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6月27日,一个名叫苏珊·柯蒂斯的女孩从一个治安良好的校园里失踪了。她当时15岁,正在犹他州普罗沃市的杨百翰大学参加青年会议,我那时则刚刚进入警局不久,是个新手警察。
我负责这起失踪案的前期调查。在询问了她的家人和朋友之后,我们得知:当时她说要回宿舍清洗牙箍1。但是我检查过她的房间,发现牙刷是干的,这说明她并未回过宿舍。
那时的校园不像现在到处都有摄像头,也没有手机能与人时刻保持联系,所以我们只能从她的日常活动(比如说,她的午餐券已经用掉了,诸如此类)来寻找线索。
我们跟她的家人交谈过。苏珊的失踪无异于晴天霹雳,令他们心如刀绞。他们悲痛而绝望的样子我至今历历在目。
苏珊最终未能被找到,所有线索查下去都是死胡同。但这起离奇的失踪案始终萦绕在我的心头,因为她失踪的那晚正是由我负责在校园里巡逻。我总觉得应该对她的失踪负一定的责任。我把案卷复印了一份,里面有一张她的大幅照片,许多年来,我都在茫茫人海里搜寻,希望能找到一张与她有丝毫相仿的面孔。保留这份案卷的另一目的就是要时刻敲打自己——当时我未能保护这一无辜的生命。
很多年过去了,我进了FBI,成为一名特工。有一天,我接到一位盐湖城警探打来的电话,他说:“有件事要告诉你。到现在我们都没能找到苏珊·柯蒂斯,但我们找到当初绑架她的人了。”他接着说,当晚有一个帅气的年轻男子驾驶一辆大众汽车在校园里游荡,找寻“猎物”。被捕之后,这名男子交代了绑架并杀害苏珊·柯蒂斯的罪行。他就是西奥多·泰德·邦迪,经过审讯,他最终交代自己在美国的四个州里连环杀害了35名女性。
至今我还不忍回想那个杏眼长发的女孩。我曾日复一日看她的照片,读她的日记,闻她的衣物并探索她曾去过的地方,检查她鞋子的潮湿情况和鞋底的泥土……只为寻找点滴线索来找到她的下落。案发当晚,我很可能见过凶手在校园里开车游荡,我本该细心查看一下车里是否坐着一名杨百翰大学的学生、车窗上是否贴着教职工车辆的标签,但是当天来校园里参加活动的人太多,很多人都把这一点疏忽了。当晚并没有人目击到违法行为,也没有人报警。当晚的校园似乎跟以往没什么两样,除了多了一个四处寻找猎物的危险人物,一个“捕食者”。这个连环杀人凶手并未就此收手,此后又残杀了多名女性。
杨百翰大学的治安在全国来说是最好的,却仍有诱拐杀人案发生,这是怎么了?什么样的人会做出这种惨绝人寰的事?一想到竟会有人如此狠毒地伤害他人及其亲友,我就心寒、愤怒。那时我只是一名22岁的小警员而已,却已深深明白了一件事:在我们生活的星球上存在各种危险人物,只要有这样的危险人物,就没有绝对的安全。接着我意识到,当时只有15岁的苏珊·柯蒂斯在被害当晚独自一人面对那个禽兽时肯定也明白了这个道理;一想到这个情景,我就不寒而栗。
也正是在这一事件的驱动下,多年之后我加入了FBI的犯罪侧写部门,在坦帕市分部工作,后来到了FBI的精英部门——国家安全处,参与行为分析项目。我逼着自己去研究罪犯个体及其异常行为,而这也成了我在联邦调查局的主要工作内容。苏珊·柯蒂斯是在我眼皮子底下失踪的,我在案件调查报告上如此写道。这一惨剧鞭策着我拼命寻找问题的答案,而答案就在两类人身上——罪犯本人及受害者。
40多年来,我从他们身上总结出了一条规律,那就是某些人格会给他人带来伤害。不论是恶行、痛苦、折磨、经济损失还是非正常死亡,应为这些惨剧负责的总是属于此类人格的人。本书所要阐述的也就是这些给我们带来痛苦和折磨的危险人格。我要将自己所了解的,关于罪犯、反常行为、危险人格的知识分享给大家,因为这些知识真的可以挽救生命。
本书的写作意图
通过这本书,我想与大家分享我所掌握的知识,让大家也能了解那些可能给我们带来伤害的人是什么情况。具有危险人格者无处不在,他们可能是我们的邻居、朋友、上司、恋人、配偶、父母……他们可能是社区领袖,也可能是负责我们教育、资产、健康、安全的专业人士,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心怀警惕。
邪恶、罪行、痛苦和折磨降临的方式五花八门,它们不会大张旗鼓,叫嚣着“准备好了吗,我就要来了”一路找到我们身上来。以我多年从事FBI特工的经验而言,那些不法分子都擅长于接近受害人,然后再下手。比如丹尼斯·雷达2,从他首次作案到最后被捕,这30年时间里他隐藏得非常好——他在堪萨斯州威奇托市附近的帕克市定居,是当地一个基督教会的领导、市里流浪狗捕狗队成员、合规专员3。在这光鲜的外表之下,他却是一个至少杀害了10个人的连环杀手,又因为他捆绑、虐待、杀害的作案手法,得了BTK这个外号。而这些罪行在30年时间里被他隐藏得密不透风,连他的妻子、孩子、市政官员和教会同僚都不知道。再比如大卫·罗素·威廉姆斯4,这个受过多项嘉奖的加拿大空军上校也有个不为妻子、同事所知的秘密:他是一个连环强奸杀人犯。此类例子还有许多,如天主教神父的长袍下,掩盖了几十年的虐童罪行……
诸如此类的罪恶事实令人惊愕疑惑:我们还能相信谁?如何才能察觉危害、防患于未然?说到底,我们的武器只有三个:一是嗅探危险的动物本能,二是观察能力,三是察觉到他人行为反常的警觉心。
如果察觉危险迹象能够救你一命的话,那么有时候这个能救你命的人恰恰就是你自己,因为不论是在工作还是在家里,坐在那个古怪或易怒的人的格子间旁边,或与其只有一门之隔的人正是你啊。比如2013年被捕的阿里尔·卡斯特罗,他把3个女孩囚禁在家里达10年之久(那可是3600多天啊),并虐待和强奸她们。在他被捕几个小时之后,邻居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都是又惊又疑,因为卡斯特罗“一副阳光和善的样子,很喜欢小孩子”,有一名与卡斯特罗仅隔两户人家的老邻居认识卡斯特罗已达22年之久,他说:“我很愧疚,我该早就发现一些迹象的。”
如果这些人——卡斯特罗的邻居、家人、玩音乐的同伴、乐队成员(卡斯特罗是某支乐队的吉他手兼主唱)——的观察力和警觉性再强一点儿,结果会是怎样?然而大多数人都不愿干涉他人的生活,我们的社会风气也是“少管闲事”,并且,大多数人即使有心,也不知该对哪些情况留意。可悲的是,这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已成为社会的常态,极少会有例外情况出现。
我不愿大家受到伤害,也不愿大家经历那些我曾目睹、很多不幸的人曾遭受的痛苦,我希望大家都能过上幸福、充实的生活。但我知道,具有危险人格的人无处不在,并伺机伤害、折磨、掠夺我们。你若是不信,只需翻翻报纸,看看上面的罪案报道,就能明白我们为什么需要时刻提防了。
人们总是在受到伤害之后才会想起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这种事会发生在我身上?为什么事先一点儿迹象都没有?”这种情况大家(包括我在内)都曾经历过。事后诸葛亮谁都会当,可预见力几乎全无。这是本末倒置,于事无补。对危机的预见力并非人皆有之,因为从未有人教我们该去留意什么。像我这样与犯罪案件打交道的专业人士都知道,几乎所有恶行都有其个性特征和行为迹象,这些蛛丝马迹就是对潜在受害者发出的警告:“哪里哪里不对劲,当心,留意,躲开……”可是,人们或者察觉不到这些特征和迹象,或者对其视若无睹、听而不闻。
所以我才要写这本书。我想帮大家擦亮双眼,看清潜在的算计和伤害。安全是我们自己的责任,不能依赖他人;把个人安危托付于他人,得到的只能是失望和伤害。警察局整天都忙得焦头烂额,心理诊所里总是人满为患,从法庭审判中逃脱的坏人络绎不绝,还有前文曾提到的,有太多恶人未能被绳之以法……所以,我们必须把个人安危握在自己手里。
如果对付这些坏人能像上网一样,轻点鼠标就能屏蔽掉,那该多好。但这是不可能的。那我们就只能时刻保持警惕了。我希望与大家分享这些宝贵的知识,因为大家不可能随身“携带”一位犯罪学专家,可以随时回答你的疑问,“你怎么看?他危险吗?”“他是个好人吗?”“我能放心让他照看孩子吗?”“跟他合伙投资靠不靠谱?”“选他做舍友没事吧?”“这个经理会不会毁了我的公司?”“我把他带回家并留他过夜没事吧?”……在找到问题的答案之后,我们要做出是或否的决定;但很少有人能在做决定之前,针对心中疑问去对相关的人进行“审查”。若是未经仔细考虑就仓促做出决定,那么人们很可能会在第二天报纸头版的“昨日惨剧”新闻报道中找到问题的答案。
读过这本书之后,你就能在保证自身安危这件事上采取主动了。它将以浅显而实用的方式教给你专家级的知识,这样你就能将自己的安危牢牢把握在手中。通过本书,我将教大家学会辨识有缺陷的人格和品德,以减少大家在情感、心理、经济、身体上被算计的可能性。本杰明·富兰克林有句名言:“投资知识将获得最大回报。”我将其稍做补充——学习本书所述的知识将拯救生命。
危险人格的真相
现在,我们已经对新闻头条里的枪击案见惯不怪了:某人走进办公大楼或是教室、露营地等场所,接着,似乎毫无缘由地拿出自动步枪等武器疯狂扫射,打死打伤大量无辜平民。惨案过后,事态平息下来,在掩埋哀悼死者、救助抚慰伤者(后者及其家人的人生必定要永远背负这一创伤)之时,总有这样的问题浮现出来:“什么样的人竟会如此狠毒?就没有办法防止此类惨剧重演吗?”
每当有这样的惨案发生,都会立刻成为媒体的焦点,并在数月时间里萦绕在我们嘴边心头(如弗吉尼亚理工学院校园枪击案5、哥伦拜恩校园事件6、桑迪胡克小学枪击案7、奥斯陆爆炸枪击事件8……此类例子不胜枚举)。尤为不幸的是,此类惨剧层出不穷,仅以美国为例,平均每年就有18~20起类似惨案发生(根据2012年8月6日《时代》公布的数据)。而这种平均每月1起的惨案已使得我们感觉麻木。每次得知惨案的消息,我们关心的似乎只剩下了死亡的人数,这次是多少?8个、16个、26个还是77个9?
此类大规模惨案虽说令人发指,却只是我们所面临威胁的冰山一角。一个更为残酷的事实是:每一起大规模杀伤惨案的背后,都有数以百计的小规模凶案,那些凶手一次只杀害一名儿童/恋人/配偶。这样的惨案很少会成为媒体的焦点,而对大多数人而言,这种没有全国影响的、低调的恶行、折磨和虐待才是最应提防的。
那些危险人格的主人就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家庭内部,或在教堂里,或在学校里,或在办公室里……他们往往隐藏得极好,甚至深得我们的信任,大多数人都不知自己竟然整日与虎狼为伴,待到明白过来却为时已晚。由于此类凶案破案率不高,所以只有在凶手被抓住并经过媒体报道之后才会引起我们的关注。仅就美国而言,平均每年会有15000起凶杀案、4800000起家庭侵害、2200000起盗窃、354000起抢劫、230000多起性侵案发生,其中很多暴行未有报案,害人者得不到法律的惩罚(以上数据来自FBI 2011年的《统一犯罪报告》)。还有像伯纳德·麦道夫10这样的人,多年以来他从老年人甚至朋友那里诈骗钱财,其金额之大、范围之广令人咋舌,波及数千人的经济生活。他们可以数十年潜形匿迹,暗中作恶,如在15年时间里性侵多名男童的杰里·桑达斯基11。
回想一下你自己的经历,也许你也是某种偷盗或暴行的受害者。或者你曾家中被盗,或者曾被人撬了车门,或者你曾经的恋人阴险狠毒,或者你曾在学校或工作中被人欺负,或者你曾被人袭击、抢劫,或者曾遭受性虐待但未曾报案,又或者你报了案,却迟迟未有结果……总有太多罪行未被报案,而已经报案的那些,将坏人绳之以法的概率又小得可怜。根据犯罪学家们的统计结果,这概率还不到1%。
这也就意味着,对大多数人而言,那些可能会给我们带来伤害的人——那些危险人格的主人——或者因得不到法律的惩罚而恣意妄为,或者作恶多年之后才服罪束手。以上所说的还仅仅是身体的伤害。但创伤绝非仅限于身体,大多数坏人还会给我们造成情感、心理、经济等方面的伤害。这类人也属于危险人格,因为他们会以其独有的方式伤害我们。
四种危险人格的由来
在FBI担任侧写员时,我渐渐发现某些人格是产生罪恶的根源。具有这些人格的人往往是以下几类事件的罪魁祸首,他们或总给他人带来痛苦和折磨,或总在违法乱纪,或总有危险行为倾向,或总是投机取巧、喜欢虐待他人……总之就是导致别人身心痛苦。并且,其此类行为并非偶然,而是一种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