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青少年心理健康护照
49478600000003

第3章 青少年如何理解心理健康标准(3)

(2)健康状态的非固定性。每个人的健康状态不是静态的,这是尽人皆知的。心理健康也是如此,即没有固定不变的道理。比如心理疾病患者,经过医治,排除了心理疾病,恢复了健康,就重新回到了健康状态;基本健康的人,经过努力,提高了自我修养,完善了个性品格,磨炼了坚强意志,可以更加健康;心理健康者,并不是一点心理问题都没有,更不是没有心理不健康的行为表现,也存在着向其他状态转变的可能。任何人的心理健康状态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个体处于两种临界状态相交叉的状况,也是常有的。

(3)心理与行为的非等同性。有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并不等于心理不健康。也就是说,心理健康与否与行为表现不能等同起来。因为任何一个处于心理健康状态的人,都有可能偶尔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如针对特定对象或事物可能产生的自卑和嫉妒等心理,就可能经过调整,较快地恢复到健康状态。心理健康者出现的不健康心理和行为的状态是暂时的,而心理不健康者出现的缺陷心理和行为的状态则是较持久的。因此,我们不能仅凭一时一事而简单地得出结论,尤其不能仅凭蛛丝马迹就轻易地给人下一个心理不健康或有心理疾病的论断。

(4)健康与否的非对立性。生活中有些人习惯把健康和不健康对立起来,这种认识本身就存在偏颇。事实上,健康与否不能用“非此即彼”来衡量,躯体健康如此,心理健康更是这样。心理健康与不健康是一种动态的复杂的现象,有时无法用明确的界限来加以区分,更不能把它们对立起来。人类的基本心理状态虽有最健康、健康、较健康、心理缺陷、较轻的心理疾病、严重的心理疾病这样一些概念上的区别,但它们的分布状态还是体现了连续的特征。这连续分布的每一个状态,都如同水平仪中的水银,随时都可能向相邻的状态发展,如心理缺陷就是不稳定的状态,具有向两极发展的可能性。心理缺陷属于特殊的心理不健康状态,其发展和变化的趋向,受个体的心理防卫功能、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程度和自我心理保健水平的制约。

具体说,就是心理健康者因为不良心理、社会因素,可能发展为心理缺陷者,如果继续受不良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就可能发展为心理疾病者;反之,心理疾病者经过积极的防治和保健措施的落实,可以恢复为心理缺陷者,再进一步实施心理卫生教育和自我心理保健,就可以恢复为心理健康者。各个状态之间的发展变化过程,也是渐进的,且两个相邻状态还存在交织、交融的现象,根本不存在对立。

三、心理状态及对策

拿破仑·希尔曾经做过一个这样的试验,他问一群学生:“你们有多少人觉得我们可以在30年内废除所有的监狱?”

学生们觉得很不可思议,这可能吗?他们怀疑自己听错了。一阵沉默以后,拿破仑·希尔又重复了一遍:“你们有多少人觉得我们可以在30年内废除所有的监狱?”

确信拿破仑·希尔不是在开玩笑以后,有人马上站起来大声反驳:“这怎么可以,要是把那些杀人犯、抢劫犯以及强奸犯全部释放,你想想会有什么可怕的后果啊?这个社会别想得到安宁了。无论如何,监狱是必需的。”

其他人也开始七嘴八舌讨论:“我们正常的生活会受到威胁。”

“有些人天生坏,改不好的。”“监狱可能还不够用呢!”“天天都有犯罪案件的发生!”还有人说,有了监狱,警察和狱卒才有工作做,否则他们都要失业了。

拿破仑·希尔不为所动,他接着说:“你们说了各种不能废除的理由。现在,我们来试着相信可以废除监狱,假设可以废除,我们该怎么做。”

大家勉强地把它当成试验,开始静静地思索。过了一会儿,才有人犹豫地说:“成立更多的青年活动中心应该可以减少犯罪事件。”不久,这群在10分钟以前坚持反对意见的人,开始热心地参与了,纷纷提出了自己认为可行的措施,“先消除贫穷,低收入阶层的犯罪率高。”“采取预防犯罪的措施,辨认、疏导有犯罪倾向的人。”“借手术方法来医治某些罪犯。”……最后,总共提出了78种构想。

这个试验说明:当你认为某件事不可能做到时,你的大脑就会为你找出种种做不到的理由。但是,当你真正相信某一件事确实可以做到,你的大脑就会帮你找出能做到的各种方法。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作心理状态,不同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同的行为结果。下面这个故事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这个问题:

有一位退休老人,在一所学校附近买了一栋简朴的住宅,打算在那里安度晚年。可是,有三个无聊的年轻人,经常在闲着无事的时候踢房屋周围的垃圾桶。附近的居民深受其害,对他们的恶作剧多次阻止,但无济于事,时间长了,只好听之任之。

这位老人受不了这种噪音,决定想办法让他们停止。

有一天,当这三个年轻人又在狠踢垃圾桶的时候,老人对他们说:“我特别喜欢听垃圾桶发出来的声音,所以,我想请你们帮我一个忙,如果你们每天都来踢垃圾桶,我将天天给你们每人50便士的报酬。”

年轻人很高兴,更加卖力地踢垃圾桶了。

过了几天,老人愁容满面地对他们说:“通货膨胀减少了我的收入,从现在起,我恐怕只能给你们每人30便士了。”

三个年轻人有点不满意,但还是接受了老人的条件,每天继续踢垃圾桶,只是没有从前那样卖力了。几天之后,老人又找到他们:

“瞧!我最近没有收到养老金支票,所以每天只能给你们10便士了,请你们千万谅解。”

“10便士!”一个年轻人大叫道,“你以为我们会为了区区10便士浪费我们的时间?不成,我们不干了!”

从此,老人和邻居都过上了安静的日子。

在生活中,有时我们经常失去一些东西,但我们却不知为什么失去的,这其实和我们的心理状态有关。每一种心理状态都有底线,只要我们学会退一步、进两步的策略,就能找到弥补和挽救的时机。这位老人深知:逼迫得别人走投无路,别人就会拼命反抗;给别人一线生机,他就会自行逃走。同样道理,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学会调试自己的心理状态,以适应千变万化的社会环境。

切记,没有办不到的事情,只有不想办的事情!

心理健康、心理缺陷和心理疾病,是现代心理卫生科学划分的人的三种基本心理状态。心理缺陷和心理疾病皆归入心理不健康范畴。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是两个不同概念,两者有关联又有区别——心理卫生的目的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手段是心理卫生。

也就是说,没有心理健康作为目标,与心理卫生相关的各种措施和活动就无从开展;脱离了心理卫生,心理健康就没有保障。心理卫生的主要目标是,积极地运用心理规律,预防心理疾病,培养和维护健全的人格,提高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从这一角度上说,心理卫生既有利于个体的人格完善,又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针对这三种不同的心理状态,一般适用的心理卫生措施也不同:

1.心理健康状态及对策通常,多数青少年是基本具备6项心理健康特征的心理健康者。

但是,我们已经强调过,在我们生存的地球上,是根本不存在绝对健康的“完人”的。因为凡是已经被现代心理卫生科学归入心理健康范畴的人们,依然存在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不健康、不完善现象。长期忽视心理卫生保健的心理健康者,有可能转向心理缺陷。

针对心理健康者应采取的心理卫生策略是:

(1)强化自我保健意识。提高自我心理保健意识的主渠道,自然是以普及心理卫生科学知识为核心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强化只是为了打好基础,形成自觉培养健康心理的意识才是关键。

(2)增强心理防卫能力。任何个体都存在着个性方面的不足或偏差,克服这些不足和偏差,重点是调控自我心理行为,即及时调节和控制自己的不良认识、情绪和行为。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方法是,自觉地接受心理咨询指导,定期进行心理测验,了解自己心理的优势和不足。

(3)遵循心理科学原理。目的是以心理科学原理为依据,认清自身与他人或社会的关系,处理好个人与家庭及社会的关系,发挥好大脑效能,高绩效地完成学业或工作,不使学习、工作、情感、社交、健康等方面成为个人为社会服务、为人类贡献的障碍。

2.心理缺陷状态及对策

现代心理卫生科学把有心理缺陷的人归入心理不健康范畴的原因,是这类人缺少正常人所具备的心理适应、调节和平衡能力,虽然他们尚未达到心理疾病程度,但已经明显地偏离心理健康轨道。

心理缺陷是常见的心理不健康状态。心理发育不健全和不成熟,是造成心理缺陷的基本原因。性格和情感缺陷是心理缺陷者最常见的特征,社会集体生活适应不良是这种缺陷导致的直接后果。

所谓社会集体生活适应不良,主要表现为在人际关系上有协调障碍。

也就是说,心理缺陷使个体在集体生活中无法摆脱心理矛盾或困扰,无法面对人际关系上的困难,无法使自己进入正常的心理平衡状态;心理缺陷容易诱发多种心理疾病,导致身心功能紊乱,严重影响个体在学习、工作或事业上的追求进取,妨碍其在集体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阻碍其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心理缺陷虽处于心理不健康状态,但这种状态属于“过渡”或“边缘”性的,具有极大的可变性。因其介于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之间,既可以转化为心理健康,亦可以发展为心理疾病。究竟是向积极方向转化,还是向消极方向转化,取决于个体心理卫生水平、接受医疗帮助程度和客观上的心理卫生指导情况。

针对心理缺陷者应采取的心理卫生措施主要是:

(1)开展心理教育。开展宣传教育的目的,是让心理缺陷者尽早树立心理卫生保健意识,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卫生保健方法,使其能够早期识别、正确判断自身存在的心理缺陷,并认清心理缺陷的危害性,主动接受心理咨询和心理训练,为向心理健康者转化铺平道路。一句话,越早认清危害,越早掌握转化的先机。

(2)开展心理训练。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训练相结合,是解决心理缺陷者向健康状态转化的重要措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解决的是认识问题,只有认清了心理缺陷的危害,才有主动接受心理训练的可能。越早接受训练,越早实现转化。

3.心理疾病状态及对策

心理疾病已被现代心理卫生科学明确界定为心理不健康范畴。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和诊断标准》(CCMD-2)把心理疾病与精神疾病看做是同一类疾病,认为它们都是由不同原因导致的大脑功能紊乱性疾病。判断一个人是否患有心理疾病,主要是看这个人的表现是否符合心理疾病诊断标准,并且必须由心理医生或精神病科医生诊断,而其他人不能妄下结论。

针对心理疾病患者应采取的心理卫生策略是:

(1)开展心理训练。关键是能够早期发现和识别病人,越早越好,早期明确诊断就更有利于防治。心理疾病患者不仅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更需要心理训练,特别是早期的患者,使其转化到心理健康状态,心理训练是十分必要的,也是不可或缺的。

(2)施行心理治疗。对待心理疾病患者,除了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训练以外,更重要的是施行各种心理治疗,包括精神药物治疗。心理治疗虽是手段,却是实现心理疾病患者稳定病情和转化状态的必不可少的手段。以心理训练为基础,施行心理治疗,要遵循早而坚持的原则,既不耽误治疗,又不影响治疗效果,以促使心理疾病者早日康复,转化到心理健康状态。

必须指出,心理缺陷与心理疾病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两者不可混淆。一般情况下,心理治疗和精神药物治疗对心理缺陷是没有实际效果的,这是在采取心理卫生措施时应区别对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