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做错事,又实在听不进道理的时候,曾娟认为理性的冷处理比盲目发火效果好。因为在极度愤怒的状况下,家长肯定无法以理性的方式来管教孩子,在面对不听管教的孩子时,通常最直接的反应就是破口大骂,可这样做得不偿失。
其实,家长可以尝试着多一分耐心,问问孩子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当家长把心思放在了解孩子的想法,并想办法帮孩子解决问题上时,也许就会发现孩子的行为其实是情有可原的,而自己的很多负面情绪也能得到一定释放。
曾娟的具体做法是:把孩子放在一个安全的地方,任她自己闹一会儿,或是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去做别的事,如给朋友打电话一起聊聊天、听音乐等。等到自己和孩子的情绪都平静下来后,再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比如童话、自己编的小故事等,给她讲道理。除了平时的告诫之外,父母也要在实际的情境中教导孩子一定的道理。
如果有时间,曾娟还会陪着孩子一起看动画片。这时候,她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孩子的喜怒哀乐。在看动画片的过程中,她还可以帮助孩子分析动画片中某些行为的正误,对孩子进行教育;同时还帮助孩子甄别动画片中的某些错误信息。
所以说,当孩子犯错误,或试做一件事情没有成功的时候,父母应避免用语言来责怪他们。做一件事情失败仅仅说明他们缺乏必备的技巧,而丝毫不该影响他们自身的价值。父母应该鼓励他们勇于面对失败,并努力改进。父母要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在这种自信的支持下,孩子才能做到百折不挠、自强不息。
要点回顾 你知道吗?
1.父母责备孩子,对孩子发脾气,会产生哪些不良影响?
造成孩子的心理问题;破坏亲子间的亲密感情;如果常用,责备还会丧失惩戒的效果。
2.父母责备孩子会对孩子造成哪些心理问题?
缺乏自尊、自爱、自信,多疑、没有安全感、退缩,爱闹事,脾气更暴躁,不愿遵守社会规范等。
学会担当,让孩子在“犯错”中成长
情景再现:
一天,蔡女士下班回到家里,儿子迪迪和她说,要她给他买个ipad。蔡女士很奇怪,儿子很少向她要东西,这一次竟然吵着要买ipad。细问之下,儿子才支支吾吾地告诉她,原来是同桌偷偷把家里的ipad带到学校玩,结果几个同学抢着玩。抢着、抢着,不小心就把ipad给摔坏了。所以,同桌要几个小朋友赔。
蔡女士遇到的这种情况,很多家长都遇到过:几个同学抢着玩,把东西玩坏了;孩子好奇借同学的东西玩,不小心弄坏了……而在赔偿方面,有的家长认为,小朋友之间一起玩耍,不应该相互之间赔来赔去的,只要对方不是故意弄坏的,应该原谅对方才是。有的家长则认为小朋友无意中损坏了别人家的东西,还是应该照价赔偿。
我觉得解决这个问题确实比较棘手,遇到这种事情,不是家长代替孩子赔偿那么简单的,赔与不赔、赔多少倒真是其次的,重要的是要让孩子认识到犯错后应该遵循的规则。不管损坏的是便宜的东西,还是贵的东西,都要按照这个规则来进行处理。
蔡女士说,以往迪迪也把别的孩子的东西弄坏过,都是她帮着赔偿的。她还跟孩子商量了一个惩罚的办法,要么是帮她做家务,要么是让儿子多抄几遍字。可这次要赔偿的东西价格比较贵,如果不让孩子从中吸取教训,帮助他学会承担,孩子就无法成长。考虑再三,蔡女士决定陪着孩子一起补救他的错误,用孩子的错误帮助孩子成长,并要让他知道挣钱是不容易的。
于是,蔡女士带着孩子同另外两个抢ipad玩的同学的家长一起找到了孩子的同桌和家长,一起商量赔偿问题。同桌的父母觉得让孩子把ipad带到学校,他们自己也有很大的责任,结果商量下来,每个家长赔偿500元。
回家后,蔡女士对迪迪说:“今天妈妈帮你赔给同学500元钱,但东西是你损坏的,你觉得自己是不是需要给妈妈补偿一点儿损失呢?”迪迪也知道自己错了,对妈妈说:“那我要赔多少呢?”蔡女士说:“把500元分成10份,每一份就是50元,我是你的妈妈,所以帮你赔其中9份,你自己就承担1份吧,你该还妈妈50元。”迪迪回到房中,把自己的存钱罐取了出来,数一数只凑了30元。他告诉她:“妈妈,我只有30元,不够!”妈妈说:“你要自己去挣20元钱还给我。”迪迪一听要他挣钱,显得很有兴趣:“妈妈,怎么挣?”她指着杂物间那一堆废旧杂志,说:“你把这个整理好,拿到楼下的废品店去卖。”杂物间的废旧杂志有点儿多,迪迪一下子不能全部搬完,他动了动脑筋,找了一个大口袋,分了几次把废品搬到楼下去卖,最后,卖了二十几元钱。蔡女士收下了迪迪还给她的钱,让他把多余的几元零钱重新存了起来。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可能不犯错误。孩子犯错,需要家长的积极引导,和孩子一起弥补他的错误就是一种积极引导,它有助于孩子学会承担责任。蔡女士的做法有几点都是可取的,比如制定规则、让孩子分担责任。其实,犯错误是孩子成长中必经的体验,你应该想一想针对孩子所犯的错误该如何有效地处理。
第一,你需要和孩子一起制定规则。孩子有自己的天性,做父母的要理解孩子,对于孩子的错误和缺点,要做到心平气和地沟通,让孩子认识错误的后果,并帮助孩子找到弥补错误的方法,这才是帮助孩子真正改变错误的途径。尽量向孩子说明什么是他应该做的,什么是他不该做的;接着,和孩子商量,如果他做了不该做的事情,该怎么处理。
和孩子共同制定规则后,孩子就会知道自己犯什么错该受到怎样的处罚,他就不会因为无知、猜测而做出错误行为,从而有效约束孩子的行为。
第二,你需要帮助孩子认识错误。生活中,很多父母对于孩子犯错,很喜欢为孩子寻找借口,例如孩子还小,不懂事,却不知道这种姑息迁就,把责任扛到自己的肩上,会使孩子做了错事还若无其事。当孩子再犯错时,他就会否定自己的错误行为,认为“我没有做错什么”;还会把错误行为合理化,觉得“大家都做了”;更会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辩解,认为“是他先开始的”,以推卸自己的责任。
因此,孩子犯错时,家长要根据孩子的理解水平,耐心细致地跟他讲道理,指出他的错误行为,说明由于他的错误行为而破坏了规定,造成别人的损伤,或伤害了别人的感情,强调他必须对错误行为的后果承担责任,进行补救。事实上,清晰、明确地将孩子的过错与弥补联系起来,孩子会更容易接受要他进行弥补的建议。同时,要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导到受害者的困难处境上,看到自己所应负的责任,让孩子做一些事情来挽回。比如孩子伤害了别的小朋友,妈妈应该立即告诉孩子:“你看他都受伤了,该有多疼啊!”然后让孩子向对方赔礼道歉。父母不要跟孩子说“我以后再和你算账”,或“等你爸爸回来再说”,而应及时引导孩子弥补自己的错误,因为拖延只会使孩子把自己的错误行为忘掉。
第三,你要和孩子一起弥补错误。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监护人,有义务帮助孩子弥补错误。但这还不够,父母还需要让孩子参与到弥补错误的“行动”中来。这样做,孩子才会觉得自己只是做错了这一件事,而不是父母不喜欢我,不愿意帮助我。在和孩子一起弥补错误的时候,你可以让孩子自己提出弥补的办法,这将促使他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更多的思考,增强他的责任感。假若孩子提出的办法不恰当,你可以再提出一些弥补的办法来引导他。比如,孩子把小伙伴的玩具弄坏了,那么你要让他明白,这样的后果是由于他的过失才造成的,并帮助他承担责任,和他一起去买玩具赔给小伙伴,并且向小伙伴道歉。
要求孩子对自己的错误行为进行弥补的最终目的,是帮孩子建立内在约束力,让他学会承担责任。家长们,从今天开始允许孩子犯错,让孩子学会认识错误,陪着他一起弥补他的错误,并鼓励他勇于承担责任吧!
要点回顾 你知道吗?
1.孩子犯错,父母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要和孩子一起制定规则,帮助孩子认识错误,和孩子一起弥补错误。
2.家长和孩子一起弥补错误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帮孩子建立内在约束力,让他自己学会承担责任。
摆脱依恋,帮内向的孩子学会交朋友
情景再现:
琦琦2岁10个月开始上幼儿园,刚刚入园的时候,她情绪低落,不要老师抱她,还排斥小朋友拉她的手。琦琦也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跟别人分享玩具,谁拿了她看中的玩具她就会哭闹不止。不要说和别人分享,甚至看都不让别人看一眼。
进入幼儿园一个月后,琦琦开始喜欢站在旁边,看着小朋友们玩,看着小朋友们分享玩具和图书,但她还是不参与其中。有一天,琦琦的同桌涣涣正在和小朋友交换玩具,琦琦悄悄地对老师说:“老师,我想玩涣涣手里的积木。”“你可以问问他愿意不愿意啊?”“他不给我!”“你没问怎么知道呢?”琦琦壮着胆子走了过去,小声问:“你能给我一块积木吗?”涣涣很干脆地给了她一块,并邀请她一起搭建城堡。琦琦犹豫了一会儿,小心翼翼地搭了第一块。看着涣涣很开心的表情,琦琦得到了鼓励,更加专心地投入到这个合作游戏当中。
过了两天,情况发生了彻底的变化。琦琦很主动地把玩具分享给其他小朋友,不过,有时候别的小朋友不愿意把手里的玩具给她时,她还是会很生气地说:“你不给我,我不和你玩了。”同时还要求别的小朋友也不要和那个小朋友玩。就这样,琦琦开始了自己交朋友的经历。有时从幼儿园回家,琦琦还会跟妈妈说,她最喜欢谁,谁对她好,谁最讨厌等。
孩子合群吗?孩子受欢迎吗?孩子每天会不会因为一些无谓小事斤斤计较?孩子在与人交往中会不会紧张、害怕?这是每个父母都观察和思考过的问题,可大部分家长意识到孩子“内向”“自私”“胆怯”“害羞”的时候,并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其实,这些只是因为孩子还缺少社会交往的技能。因此,当孩子离开父母的怀抱开始自己的旅程时,父母要有意识地把社会交往的各种技能教给孩子。
一方面,要帮助孩子摆脱对父母亲人的依恋。案例中的琦琦,刚进学校时,她不肯与同学老师交往,除了对陌生环境感到恐惧,更多的是对父母或带她成长的人的依恋。依恋是孩子与特定对象之间的感情联结。孩子在5个月左右,便能够区别出熟人和生人,会排斥陌生人,对妈妈爸爸、爷爷奶奶等熟悉的看护者,孩子的反应比较积极,开始有依恋感。而6个月至2岁的孩子处于依恋对象单一化的阶段,就是对某一个看护者特别依恋,当这个看护者一离开,孩子就焦虑哭喊,孩子依恋的对象既有可能是父母,也可能是爷爷奶奶,谁与他朝朝暮暮在一起,他就依恋谁。这个时期,看护者要积极回应孩子的各种需求。
大部分孩子在2岁以后,与直接抚养人建立起安全依恋,他会逐渐明白自己的依恋对象的离开只是暂时的,不会抛弃自己。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需求与人际关系智能发展的表现。因此,父母不要过分满足孩子对自己的依恋,可以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让他乐意并学习跟其他成人玩,尤其是幼儿园的老师、同学,这样孩子的社会性才能发展得更好。
孩子3岁左右时,家长要积极帮助他寻求和建立良好的同龄伙伴关系,由于父母是孩子早期发展最重要的人,父母要帮助孩子把依恋对象从父母转向同龄伙伴。最初孩子还没有掌握熟练的同伴交往技巧,父母要一点一滴地教孩子,例如让孩子学会礼貌地跟人打招呼,学会排队、等待和与人分享,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而不是直接动手打或抢等。
在生活中,父母需要有意识地教孩子使用文明礼貌用语。“请”“谢谢”“对不起”“请原谅”……这些词语会让孩子在与人交往过程中更加顺畅。当孩子想要加入其他孩子的游戏时,父母可以教孩子说:“请问我能和你们一起玩吗?”“明明,我能和你一起搭积木吗?”这比孩子眼巴巴地站在一旁看着更可能被接受。当在游戏中获得同伴的帮助时,父母要教孩子对同伴说声“谢谢你”;当孩子不小心伤到同伴,父母要教他真诚地说声“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请原谅我好吗”。这些简单的礼貌用语不仅能够促进孩子间友谊的发展,也能提高孩子的情商。如果孩子学会了从家庭这个单一的圈子走向社会这个广阔的舞台,他的各方面能力都将同步增长。
另一方面,让孩子在分享食物和玩具的过程中,慢慢学会人际交往。几年前,我到一家幼儿园做调研。在幼儿园里,一圈三四岁的孩子围坐在老师周围,老师向孩子展示了贫困山区的图片,问孩子们:“你可以把你的衣服给贫困山区的孩子吗?”连续问了几个孩子,无一人愿意,结果一个孩子双手抱紧自己身上的衣服哭着说:“我不给,这是我妈妈给我买的。”他这一哭,所有孩子都哭了起来。见此情形,老师说了一句:“现在的孩子都不会分享,太自私了!”这位老师的结论让我很吃惊,没有想到一个幼教老师也会这么想。其实,这种强制孩子把自己的东西和别人分享的行为,只会让孩子产生这样的想法:我的东西被强制性地分给了别人,我也可以强行得到别人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