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俞源:神奇的太极星象村
49470100000008

第8章 俞源古村落的布局结构(1)

俞源村呈北斗形,群山环抱,峙耸绵延,林木茂盛,高山泉水汇成的俞源溪流过村中心,把整个村划为东西两部分,村口溪呈S形。俞源村布局据传为明朝开国谋士刘伯温所设计,体现了道家的思想理念。

第一节 太极星象村之说

如果说,整个俞源村是一部载录古生态文化的典籍,那么其古籍的封面便是一幅太极图。当人们看到这带有神秘感、厚重感的封面,便可感受到它独到的历史文化气息。来到俞源,迎接你的首先是一个占地120亩、直径达320米的、由田地路河构成的巨型太极图。登上李丁山俯瞰村口这幅巨图,会觉得格外骋目畅怀。流经田畈中央的“S”形太极河,准确地勾画出太极阴阳双鱼;阴阳鱼眼准确合宜,并体现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阳鱼身上的阡陌田丘,由庄稼构成色块,显得分外明快清丽;阴鱼身上的古林,依然郁郁葱葱,富有生机。村落建筑中有少量的太极图案并非稀罕,像郭洞古城门、前童明经堂屋脊等等,都或雕或塑绘着太极图案。但像俞源这样由河流、田地构成的大自然太极图,并不多见,而且,当穿越村口这幅巨型太极图,漫步于俞源古村中时,便会更感到惊讶——俞源村的卵石路上,建筑物的墙面、梁柱和雀替、牛腿等构件上,以至梳妆盒、笔筒等等生活用品上,都雕绘着大大小小的千姿百态的太极图案。据初步统计,已发现的太极图有400多个,它们无不显露着神奇魅力和祥瑞之气。无所不在的太极图,可以说成了俞源古村的标志、村徽,是俞氏族人心中的图腾。六基楼堂屋雀替上,有着最精致的太极图。木构件上有精雕细刻的向日葵,那葵心就是一个直径仅1厘米的微型太极图,可谓匠心独具。村口古林中的伯温草堂内,供桌上雕着笔筒图形,其边上雕着一个极小的太极图,形似两只蠕动着的小蝌蚪,非常讨人喜欢。在谷仓楼前墙留存的古代壁画中,几位老叟轻舒一幅横式图卷,上画太极图。后人推测,这或许就是表达和纪念刘伯温为俞源村设计太极图。

对于神秘、玄乎的太极图,现代人并不陌生,因为它具有很高的出现频率。作为道教的标志,它可以在道教的宫观、道袍、书籍上看到;一些与传统文化有关的道教、气功、武术、中医等活动,也常出现太极图。1990年6月30日中央电视台庆“七一”文艺晚会,以太极图作为会徽;2004年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一度以变形太极图作为标志;中央电视台四套的《中华医药》栏目,至今仍以变形太极图为标志;与中华文化渊源相通的韩国,则用太极八卦图作为国旗图案……尽管如此,太极图的来历与含义,总让人觉得高深莫测,那漩涡般动感的阴阳双鱼既讨人喜欢,又诱人思索。它,就似一道可以进入知识宝库的双扇大门,宛如一道可以打开智慧通道的开关,也像一个万通宝瓶的盖儿……它,赋予人们无尽的联想,也使俞源古村更加神秘与幽深,让我们不得不追溯它的源头。

“太极”一词的最早出处,通常认为是《易传·系辞》,上载: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在这段描写宇宙生成图式的文字里,太极被认为是世界万物的起源,不过,早期的太极学说还没有太极图。到了宋代,才开始出现太极图。太极图的起源,比较流传的说法是认为源自古人对自然事物的观察。

比如,来自于黄河、洛河两水汇合处的景观,是大自然对人的启迪。据说,黄河壶口上游50多公里处的太极湾,相传是中华民族始祖太伏羲的诞生地,滔滔黄河在这里拐了个S形弯,伏羲据此创立了八卦。据传,南宋绍兴四年(1134),学者朱震为宋高宗讲解《周易》,献上了陈抟绘制的太极图。陈抟(?-989),亳州真源(今河南省鹿邑县)人,字图南,号扶摇子。考进士不第,隐居华山脚下云台观,人称“华山道士”,他常关门大睡,一睡就是一个多月,有“陈抟高卧”之称;至今乡间对沉睡的人,也称“睡得像陈抟一样”。陈抟的太极图属“无极图”。到北宋中期,演化为周敦颐的太极图。周敦颐,字茂叔(1007-1077),官至国子监,他与程颢、程颐、朱熹,同为宋时期客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的代表人物。

他著写了精彩简短的《太极图说》:“无极而为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生男,坤道生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著文同时,周敦颐在陈抟的无极图基础上,用太极图形象地表达了自古以来就存在的阴阳五行对宇宙生成、变化的解释。不过,周敦颐绘的还不是现在所用的太极图。到明朝初年,赵伪濂在《六书本义》中第一次展示了今天俞源常见的这种阴阳太极图。《六书本义》的问世对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并衍生了许多太极图类别,最为著名的是将太极图同八卦方位结合,称“文王八卦太极图”(俞源村七星楼前窗木雕的就属于此图式)。1927年,因建立互补原理而轰动世界的丹麦著名量子物理学家玻尔(N.H.D.Bohr),在1936年到中国讲学时得见《易经》太极图时,惊叹道:

“中国人几千年前就有了互补的理论思想,并以图形表示。”他手捧《易经》如获至宝,将太极图定为其族徽勋章的标志图案。孙中山曾用“太极”译西语“以太”,说:“元始之时,太极动而生电子,电子凝而生成元素,元素合而成物质,物质聚而成地球,此世界进化之第一时期也。”(《孙文学说》)孙先生的观点正确与否暂且不论,太极文化对于历代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是一种不可否认事实。

当然,太极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主要是民俗意义上的功用,如化煞、拘妖、排秽、止邪、取瑞,以图吉祥如意;它像贴春联、挂红灯笼、墙嵌“石敢当”一样,表现出向往美好、平安、幸福生活的趋吉避凶心理。俞源古村遍布太极图的特殊现象,就是古人追求天地人谐和的思想体现,天地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伟大而亘古相传的思想精髓。在早年人们的思想中,有一种阴阳调和、阴阳均势的追求,将中庸之道的哲学思想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凝留在建筑物件上。古人虽然未能把“阴阳”理论上升到现代哲学中“矛盾”的概念,但它以形象品格表述了对事物对立统一哲学原理的认识。太极俞源是古老的,而凝固在村巷锃亮可鉴的每一颗鹅卵石上的历史文化,却依然闪耀着先贤智慧的光芒;渗透在大大小小的太极之中。

这些新发现,俞源好像是太极图的世界。但这个奥秘,身在俞源的人,竟然都不知道。至于太极图是否与刘伯温有关,则议论纷纷莫衷一是。据宗谱记载,刘伯温到过俞源,于是认为可能就是刘伯温的遗迹。

那星象又是怎么回事呢?所谓星象,就是日、月、星辰的现象。俞源村落有七口水塘,像北斗七星排列,古宅房屋也按二十八宿星座布局,这也是一个新发现。揭开这个奥秘者,是武义县李纲纪念馆馆长马林先生。1998年,马林到俞源考察古建筑群,退休干部俞步升向他介绍说俞源村中七口水塘叫七星塘。马林一听就明白“七”有着特别涵义,又问厅堂多少?“保存完好的尚有28座。”马林一听又是一个惊喜,又意味着“二十八”。为探个究竟,两人进行实地观察,发现七口水塘似北斗星排列,28座厅堂鳞次栉比布局有序,深感俞源村落布局不凡。他回家以后细细研读俞氏宗谱,专注探讨“七”与“二十八”两个奇怪的数字,并结合村口的巨型太极图,寻找相关资料进行研究,经过一段时间的探讨,终于理出了一个头绪,从理论上概括出了一幅俞源星象布局的蓝图。有了设想,他便从理论上阐明,写出了论文《武义发现星象布局村落——俞源撩开神秘面纱》,刊登于《钱江晚报》。以后他又接连在报刊上发表了多篇文章,媒体记者也竞相报道,消息一下子传遍四海五湖。这一奇奥的现象,吸引众多专家学者前来考察。1998年,俞源就以太极星象村头衔正式向外开放旅游。

第二节 古村落布局

俞源古迹众多,古建筑丰富,村落布局相传为刘伯温等人设计,村口有“巨型太极”。俞源古村落布局并非如有关专家所说的“八卦”,实际上是一幅“天体运行星象”,比“八卦”要复杂,即由二十八宿(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北斗、黄道十二宫组成的星象图。

贯穿俞源古村的溪流是“赤道”,村内的七星塘(井)是“北斗”七星,有大小五组七星塘(井),大量的古建筑群即“二十八宿”,村口的“巨型太极”是环绕“大北斗”星宿距离最近的“黄道十二宫”之“双鱼宫”,即双鱼(阴阳鱼)星座。对照我国1974年在河北张家口市宣化发现的辽代砖墓“星象图”,俞源的村落布局与该图显示的“星象”一致。因此,俞源古建筑群是“天罡引二十八宿,黄道十二宫缠绕”的天象布局,是罕见的地上天体星象奇观。

俞源古建筑为什么要“群星拱北斗”,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二十八宿和北斗。

战国中期(公元前4世纪)的占星家甘德和石申分别著有《天文星占》和《天文》二书,对二十八宿已有了明确的记载。二十八宿是将天球赤道附近的天空划分为二十八个不等的部分,每一部分作为一宿,用一个位于当时(即创立二十八宿时间)赤道附近的星座为标志,并且用这些星座中一个星座为距星,以便量度距离。

二十八宿分四方,即东方青龙七宿(角、亢、氏、房、心、尾、箕),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昂、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并、鬼、柳、星、张、翼、轸),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

“宿”是过宿的旅舍的意思。最初二十八宿用来标志月亮在一个恒星月中的运动位置。恒星每月是27.32天,一个恒星月中月亮每晚在满天恒星中都有一个旅居的地方,一个月共宿二十七个或二十八个地方,所以叫做二十八宿。古代也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次。

二十八宿是以赤道为准,采用赤道坐标以定天体在天球上的位置。

天体中有南北天极,中国古代特别重视北天极、极星和拱极星,是因为我国古代文化中心的黄河中游,纬度较世界其他文明古国巴比伦、印度为北,可以看到更多的拱极星。在离北天极最近,终年在地平线上常明不隐,即为北斗,北斗是拱极星,极星中较亮的星。古代曾用木杓所指以定四时,后来利用北斗以引向二十八宿的各星宿,尤其是较幽暗的星宿。以北斗为中心的中宫,后来演变为紫微垣,成语“紫微拱照”即常明不灭的意思。

俞源俞氏先祖松阳教谕德死后归葬俞源,靠这块当时被称作“颜背埂”的独特地形(风水)蕴育,子孙旺发,至第五代出了涞、浪、汪三昆仲以及善卫、善麟、善诜、善护等名流,与刘伯温、宋濂、苏平仲等人以文会友,纵情修禊。刘伯温是个对堪舆学、天文学极有造诣的占星术家,估计就在这个时候,俞源“有眼光”的先辈们为了使族聚不散、子孙旺盛并科举登第,利用俞源地形独特,和刘伯温共同创立了俞源奇景“天体星象”,巧妙地布置“紫微拱照”即北斗七星,按二十八宿位置营造建筑,如把俞氏宗祠的位置列于西方白虎之首(即奎宿),巧妙的是北斗象个木杓,把俞氏宗祠装在“斗”内。

北斗[村内七星塘(井)]的作用应是预防火灾、大旱,其次民间避邪(故后来村内仍有人不断仿制),后逐渐演变成今日俞源的“北斗群”有大小“七星”(五组)。

再来看黄道十二宫与俞源“巨型太极”。黄道是地球上的人看太阳于一年内在恒星之间所走的路程(视路径)。黄道两侧各八度以内的部分,称为黄道带,共宽十六度,日、月及主要行星的径行路径,概在其中。古人为表示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位置,把黄道带等分为十二部分,叫做黄道带十二宫,便是太阳所经的行宫的意思。宫三十度,各用一个骑着黄道的星座为标识,叫做黄道带十二星座。古代的巴比伦和希腊用十二个图形作为十二宫的标志,称为黄道十二宫图形(pictorial representations of the signs of zodiac)。黄道十二宫在隋代就已传入我国,与佛教有关,是随着佛经的翻译传入我国的。我国现在可以见到的最早一幅是新疆吐鲁番出土的一件(原物已被盗到国外)。另外,在敦煌千佛洞的壁画中也可以见到黄道十二宫图形,这幅画在敦煌研究所编次的61号洞的甬洞两侧壁。

从宣化辽墓中显示的“星象”来看,双鱼宫是距北斗较近的星座,在古希腊的符号图形中为两条阴阳鱼。

俞源村口的“巨型太极”实际上是环绕俞源古建筑群最外面的一层黄道十二宫图形中双鱼,即(阴阳)双鱼星座,它与其他山冈(包括池塘、水库)合成“十二宫”(十二星次)“缠住”俞源整个村子。

“巨型太极”对俞源的主要作用是防御敌人,减少水土流失,过滤或阻挡外界侵入俞源的有“毒”气流(类似现代家居中的“玄关”),因此在无形中保护着整个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