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俞源:神奇的太极星象村
49470100000003

第3章 绪言

村落的变迁是历史的缩影,因而对村落的研究成为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国内外对这方面的研究成果颇丰,而且研究涉及不同的学科领域,如社会学、历史学、地理学、经济学等,不同学科的研究丰富了村落研究的内容。中国乡村作为一个整体又极具生命力——巨大的传统力量始终维系着那些历经磨难而不易改变的基因,使我们仍能以现存的农耕聚落,清晰地看到历史的痕迹。

村落是我国人群聚落的最大多数,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衡量,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值得重视而应当深入研究的课题。

被称为古村落的村寨聚落,大多由一个庞大的家族组成,村寨里有创业始祖的传说,有家族兴衰的记载、有祖上的遗训祖规。

这些古村落不仅遗存着古代文化印迹,贯通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文化脉络,村寨的规划布局、建筑风貌、楹联碑记,甚至村名、街名,无不文情脉脉;而且见证了新中国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是中国乡村社会变迁的活化石。

在浙江省域内,分布着大量古村落或古村落群,尤其是浙中、浙西南,本书的研究样本武义县俞源古村落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俞源古村落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村,坐落在武义县西南部,距县城20公里。该村从南宋末年俞姓祖先迁居俞源相传至今已历800余年,传32代。现在人口2000多,是全国规模最大的俞姓聚居地之一。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俞源古村落所具有的历史、文化以及艺术价值逐渐被人们所发现、挖掘,并得到认同。俞源以其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奇异的布局、罕见的古建筑群和精致的木雕、砖雕,以及一个个不解之谜吸引着国内外众多游客。开放两年多来,英、美、法、德、日、奥地利等13个国家的专家、学者纷纷慕名而来。俞源古村落凭借其独特的建筑风貌、重要的历史价值、深厚的文化积淀、浓郁的古韵氛围必将逐渐成为我国旅游业中独具魅力的新市场。

俞源有太极星象村的传说,村落布局奇异,充满神奇。据传,俞源村系明朝开国谋士刘伯温按天体星象“黄道十二宫二十八星宿”排列设计建造,村口设有直径320米、面积120亩的巨型太极图,村庄内主要的28幢古建筑是按天空中的星座排布的,村中还有防火、镇邪用的“七星塘”“七星井”,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俞源村文物古迹众多,古建筑有395幢,计1072间,占地3.4万平方米,以宋、元、明、清四朝古屋为主,现存有民居、宗祠、店铺、庙宇、书馆等。木雕、石雕、砖雕做工精细。其中宋代的洞主庙,元代的利涉桥,明代的古戏台等,均名扬四方,其中俞氏宗祠当时被誉为“处州十县第一祠”。古建筑体量大,做工精致,古屋、古桥保存完好,墙上壁画保存完好,木雕、砖雕、石雕精细,巧夺天工,将功能与艺术、实用与美化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并与建筑主体结构完美地融合起来,独具江南风格。

俞源村文化底蕴深厚。明清两朝的进士、举人、秀才多达293人;现存有关俞源的古诗百余首。宋谦、章溢、苏平仲、冯梦龙、凌濛初等名家与俞源均有不解之缘,明翰林院士苏平仲撰写的俞源《皆山楼记》被载入《四库全书》,有关俞源的许多故事被编入《二刻拍案惊奇》和《中国情史》。俞源曾出过多位画家、书法家、医术家。起源于明末清初的大型民间文化活动“擎台阁”流传至今。

俞源村还有许多不解之谜,自刘伯温为俞源改溪设太极河之后,600余年来未发生过一次洪灾;“高坐楼”边有口井称“气象井”,天晴水清见底,井水变浑浊定要下雨;“声远堂”沿口桁条上九条木雕鲤鱼会随气候变化而变色;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六是“圆梦节”,这天天降喜雨,即使大旱年头也不例外,等等。

俞源古村落的经济社会变迁具有典型代表性,在它身上既保留有古代文化优秀的一面,也残存着落后封闭的一面。历经800余年,俞源村荣耀、衰败、转变、转型的历程,不仅折射出中国的昨天和今天,而且让我们思考如何根据中国的国情、历史发展的内在脉络和轨迹,推陈出新,以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对俞源古村落的研究,既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又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书对俞源古村落的研究围绕着“村落人口、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方式、集体经济、农户经济、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等内容,以官修史书和先前研究成果为参照,系统梳理村落经济社会变迁的起点、历史线条、模型、规律和经验,研究当前村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本书首先对俞源古村落的历史沿革、布局结构和传统建筑活动进行考察,接着重点围绕古村落的土地制度、经济活动、组织制度和社会文化制度以及俞源古村落的价值、存在的问题和保护加以分析并对问题的求解。在研究的过程当中,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重视系统研究问题的方法。通过文献资料研究和调查问卷相结合的研究,以及走访有关部门和当地的居民,对俞源古村落进行深入调查与客观评价,特别重视比较、实证等研究问题的方法。

古村落大都经历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波折动荡,它们大多依山傍水、人杰地灵,至今仍保存着完整的聚落形态和传统的建筑形式。我们剖析俞源古村落个案以揭示它的认知价值,审美价值与情感价值、使用价值。应该看到,古村落综合了社会、文化、经济三方面的错综复杂的关系,研究古村落就是从物质层面上探索民居聚落成长、发展、衰退的成因;二是要发掘出传统聚落本身所蕴含的价值;三是古村落还是研究中国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土文化的存在方式是村落,一个血缘村落,大体上是完整的生活圈。综合各种因素看,通过古村落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在同一地域中生息劳作的家族依靠地缘关系组成村落共同体,构成以共同的风俗习俗和规范为纽带的自治群体,在内部实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一个一切以传统为准绳的封闭、自律的社会生活组织,在这其中,宗法文化在不同的领域内支配着政治、经济、文化、宗教、道德教育、社会习俗等的发展。村落是民族文化的源头和根基,保护古村落就是保护荷载各种历史信息的真实遗存,也是保护一段看得见摸得着的老百姓自己的历史。

古村落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当时社会的缩影,随着历史的前进,古村落也在不断变革以适应不同时代社会的需求,但其变革具有迟滞性。就现代社会而言,古村落发展的迟滞性更多体现在传统居住环境和日趋现代化的生活方式的不协调上。古村落必须抓住机遇,利用好古村落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文物众多这些特点,做到开发保护相结合,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希望本书的研究能够引起更多的学者关注古村落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