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为提升低收入农户的就业创业能力做好服务
3.1.1继续加强农民培训,转变创新农民培训的形式
通过短期或中期、长期的农民培训,增强各级政府科技兴农的意识,转变办学观念,提高农民的专业、转移就业及创业的素养。随着我国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现代制造业的发展,耗能高、污染大、技术水平低、劳动效率低的企业逐步减少。现代服务业、物流业、电子信息业、高新技术产业等快速发展的产业,需要的都是有文化、有技术的高素质劳动者,没有受过职业培训的劳动力很难适应技术含量高的工作。因此要建立农村科技推广、咨询和信息网络,及时传递和运用现代科技知识、农业、营销技术及市场信息。健全农民就业培训体系,鼓励职业学校、就业培训中心、成人教育中心等社会力量参与农民转移就业培训,农村职业培训也要面向第二、三产业;继续推行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的办法,为农民提供免费培训;创新培训方式,大力开展订单式培训和定向培训,在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建立就业见习基地。通过各种可行培训途径提升低收入农民的就业创业能力[4]。
3.1.2建立农民就业创业电话热线平台,及时解答农民就业创业难题
由于传统的农民培训方式不能完全赢得农民的认同,计划时间内培训传授的知识不能完全满足农民的需求,特别是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千变万化的问题有待解决时,迫于家里无电脑或无网络查询能力,没办法及时解疑时,如果有一种电话平台,能像110、120、119这样的快捷解决人们的人身、财产、急救、火灾等问题一样,及时通过电话直接转接到相关领域专家,专家在电话里给予针对性指导培训,有效解决农民在就业创业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高效快速提升农民的就业创业能力。
3.1.3培养配备专业的就业创业指导师
在欠发达乡镇培养专业的就业创业指导师队伍,为低收入农户进行就业创业指导。每个家庭情况都有差异,不同的家庭存在种种不同的问题。就业创业指导师上门深入了解这些低收入农户家庭贫困的原因,存在的就业创业问题,适合从事的就业岗位等,提供针对性专业化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提高低收入农户的就业创业能力。就业创业指导师最好能在返乡的大学生中培养,既解决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也解决了欠发达地区的人才流失。根据需求确定每村就业指导师的数量,由政府买单免费分批次派遣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并持证上岗。
3.2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服务平台
3.2.1加强就业信息管理,建立农民就业创业网站
目前温州仅有的两个农民网站“温州农业信息网”与“温州红盾信息网”关于就业创业的信息很少。创建“温州农民就业创业网”,在这个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就业创业相关的政策、技术、市场信息、就业创业成功案例、招聘求职等信息服务。
3.2.2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服务体系
建立城乡贯通的就业服务网络,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就业制度,逐步将各项就业扶持政策延伸到农村、覆盖到农民,形成城乡贯通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等。
①积极发展就业工作机构和市场中介服务组织,形成市、区县、镇(街道)、村(社区)4级劳动力市场网络、就业组织网络和就业信息网络[5]。②建立农民转移就业援助体系,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建立公益性岗位申报、收集制度,企业征地时,投资项目按一定比例安排公益性岗位解决被征地农民和自愿退出土地的农民就业。③对自愿退出承包地、宅基地农民、被征地农民实施就业扶持政策。一是职业介绍服务和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政策,二是职业见习补贴政策。④定期组织举办农民专场招聘会,向农民工集中提供就业岗位,帮助农民工实现就业。⑤建立低收入农民就业创业信息短信平台,收集低收入农民联系信息,建立短信信息平台,及时发布、转达就业创业相关信息。
3.2.3进一步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鼓励企业吸纳低收入农户农民就业
引导经济发达地区结对帮扶,实现全区共同发展、均衡发展。偏远地区的经济发展了,可为当地的低收入户家庭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创业、就业机会。给提供就业岗位的企业制定优惠政策,如税收优惠、按提供就业岗位数给予奖励、审批项目优先等。如,对吸引欠发达地区农民就业的重点企业,就业人员中欠发达地区农民占职工人数30%以上的给予税费减免及贴息贷款等扶持优惠政策。
3.2.4鼓励低收入农民创业,提供优惠服务
①放宽低收入农民创业条件,简化创业审批手续,开通创业绿色通道。尽量降低低收入农民创业的门槛,放宽创业条件,简化创业审批手续。要求政府部门相关人员做好全面到位的审批服务,建议有专人(“审批引导员”)全程陪同提供一条龙服务。②提供创业资金,创业基地,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政府可因地制宜,采用优惠的政策。如,提供产前的生产资料供应、产中的技术指导、产后的销售等一条龙的高效、优质服务,吸引分散的低收入农户组织带动起来,共同创业,建设一批规模大、水平高、带动力强的高效农业基地,做强一批“农字号”企业,打响一批知名品牌,积极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形成一批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着重培育特粮特经、高效蔬菜、应时鲜果、花卉苗木等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有效利用农村资源的生物产业;对不具备转移就业条件的贫困农户,免费提供设备和技术,帮助发展设施大棚、畜禽养殖等高效农业项目,组织科技人员结对帮扶,形成科教兴农的强大合力[6]。③对低收入农民创业企业实行优惠政策。鼓励农民进城务工经商,3年内免收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市场管理费和税务登记费(简称“三费”),对申办个体工商户的,减收登记费20%,自工商登记之日3年内免收管理费;对从事个体经营自筹资金不足的农村劳动力,可享受3万~5万元小额贷款,并逐步建立小额贷款贴息政策,贷款期限不超过3年,可采取灵活的还款方式;对在农村主要从事商业零售和修理服务等经营活动的流动商贩,以及在集贸市场或政府指定区域销售自产自销农副产品的,免予工商登记或收取各项工商行政管理费。
3.2.5探索小额贷款模式,不断改革农村金融信贷体系,落实低收入农民创业资金
信贷资金是新农村创业的重要资金来源。新农村创业和现代农业发展,都要求农业投入由分散式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对资金的需求比较大,金融信贷环境非常重要。当前,农业金融信贷体系正在不断改革与逐步完善,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继续发挥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创业主渠道作用,邮政储蓄、小额信贷成为新农村建设创业资金来源的重要补充。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安信农业保险公司、安华农业保险公司等保险公司参与农村金融服务。中国金融信贷规模的快速发展,大大提高了新农村的创业能力。
针对低收入农户由于缺少可抵押的财产或没有担保以及偿还能力不足,无法获得更多的贷款的现状:①建立低收入农户小额贷款帮扶基金。由区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数额的财政资金作为低收入农户小额信贷担保、风险补偿和贴息的配套资金,具体由农村信用联社操作实施,实行资金滚动使用。要不断创新低收入农户小额信贷担保机制,努力满足低收入农户的小额贷款需求。②探索建立抵押贷款的新模式。金融企业应尝试低收入农户的股权证、林权证、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和农村集体土地使用证进行抵押贷款的模式,鼓励工商企业、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低收入农户提供小额贷款担保。
3.2.6确保投入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美化创业环境
一方面引导具备条件的农民跨区域向城镇转移,另一方面因地制宜,按照城镇社区标准建设农村新型社区,积极引导农民向行政村集中建房居住。进一步优化欠发达地区农民的生活与生产环境,整合财政、民政、税务、水利、交通、国土、电信、教育、卫生等部门的资金,加大当地的道路、水利、通水、通电、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创业提供良好的环境[2]。
3.2.7进一步加强农村经济组织和经纪人队伍建设,使其真正发挥效用
各村(居)委会党组织,要充分发挥党组织作用,在当地组建更多类型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将当地的低收入户全部吸纳为成员,为低收入户脱贫提供保障。根据农村经纪人发挥的效用加以量化,给予一定的奖励,如带来的就业人数增加值、创业企业个数等。
3.3解决根源性问题,改善创业环境
3.3.1强化政府公务员“服务”意识,转变工作理念
转化政府职能,创建服务性政府,强化公务员服务意识,提高公务员服务水平。公务员要淡化为官思想,强化服务人民的意识,正确动用手中的权力,实实在在为人民做事,实实在在为人民服务[1]。
3.3.2完善社会保障,解除创业后顾之忧
①进一步完善以就业援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分层分类的救济体系,重点加大对病残、年老体弱、失去劳动能力等困难群体的帮扶、农村困难对象危旧房修缮、困难家庭子女就学等救助。②积极开展调研,建立起科学合理、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低保标准,扩大享受对象范围。③放宽农村就业扶持政策的扶持面,享受对象扩大到农村就业困难人员(包括持《低保证》、《农村社会扶助证》、《残疾证》、“4050”农村劳动力),引导更多的农村劳动者走上就业和自主创业之路。④鼓励工商企业吸纳本区范围内低收入农村劳动力。对企业缴纳农村低收入劳动力社会保险补贴标准根据参保类型给予不同额度的财政扶持。⑤对因病致贫的低收入农户,在新农合、慈善基金予以考虑外,可由区政府拟建的帮困基金中再申请解决。有了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创业者才敢于承担风险,无后顾之忧。
3.3.3完善风险保障体系,降低农民创业风险
农业保险刚刚起步,农民创业风险无保障。在市场经济体系尚不够成熟、创业信息不够通畅的条件下,农村创业需要承担很大的风险。一旦创业失败,他们将面临着整个家庭难以承受的巨大压力,同时也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这就需要加快农民创业的保障体系建设进程,增加农民创业风险保险项目,以降低创业风险[7]。
参考文献
[1]施晓义.大力加强“山海协作”推动区域协调发展[N].浙江日报,2009-01-19.
[2]傅建平.欠发达地区推进创业必须强化五大效应[J].求实,2007(11):58-60.
[3]张荣贵.欠发达地区要坚持走创新创业之路[J].今日浙江,2007(17):20-21.
[4]崔乃红.欠发达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策略选择[J].理论界,2007(7):56-57.
[5]李华.积极探索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新思路[J].政策瞭望,2008(3):30-32.
[6]潘永伊.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培训与转移就业初探[J].新农村,2008(9):38-39.
[7]华迎放,费平.欠发达地区小城镇社会保障政策重点:就业和失地农民保障[J].中国劳动,2006(2):22-25.
(注:本文发表于《河北农业科学》2009(12),作者:吕慧静,陈国胜,崔丽利,胡文显)
欠发达地区农民增收财政对策研究
摘要: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农民增收缓慢,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难点,解决好这个问题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本文在公共财政角度下,通过对公共财政相关理论知识的探讨,认为欠发达地区公共财政具有服务性、生产性及公益性,能有力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笔者通过对浙江省温州市欠发达农村的调研,立足于温州欠发达地区现状,在肯定温州扶农富农成功经验的同时,认为公共财政对欠发达农村提供公共服务不足,已经不利于农民增收,并作例证分析。进一步,笔者认为需要深化扶农政策,加强公共财政职能,对症下药地提出“第三次跨越”阶段具有温州特色的公共财政对策。
关键字 欠发达地区 公共财政 农民增收 财政对策
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发挥温州经济潜力、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实现“第三次跨越”的关键所在。改革开放以来,温州经济和社会发展均有了长足的进步,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但是温州是浙江省地区经济差距较大,贫富差距悬殊的城市。因此,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是解决温州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客观需要,也是推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重点。由温州市财政局农业处组织的扶贫提升工作调研组经过对泰顺、文成、苍南等欠发达县、乡镇、村的调查,深感相对于市区,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显得不足,致使农民行路难、通讯难、就医难、上学难、用电饮水难以及生产基础设施缺乏,一产效益低,二产三产发展滞后。这不仅降低了农民生活质量,也成为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和农民收入增长的重大障碍。这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钱”的问题,即涉及欠发达地区公共财政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