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俞源:神奇的太极星象村
49470100000039

第39章 总结与反思(2)

第三节 俞源古村落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基本对策

1.以文献资料的进一步整理为核心,大力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加快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化。

文化资源“是一种特殊资源,指的是特定时代、地域人群的文化资料的天然来源,它包括历史资源、民俗资源、知识资源、信息资源等。文化资源蕴藏在历史文化传统之中,存在于社会文化现状之中,弥漫在整个物质生产、精神生产的创造过程之中”。在文化资源的整理及由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变的过程中,政府要逐步建立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档案,对古村落、古建筑实行分级保护,对不同价值的古村落、古建筑制定详细的保护档案,分等定级,运用微机进行管理,跟踪其变化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同时做好对古村落文化的研究和展示工作,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筑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并通过相应的鼓励政策,大力推进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从俞姓始祖迁入俞源,俞氏先辈们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村落文明。它的一砖一石都极富人文色彩,每一条古巷、每一幢古宅都有讲不完的故事。神秘奇特的村落布局,巨型太极图,按星座排布的二十八幢古建筑,防火镇邪用的“七星塘”、“七星井”等所体现的“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完整的古民居建筑群,俞氏宗祠、洞主庙、古建筑壁画等文化遗迹,独具江南风格,富有独特的历史人文价值;浓郁“耕读文化”色彩,更体现了俞源古村丰厚的人文积淀。所有这些说明:俞氏祖先为俞源人留下的丰富的文化资源,内涵深、品位高。如何将这些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资本,是摆在俞源人面前的现实课题。贾松青先生在《论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资本的现实途径》一文中提出的原则和途径给人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一是要遵循效益、优先、创新、持续等基本原则;二是将文化以思想资源、智力资源的形式直接渗透、融入到经济活动之中,以增加和体现文化附加值的形式将文化思想和智力智慧转变为经济价值;通过管理来体现文化,通过管理来提升效益、来铸造品牌,把经济文化化、人文化、科学化、管理化。

2.找准切入点,在保护与传承的有机统一中更好地弘扬俞源文化。

俞源古村落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需要找到一个切入点,这种切入点对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如1988年,北京大学的谢凝高教授在《楠溪江风景区规划》报告中,从历史文化地理的角度,探讨了“楠溪江风景区的农村耕读文化”和“永嘉农村文化研究——历史、演变与时代背景”,这就揭示了以“耕读文化”为主体的楠溪江一带古村落的特有的乡土文化气质。再如刘沛林在《宋明文化村落比较研究》、《传统村落选址的意象研究》、《论中国历史文化村落的“精神空间”》、《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空间》等论著中,也揭示了乡土文化的形成、特点及景观构成。

我们认为,挖掘出俞源的古村落特质,是今后俞源古村落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俞源既可以打浙江的牌,也可以打吴越文化的牌。在此基础上,建立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的机制,有效地整合利用俞源文化资源,开发并打响一个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文化旅游品牌,最大限度地盘活文化与旅游市场,使文化与旅游业达到共赢。

3.依法管理,制定、完善和健全古村落的开发规划和保护制度。

依照国家和浙江省所颁布的古村落、古民居保护管理办法等法律规章,对俞源古村落严格进行科学管理,明确俞源古村落保护范围内所有建设活动均要求按法定程序办理报批手续。及时编制古村落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具体明确保护、整治、更新的区域和范围,明确具体实施的政策和措施,如核心保护区,要严格限制室外装修和改扩建,严格限制其功能转变;建设控制区要严格限定改造区域,严格保存古村落原有的肌理,严格限定拆迁范围,严格建筑高度、风格、建筑色彩、建筑密度、容积率等控制指标,严格控制改造速度;加强古村落的活力,保持社区的稳定等。将古村落的规划管理纳入县一级规划管理范围,对古村落的主要建设活动须经过县级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文物等部门组织专门小组审查,并报古村落保护委员会备案。制订乡规民约,约束村民无序的建设行为,提高村民保护的意识、热爱遗产的意识。保护古村落并不意味着拒绝发展。现代化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更不能等到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再反过来对因经济建设破坏了的东西进行重新修复。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俞源村到现在还没有一个完整的村落发展规划,这对即将开始的新农村建设中古文物的保护将是很不利的。所以,当务之急是尽快制定一部村落发展的长期规划。

4.多元投入,提升素质,理顺关系,确保古村落开发保护工作的正常运作。

保护开发古村落必然要投入巨资,并非一家一户力所能及。

首先要广开投资渠道。当地政府、村级组织及个人、外来投资者多元化的投资一起来开发保护古村落。其次,政府可以建立古村落保护专项基金,接受各种捐款、拨款、集资、管理税费,保证古村落保护的正常运作,各级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 第三,成立各级保护协会,由古村落各产权所有者、管理部门、文化团体和热心古村落保护事业的人士等参加,同时聘请有关专家、学者担任顾问,指导保护和发展。第四,要培育稳定的古村落保护管理人员和古建筑修缮队伍。对古村落保护管理人员实施定期培训制度,培养稳定的技术管理队伍,保证古村落的保护性建设按照规划要求进行。同时对参与古建筑修缮维修的设计施工队伍进行资格审查,确保古建筑的维修在专家指导下进行。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村民对发展旅游积极性不高,主要是因为管理体制不顺。目前,俞源的旅游开发直接由乡政府成立的旅游公司管理,村民自己没有管理权,乡政府每年只补给村里两万元资源费。所以,当前要着力改变由乡政府经营管理的体制,将权力交还给村民。村民可根据村民代表大会的选举成立村民股份旅游公司,让村民持有资源股,年底分红。可按市场经济的公司运作方式,旅游公司可委托或通过招标的形式选取自己的经营管理者。让村民感到保护古村落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从而真正认真、自觉地保护好古村落的旅游资源。古村落保护不能仅仅依靠政府,也不能为了保护而保护,这就必须把当地人的利益纳入保护开发计划中,而不是把他们视为被动的制约对象。

总而言之,古村落必须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其村落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文物遗迹众多等特点,以创文化特色和文化品牌为目标,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等关系,从而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第四节 俞源古村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不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同样面临一个严峻的挑战,即如何来有效缓解或者遏制乡村地区不断衰退的社会经济。是否仅仅通过古村落的乡村旅游才能有效促进乡村经济增长并成为创造就业的源泉?我们如何处理好发展俞源古村落的经济与古村落保护的关系?我们认为,俞源古村落经济发展具有后发优势。通过这些后发优势的挖掘发挥,俞源古村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区位优势

在“都市圈”背景下,村落不再是独立的单元,而是处于区域循环的交流圈甚至更大的范围之中。俞源古村落要从区域经济、交流地位分析发展策略,认识自身发展的区位优势和制约因素。

在“都市圈”背景下的发展战略,应该是以区域发展为前提,以接受核心城市辐射为途径,以创优区位环境为手段,吸引周边地区生产要素,增强综合实力和发展后劲。俞源古村落区位优势是明显的。如其所在的地区是金华,是物流中心,沿重要公路干线、铁路干线,还有义乌小商品城,有利于古村落周边城镇空间规模的扩张,对人口、经济要素的集聚能力强,从而带来人口、建筑、商业的集聚和人流、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频繁交汇,使村落经济得以有益的发展。

二、地域文化优势

受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影响,我国形成了丰富多彩、风格迥异的地域文化,如“山水清佳、风气朴茂”的吴越文化,“地域辽阔、热情奔放”的草原文化等,历史遗迹、历史人物、历史典故等都是小城镇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俞源古村落蕴含着有别于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风貌和社会民俗风情,构成了村落的地域文化特色。俞源古村落的文化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主要原因就在于扩张的媒介。一旦与经济的发展接轨,其文化价值就会体现出来。俞源古村落要善于发展城镇文化的开放、兼容、集约、重商、冒险、开拓等性质,城镇文化越开放,人们就容易吸收新事物、新知识、新观念,敢于实践和创新,经济也更容易与国际接轨。

三、生态优势

俞源古村落有比较好的生态优势。按生物学边缘效应的说法,在“某一生态系统的边缘,或两个或多个不同的生态系统或景观元素的边缘带,有比某一生态系统内部更活跃的能流和物流,具有丰富的物种和更高的生产力”。同时,现代生态学许多有关研究表明:“一个森林生态系统,其边缘(林缘带)往往分布着比森林内部更为丰富的动植物种类,具有更高的生产力和更丰富的景观;许多鸟类在乡村、居民点、城郊、校园等自然和人工生态系统邻接处,其种类、密度和活跃程度都远比在人迹罕至的荒野、草原或单种森林更多更大”,再如“海陆之交的盐沼是地球上产量最高植物群落之一。森林边缘、农田边缘、水体边缘以及村庄、建筑物的边缘,在自然状态下往往是生物群落最丰富、生态效益最高的地段”。后发地区的边缘环境能提供最丰富的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人和许多动物都需要在多种生态系统中寻求食物和庇护,所以,多个生态系统的交界地带,往往是其生存和发展的最佳环境。俞源古村落要保护好生态系统所体现的为人类提供服务的能力。村落生态力就是村落的发展力、竞争力,它直接影响村落在未来空间能否永续存在和发展。要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环境,对已经破坏了的要采取措施,逐步恢复其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