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物流管理概论
49473400000055

第55章 供应链管理(1)

了解供应链的含义与构成、供应链管理的含义与内容;重点掌握供应链的四大支点和管理思想、供应链管理的管理八大原理;掌握供应链管理与物流管理的区别和联系;理解供应链风险成因及对策分析。

第一节 供应链概述

一、供应链的含义与构成

1.供应链的含义

供应链(supply chain,SC)的概念是在企业管理理念不断变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早期的观点认为供应链是制造企业中的一个内部过程,即企业从外部采购原材料和零部件,通过生产加工活动将其转换为产品,再经销售活动传递到零售商和用户的过程。传统的供应链概念局限于企业的内部操作层上,注重企业自身的资源利用。

后来供应链的概念注意了与其他企业的联系,注意了供应链的外部环境,一些研究者认为它应是一个“通过链中不同企业的制造、组装、分销、零售等过程将原材料转换成产品,再到最终用户的转换过程”,这是更大范围、更为系统的概念。如美国的管理学家史迪文斯(Stevens)认为:通过增值过程和分销渠道控制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用户的用户的流就是供应链,它开始于供应的源点,结束于消费的终点。哈里森(Harrison)认为:供应链是执行采购原材料,将它们转换为中间产品和成品,并且将成品销售到用户的功能网链。管理学家伊文斯(Evens)认为:供应链是通过前馈的信息流和反馈的物流及信息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模式。这些概念都注意到了供应链的完整性,考虑了链中所有成员操作的一致性。

而到了最近,供应链的概念更加注重围绕核心企业的网链关系,如核心企业与供应商、供应商与供应商的供应商乃至与一切前向的关系,核心企业与用户、用户的用户及一切后向的关系。此时对供应链的认识形成了一个网链的概念。如丰田、耐克、尼桑、麦当劳和苹果等公司的供应链管理都从网链的角度来实施。这时的概念强调在供应链中通过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与重要的供应商和用户更有效地开展工作。

在学术界较为流行的供应链定义是: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到制成中间产品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商把产品送到客户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及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结构。它是一条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流链、信息链、资金链,更是一条增值链。

2.供应链的基本结构

一般来说,构成供应链的基本要素包括:

(1)供应商:是指给生产厂家提供原材料或零件的企业。

(2)制造商:产品生产的最重要环节,负责产品生产、开发和售后服务等。

(3)分销商:为实现将产品送到经营地理范围每一角落而设的产品流通代理企业。

(4)零售商:零售企业将产品销售给消费者的企业。

二、供应链的基本特点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自己的特征,供应链亦如此,其具有以下特点。

1.供应链系统的一致性

供应链是由供需关系结成的网链结构,供应链中的“供”与“需”总是相对而言、相伴而生、相互促进和互为条件的。供应链中的物品、设备、设施之间的配合性,技术之间的兼容性,组织之间的系统性,能力之间的匹配性等都体现了供应链系统一致性的要求,最终体现为供应链整体目标的一致性和利益的一致性。

2.供应链系统的动态性

供应链的核心企业为了保持和不断提升供应链的竞争能力,会不断对供应链的节点企业进行动态更新,节点企业为了自身利益也会不断地根据市场环境及自身条件进行战略调整,甚至重新选择供应链。因此,供应链上任一节点企业变动都会引起供应链上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这就使得供应链具有明显的动态性。

3.供应链结构的复杂性

组成供应链的一些节点企业在供应链中相对于核心企业的跨度或者说层次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交易活动中往往是不同的,由此引发供应链活动的不规范和不可预测。从另一方面来看,供应链往往由多个、多类型甚至多国的企业构成,所以纵横交错组成复杂的状态,决定了供应链结构模式和运作模式必然是十分复杂的。

4.供应链边界的相对性

供应链供需关系的边界可以延伸很远,但供应链经营主体主要关心的、研究的是供需关系紧密、价值地位重要的关键环节,因而,不同供应链运作主体研究供应链时对供应链网链结构的边界往往有一个界定,显然,不同主体对供应链边界的界定范围可能不同,故研究供应链时其边界具有相对性。

5.供应链价值的增值性

将产品开发、供应、生产、营销、市场一直到服务都联系在一起的供应链看成是一个整体,使企业从系统的观点出发思考增值过程:一方面要根据客户的需求,不断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另一方面要不断地消除客户所不愿意支付的一切无效劳动与浪费,使投入市场的产品同竞争对手的相比,能为客户带来真正的效益和满意的价值,同时使客户认可的价值大大超过总成本,从而为企业带来应有的利润。所以,供应链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增值链,这是每一个节点企业都获得利润的基本前提。

6.供应链节点的交叉性

一个节点企业既可以是这个供应链的成员,同时又可以是另一个供应链的成员,市场众多相互交错的供应链体系,增加了协调节点企业管理的难度。

三、供应链的类型

由于供应链主导企业、主导产品、流通渠道等不同,实际运作的供应链各有特色,有多种类型。为了更好地认识供应链,我们从不同角度对供应链进行划分。

1.内部供应链和外部供应链

从制造企业供应链的发展过程来分,可以将供应链划分为内部供应链和外部供应链两类。

所谓内部供应链,是将采购的原材料、零部件,通过生产转换和销售等环节传递到制造企业的用户的过程,作为制造企业中的一个内部过程看待。企业基于计算机及其局域网的物料需求计划(MRP)、制造资源计划(MRPII)等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发展最初就是起源于企业内部供应链的需要而产生的。

外部供应链注重与外部资源、与其他企业的合作和联系,注重供应链的外部环境的变化对核心企业的影响,它偏向于供应链中不同企业的制造、组装、分销、零售等过程,即将原材料转换成产品到最终用户的整个转换过程。基于Internet、Intranet、Extranet的企业资源计划(ERP)管理系统,其形成就是满足供应链外部扩展需要的,进而使供应链管理涉及扩展企业、合作伙伴、共享信息、协同运作问题的解决。

2.稳定的供应链和动态的供应链

从供应链存在的稳定性来分,可以将供应链分为稳定的供应链和动态的供应链两类。

稳定的供应链是指构成供应链的、具有供需关系节点的企业之间的关系相对稳定,这主要取决于市场需求的稳定性。需求单一的市场组成的供应链,其动态性较弱、市场稳定性较强、市场脉搏容易把握。对于需求变化相对频繁、复杂的市场环境下组成的供应链,其动态性必然较高,因需求的变化,必然导致供需关系的变化,进而导致供应链的变化。在实际运作中,需要根据不断变化的需求,相应地改变供应链的组成,对供应商和用户进行重新选择。

供应链的稳定性是相对的,而动态性是绝对的。

3.平衡的供应链和倾斜的供应链

根据供应链容量与用户需求的关系分,可以将供应链划分为平衡的供应链和倾斜的供应链。当资源一定时,每一个供应链都具有一定的、相对稳定的设备容量和生产能力(所有节点企业能力的综合,包括供应商、制造商、运输商、分销商、零售商等)。但用户需求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

当供应链的容量能满足用户需求时,供应链处于平衡状态,称之为平衡供应链。而当市场变化加剧,造成供应链成本增加、库存增加、浪费增加等现象时,企业不是在最优状态下运作,供应链则处于倾斜状态。同样,当供应链的能力远远超过市场用户的需求时,节点企业利润受阻,运营状态受到影响,供应链的平衡状态被打破,趋于倾斜状态,供应链需要自然调节,寻求新的平衡。

平衡的供应链可以实现各主要职能(采购/低采购成本、生产/规模效益、分销/低运输成本、市场/产品多样化和财务/资金周转快)之间的均衡。

4.有效性供应链和反应性供应链

根据供应链的功能模式(物理功能和市场中介功能)分,可以把供应链划分为有效性供应链(efficient supply chain)和反应性供应链(responsive supply chain)两类。有效性供应链主要体现供应链的物理功能,即以最低的成本将原材料转化成零部件、半成品、产品,以及在供应链中的运输等;反应性供应链主要体现供应链的市场中介功能,即把产品分配到满足用户需求的市场,对未预知的需求做出快速反应等。

四、供应链的四个流程

供应链一般包括物资流通、商业流通、信息流通、资金流通四个流程。四个流程有各自不同的功能以及不同的流通方向。

1.物资流通

物资流通主要是物资(商品)的流通过程,这是一个发送货物的程序。该流程的方向是由供货商经由厂家、批发与物流、零售商等指向消费者。由于长期以来企业理论都是围绕产品实物展开的,因此目前物资流通受到人们广泛重视。许多物流理论都涉及如何在物资流通过程中在短时间内以低成本将货物送出去。

2.商业流通

商业流通主要是买卖的流通过程,这是接受订货、签订合同等的商业流程。该流程的方向是在供货商与消费者之间双向流动的。目前商业流通形式趋于多元化:既有传统的店铺销售、上门销售、邮购的方式,又有通过互联网等新兴媒体进行购物的电子商务形式。

3.信息流通

信息流通是商品及交易信息的流程。该流程的方向也是在供货商与消费者之间双向流动的。过去人们往往把重点放在看得到的实物上,因而信息流通一直被忽视。甚至有人认为,国家的物流落后同它们把资金过分投入物质流程而延误对信息的把握不无关系。

4.资金流通

资金流通就是货币的流通,为了保障企业的正常运作,必须确保资金的及时回收,否则企业就无法建立完善的经营体系。该流程的方向是由消费者经由零售商、批发与物流、厂家等指向供货商。

五、供应链的主要活动

根据供应链的概念,它涵盖着从原材料的供应商开始,经过工厂的开发、加工、生产至批发、零售等过程,最后到达用户之间有关最终产品或服务的形成和交付的每一项业务活动。

因此供应链的内容也涵盖了生产理论、物流理论和营销理论。供应链的主要活动包括以下三种。

1.商品的开发和制造

①商品的规划、设计、商品化;②需求预测和生产计划;③商品生产和质量管理。

2.商品的配送

①确保销售途径;②按时配送;③降低物流成本。

3.商品的销售和售后服务

①销售;②品种齐全、及时的商品补充;③销售数据和销售额的管理;④了解问题,确定活动方针。

第二节 供应链管理

一、供应链管理的含义与内容

1.供应链管理的含义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制造业的全球化、网络化过程。虚拟制造、动态联盟等制造模式的出现,更加迫切需要新的管理模式与之相适应。传统的企业组织中的采购(物资供应)、加工制造(生产)、销售等看似整体,但却是缺乏系统性和综合性的企业运作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的制造模式发展的需要,而那种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自我封闭的管理体制,更无法适应网络化竞争的社会发展需要。因此,供应链的概念和传统的销售链是不同的,它已跨越了企业界限,从建立合作制造或战略伙伴关系的新思维出发,从产品生命线的源头开始,到产品消费市场,从全局和整体的角度考虑产品的竞争力,使供应链从一种运作性的竞争工具上升为一种管理性的方法体系,这就是供应链管理提出的实际背景。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执行供应链中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的计划和控制等职能。例如,伊文斯(Evens)认为:供应链管理是通过前馈的信息流和反馈的物料流及信息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管理模式。菲利浦(Phillip)则认为,供应链管理不是供应商管理的别称,而是一种新的管理策略,它把不同企业集成起来以增加整个供应链的效率,注重企业之间的合作。最早人们把供应链管理的重点放在管理库存上,作为平衡有限的生产能力和适应用户需求变化的缓冲手段,它通过各种协调手段,寻求把产品迅速、可靠地送到用户手中所需要的费用与生产、库存管理费用之间的平衡点,从而确定最佳的库存投资额。因此其主要的工作任务是管理库存和运输。现在的供应链管理则把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使供应链上各企业分担的采购、生产、分销和销售的职能成为一个协调发展的有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