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墨子
成书时间:战国
背景搜索
墨子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时期,诸侯争霸,群雄并起。墨子(约公元前468年——前376年)是战国初期著名的思想家,墨子出生何地,一直存有争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是“宋之大夫”,《吕氏春秋·当染》认为他是鲁国人,也有的说他原为宋国人,后来长期住在鲁国。墨子自称“今翟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似属当时的“士”阶层,他也可能当过工匠或小手工业主。墨子“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墨家以“为万民兴利除害”为自己使命,并为之孜孜奋斗,游说诸侯,谋求制止战争,安定社会,安定民生。墨子“平生足迹所及,则尝北之齐,西使卫,又屡游楚,前至郢,后客鲁阳,复欲适越而未果。”(孙诒让《墨子传略》)他以“听吾言,用我道”为前往条件,而不计较封地与爵禄,目的是为了实现他的政治抱负和主张。班固《答宾戏》中说:“孔席不暖,墨突不黔”,就是说墨子像孔子一样为天下事而终日奔劳,连将席子坐暖和将炉灶的烟囱染黑的功夫都没有,堪称孟子所说的“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的人。墨子长期在各诸侯国之间奔走,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的生活年代正好在孔子和孟子之间。墨子早年“学儒家之业,受孔子之术”,后来他看到儒家学说的种种弊端,他想,难道不能有一种更好的学说吗?于是墨子独立出来,开创了墨家学派。他为墨家学说的发扬光大和实施济世而奔走呼号,毕生为之身体力行,言传身教。
墨子的学说基本上代表了下层劳动人民的要求。墨子反对战争,主张人与人之间应该平等互爱;反对等级制度和社会差别,他主张改善劳动者和小生产者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提倡“必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则得治”,并且认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崇尚节俭,反对享乐,反对厚葬;提出国家管理要任用贤者,人类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主张;他为之奋斗的就是“为万民兴利除害”。那种“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的精神,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当时形成了一个“弟子弥丰,充满天下”,甘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的学派组织,成为战国时期与儒家学说抗衡的“显学”。而这种精神在经过改造的儒家学说一统天下后,很快消亡。在其晚年和身后,墨家渐渐成了最有影响的学说,与儒家学说分庭抗礼,以至于孟子哀叹:墨翟之言盈天下。荀子更是说:礼乐灭息,圣人隐伏,墨术行。韩非也说:世之显学,儒墨也。
墨子十分重视品性的完善,认为君子必须具备四种品行: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他认为,君子必须意志坚定,言而有信,言行如一,表里一致,敢于捍卫真理,善于明辨是非,并要经常审视自己。他不但注重本身的修行,还提出了结交朋友的重要性,说道,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即我们所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墨子不但注重言传,还注重身教,身体力行。墨家的人全部葛衣短衫,亲自劳作。墨子不像老子、孔子那样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正因为如此,墨子深知民间疾苦,对儒家提倡的繁文缛节深恶痛绝。也是这个原因,墨家才迅速得到广大平民的支持。
春秋战国时期,尚武、养士之风盛行。墨子看到了这一情况,加以总结和分析并疏导道:“任(注:任侠),损己而益人矣。”并给这种任侠注入新的血液,那就是“义”。
墨子说:万事莫贵于义。墨子说的“义”,是正义,大义。他认为,兴天下之大利,除天下之大害,才是真正的大义。
作品解读
墨家学派著作的总汇是《墨子》。《墨子》原本一共七十一篇,但留传至今的只有五十三篇,其中《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等四篇合起来称为《墨经》。这四篇加上《大取》和《小取》两篇,称为《墨辩》。也有人把这六篇叫做《墨经》。
《墨子》一书不仅是一部思想的杰出著作,也是一部内容丰富、结构严谨的科学著作。书中不仅涉及认识论、逻辑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范畴的广阔内容,还包含有时间、空间、物质结构、力学、光学和几何学等自然科学方面的多种知识。
在墨子的思想体系中,“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非命”,是其思想的精髓所在,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尚贤就是任人唯贤。墨子反对任人唯亲的宗法血缘用人制度。
尚同就是在一个国家中政令体制赏罚刑治从中央到乡里上下一致,做到令出必行。尚贤是尚同的根本,尚同是尚贤的体现和延伸。墨子认为,只有上下一致,尚贤尚同,才能实现国家的大治。
兼爱和非攻是墨家最主要的思想。
兼爱就是兼相爱,交相利。就是爱人、爱百姓而达到互爱互助,而不是互怨互损。兼爱还表现在大国不侵略小国,国之间无战事,和平共处。非攻就是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对防御战,墨子是支持的。墨子主张非攻,是特指反对当时的“大则攻小也,强则侮弱也,众则贼寡也,诈则欺愚也,贵则傲贱也,富则骄贫也”的掠夺性战争。墨子以是否兼爱为准绳,把战争严格区分为“诛”(诛无道)和“攻”(攻无罪),即正义与非正义两类。“兼爱天下之百姓”的战争,如禹攻三苗、商汤伐桀、武王伐纣,是上中(符合)天之利、中中鬼之利、下中人之利的,因而有天命指示,有鬼神的帮助,是正义战争。反之,大攻下,强凌弱,众暴寡,“兼恶天下之百姓”的战争,是非正义的。墨子“惟非攻,是以讲求备御之法”,从“非攻”出发,《墨子》论述了作为弱小国家如何积极防御的问题。墨子深知,光讲道理,大国君主是不会放弃战争的,因而主张“深谋备御”,以积极防御制止以大攻小的侵略战争。
墨子还主张节用、节葬和非乐。节用就是反对铺张浪费,反对穷奢极欲,崇尚节俭。
他又提出了一个独树一帜的观点:非命。
非命就是反对命运之说的意思,也就是说人应该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而不应该将命运交给虚无缥缈的天去摆布,任何时候都不应丧失勇气和希望。墨子认为,人们不能盲从命运之说,强调事在人为,施仁义、行忠孝、兼相爱、交相利,这样天下才能大治,百姓的生活才能更好。若一味迷信命运之说,无所作为,听任各种邪行盛行,坐看各种恶行滋长,只会使人民受害,社会祸乱。墨子在此也提出了用法规和赏罚制度来规范人们行为的主张。这一主张,跟以后的法家有着某种联系。
妙文精粹
然则奚以为治法而可?故曰莫若法天。天之行广而无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故圣王法之。
既以天为法,动作有为必度于天,天之所欲则为之,天所不欲则止。然而天何欲何恶者也?天必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也。奚以知天之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也?以其兼而爱之、兼而利之也。奚以知天兼而爱之、兼而利之也?以其兼而有之、兼而食之也。今天下无大小国,皆天之邑也。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此以莫不犓羊、豢犬猪,洁为酒醴粢盛,以敬事天,此不为兼而有之、兼而食之邪!天苟兼而有食之,夫奚说以不欲人之相爱相利也!故曰爱人利人者,天必福之;恶人贼人者,天必祸之。曰杀不辜者,得不祥焉。夫奚说人为其相杀而天与祸乎!是以知天欲人相爱相利,而不欲人相恶相贼也。
昔之圣王禹汤文武,兼爱天下之百姓,率以尊天事鬼,其利人多,故天福之,使立为天子,天下诸侯皆宾事之。暴王桀纣幽厉,兼恶天下之百姓,率以诟天侮鬼,其贼人多,故天祸之,使遂失其国家,身死为僇于天下,后世子孙毁之,至今不息。故为不善以得祸者,桀、纣、幽、厉是也,爱人利人以得福者,禹、汤、文、武是也。爱人利人以得福者有矣,恶人贼人以得祸者亦有矣。
(中华书局,2006年版)
知识链接
链接一 墨子止楚攻宋
楚惠王年间,公输般帮楚国造云梯准备攻打宋国。墨子知道后,从齐国起程,日夜不停,历经十天,奔走千里,穿破了三双鞋子,脚底重茧,赶到楚国见公输般和楚王,阻止其攻宋。说服公输般后,再见楚王。楚王公输般不听,墨子让公输般为攻,自己为守,演示战争。公输般九攻之,墨子九拒之。公输攻已尽,而墨子守有余。公输沉默了一会儿,说,“我还是有办法打赢这场战争。”墨子置生死于不顾,坦然说道:“你杀了我也没有用,我的弟子禽猾离已经带着守城器械和三百弟子到宋国去了。”楚王无奈地说道:“我还是不要攻打宋国了罢。”当时楚是大国,宋是小国,可以想象楚国如果攻打宋的话,宋就是灭国之灾,肯定是生灵涂炭,血流千里。墨子以一己之力,直言说楚,不但体现他胆识过人,而且还表现了他为了大义而不顾个人生死的英雄气概。
后来,墨子又多次说服齐国不要攻打鲁国,说服楚国停止攻打卫国。墨子之后,有个墨家弟子叫孟胜的,是墨家巨子(墨家领袖)。他有个好朋友叫阳城君的,是楚国人。他让孟胜帮他守城。有一次楚国内乱阳城君出逃,楚国收回了阳城。孟胜即自杀以殉朋友之义,同时赴死的有墨家子弟83人。
然而,墨者的做法也常遭到误解与中伤。墨子虽然使楚国终于打消攻宋的念头,但在回归途中,“过宋,天雨,庇其闾中,守闾者不内也”。为止楚攻宋连自己的性命也不顾惜的墨子,居然不能在宋国里巷的大门内避雨!甚至后世有人说墨家的故事多夸饰之辞,然而正如胡适所说:“试问中国历史上可曾有第二个‘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的人么?”
墨子劝阻楚王
据《墨子·贵义》载,有朋友劝说墨子,如今天下自私自利,你又何苦承担道义呢?墨子用个比喻加以回绝:有子十人,一人耕田而九人好吃懒做,食者众而耕者寡,难道那位耕者不该加倍努力吗?
链接二 墨家后学
公元前376年,墨家创始人墨子逝世。墨家弟子将开派鼻祖的遗体从简安葬于狐骀山下的苍松翠柏之中。他的陪葬品极其简单,最有价值的是一部《墨子》的手稿。墨子生前曾经慨然而呼:“天下无人,子墨子之言犹在。”
墨家是中国最早的民间武装团体。墨家的亲信弟子达数百人之多,最高的领袖被成为“巨(钜)子”,巨子有绝对的权威。巨子的职位是由集团中公认的贤者互相传让的,而墨子就是墨家的第一任巨子,墨家的成员都称为“墨者”,必须服从巨子的领导。墨者大多来自社会的下层,能够吃苦耐劳,平时一律短衣草鞋,参加劳动。墨子及其门人为人们做好事,即使是牺牲了个人性命也在所不惜。《淮南子》载:“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意思是说至死也不后转脚跟后退,功成不受赏,施恩不图报。
墨家是有着严密组织和严格纪律的团体。战国时,秦国墨家巨子的儿子犯了法,秦王考虑到他年纪大了不能没有孩子养老,准备饶恕他的儿子,但巨子却以墨者的律法将儿子处死,墨家纪律严格至此。
墨子死后,墨家分为三大派别,分别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和邓陵氏之墨(见《韩非子·显学》)。分别以谈辩、从事、说书为主要思想,其中谈辩即辩论,从事即研究科学,说书即教书和研究各种典籍。他们各自以为是正宗,不相上下,谁也不服谁,甚至互相倾轧窝里斗,致使墨家元气大伤。到了战国后期,墨家三派又汇合成二支:一支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另一支则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
可惜的是此后的时间,也就是从秦统一六国以后到清朝初年的近2000年里,墨学进入最低潮的时期。墨学基本上是处于停滞阶段。这其中的原因固然有秦始皇的以法为教、焚百家之书和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政策,但也有墨家自身未能保持生机和活力,以适应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的内因。大抵说来,还是墨家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难以实行,加上墨家独特的巨子组织,已经是一种神秘组织,因此,墨家思想慢慢地没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