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变化特征与增收对策研究
49461700000033

第33章 附录:相关研究论文(5)

当然仅仅靠政府投资改善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环境是不够的,还得鼓励社会各阶层,鼓励国内外资本积极参与到欠发达区域经济开发工作中去。欠发达地区具有许多后发优势,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便宜,商业机会较多,都值得资本去这些未开垦的处女地大展手脚。如,泰顺永嘉多山地区,自然风景鬼斧神工,若能投入资本,大力开发旅游经济,就能以旅游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引入外资,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把资本、技术有机结合。令人欣慰的是,全省三个小额贷款试点,温州市就争取了两家,一家在永嘉,一家在苍南县。苍南联信公司那一家第一天开业就贷出4000多万,达到其资本金的50%,目标客户以苍南当地的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茶业等“三农”和小企业为主。温州先设立“11+5”家小额贷款公司进行试点。目前首批11家小额贷款公司均已着手组建。除苍南联信外,目前还有2家小额贷款公司已获得省金融办批准,其中永嘉瑞丰小额贷款公司将于10月18日开业。另外8家小额贷款公司在温州市金融办进行初审。小额贷款公司是一种大胆的尝试,若能获得比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我想今后可以在更多的乡镇推行,为低收入农户发展特色种养业、来料加工业、休闲旅游业和下山搬迁提供小额信贷,并给予贴息。同时,大力推行农村信用、联户担保、住房抵押贷款等形式,化解低收入农户融资难题。

3.3大力实施“欠发达乡村产业开发”行动,鼓励低收入农户“就业创业”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了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三大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加大产业开发力度,鼓励就业创业,农民更多地参与区域市场经济分工是必然要求。农民更加深入参与经济分工,发展农村自己的产业,是欠发达地区经济内在动因。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以茶叶、笋竹、田鱼、中药材、食用菌、高山蔬菜、食草动物、名优水果、花卉苗木、海产养殖为重点,培育一批区域化布局、组织化联结、专业化生产的特色农业强村。深入实施“强龙工程”和农业品牌战略,重点抓好100家扶贫龙头企业。全面推进“三位一体”农村新型合作服务体系建设,以专业村为依托、生产大户为主体、经营能人为骨干,在欠发达地区组建一批专业合作社。大力推广特色小型农机具,市财政对低收入农户购置小型农机具给予三分之一的补贴。加强欠发达地区农产品市场营销,改造提升农村农贸市场,实行农产品“城市直通车”办法。

深化工业生态化。坚持“适度、适当、适宜”,以来料加工、农产品加工、水资源开发、矿产资源开发和旅游产品开发为重点,培育一批生态型、无污染、低能耗的生态工业强村。欠发达县要制定来料加工产业发展规划,支持组建来料加工经纪人协会,在税收、用地、贷款、贴息、收费等方面对来料加工业给予扶持。

各地经贸部门要积极搭建来料加工市场信息交流平台,为经纪人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市财政每年安排欠发达地区发展来料加工专项资金,用于对来料加工经纪人、专业村和重点企业的奖励和补助。市先进制造业资金向欠发达地区倾斜。

深化旅游主业化。发挥资源优势,依托农村自然生态、田园风光、民俗风情、农耕文明,培育一批农业观光型、休闲度假型、民俗文化型和特色餐饮型乡村旅游强村。加强乡村旅游环境、道路、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沼气、乡村道路、人畜饮水、乡村清洁等支农工程项目向乡村旅游点倾斜。市财政每年安排欠发达地区乡村旅游专项扶持资金,重点用于乡村旅游规划编制、旅游基础设施、宣传促销、从业人员培训、乡村旅游示范村(点)创建等项目。

建立劳动力资源库,组建一批劳务输出服务组织,加强劳务信息交流,规范管理和服务工作。各欠发达乡镇要明确一名班子成员,具体抓好劳务输出工作。市政府每年评选奖励一批能有效转移低收入农户的优秀劳务输出组织,积极鼓励欠发达地区农民就业创业。

3.4大力实施“人力素质提升”行动

“有文化、懂经营、会技术”的新型农民的培育,是人本发展理论的综合体现。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就是农民自身的发展。提高农民素质,促进经济发展,最终又为了满足农民发展需求。

温州市提出在四年内,培训低收入农户劳动力4万人,转产转业1万人;每年培训未能继续升学的农村初高中毕业生1万人;每年培养农村实用人才2000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培训。

大力开展农民培训。深入实施“百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重点抓好低收入农户劳动力的农业技能、就业技能、岗位技能培训和预备劳动力培训。

市级财政安排的农民培训资金,向低收入农户劳动力倾斜。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大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培训基地的建设力度,鼓励开设直接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农业种养技术类专业。市财政每年安排以奖代补资金,对到欠发达地区兴办职业教育的单位和个人予以扶持,对农村职业院校教师加大培养培训力度。

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加强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培养一批生产能手、经营能人和能工巧匠。市“瓯江人才计划”培养人选中,适当增加欠发达地区的数量。市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欠发达地区人才队伍建设。

大力发展科技事业。加大科技扶持力度,逐年提高市级科技经费用于欠发达地区的比例。全面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选派优秀的科技人才到欠发达地区工作,增强科技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推广责任农技员制度,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开展农技人员联基地、联低收入农户活动。

参考文献

[1]2008.市扶贫办,关于实施“共同跨越六大行动”加快低收入农户奔小康步伐的若干意见.

[2]李佐军.人本发展理论—解释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3).

[3]李佐军.中国新农村建设报告(2007)[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0-17.

[4]枟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枠.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阿玛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6]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7]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3).

[8]陈国胜,胡文显.欠发达地区农民增收财政对策研究[J].合肥:安徽农业科学,2007(35).

[9]财政部农业司,公共财政覆盖农村问题研究报告[J].农业经济导刊(人大复印资料),2004,(11).

[10]刘俊华.农民增收:政府行为视角的研究[J].人文杂志,2005(2).

[11]王建满.枟深入实施“139富民攻坚计划”,全力推进欠发达地区共同跨越枠,2007.

[12]2008.温州市政府文件,枟关于实施“共同跨越六大行动”加快低收入农户奔小康步伐的若干意见枠.

[13]温州农业信息网http://www.wzagri.gov.cn

[14]温州农贸网,http://www.wznm.com

(注:本文发表于《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9(2),作者:胡文显 陈国胜 金胜华)

促进低收入农户就业创业对策研究——以温州市为例

摘要:浙江省温州市是改革发展的前沿,是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型的典型。虽然温州市经济水平相对较高,但全市仍有139个欠发达乡镇,其中45.0%的家庭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对低收入农户在就业与创业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并从政策等方面提出促进欠发达地区低收入农户就业创业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温州 欠发达 低收入农户 就业创业

浙江省温州市是改革发展的前沿,是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型的典型,经济水平相对较高。2008年,温州市全市有1168个低收入农户集中村,人均纯收入5199元。其中,有643个集中村人均纯收入超过全国农村居民平均水平(约4700元),有13个集中村人均纯收入超过温州市全市农村居民平均水平(9469元),有648个村拥有集体经济收入,其中村集体经济收入大于1万元的有355个。近年来经过各方不断努力,欠发达地区农民的收入持续快速增长。但各地发展不平衡,农民收入增长不稳定,贫困范围仍然较广,如果没有新的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出台,全面实现欠发达乡镇奔小康的目标就显得相当艰难。笔者认为,要突破发展的瓶颈,最终实现温州市整体腾飞发展,欠发达地区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的关键途径是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积极鼓励引导农民创业,并以创业带动就业。

1温州市低收入农户就业创业现状

1.1温州市欠发达地区农民脱贫成果

2008年,温州市重点扶持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低于2500元的低收入农户(以下简称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达到4042元。低收入农户中有35.2%的农户当年纯收入超过4000元。据此推算,温州市全市大约有7.4万户低收入农户实现脱贫。其中,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500~2500元的低收入农户(以下简称相对贫困户)有36.3%的农户纯收入超过4000元,超额完成温州市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年度目标(20%)。从分县(市、区)情况看,11个县(市、区)的相对贫困户的脱贫比例全部超过年度目标。其中,龙湾、洞头和鹿城3个区(县)的脱贫户比例达到50%以上,瑞安、瓯海、苍南、平阳、乐清、永嘉6个县(市、区)的脱贫户比例在全市平均水平以上,泰顺、文成2县的脱贫户比例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温州市委市政府、各县(区)近年来为致力于低收入农户的就业创业政策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近年来,温州走开放路,推进“就业多样化”。积极引导欠发达地区农民走“在家发展效益农业、本地从事二三产业、外出打工经商创业”的就业路子。①各地深入实施“百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加强“专业农民”的专业技能培训、“转业农民”的就业技能培训和“务工农民”的岗位技能培训。2008年,欠发达乡镇共培训农民6.6万人次,转产转业2.3万人,3年累计培训农民17万人次。②举生态旗,推进“工业生态化”。温州市欠发达乡镇把发展来料加工业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来抓,60%以上行政村开展了来料加工业务,从业人员达5.1万人,年发放工资2.4亿元;引进124个生态工业项目,资金20.1亿元,积极发展生态型工业。此外,全市拥有16个“国”字号农业生产基地,覆盖大多数欠发达乡镇。3年来,全市欠发达乡镇投入农业开发资金达4亿元,巩固和开发种植业基地1.19万hm2,扶持一批附加值高、竞争力强、带动面广的农产品加工企业。③致力于唱旅游戏,推进“旅游主业化”。把旅游业作为重要战略支撑点来抓,包装推出一批“农家乐”、“渔家乐”、“生态之旅”、“红色旅游”等特色旅游项目,拉动广大农民就地从事旅游服务业并直接受益。

全市欠发达乡镇已形成“农家乐”休闲旅游村、旅游点193个,经营户946户、从业人员6417人,年营业收入1.3亿元。

温州市将继续以139个欠发达乡镇为主战场,以进村入户为切入点,大力实施“低收入农户创业致富”、“欠发达地区整体推进”、“产业发展一村一品”等行动,力争于2011年使139个欠发达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600元左右。

1.2温州市扶持欠发达地区农民脱贫措施

2008年以来,在国务院、浙江省委、浙江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温州市各县(区)有关部门、结对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温州市紧紧围绕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以实施“共同跨越六大行动”为主抓手,强化组织领导,动员各方力量,采取有力措施。

1.2.1积极开展农民培训

为提高低收入农户劳动力就业能力,实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免费举办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营销、计算机、保安、养殖业技术、种植业技术等各类面授培训班。温州市平阳县在农民培训方面工作卓有成效。据统计,目前平阳县通过举办早香茶加工、计算机、保安、中药材、水果栽培技术、蘑菇全年种植、养猪、养鸡等各类培训班,已培训低收入农户劳动力672人次。其中,取得就业证书17人次,新增外出务工473人次,合计外出务工4036人次,减少零就业家庭174户。

1.2.2提供农民就业信息平台

多渠道为农民提供就业信息、政策法规、市场信息、科技服务等信息。目前主要是3种渠道。①温州农业信息网与温州红盾信息网;②进入农村专场农民招聘会;③通过分管农业的乡镇管理人员传达就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