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俞源:神奇的太极星象村
49470100000014

第14章 俞源古村落的建筑(2)

俞氏祠堂为三进二院,第一进大门正屋五开间,当厅心间前进建有一个方形戏台。左右各三间庑厢;第二进为中厅,共五间;第三进为寝堂,五间,左右各三间称两庑,共五十一间,占地约3100平方米。原来祠前有一片树林,是祖先的墓群。俞祠与墓群朝向扒台山(又称小祠堂山),小祠堂山为案山。祠堂门外两旁有五对高大旗杆,门内有一对抱鼓石,院内古戏台为清朝建筑,戏台顶部有八卦形藻井,悬挂“碧云天”匾额。

俞祠建筑的技艺富有特色。只要仔细观察就能心领神会,如梁不用楔(柱楔),墙不用牵(墙牵),这是木匠、泥匠互考本领,各献技能。如果不是技艺上有深造,几百年来哪能稳固至今。再看寝庙,多置了一层歇山顶,看不仔细,就分辨不出哪是大步,哪是栋柱。这个设置目的是为突出神龛的位置。檐口的滴水,不直接滴在沟里,而是滴在双级的阶石上。如中堂是双椽出檐,为什么?

有说是圣上所封,可又无文字记载。还有一个特色,蜘蛛不结网,几百年来就是一个谜。有人说是屋的宽阔原因,无蜘蛛立足结网之缘,这个解释依旧是一个谜。

在中国传统理念中,宗祠是一族所望。我国历来较重祖先,故一般都把祠堂选在一村之中的最佳地段。俞氏宗祠从总体布局看,位于下水口,来自青风岭的溪流和经过村中的溪流汇合于祠堂前,而且一水清澈、一水稍浑。民谚所说的“黄龙杂青龙,代代出财神”,寓示着对俞氏后代人丁兴旺、财源茂盛的祈求。这也符合《水龙经》中“乙字水”水流吉形,所谓“乙字水影身,家出大朝臣”之格。俞氏宗祠又恰好位于天柩、天璇、天玑、天权四星所组成的七星“斗魁”之内,“魁”或“魁星”为“文昌宫”。

若此,宗祠之址则明显地把文运昌盛、振兴俞氏理想与“天、地、人”三才的图位的微妙关系(天上星、地上祠、福佑人)具体而形象地维系一体了。

宗祠竣工后,接着便进行宗谱的葺修。为了作篇谱序,俞款不辞奔忙,去请他的老师兰溪人陆风仪撰文。陆风仪时任礼部执事中,因与俞款是师生关系,欣然应允。俞世美又因得当朝宰相严讷器重。隆庆六年(1567),俞世美晋京,在公暇间隙拜会了严讷,谈起家乡建造宗祠之事,恳请赐一堂名。严讷热情不辞,题赠了匾额“壬林堂”三字,以庆贺俞族的繁荣昌盛。世事多变,俞祠历史上曾遭遇两次不幸,受到兵燹的毁坏。第一次是明景泰三年(1452),寝庙东西二厅尽毁。第二次是清顺治十三年(1656),门庭、二庑遭到破坏,至嘉庆十六年(1811)才修建恢复。寝庙东西二厅,至道光二十一年才得以重建。资金大部都是捐助筹集,有四十八户裔孙共捐助银洋1200余元,有二户裔孙捐助了七根大槠树。捐助银洋最多的俞君选220元,俞君泰140元,俞林檀250元。俞祠正因有孝子贤孙的重视、创建、整修,才得以保存至今。

民国八年俞祠曾是集贤区小学,以后一直是俞源小学的学舍,1939年迁入省立金华七中。抗日战争时期,曾为多个机关单位所用,1941年迁入战时野战医院,1942年浙江省政府预选迁入,曾对村作过初步规划设计,但时间不长,永康方岩被日军占领后,省府未及办公即又南迁。1943年春又迁入绍兴稽山中学武义分部。解放后征收为国家粮库。至2000年粮库迁走,才又进行一次大整修,基本恢复原貌。但匾额柱联损失严重,匾额原有31块,现存的仅8块,柱联原有24幅,现存完好的仅3幅,其余的都已破损或难以辨认。

二、俞源洞主庙

俞源洞主庙位于村头九龙山下,二坑流汇合处,始建于南宋(石碑为证)。传说原庙址早先是一座小庙,没有塑像。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重修,1992年被列入省级风景区。洞主庙是俞川十景之一,谓之“琳宫晚钟”。

现在的庙宇规模是以后数代人扩展而成,洞主庙文物古建精美,占地面积1500多平方米,现存19栋36间,有大小厅五处,七间落地三层圆梦楼一座,及厨房三间,十间佛厅布局森严,厅二面(边)厢房设拼花阁楼,阁楼下走廊呈方(角梁)木雕,小八仙各显神彩,与正厅檐口垒斗(牛腿)木雕刘海吊蟾等浑为一体,下厅干墙壁画有八仙图,正厅宽阔。正殿建于何时,已无年代可考。南附屋大概建于清道光年间,北清幽阁则是光绪年间所建,两者都是祈梦香客住宿的配套建筑。明朝弘治三年(1490),才子俞聪作诗曰:“楼阁玲珑势插天,洞门竟日锁日烟,半竿斜照依檐影,几杵疏钟入耳传”,说明那时洞主庙已经有阁楼,如今阁楼是否原物,未及考证。

20世纪60年代“文化大革命”时期,庙宇遭到破坏,塑像全毁,并改为国家战备储盐仓库。至1985年才由村民集资葺修恢复。

庙宇案奉的是秦朝蜀郡守李冰,但现在的塑像是小孩模样,也说是沉香子。为什么案奉李冰又是沉香子呢?

李冰是秦时治理都江水患的功臣,他排行第二,故称二郎,死后敕封为二郎神。俞源立李冰为洞主,是为了借李冰治水神威,以镇山洪保平安。以后又立了沉香子,这大概是从小说《封神演义》和戏剧《宝莲灯》中的人物二郎神演变而来。二郎神姓杨名戬,疑是李冰次子,奉父命灌口斩蛟为民除害,死后民间祀为二郎神。杨戬是华山神仙三圣母之兄,三圣母因羡慕凡间,与凡人结合生下沉香,后由父亲带在凡间抚养,十三岁成神。沉香因母亲被压在华山下,而力战舅父二郎神,用神斧劈华山救母,当然这是神话故事。既是李冰又是沉香子,这大概是主事者对二郎神混淆之故。

因李冰敕封二郎神,子二郎祀二郎神,杨戬又谓二郎神,而沉香与杨戬是娘舅关系。以后庙宇扩展,民间只是熟悉文学故事,故而改塑了沉香子。但案奉李冰有文字记载,现在尚有一块幸存的石碑,是道光二十三年(1843)武义拔贡项秉谦所撰,“案奉是灌令李冰”。据说还有一碑是光绪年间武义拔贡何德润所撰,也是如此说。可惜此碑已毁。1997年武义籍青岛化工学院教授俞旭查阅了十部历史文献,对郡守李冰进行考证,历代帝王都对李冰封爵、封王、封神。《朱子语录》中则称敕封李冰为“慎君”,死后称“清源妙道真君”,其源起灌口治水,意谓封神成仙。所以,洞主庙案奉有二说,一虚一实二者俱存。

洞主庙是古代俞源人祈神保平安的处所,每年有二次盛会。

一次是农历正月十三,全村素封斋戒,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四季平安。这一天配有台阁、龙灯活动,香客云集,观礼圆梦热闹非凡。又一次是农历六月二十六,说是洞主老爷生日,要演三日四夜社戏,全村都以牲醴参拜。这一日也是香客、商贩会市之日,非常热闹。

祈梦是洞主庙历史上的习俗,尤其是祈上春(正月立春前一日)梦,香客众多。祈梦大凡是求功名、求子媳、求婚姻、求财运、求消灾等方面。传说祈梦灵验则名闻遐迩。历史上祈梦人数最多的一年要算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5年的上春梦,有上千人次,庙里宿不下,住进宗祠。对祈梦历史上不知多少人祈了五花八门、奇奇怪怪多少梦。祈梦习俗载入了《宣平县志》。

注释专栏3-1

这里介绍一下历史上三个祈梦解梦有趣的故事。

故事一:武义拔贡项秉谦有一年斋宿祈求功名,梦胆瓶插萱花(即金针菜)六枝,觉而言之,其友顾倬标解梦说:“萱,宣也,瓶,平也,六年秩满,君可司铎宣邑乎。”果真六年后他擢为宣平教谕,意以先兆。

故事二:永康铁匠应天相有一年至求财运,梦背一口大铁锅,解梦人说:“锅,祸也,君有背痈之灾。”梦者忧之。事也有巧,回去当年果真生了一场背痈。他有感梦奇,次年又至,可是祈的仍是背锅旧梦,次早他忧忧不乐步出庙门,解梦人见他满面愁容,就问,他秘而不言,一再追问才道出源由。解梦人即解:“好梦,好梦,好锅出广东,可去广东发财。”此一解他虽半信半疑,但回去后真的去了广东。八年后,因开五金店发了财。回家便诚心特地去苏州定制了一只60斤的铜香炉,吹着唢呐前来致谢。

故事三:金华西向农民金中友至祈求子,梦背地袱,解梦人说:“袱,无也,黄胖背地袱(俗话)。”他回家果真当年生了黄疸病。有感梦奇的他,次年又至,谁知梦的仍是背地袱。为解其奥妙,这次他央求一位拔贡老爷帮他解梦,拔贡老爷听了他的叙述,解曰:“一袱倚二础(柱础),二子也。”三年后果然连生二子,于是他兴致满怀,送来“神灵显赫”匾额以答谢。

其实梦境虚幻,就是偶有验之,也不过是个巧合而已,不可信。但析梦者为了事业进取举棋不定,思想空虚时,默念向神求个谶语启示,未可也是常情。正因祈者有这种心理,才有历史上祈梦灵验之说。传闻有此一说,所以洞主庙祈梦习俗才长延不衰。

俞步升提供

第三节 古村落的建筑特色

武义县地处浙中,地理、气候、历史渊源等诸条件,使这里的古代民间建筑既与江南地区的古建筑具有共性,又富有自己的地方个性。尤其是俞源村的特殊发展历程,更使村中古建从平面布置、立面构造到装饰风格的许多方面,异于他处、他村。另一方面,该村八百年聚族而居,所遗建筑时代跨度较大,不同时代的建筑免不了打上各自的时代烙印。下面以民居建筑为主要资料,就俞源村现存古建筑的基本风格、地方个性和时代特点等方面进行初步的归纳。

一、建筑总体布置

在中国的广大乡村,村落的形成大都随着地形与道路方向逐步发展,所以形状很不规则。就整个村盘而言,大多背山面水,向阳而建。村内的街巷,一般也是自由发展,住宅避风向阳,多朝东。大型宗祠和庙宇,多位于村镇边缘或中心地带,具有庇护和统率全族子孙的意义;较小的宗祠等公共建筑,多依房派支系,散置村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