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一回久违的自己,勿忘初心
49482100000020

第20章 心扉感受的是空(1)

当我们在感受时,我们感受了什么

我们终于失聪失明失心了,

成了彻彻底底的无脸人,

再也不能感知生活中细微的小幸福,

却依然对不能实现的欲望垂涎三尺。

左耳听的是风

当我们在听时,我们听到了什么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庄子《秋水》

微博式孤独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库切曾说过:“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假设这个判定是正确的话,那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场景?试想在茫茫的大海中,每个人的周围都是深不见底的水域,水域里藏匿着从未见过的怪物,谁也无法轻易逾越自己的港湾,到达别人的心灵孤岛。

然而,我们却又从来没有放弃尝试,尝试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找一个发妻或发夫相濡以沫着,不管是七年之痒还是金婚银婚;又比如说开个微博天南地北地跟来自天北地南的IP瞎扯,无论是上班还是在回家的路上。对于后者,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微博已成为一种病毒,传播途径是网络,孤独则是其感染的最大诱因。

当人类文明的脚步跨过二十一世纪,当人类因为智慧而距离更近却又因为危机而变得脆弱时,我们开始不可避免地养成许多新的习惯:

我们再也不愿意跟对门的邻居拉拉家常,但我们却乐意跟地球另一端的陌生人聊上整整一宿当然也许这个人就在我们附近,而且到底是他还是她或许是它也不确定。

我们忙忙碌碌地从会议室到KTV房、酒吧再到五星级餐厅,跟一帮帮的中产阶级高谈阔论、觥筹交错、把酒言欢,却再也无法忍受片刻的安静去读一本宁静的书。

我们再也无法忍受相恋多年的恋人,哪怕一时的矫情脾气,却愿意通过聊天软件结交陌生人,只为了获得一夜的激情,即便是一不小心付出的生命代价。

不可否认,微博的确是一个好东西,因为它是现代科技文明的产物,同时也是社会关系发展的延伸物。根据生态平衡原理,社会总是趋向于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一旦发现不平衡了,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出一些东西来达到这个目的,就像是一头猪成天被关在猪圈里,不是哪天形成猪的同盟造反,勇猛地冲出猪圈、誓死地攻击人类;就是智力退化到愿意被圈养的程度,安于现状、无忧无虑,直到养肥被拉出猪圈的那一刻。

然而,到底是因为什么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不平衡呢?是日复一日的朝九晚五甚至晚九,还是回到家后的同床异梦甚至家也不回的异床无梦?是急功近利的钩心斗角,抑或是无孔不入的中年危机?

已逝的著名“魔幻现实主义大师”加西亚·马尔克斯在其代表作《百年孤独》里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几百年前的哥伦比亚的故事。时至今日,虽然早已久远到失去了所有可以寻觅的印记,但那份跨越了百年的孤独却依旧如同那头顶的月光一样,时刻弥漫在你我身边。

众所周知,曾经浩瀚的地球已经逐步变成了地球村,而且很快地还会变成地球班、地球家,这意味着人与人之间将变得越来越近。然而我们却惊讶地发现,自己再也听不到别人的声音了,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声音被听到,有些人甚至脱了衣服双乳毕露地说,有些人录下视频来说,还有人通过生命的代价来说……总之,中国人是活的,办法总是有的这句话算不算是一种讽刺呢?

曾经的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告白》里有一个非常聪明的学生,为了获得极大的关注,不惜把老师最心爱的独生女儿给杀了,完事之后还在老师面前夸夸其谈地炫耀,其冷血程度令人发指。电影用了几个人的告白进行相互穿插的方式,展现了不同方位的视觉,从而最大地限度地刻画了日本当代青少年的问题要知道,这个问题没有限制域,起码在中国没有。

心扉感受的是空

当我们在感受时,我们感受了什么

我最近也会玩玩微博,关注一下平日就关注的行业知名人士,但由于魅力指数欠缺,故而粉丝用手指、脚趾就能数清。

但这不妨碍我觉得这个东西挺有意思的,也不妨碍我藏匿在话语的洪流中,乘一叶思考的扁舟,自由地徜徉在其中。

众所周知,微博除了具备营销推广等方面的作用之外,也可以用来让我们排解郁闷、化解孤独、获得认可,甚至治疗睡眠。然而,这种方式到底是建立在一种空虚的框架之内还是能够真正温暖彼此的手心之上呢?我想,每一位博主都有自己的答案,即便偶尔这个答案不太坚定。

据我所知,微博的老祖宗叫作Twitter,这是一种鸟叫声,而且还是原产老外。我们知道,唱歌的鸟儿比较容易获得其他鸟儿的关注,但同时也容易被猎枪瞄准,然后当空射下。

至于临死前划过其脑海的到底是悔恨还是无憾呢,那就因鸟而异了。

其实,我举这个例子并不是想说明拥有话语权的人容易被人暗算。恰恰相反,我想说的是另外一个群体,没有话语权的那些人。他们自己没有话语权,只能寄希望于那些有话语权的人,代为说出自己的心声,即便这种心声一不小心被扭曲了。

萨特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他人是你的地狱。”然后在中国,真正相信有地狱的年轻人不会很多。至于这句话到底要怎么样来理解呢,则属于哲学的范畴了。不过遗憾的是,我们早就发现,在中国这片经济快速发展的热土上,有时候不需要哲学也能活得好好的。

鲁迅曾说,一部《红楼梦》,革命家看见“排满”,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如今微博的产生和流行使商人看到了商机,政客看到了舆论监控,明星看到了粉丝团,我却看到了赤裸裸的孤独:它是那么简洁、有力,轻易便横跨了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无畏来生

不知不觉,曾经以为永远不会到来的二十一世纪已迫不及待地进入了第二个十年,突然发现,原来自己一直活在一个荒诞的世界里。

套用“存在即合理”的说法,这种荒诞不可否认也有其合理性如果乐观地去看的话,还会发现带有一丝黑色幽默。

当然,不用我说大家也知道,幽默的前提是千万不要发生在自己身上。否则,即便再合理地存在也只是乐着别人而已。

有关荒诞,我想最具有幽默气质的莫过于开生命的玩笑了。当然,这种幽默很黑色也很暴力,带着热辣辣的讽刺。所以真正能开这种玩笑的只能是上帝如果真有上帝的话。

众所周知,在我们的周围有着各种各样荒诞不经的死法,比如说有帮表姐劝架被勇猛的表姐夫一刀捅死的,有打算追随马尔泰·若曦穿越到清朝以避家暴而跳水溺死的,还有去夜总会兢兢业业地服务客人后只因嫌对方脏被人家用内裤勒死的,甚至还有走在路上一不小心被头顶两夫妻吵架扔下来的宝宝砸破脑袋的……也就是说,对于死亡,我们往往没有任何的准备,亦无法给出明确的预案,顶多也就是在呜呼哀哉前送上一声叹息、两句憾言、三份遗产而已。遗憾的是,理解了这一点并不足以成为我们赶紧去买人身保险的原因,也无法构成大部分人对生命且行且珍惜的理由,大多数的我们所做的只是对别人的逝去或付之一笑,或扼腕叹息,完了之后便天地自明、日子照旧,风月不归、下班照归的确,这是一种麻木,至于仁还是不仁,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曾看到过这么一句话,说死亡是通向未来的通行证,上面写着“单程”!这句话的前半部分让人觉得无奈,后半部分则容易让人绝望。

在无奈和绝望之间,我们带着这该死的通行证像疯草般地去成长,轰轰烈烈或平淡无奇地通向看似未知的未来。一路上,我们经历了陪伴多年却因为吃了隔壁家老鼠药不幸身亡的爱犬,不堪十二年寒窗苦读却高考落榜后从五楼教室跳我们像是无脸人-2.indd18914-7-4上午11:40190心扉感受的是空当我们在感受时,我们感受了什么下去的死党,第一次带有羞涩和剧痛的性生活后怀上了却不幸被抛弃以致卧轨的班花……每一份经历都像是一个章节,通过它们,我们开始慢慢地读懂了死亡这本书不管是主动还是被迫,也无论是直接或是间接。不是我不想单纯,而是生活让我被迫坚强。

对于人类来说,死亡跟爱情一样,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这个话题的有趣之处在于每个人都可以参与,每个人也不得不参与,而且不管多少人参与,都无法影响其最后的结局。

也就是说,面对死亡,我们逐渐完成了疑惑、纳闷、抗拒、恐惧、愤怒直至逃避等等的心理蜕变,直到有一天感觉麻木、行走不便、口水横流、呜呼哀哉……伟大的苹果教父乔布斯生前有一回在斯坦福大学上宣讲,主题是“记住你即将死去”。这句话后来跟着《乔布斯传》像病毒一样在世界各地传播,旨在给人以力量,给人一种重新的醍醐灌顶似的认识,不管是对失望的自己,还是对这个无妄的世界。

然而,我身边的朋友却用一个又一个的事实告诉我,人是一个容易健忘的动物,喜欢自我催眠,特别是对自己不想记住的东西。所以我们能做的不是千方百计地唤醒别人的记忆这样的结果非但徒劳无功,严重起来还可能把人逼成精神病。

正确的做法就是像苏格拉底一样,拼命地找到众人问问题,让别人主动去思考,从内心选择性改变,或许也是我执笔多年的宗旨吧!即便这种宗旨往往会被人误解为无知和无力。

“如果人生是枯燥的,我害怕有来生,如果人生是有乐趣的,那么今生已足够。”对于人生,冰心曾有过这样的感慨,感慨完了之后就离我们潇洒而去了也有谣言说她老人家是自杀的,只因不堪人生的各种磨难。但答案不管是怎么样,都不是重点,重点是人生不管怎么样的活法,只有自己真正了无遗憾地觉得活得足够才是最大的意义不能增加生命的长度,只能想办法拉宽它。要是宽度都无法拉伸,那就只能加厚了。

佛教里对死理解为轮回,前世为因、今生为果如果有后世,那又是今生的因所成的果,因果循环,生命不息。基督教对死的理解则是:活着是为了赎罪,不管是杀人放火,还是荣华富贵,都是为了赎罪,只是赎罪的形式不一样而已。等到赎完之后,虔诚的基督徒就会回到上帝的身边,享受永远的荣耀、福乐;而不信主者则进入地狱,与魔鬼撒旦一起接受永远的刑罚。

除了佛教和基督教之外,作为世界三大宗教的另外一个伊斯兰教也有不同的观点,其认为死亡只是从今生过渡到后世的一个阶段,相信在世界末日每个人都会复生,并在真主的跟前接受审判,标准是每个人在今世所做的善恶。

也就是说,有关死亡,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方式去心扉感受的是空当我们在感受时,我们感受了什么理解,正如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方式去活着一样关于这一点,可能很多人都会质疑,觉得人生如浮萍,江湖中的很多事情身不由己。但其实不然,要知道,即便逆水行舟、风吹浪打,只要内心坚定、方向明确,多再多的暗礁也能朝自己想要的彼岸行走。

人生百年,不过白驹过隙,浮生如梦。然而,在真正的死心之前,我们还是要踏地而活的。“死心”是一个无法改变的常量,“踏地”则是每个人存在的变量为了这个变量,亲爱的朋友,你愿意在这一生中付出多少的激情、汗水和眼泪……我们像是无脸人,掰了193掰了我一个老友,最近“婚了”。结婚嘛,自然是大喜事,毕竟是奔三的爷,放在近现代的农村,早就是几个娃儿的爹了。

最重要的是,作为一个正宗的屌丝男,套了一白富美,还是独生女,够臭美的当然,如果只是这样的话。如你所知,我这阵子再怎么文思干涸、笔闸难开,也不会这么无聊。

所以,这剧情肯定得有个变化,那就是老友之前还有一个从中学一直恋爱到研究生的女友(其间他们曾做过初中班友,高中同学,大学、研究生校友),毕业之后在无限接近结婚的关键时刻掰了。

心扉感受的是空

当我们在感受时,我们感受了什么

有关掰了这件事,我是这样想的:除非迫不得已,大家都不想掰。如果上天注定一定得掰,那么谁都想掰人,不想被掰。总之掰是一种文化,承载着一种变化,变化意味着新意,同时也意味着需要适应,适应就伴随着阵痛。

谈到变化,如果用水性杨花来形容某些女子的爱情观的话,那么朝三暮四或朝秦暮楚的特点则在男同胞身上更为明显,比如说你新交了个漂亮姑娘,身材顶得上某岩老师,老师第一次咬着嘴唇、半推半就地跟你极尽缠绵之事后,你肯定很兴奋,而且一high能high上个半个月,恨不得马上微博、微信或告诉每个你遇到的路人。但如果同样的事两天做三回,每回的姿势都一个样,而且一直持续好几年,估计再怎么性感火辣,你也会受不了,恐怕等不到七年,痒便开始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