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俞源:神奇的太极星象村
49470100000011

第11章 俞源古村落的布局结构(4)

在除夕前回归青田路过俞源时,刘基以十分敬慕的心情为前一年去世的好友俞涞写了一篇像赞:“结庐人境而无车马,竹冠野服栖迟其下,我求其人其渊明之流亚乎!不知采菊东篱,仰见南山,悠然此中,其意能俾原善之与我言乎,吾方将歌归来之辞以寻五柳于人间矣。”像赞即赞词。过去较为富有的人家,年届四五十岁时,请人为自己画像,并请有一定身份的人题写像赞,留为纪念。其赞词,大多为溢美之词。而刘基在官场失意、心情郁闷的情况下,为已故文友而写,像赞内容就别有意味了。当他面对俞涞遗像时,十分羡慕他像渊明之流一样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赞赏他淡泊名利、隐德不仕的高尚品质,是“五柳先生”式的人物。刘基辞别俞涞家人,回到青田故里,便发愤著作,写出了著名的《郁离子》。

元至正二十年(1360)三月,刘基因朱元璋三次派使者到青田邀请他而感动,终于同宋濂、章溢、叶琛一起出山,成为朱元璋的随身参谋。此时,刘基“首陈大义”,上言朱元璋,招抚俞源的民兵武装,出示了招抚榜文,“仍俾保障”,继续自卫家乡。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刘基在繁忙的军政事务之余,仍念及俞涞的为人与功绩,又上言推荐,擢取俞涞孙俞继祖担任“锦衣卫镇抚”的要职,俞继祖自然十分争气,“居官奉职,循理不亢不阿”。据传,俞源村落的太极星像布局,是按照刘基的设计营造的。《明史·刘基传》载:“基博通经史,于书无所不窥,尤精象纬之学。西蜀赵天泽论江左人物,首称基。以为诸葛孔明俦也。”在研究军事的同时悉心探研天文地理,写了很多专著。

仅在《明史·艺文志》中,他的天文地理著作就有《清类天文分野之书》24卷,《观像玩古》10卷,《天文秘略》1卷,《地理漫兴》3卷,还有风水专著《金缕子》。他在任太史令时编写的4卷《洪武戊申大统历》,比现在国际上通用的格里哥里历要早200多年,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在整个明朝使用,长达277年,可见其造诣之深。

其实,刘基是否设计过俞源的太极星象布局,大可不必考证个水落石出。中国是一个对虚无缥缈的美丽传说能津津乐道的大家族,存此一说,足可丰富后人的话语。或许是受刘基的影响,俞源精通天文地理者也大有人在,如俞逸、俞札、俞廷胪等。官任瓯永嘉司训的俞廷胪,能“仰观天文,知其要,而识其略,即卦数微艺屡卜而屡验者,此固博学者之所兼长也。故远虽不逮,周代尚父,近实可效法伯温先生”。如此,俞涞后孙学刘基之术,营造太极星象村落,也不是没有可能。总之,刘伯温与俞涞的同窗之情,得到了多方面的演绎,留下了不朽的故事。正如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历史地理界权威陈桥驿在《游俞源随感》中所说:昔年曾读《郁离子》,凿凿能言天下事;今日得来俞源村,处处皆可见刘氏。

前述刘伯温给俞涞的像赞出自于清同治乙丑重修的《俞氏宗谱》,宗谱载,像赞时间为洪武十一年戊午(1378)写成。显然这篇短文有疑点需要诠释。

众所周知,刘基死于洪武八年(1375),而作文的时间为洪武十一年(1378)。显然有两种可能,一是后人将时间记错了,二是该文系伪作。从刘基与俞氏家族的交往情况来看,笔者认为第一种可能性较大。

那么,这篇短文究竟是哪一年所作呢?还是让我们先来看一下刘基的生活轨迹,或许能够得到些启发。

《明史》赞基“虬髯”貌修伟,“慷慨有大节,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又称誉他“所为文章,气昌而奇,与宋公濂并为一代之宗”。他生于元至大四年(1311),23岁时举进士,三年后步入仕途,先后任江西高安县丞、江浙儒学副提举、元帅府都事及总管府判等职,后因与执政者意见不合,于元至正十八年(1358)冬,被夺去兵权,遂弃官归隐青田山中。这是刘基一生中第一次辞官归隐。直到元至正二十年(1360)三月,应朱元璋征召,离家投入应天朱元璋军中参与机要,成为朱元璋的亲信谋士,协助朱元璋建立了统一的明王朝,为开国功臣之一。后来,在以他为首的浙东豪绅集团与淮西集团之间邀宠争权的斗争中处于劣势,因而长期郁积填膺,忧愤莫解,于洪武四年(1371)辞官,这是刘基人生中第二次辞官归隐。洪武八年(1375)十月病死于故里青田。

俞涞死于公元1357年,次年即1358年是刘基第一次弃官归隐青田的时间。从时间上分析,那首“赞美诗”即是刘基回青田路过俞源时所作,应该是公元1358年的冬天。刘基刚刚被夺去兵权,踩着冬天的积雪,心情孤寂而沉重,当他闻说了俞涞不授义民万户之表而宁为布衣的事迹之后,心里激荡起一股暖流,敬佩之意油然而生,他自然而然地把刚刚仙逝的俞处士看成为渊明之流了,“悠然此中,其意能俾原善(俞涞之子)之与我言乎”。很显然,刘基在俞涞的画像前发出了急切想与之对话的祈求,从而发出了“吾将歌归来之辞以寻五柳于人间矣”的感叹。所以笔者认为这篇文章应是1358年所作。

从俞氏家谱有关刘伯温的记载来看,具体有四件事与刘伯温有关:(1)为俞涞子孙排辈,首取敬、卫、恭、仪、像、权、衡、福、寿、昌十个字。(2)至正十八年(1358),刘伯温从杭州辞官归故里,经俞源时俞涞已故。他对着画像致哀感叹,作了一篇《像赞》悼念。词中把俞涞淡泊名利、隐逸不仕的高尚品质,喻为五柳先生式的人物。不过这篇《像赞》署的时间是洪武十一年,刘伯温卒于洪武八年,对此有人考证,认为可能作者当时作文未署日期,以后辑编宗谱发现,大概不谙史实的缘故,添加上去的笔误。但考证作文的时间,又持有二种意见,一认为应是至正十八年,二认为应是洪武四年,虽观点不一,但对《像赞》的存在,都是认同的。(3)至正二十年(1360),刘伯温被朱元璋征召以后,曾上言招抚原俞涞组织的武装,出示过招抚榜文,但俞涞的四个儿子婉言谢绝,宁终韦布。(4)吴元年(1364),刘伯温念及俞涞的功绩,又上言朝廷,结果朝廷擢其孙俞继祖为锦衣卫镇抚。

俞涞故后,宋濂、苏伯衡还为俞源先贤撰文留墨。洪武八年(1375),宋濂为俞涞撰《墓志》,此墓志已散失。同年,苏伯衡为俞涞祠作《孝思庵记》。洪武十七年(1384),苏伯衡又为俞涞次子善麟作《竹坡俞处士墓志铭》,永乐初年又为俞涞第四子善护作《皆山楼记》,以后又为善麟的长子文固作《静学斋记》和《江山息兴图卷序》,为善护四子胜安、胜宗、胜密、胜窦作《崇本堂记》。苏伯衡的六篇文作都尚存世,他留墨俞源最多。苏伯衡,字平仲,据说是苏东坡的第十一代孙,以后也被朱元璋征召,不过时间比宋濂、章溢晚了一些。由于名人效应,早在元末明初时期俞源就名盛一时。

如此看来,刘基与俞涞之交实在是君子之交,刘基对俞涞的尊敬是发自内心的,因而就有了刘基与俞源村的这么一段美妙绝伦的“姻缘”,也就有了前文的那首“赞美诗”,因而也就为演绎刘基设计太极七星井、巨形太极图提供了一线依稀可寻的线索。

1998年7月31日,武义县旅游局、武义县俞源乡政府、乡旅游办、俞源村代表等一行七人,为研究发掘明初伟大政治家、文学家、军事谋略家刘基的文化遗产,慕名来到刘基故里——文成县南田镇考察。晚8时,在南田伯温宾馆召开座谈会,参加的人员有文成县旅游局长王明灿,办公室主任赵文峰,秘书邱珍钱,南田镇副镇长程良培,及镇旅游办主任刘化隅和省文保单位刘基庙墓管委会、伯温图书馆刘宝怀、刘化稿、刘允宽、刘一侠、刘持久、赵松镇、刘亦真等人。根据武义县提供的有关资料,按照文成县南田镇对刘伯温的探索研究和上辈流传的民间故事,刘伯温在元末三次罢官,几经贬抑。元至正八年(1348),刘伯温再次愤而弃官,归隐南田山中著《郁离子》二卷,以抒救民治国的胸怀。此时他来往金华、处州,与宣平同窗故旧俞涞交往笃厚。据上辈流传刘伯温的轶事故事,说刘伯温在宣平一带,根据天文地理,设计了“太极村”,以待太平盛世之时,举徙家居。后因朱元璋礼聘,运筹帷幄,东征西伐,屡建奇勋,佐朱元璋“一统帝业”。但佐成帝业后,刘基深感与朱元璋“共患难易,共安乐难”,急流勇退,洪武四年(1372)以病告老还乡,隐居茅屋陋室,绝无居功自傲的韬迹。尽管这样,还受到奸相的诬告陷害。所以,刘基之“拯世救民”、“重整乾坤”的抱负,在刘基的文集、诗歌集中可见。“身骑青田鹤,去采青田芝”,刘基通过设计“太极村”的构想,以“重整乾坤”,寄托自己一生无法施展的“拯世救民”的伟大抱负。座谈会上,刘基这段鲜为人知的轶事,大家畅谈,证据可信。现已整理成文字,编在即将出版的刘伯温民间故事集中。

注释专栏2-2

一、刘伯温设计俞源村考

刘基为俞源设计“太极星象村”,至今历六百余年,累遭兵燹,烧杀掳掠,详载荡然无存。为使俞氏祖传古事可信,特从县志、宗谱、传记、明史、古代遗物中查证,并向学者请教、考察,搜集到有关论证资料,以供参考。

(一)刘基(1311-1375):明初大臣,字伯温,浙江青田(现文成县)人,元后期进士。刘基在当时也可称第一流的天文学家。古代天文往往与象纬、风水等相连,关于刘基这位杰出的天文学家的传说也就特别多,主要讲他未卜先知的本领(《刘伯温全传》326页)。

(二)俞刘:俞涞,字巨川,号二泉。元朝至正十四年(1354),次子善麟二十岁(苏平仲撰文墓志),俞涞应四十余岁。而至正二十年,刘基五十岁受聘为朱元璋的先生(《刘伯温全传》),二人年龄相仿,少年时同在处州府治丽水学习(《刘基年鉴·十四岁丽水郡庠读书》),同窗攻读成友,情义亲密。

(三)制图:元至元六年(1340),刘基三十岁,构思敏捷,精力充沛,任江西行省职官掾史。是年秋,与幕官议事不合,遂投劾去(《全传》)。至冬到俞源访友,钟情俞源山水,运用自己的天文学识,帮助俞涞看风水,按天象设计“太极星象村”,制图施工,以消灾致富。

(四)布衣交:“处士涞者……然四子诸孙各识文墨,善吟咏,接贤豪、行尚事。若诚意伯刘公基、大中丞章公溢与夫一时名公硕士咸相与为布衣交,则其人品可知矣。”(《宗谱·明万历吴从周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