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物流管理概论
49473400000004

第4章 绪论(3)

第三节 物流一体化

所谓“物流一体化”,就是以物流系统为核心的由生产企业经物流企业、销售企业直至消费者的供应链的整体化和系统化。它是物流业发展的一个高级和成熟的阶段。只有当物流业高度发达,物流系统日趋完善,物流业成为社会生产链条的领导者和协调者,才能够为社会提供全方位的物流服务。

物流一体化是物流产业化的发展形式,它必须以第三方物流的充分发育和完善为基础。

物流一体化的实质是一个物流管理的问题,即专业化物流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充分利用专业化物流设备、设施,发挥专业化物流运作的管理经验,以取得整体最佳的效果。同时,物流一体化的趋势为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巨大的市场需求。

一、物流一体化的演化过程

物流一体化的目标是应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充分考虑整个物流过程的各种环境因素,对商品的实物活动过程进行整体规划和运行,实现整个系统的最优化。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企业物流普遍实行了一体化运作,而且企业物流的一体化不再仅仅局限于单个企业的经营职能,而是贯穿于生产和流通的全过程,包括了跨越整个供应链的全部物流,实现由内部一体化到外部一体化的转变。在20世纪70年代末之前,物流一体化只是针对企业内部的各个职能部门的运作与协调。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许多企业都设立了物流部或物流服务部,全面负责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采购、物料管理、生产制造、装配、仓储、分销等所有环节的物流活动,实现了采购物流、生产物流和分销物流的统一运作和管理,称为企业物流的内部一体化。

20世纪80年代,许多企业把物流管理的一部分或全部分离出来,由一个具有法人资格的独立企业来管理,实行社会化、专业化经营。物流子公司的成立,使物流管理人员的工作从仅仅面向企业内部,发展为面向企业同供货商以及用户的业务关系上来。20世纪90年代,企业纷纷与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分销商走向合作,以最优的商品供应体系,实现了跨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一体化。供应链管理是集生产商、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运输、信息及其他物流服务供应商为一体的管理,是物流管理的最高境界。企业通过与外部组织对整个链的计划和从原料采购、加工生产、分销配送,到商品销售给顾客的物流过程进行统一运作和管理,降低了整个供应链的物流成本、实现了对顾客的快速反应,提高了顾客服务水平和企业竞争力。典型的运作模式是物流外包或缔结战略联盟。

物流外包是指企业整合利用外部最优秀的专业化资源,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充分发挥自身核心竞争力和增强企业对环境的迅速应变能力的一种管理模式。企业在内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为取得更大的竞争优势,仅保留其最具竞争优势的功能,而把其他功能借助于整合,利用外部最优秀的资源,能产生巨大的协同效应,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提高对环境的应变能力。

战略联盟是指核心企业打破了供应链伙伴之间传统的交易关系,以非合同的形式,积极寻求与供应商、分销商、顾客等供应链外部参与者的合作或联盟,以广泛的团队,通过共担风险、共享收益、共享信息、共同完成长期目标,实现对顾客需求的快速反应和整条供应链总利润的最大化。

二、物流一体化产生的原因

1.消除利益冲突

传统的物流活动被分散在不同部门,各部门有各自追求的目标,这些目标往往相互冲突,难以形成统一的目标。为了克服部门间的利益冲突,发达国家的企业将各种物流活动集成在一个部门诸如物流部,对物流进行统一运作与管理,消除部门间利益冲突。

2.成本的交替损益

物流活动各项成本间存在交替损益关系。如减少商品储存的数量可以降低储存成本,但由于储存数量减少,在市场规模不变的情况下,为了满足同样的需求,势必要频繁进货,增加了运输次数,从而导致运输成本的上升。也就是在追求库存合理性时又牺牲了运输的合理性。如采用分项物流管理,各个部门追求自身的最优化,势必会影响到整个系统的优化性。只有通过采用一体化物流管理把相关的物流成本放在一起考虑,才能实现整个系统的最优化,实现最低总成本物流。

3.提高运作效率

物流系统的构成要素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其中一项活动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要素相应地发生变化。如运输越集成,包装越简单,反之,杂货运输对包装要求就很严格。再者,商品储存数量和仓库地点的改变,会影响到运输次数、运输距离甚至运输方式的改变等。因此,只有对系统各功能进行统一管理,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整个系统的运作效率。

4.提高物流绩效

物流子公司作为代行企业专门从事物流业务管理的组织部门,通过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使得物流成本的核算变得简单明确,有利于物流成本的控制;通过对物流业务统一指挥、运作,有利于提高物流的交付速度、物流质量、物流可靠性、柔性和劳动生产率;通过市场交易的手段从事物流运作,有利于破除来自生产部门和销售部门的限制。与此同时,企业多余的物流能力可参与社会经营,避免了物流能力的闲置和浪费,实现了资源共享,从而实现价值增值和提高物流绩效。

5.提高竞争力

内部一体化只能实现厂商内部的最优化。很显然,供应链上的所有企业各自孤立地优化他们的物流活动,跨越供应链物流一体化的物流很难达到优化。就物流成本来说,运输成本和库存保管成本在物流成本中占据绝大部分比例。依据美国的经验,近20年来运输成本在GDP中的比例大体保持不变,而库存费用比重降低是导致美国物流总成本比例下降的最主要原因。如果仅仅实行的是内部一体化,由于没有与供应商和分销商实现一体化管理,供应商或分销商往往保有大量原材料或产成品库存,这些库存保管成本归根结底都要转嫁到最终消费者,这种成本的转移并不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因此,要真正做到减少甚至消除原材料和产成品库存,降低交付成本,就必须与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分销商合作,进行统一管理,统一行动,降低整个供应链的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6.扩大核心竞争优势

核心竞争力被认为是企业借以在市场竞争中取得并扩大优势的决定性力量,其内涵十分丰富,反映在技术资源、知识文化、组织与管理系统中。由于任何企业所拥有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它不可能在所有的业务领域都获得竞争优势。有的企业具有核心技术能力、核心制造能力,却不具备核心营销能力、核心企业组织协调管理能力和企业战略管理的核心能力。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快速多变的市场竞争中,单个企业依靠自己的资源进行自我调整的速度很难赶上市场变化的速度,因而企业纷纷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核心业务上,强化自身的核心能力,而将自身不具备核心能力的业务通过外包或战略联盟等形式交由外部组织承担。

通过与外部组织共享信息、共担风险、共享收益,将上述五种核心能力加以整合集成,从而以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赢得并扩大竞争优势。

第四节 物流管理模式的演进

现代意义上的物流管理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自此以后,物流管理发展很快,同时出现了许多新的提法。

1.第一方物流

第一方物流(first party logistics)是指卖方、生产者或者供应方组织的物流活动。这些组织的主要业务是生产和供应商品,但为了其自身生产和销售的需要又要进行物流网络及设备的投资、经营与管理。供应方或者厂商一般都需要投资配备一些仓库、运输车辆等物流基础设施。卖方为了保证生产正常进行而建设的物流设施是生产物流设施,为了产品的销售而在销售网络中配备的物流设施是销售物流设施。总的来说,由制造商或生产企业自己完成的物流活动称为第一方物流。

2.第二方物流

第二方物流(second party logistics)是指买方、销售者或流通企业组织的物流活动。这些组织的核心业务是采购并销售商品,为了销售业务需要又要投资建设物流网络、物流设施和设备,并进行具体的物流业务运作和管理。严格地说,从事第二方物流的公司属于分销商。第二方物流是企业自己的物流体制,它是介于企业一种完全的自主物流模式和完全外包的物流模式之间的一种物流模式,企业有较大的自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