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对农传播(基于受众的实证分析与对策探讨)
49469600000047

第47章 后记

一直感慨,国内传播学界涉足“三农”的研究总是凤毛麟角。很难想象,这是在一个农业人口依然占大多数且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依然较为严峻的国家。尽管近年来,随着发展传播学、乡村传播学等交叉边缘学科的兴起,与以往相比,越来越多的传播学者将目光聚焦于“三农”问题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证调查与学理探讨。但对于一个成长中且急需面临本土化的学科来说,显然传播学对于中国农村及农民的关注还远远不够。

新世纪以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针对“三农”问题连续发布了6个中央一号文件,足见“三农”工作在国家事务中的战略地位。当前我国农村正在发生一场历史性的变革。农村社会系统的结构变迁、城乡二元对立造成的深层次矛盾突出、农村社会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化、农民群体构成及其价值观的多元化,使得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卷入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

解决“三农”问题,深化农村改革,传播是其中不可忽视的要素。国内外已有的研究表明,大众传媒能够推动“三农”的现代化,促进农村城市化的进程。同时对农传播的服务机制和运作形式,也深刻地影响了农村的社会发展、农业的科技革新以及农民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然而,现阶段,我国面向“三农”的传播服务仍然滞后于当前农村发展的战略目标,仍然无法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需求;服务的内容、队伍、机制还没有得到系统、完善地建立;针对“三农”问题的对农传播服务还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因此,在当前的新形势下,面对一系列复杂的新情况、新问题,开展如何改革和完善面向“三农”的传播服务这一课题的研究就显得格外重要。

近年来,我国涉农传播的研究总体上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相关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向:其一、农村的大众媒介生态研究,主要包括涉农大众媒体的现状与问题探析,农民的媒介接触、选择、认知状况的调查研究等;其二、农村信息传播与推广模式的研究,主要包括对农村信息传播系统、模式,信息服务机构、队伍以及服务网络的建设的研究等;其三、大众传媒与农村社会发展的研究,主要包括对大众媒介在农村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大众媒介与农村社会变革、发展的互动关系的研究等;其四、农民阶层信息传播弱势的研究,主要包括对农民话语权、农民媒介形象塑造、农民的媒介素养的研究等。此外,也有学者对农村健康传播、宗教传播等较为特殊的现象给予了一定关注。

总的说来,当前在不同的研究视野下,不少学者已经对涉农传播的基本问题与相关现象进行了广泛的探索,从中发现和总结的观点和研究方法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仍偏重大众传媒的研究,而对广泛存在于“三农”传播服务中的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群体传播以及新媒体传播等传播形式的特点、作用及优化模式的研究还较为薄弱,值得深入开掘的空间依然很大。更为关键的是,在该领域的研究中也还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同质化现象,深度不够、创新性不强、理论价值不高的问题也较为突出。相关的对策性研究往往只给出宏观上的意见和建议,却没有对此进行更为深入和深入的科学论证,其应用推广的价值有待推敲,因此研究本身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意义就没有得到充分地体现。而且不少研究缺乏重视以农民受众为主体的自下而上式的研究视角,使得一些对策建议的脱离实际和总结报告的隔靴搔痒也就不足为奇了。

本书是在本人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面向‘三农’的传播服务研究”课题成果的基础上完成的。改革和完善面向“三农”的传播服务,既是新形势下应对农村社会全方面发展需要的对策性研究,也是对乡村传播学作为传播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在理论架构、研究范式、研究方法等方面的深化与拓展。本课题的研究希望在借鉴和吸收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为优化“三农”传播服务作出探索性的尝试和建设性的努力。其研究意义在于:在实践层面,以发现和解决当前对农传播服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导向,在与新的时代背景的动态关联中,从传播学的角度充分关切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使研究成果能对促进对农传播服务的改善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在学理层面,围绕面向“三农”的传播主体、途径及方式的考察,结合新时期一系列涉农传播现象的分析总结和实证研究,不断完善和充实我国乡村传播研究的本土研究成果,力争完善我国乡村传播学的理论体系与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主题为基于农民受众为研究主体的对农传播实证调查与对策探讨。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对农政策传播、文化传播、经济信息传播、科技传播、健康传播和法律传播等乡村传播现状及其效果。研究方法采用了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实证调查方法。实证调查的地点选择了江苏省江都市的10个乡镇。从2009年7月开始,课题组成员分别在这些乡镇及其下辖的若干村庄开展了为期半年的田野调查。具体调查工作包括参与式观察、村民及村干部访谈、6份相关子课题的问卷调查等。期间还对江都市的市级、乡镇有关政府部门及相关人员进行了访谈,并查阅了大量相关档案资料与文件材料。各项调查工作直至2010年3月基本结束。其后还陆陆续续进行了多次回访。

在此需要感谢江都市政府特别是原江都市市长丁一先生及副市长袁中飞先生对于本课题的立项资助与现场调查的大力支持。同时也要感谢江都市广电局、文化局、农林局、农机局、农工办、发改委、劳保局、卫生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世代服务中心、计生委、科技局、法宣办、信访局、司法局、统计局、档案局、民宗局、统战部、地方志办公室等,以及被调查的10个乡镇的镇宣传科、镇文化站、农机科、司法所、法律服务所、农业协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部门领导与工作人员所接受的访谈及提供的资料。更要感谢的则是江都市农村1200多户接受入户调查的默默无闻的村干部与村民。没有他们的支持与配合,就很难完成本课题的资料收集与实地调查工作。

完成田野调查及现场一手资料收集工作后,自2010年4月起至2011年3月,近一年的时间,课题组的主要研究工作转入数据统计、资料分析与报告写作阶段。

并最终撰写出《对农政策传播现状与发展报告》、《对农文化传播现状与发展报告》、《对农经济信息传播现状与发展报告》、《对农科技传播现状与发展报告》、《对农健康传播现状与发展报告》、《对农法律传播现状与发展报告》等6份调查报告。

在上述调查报告的基础上,课题组于2011年5月底完成了本书初稿的写作。

具体分工如下:

[导论]郑欣

[第一章]唐莉莉、陈楚洁、蒋旭峰

[第二章]曹甜甜、袁梦倩、蒋旭峰

[第三章]李雯、郑欣

[第四章]孙凤、郑欣

[第五章]张春琳、郑欣

[第六章]王英、郑欣

其中,郑欣承担了书稿的最后统稿及所有修订工作。

回顾两年来的课题研究与书稿撰写过程,这是一项异常艰辛又充满挑战的研究工作。多少次通宵达旦的课题讨论、否定再否定的研究设计;历经了春夏秋冬的田野调查、适应着水土不服的乡村生活;庞杂繁重的数据录入、一盘盘的录音资料整理……带着对农村这片土地的热爱,才有了课题组所有成员的努力与坚持。在此,需要感谢的则是以下诸位课题组成员:蒋旭峰副教授、崔效辉副教授、费爱华博士、李艳明老师以及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硕士研究生陈楚洁、袁梦倩、孙凤、姜元元、王英、李冬梅、李雯、曹甜甜、唐莉莉、张春琳等同学在课题研讨、研究设计、资料收集、报告撰写等过程中的认真参与。同时还要感谢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部分2009级本科生利用假期完成了6项子课题问卷的调查实施工作。

最后感谢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的立项支持和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融合应用传播实验室的出版资助。

谨以此书谢给2011年夏天已经毕业的部分课题组成员。祝贺他们在人生新的征途上,学业、事业一切顺利!

也将此书谢给即将出生的“好好”小朋友。你的到来,让枯燥的书稿写作与修订工作充满收获的希望与乐趣。

郑欣

2011年8月8日

于南京大学鼓楼校区费彝民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