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物流一词的来源、划分和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掌握物流的定义和现代物流的主要特征;了解物流管理的发展经历、实施物流管理的目的和物流管理科学的发展及其趋势,掌握物流管理的定义和现代物流管理的基本活动,理解物流一体化的原因。
第一节 物流
一、“物流”一词的来源
“物流”业兴起于美国,但“物流”一词却起源于日本。
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企业进行大规模设备投资和更新改造,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生产力大幅度上升,经济已基本恢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水平。1955年成立了生产性本部,该团体为了改进流通领域的生产效率,确保经济的顺畅运行和发展,于1956年秋季组织了一个大型考察团考察了美国的物流业。当时日本还没有“物流”这个词,代表团的名称为“流通技术专业考察团”。美国的专家对代表团成员介绍到,美国30年来国民经济之所以顺利发展,原因之一就是既重视生产效率又重视流通效率。美国产业界真正认识到物流的重要性基本在1950年前后,在此之前一直只重视销售,仅把运输、保管、包装、装卸等物流活动作为销售的辅助性活动。日本流通技术考察团在美国还发现,原来日本被称为流通技术的运输、包装等活动,美国人称为physical distribution(PD)。日本考察团回国后便向政府提出了重视物流的建议,并在产业界掀起了PD启蒙运动。在日本能率协会内设立了PD研究会,每个月举办PD研讨会;在流通经济研究所也组织起PD研究会,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启蒙教育活动。1964年7月,通产省决定讨论物流预算案时,担心新闻媒体在报道中讲PD日本人听不懂,于是邀请多方专家商议。他们认为PD中的“P”,即Physical在这里并不是“物质”的意思,而是“物理”的意思,Distribution是“流通”的意思,所以应把PD译为“物理性流通”,但又觉得作为一个名词,“物理性流通”字数过多、过长,只好缩为“物的流通”。于是“物的流通”这一新词在全日本媒体上发表了。此后,“物的流通”在日本逐渐家喻户晓,人人皆知。1970年成立的日本最大的物流团体之一就叫“日本物的流通协会”,日本物流管理协议会每年举行的物流会议也都叫“全国物的流通会议”。
1970年以后很多人又觉得“物的流通”也有点长,于是就干脆简称为“物流”。“物流”这个词在日本至今仍在使用。由于“物流”一词很符合中国人对此问题的认知习惯,因此,在中国很快就认同了“物流”这一专有名词。
二、物流的划分
(一)按对象不同划分
物流按其对象不同可划分为宏观物流和微观物流。
1.宏观物流
宏观物流是指社会再生产总体的物流活动,从社会再生产总体角度认识和研究的物流活动。宏观物流还可以从空间范畴来理解,在很大空间范畴的物流活动,往往带有宏观性,在很小空间范畴的物流活动则往往带有微观性。宏观物流研究的主要特点是综观性和全局性,主要的研究内容是:物流总体构成、物流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物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社会物流系统和国际物流系统的建立和运作等。
2.微观物流
消费者、生产企业所从事的实际的、具体的物流活动属于微观物流。在整个物流活动中,一个局部、一个环节的具体物流活动也属于微观物流,在一个小地域空间发生的具体的物流活动也属于微观物流。
(二)按目的不同划分
物流按其目的不同可划分为社会物流和企业物流。
1.社会物流
社会物流是指超越一家一户的以一个社会为范畴面向社会为目的的物流。
2.企业物流
企业物流是指从企业角度上研究与之有关的物流活动,是具体的、微观的物流活动的典型领域。
(三)按范围不同划分
物流按其范围不同可划分为国际物流和区域物流。
1.国际物流
国际物流是现代物流系统发展很快、规模很大的一个物流领域,是伴随和支撑国际间经济交往、贸易活动和其他国际交流所发生的物流活动。
2.区域物流
相对于国际物流而言,一个国家范围内的物流,一个城市的物流,一个经济区域的物流都处于同一法律、规章制度之下,都受相同文化及社会因素影响,都处于基本相同的科技水平和装备水平之中。
(四)按范畴不同划分
物流按其范畴不同可划分为一般物流和特殊物流。
1.一般物流
一般物流是指物流活动的共同点和一般性,是物流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涉及全社会、各企业。因此,物流系统的建立和物流活动的开展必须有普遍的适用性。
2.特殊物流
专门范围、专门领域、特殊行业,在一般物流规律基础上,往往带有特殊制约因素、特殊应用领域、特殊管理方式、特殊劳动对象、特殊机械装备特点的物流,属于特殊物流范围。
三、物流的释义和定义
(一)物流的释义
物流是由“物”和“流”两个基本要素组成的。物流中的“物”和“流”通常与以下几个概念相关:
1.物的概念
(1)物:物流中的“物”的概念是指一切可以进行物理性位置移动的物质资料。物流中“物”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必须可以发生物理性位移,而这一位移的参照系是地球。因此,固定了的设施等,不是物流要研究的对象。
(2)物资:在我国专指生产资料,有时也泛指全部物质资料,较多指工业品生产资料。其与物流中的“物”区别在于“物资”中包含相当一部分不能发生物理性位移的生产资料,这一部分不属于物流学研究的范畴,如建筑设施、土地等。另外,属于物流对象的各种生活资料,也不能包含在作为生产资料理解的“物资”概念之中。
(3)物料:是我国生产领域中的一个专门概念。生产企业习惯将最终产品之外的,在生产领域流转的一切材料(无论是生产资料还是生活资料)、燃料、零部件、半成品、外协件以及生产过程中必然产生的边角余料、废料及各种废物统称为“物料”。
(4)货物:是我国交通运输领域中的一个专门概念。交通运输领域将其经营的对象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人,一类是物。除人之外,“物”的这一类统称为货物。
(5)商品:商品和物流学的“物”的概念是互相包含的。商品中一切可发生物理性位移的物质实体,即商品中凡具有可运动要素及物质实体要素的,都是物流研究的“物”,有一部分商品则不属于此。因此,物流学的“物”有可能是商品,也有可能是非商品。商品实体仅是物流中“物”的一部分。
(6)物品:是生产、办公、生活领域常用的一个概念,在生产领域中,一般指不参加生产过程,不进入产品实体,而仅在管理、行政、后勤、教育等领域使用的与生产相关的或有时完全无关的物质实体;在办公生活领域则泛指与办公、生活消费有关的所有物件。在这些领域中,物流学中的“物”,就是通常所说的物品。
2.流的概念
(1)流:物流学中的“流”,指的是物理性运动。
(2)流通:物流的“流”,经常被人误解为“流通”。“流”的要领和流通概念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其联系在于,流通过程中,物的位移常伴随交换而发生,这种物理性位移是最终实现流通不可缺少的物的转移过程。物流中“流”的一个重点领域是流通领域,“流”和“流通”的区别,主要有两点:一是涵盖的领域不同,“流”不但涵盖流通领域也涵盖生产、生活等领域,凡是由物发生物流的领域,都是“流”的领域。“流通”中的“流”从范畴来看只是全部“流”的一个局部;二是“流通”并不以其整体作为“流”的一部分,而是以其实物物理性运动的局部构成“流”的一部分。在流通领域,商业活动中的交易、谈判、契约、分配、结算等所谓“商流”活动和贯穿于之间的信息流等都不能纳入到物理性运动之中。
(3)流程:物流中的“流”可以理解为生产的“流程”。生产领域中的物料是按工艺流程要求进行运动的,这个流程水平高低、合理与否对生产的成本和效益以及生产规模影响颇大,因而生产领域“流”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二)物流的定义
对于物流有许多不同的解释,至今尚无一个确切的定义。
解释一:物流中的“物”是物质资料世界中同时具备物质实体特点和可以进行物理性位移的那一部分物质资料。“流”是物理性运动,称之为“位移”。流的范围可以是地理性的大范围,也可以是在同一地域、同一环境中的微观运动和小范围位移。
解释二:物流是指为了满足客户的需要,以最低的成本,通过运输、保管、配送等方式,实现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及相关信息由商品的产地到商品的消费地所进行的计划、实施和管理的全过程。具体内容包括用户服务、需求预测、定单处理、配送、存货控制、运输、仓库管理、工厂和仓库的布局与选址、搬运装卸、采购、包装、情报信息。
解释三:在我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的定义中指出: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到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
解释四:物流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设备,将物品从供应地送达接收地采用的准确的、及时的、安全的、保质保量的、门到门的合理化服务模式和先进的服务流程。物流是随商品生产的出现而出现,随商品生产的发展而发展,所以物流是一种古老的传统经济活动。
解释五:物流是指商品在生产、流通、服务过程中所发生的时间空间变化,通过物流活动,可以创造物质资料的时间价值和场所价值,最有效地完成资源配置。
解释六:日本综合研究所《物流手册1981》中的物流概念:“物质资料从供给者向需要者的物理性移动,是创造时间性、场所性价值的经济活动。从物流的范畴来看,包括包装、装卸、保管、库存管理、流通加工、运输、配送等诸种活动。”
解释七:美国物流管理协会(CLK)2000年对“物流”的定义:“为满足客户需要,对商品、服务及相关信息在源头与消费点之间的高效(高效率、高效益)、正向及反向流动与储存进行的计划、实施与控制的过程。”
综合以上解释,本书认为,物流是指为了满足客户的需要,通过商品在生产、流通、服务过程中所进行的包装、装卸、保管、库存、流通加工、运输、配送等活动,以较低的成本为客户创造更多的时间价值和场所价值的活动。
四、现代物流及其主要特征
(一)现代物流
现代物流不仅单纯地考虑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货物配送,而且还考虑从供应商到生产者对原材料的采购,以及生产者本身在产品制造过程中的运输、保管和信息等各个方面,从而全面、综合地提高经济效益和效率的问题。因此,现代物流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目标,把制造、运输、销售等市场情况统一起来考虑的一种战略措施。这与传统物流把它仅看做是“后勤保障系统”和“销售活动中起桥梁作用”的概念相比,在深度和广度上又进一步。
现代物流是电子商务与物流的紧密结合,是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人才流的统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使物流行业重新崛起,目前美国的物流业所提供的服务内容已远远超过了仓储、分拨和运送等服务。物流公司提供的仓储、分拨设施、维修服务、电子跟踪和其他具有附加值的服务日益增加。物流服务商正在变为客户服务中心、加工与维修中心、信息处理中心和金融中心。根据顾客的需要而增加新的服务,这体现了不断适应发展的观念。
相对于发达国家的物流产业而言,中国的物流产业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一是企业物流仍然是全社会物流活动的重点,专业化物流服务需求已初露端倪,这说明我国物流活动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加强企业内部物流管理仍然是全社会物流活动的重点;二是专业化物流企业开始涌现,多样化物流服务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三是走出以企业自我服务为主的物流活动模式,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已是中国物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二)现代物流的主要特征
1.物流反应快速化
物流服务提供者对上游与下游的物流、配送需求的反应速度越来越快,前置时间越来越短,配送间隔越来越短,物流配送速度越来越快,商品周转次数越来越多。
2.物流功能集成化
现代物流着重于将物流与供应链的其他环节进行集成,包括物流渠道与商流渠道的集成、物流渠道之间的集成、物流功能的集成、物流环节与制造环节的集成等。
3.物流服务系列化
现代物流强调物流服务功能的恰当定位与完善化、系列化。除了传统的储存、运输、包装、流通加工等服务外,现代物流服务在外延上向上扩展至市场调查与预测、采购及订单处理,向下延伸至配送、物流咨询、物流方案的选择与规划、库存控制策略建议、货款回收与结算、教育培训等增值服务;在内涵上则提高了以上服务对决策的支持作用。
4.物流作业规范化
现代物流强调功能、作业流程、动作的标准化与程式化,使复杂的作业变成简单的、易于推广与考核的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