩具足以对他的感官造成强烈的刺激,而且刺激是全方位的。由于没有管理玩具的概念,玩具放得到处都是,无论走到哪里他都有玩具可玩,无论往哪个方向看,他都可以发现玩具。这种状态容易使他萌生“比价”的心理,只要头脑中闪现出一个新的玩法,他可以马上更换玩具。新玩法一经实现,吸引力便会衰减,只要愿意,他可以再次更换玩具。这对他注意力的培养是十分不利的。

除了玩具,影响很大的还有一项,那就是电视机。他有个习惯,不管看不看电视,他家的电视机都要保持打开的状态。即便远在卧室,只要听不到客厅电视发出的声音,他便会大吵大闹,此时,他的爷爷奶奶便会重新打开电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