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烹饪美食烹饪学
49467700000024

第24章 烹调基础知识(6)

(2)制作要点

①选用新鲜的原料。制汤所用的原料,必须是新鲜的。这是因为新鲜的原料除了本身固有的味道外,没有其他的异味。这样既保证了汤的鲜味和香味,而且不会影响到菜肴的正常制作,从而保证成品的质量。

②原料冷水下锅。制汤所用的原料,大多数是动物性原料。在冷水锅内加热,水的温度逐步渗透到原料内部,使可溶性成分能充分溢出。随着温度的上升溶出量就会增多,汤汁的鲜味才会浓厚。反之,原料表面蛋白质快速凝固,形成一定的硬度,阻碍了可溶性成分的充分溢出,使汤汁鲜味不浓厚。

③不宜中途加水。制汤时原料都是冷水下锅,加热到一定的温度,原料内部的温度与表面的温度基本相似,原料内部的可溶性成分能充分溢出。如果在加热的过程中突然加入冷水,锅内的水温就会骤然下降,原料表面就会由松散的状态突然收缩,形成表面一定的硬度,不利于可溶性成分的充分溢出。

④采用小火加热。小火加热的实质是保持恒温加热,而恒温加热有利于原料的分解,使更多的可溶性成分溢出。另外,小火加热防止了制汤时水分的过多蒸发,还能防止原料的组织脱落和乳化作用,使汤汁保持澄清的状态。

(3)清汤的应用范围

清汤的应用范围很广,凡是带有汤汁的菜肴,除纯甜味的菜品之外基本都使用清汤,如炒、熘、烹、爆、烧、焖、扒、炖、煮、汆、烩等菜肴的制作,都离不开清汤的调味作用和构成菜肴成分的作用。

2.白汤(浓白汤或一般白汤)

白汤具有味鲜美、色泽乳白的特点,习惯上又称奶汤。白汤在一般烹调方法上用于调味提鲜。

(1)制作方法

白汤的制作方法,就是将老母鸡1500克、鸭子1500克、猪骨头5000克、鸡骨架1500克、猪蹄1000克等原料,刮洗干净,放入冷水锅内(17500克)旺火煮制,开锅后撇去浮沫,改用中火长时间加热(2~3小时),待汤汁呈乳白色、有黏性时,汤汁就有鲜味了。白汤在制作过程中,可以加入增鲜香的调料,如料酒、葱、姜等。但使用量不宜过多,过多反而会影响白汤的香味和色泽。由于此时的白汤色泽乳白、具有一定的黏稠度,故又称浓白汤或高级奶汤。而一般白汤,可将此废料加水继续煮制2~3小时,待汤汁呈浅乳白色即可。由此制作白汤需要中火加热,水分蒸发较快,所以必须多加水,防止干锅。

(2)制作要点

①选用富含胶原蛋白和脂肪的动物性原料。白汤要求汤汁呈乳白色,但要想使汤汁呈乳白色,是有一定条件的。因为白汤的实质是一种乳浊液,其白色的主要来源是白汤中的小脂肪滴对光的折射,而要使小脂肪滴能均匀而稳定地分散在水中,必须要有乳化剂的存在,即胶原蛋白。所以,胶原蛋白和脂肪是形成白汤的必要条件。而带皮的鸡、鸭、蹄髈、猪骨头、鸡骨架都含有丰富的胶原蛋白和骨胶。再加上肌间脂肪、皮下脂肪和骨髓,正好满足制白汤的条件,才能制作出呈现乳白色状态的汤汁。

②采用大火加热、保持汤汁沸腾。用中火加热、保持汤汁沸腾,也是形成白汤的重要因素。因为在一般情况下脂肪和水是不溶解的。脂肪浮于水面与水形成两厢,在两厢界面上,存在着各自不同的表面张力,这种力具有使界面收缩成最小面积的倾向。所以,必须在外力的作用下,才可能融为一体。加热可以降低这种表面张力,水的沸腾实质是一种机械力,使大的脂肪滴粉碎,成为小的脂肪滴,与水、明胶(胶原蛋白的水解产物和骨胶的溶解物)充分地接触而形成乳浊液,即白汤。

(3)白汤的应用范围

白汤的应用范围不如清汤面广,主要用于红色菜肴的调味提鲜和部分带汤菜肴的制作,如奶汤蒲菜、奶汤鸡哺、奶汤鲫鱼、奶汤鱼翅等菜肴。

3.素汤

素汤又称素清汤,是素食风味常用的汤。素汤具有味鲜香、清淡爽口的特点。素汤根据使用原料的状况,分为黄豆鲜汤、黄豆芽鲜汤、口蘑鲜汤、莲籽鲜汤等几种。

(1)黄豆鲜汤

黄豆鲜汤就是将黄豆捡去杂质,用清水洗净,放入大盆中加清水浸泡12小时(春夏用凉水、秋冬用温水),待黄豆充分膨胀,洗净后放入大汤锅内,加水煮制(加水量是原料的5~6倍),开锅后撇去浮沫,改用小火煮4小时左右,控出汤汁即为黄豆鲜汤。

(2)黄豆芽鲜汤

黄豆芽鲜汤就是将发好的黄豆芽摘去须根,用清水洗净,放入大汤锅中,加水煮制(加水量是原料的4~5倍),开锅后撇去浮沫,改用小火煮制3~4小时,控出汤汁即为黄豆芽鲜汤。

(3)口蘑鲜汤

口蘑鲜汤就是将干口蘑浸泡回软,洗净表面和细缝里的细沙,去掉蘑菇根部的黑质,洗净后放入大汤锅中,倒入澄清的原汤(浸泡时的水),再加入清水(加水量是原料的3~4倍)烧开,开锅后改用小火煮制3小时左右,控出汤汁即为口蘑鲜汤。有些地区在制作口蘑鲜汤时加入适量的竹荪,共同煮制,其汤汁又称高级素汤或特制素汤。

(4)莲子鲜汤

莲子鲜汤就是将干莲籽浸泡回软(去皮、去芯),洗净后放入大汤锅中,加入清水(加水量是原料的5~6倍)烧开,开锅后用小火煮制3~4小时,控出汤汁即为莲子鲜汤。

(三)吊汤

吊汤是制汤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制作高档菜肴不可缺少的原料之一。如清汤燕菜、开水白菜、高汤银耳等,都需要一些鲜味足、汤清如水的鲜汤来辅助。因此,汤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菜肴的滋味和色泽。这种鲜汤在烹饪行业称为高级清汤、上汤或高汤,将制作高级清汤的方法。

吊汤就是利用稀释的鸡肉茸(泥),倒入汤锅中(锅内为一般清汤)烧开,开锅后保持微开,待鸡茸中呈鲜味物质完全溢出,将漂浮于汤面上的残渣除去,使一般清汤进一步增加鲜味的过程,称为吊汤。

1.吊汤的方法

在制作一般清汤时,原料的组织不可避免地会脱落在汤水中,从而影响一般清汤的光通透性,使清汤具有一定的浑浊度。吊汤的目的:一是增加汤味的鲜度;二是去除这些脱落组织。因此,吊汤的方法:先将一般清汤晾凉(1000克),分别加入鸡腿茸和鸡脯茸(稀的糊状),将汤锅移火上,用手勺搅动使之清汤旋转,倒入鸡腿茸、鸡脯茸。随着温度的升高,汤中的鸡茸会逐渐凝固,再保持微开10~20分钟,捞出残渣即为高级清汤(必须用纱布过滤)。用此法制作高级清汤又称双吊汤。某些地区还将鸡骨茸作为吊汤原料,经过上述三种原料吊汤又称三吊汤。

2.吊汤的要点

吊汤是制汤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技术性较高的一项工作。因此,吊汤时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鸡肉要去皮浸泡。吊汤用的鸡腿肉和鸡脯肉,必须去除鸡皮。因为鸡皮有较多的皮下脂肪,又含有一定成分的胶原蛋白,斩碎后更加容易水解成明胶,而明胶和脂肪是形成乳浊液的必要条件。所以,将鸡皮斩于鸡茸中,不仅不能起到清汤的目的,反而容易使汤汁变得混浊。还有,鸡肉浸泡可以去除鸡肉内的血水和一部分异味,可以提高清汤的澄清度和鲜味。

(2)吊汤必须使用小火。吊汤用的鸡腿茸、鸡脯茸,或多或少带有一部分脂肪。而脂肪是形成乳浊液的必要条件之一,如果用旺火加热,就会为脂肪的乳化提供条件,影响汤的澄清度。另外,小火加热有利于鸡茸中呈鲜味物质的充分溢出,从而提高汤的鲜味。用纱布过滤可以澄清汤汁中的残留物,使汤的澄清度提高。所以,吊汤时使用小火加热是形成高级清汤的主要条件。

三、影响制汤的因素

影响制汤的因素应该是多方面的,既包括原料的品质,还包括制作过程中料水的比例、制汤的火候和调味品的投放顺序、数量等方面内容。

(一)原料的品质

原料应鲜活或冷冻时间不长,呈味物质丰富和腥、膻异味较轻的原料均不会影响鲜汤的质量,并能产生动物固有的芳香味。反之,会影响鲜汤质量。

(二)料水的比例

制汤的最佳料水比在1∶1.5左右。水添加过多,汤水中可溶性固形物、氨基酸态氮、钙和铁的浓度降低,绝对量升高,但汤水鲜味较差。反之,也不利于原料中的营养物质和风味成分浸出。因此,适当的比例有利于汤味鲜美,一般清汤的比例为1∶1.5;浓汤的比例为1∶1.2。

(三)制汤的火候

制汤的火候一般要根据制汤的要求,适当掌握火候。一般制作清汤要求大火烧开、小火煮制(保持微开),避免火力过大,汤汁变混和汤汁快速蒸发。反之,一般制作浓汤要求大火烧开、中火煮制(保持汤水滚动),促使脂肪乳化使汤汁变为乳白色。但是,制作前要多添加水分,避免汤汁快速蒸发。

(四)调味品的投放顺序和数量

制汤时不宜过早加入调味品,特别是盐。盐是一种电介质物质,过早加入则会使汤汁溶液渗透压增大,原料中的水分就会渗透出来,并在原料内部扩散,导致蛋白质凝固,使呈味物质难以浸出,从而影响鲜汤的滋味。因此,制汤时一般先加葱、姜、料酒,既可去除腥、膻异味,又能增加汤的香味。所以,盐应在成汤以后加入,可增加鲜汤的滋味。

第四节糊、浆与勾芡

浆和糊是两种用料和制法基本相同,性质略有差别的浆状和糊状的流体或半流体物质。用料主要有淀粉(面粉、各种淀粉、米粉等)、鸡蛋、水、油和发酵粉(小苏打、蛋白木瓜酶等)。

上浆、挂糊,就是将经过刀工处理的烹饪原料,在其表面挂上一层黏性的流体物质或半流体物质,称为上浆、挂糊。由于原料表面挂上了一层黏性物质或一层保护性物质,故在饮食业又称着衣。浆、糊主要用于炸、烹、熘、炒、爆、烧等烹调方法。还有,煎、贴、塌烩等烹调方法中的一部分工艺,有时也要采用上浆和挂糊的方法来保证成品的特点。

一、挂糊、上浆的意义

挂糊、上浆是烹制菜肴的一个中间环节,也是一道重要的工序。它对菜肴的色、香、味、形、质和营养等方面有着重大的影响,其意义或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能保持原料中的水分、鲜味成分和成品特点

首先,挂糊、上浆后的原料,由于表面有一层保护层(流体物质),在不同的油温中,其表面的流体物质会迅速地糊化和蛋白质凝固,形成不同质地的保护层,阻碍了原料内部水分的流失(外溢),使原料中各种氨基酸损失减少,确保原料的鲜味。其次,由于油温的不同,糊浆的浓度不同,原料经过加热后其质地也略有不同,如上浆的原料经过低温油加热,则形成柔软滑润的质感。而挂糊的原料经过中、高温油加热,则形成松软、酥脆或外焦里嫩的质感。

(二)能保持原料中的营养成分和风味物质

动物性原料含有蛋白质、维生素、脂肪等营养成分。首先,挂糊、上浆后,原料表面有了一层流体物质,隔绝了原料与加热介质的直接接触,使原料中的营养成分不易溢出,从而保护了营养成分少受损失。其次,动物性原料中的ATP经过各种酶的作用,生成重要的风味物质。再次,在组织蛋白酶的作用下,蛋白质部分水解成肽和氨基酸而游离出来,改变了原料的风味。

(三)能保持原料形状和促使形状更加光润饱满

动物性原料经过改刀后,形成较小的片、条、丝、丁和各种块状。通过挂糊、上浆不仅保持了原料固有的形状,而且糊、浆在不同的温度下还能形成光润饱满的形状,如蛋白质加热凝固,尤其卵蛋白的凝固,使菜肴表面滑嫩光亮;流体物质糊化膨胀形成酥脆饱满的形状,从而达到形体光润饱满的目的。

(四)能促使成品色泽鲜艳、色调丰富

糊与浆由于使用的配料不同,形成了多种的糊、浆。这些糊、浆虽然以淀粉为主,但是还有一部分其他物质,如全蛋液、鸡蛋清、鸡蛋黄、面粉和发酵粉等物质。所以,糊、浆在不同的油温下会形成不同的色泽,使菜肴成品色泽鲜艳、色调丰富。其原因如下。

1.焦糖化反应

淀粉或糖类在受热时随着温度的不同呈现不同的色泽,从无色或本色变为—浅黄—金黄—老黄—褐红—焦黑。例如,广东的大同脆皮鸡,由于表面抹上了一层脆皮浆,而脆皮浆内含有饴糖成分,油炸后表皮易形成枣红色。

2.羰氨反应(美拉德反应)

在食品中主要的羰氨反应发生在还原糖与氨基酸及蛋白质之间。脂肪受热产生的醛也参加此反应。羰氨反应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初级阶段、高级阶段和最终阶段。食品的生色阶段是羰氨反应的最终阶段,由高级阶段产生的不饱和羰基化合物和糖醛类化合物发生氧化、失水缩合及聚合等反应,在原料表面形成褐红色,使菜肴成品的色泽因失水多少和配料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色泽。

二、糊、浆、芡的原料选择

挂糊、上浆、勾芡是三种不同的保护工艺,它是形成不同的质感和风味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对于原料的选择尤为重要,一般保护性工艺的原料主要有以下两大类。

(一)淀粉的选择

在挂糊、上浆、勾芡时,淀粉所起的保护作用是占主导地位,这是因为淀粉糊化能形成一定的保护层和黏稠度,从而形成了菜肴不同的风味和质感。由于淀粉的品种不同、使用数量不同,所起的保护作用和黏稠度也各不相同。而每一种淀粉由于其结构的紧密程度不同,其糊化温度、糊化的效果也各不相同。常用淀粉的糊化温度如表4.3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