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升华教师心灵的中外名著
49456400000012

第12章 中国古代历史演义小说 三国演义

作者:罗贯中

成书时间:约14世纪中叶

背景搜索

《三国演义》又有《三国志演义》《三国英雄志传》《三国全传》等多种名称。简称为《三国演义》,其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戏曲家罗贯中。

关于作者罗贯中的身世,历史上历来有多种说法。可以确定的是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别号湖海散人,在世时间大约是14世纪30年代到14世纪末。元代中叶,由于灭宋战争带来的创伤已渐渐平复,元朝经济、文化中心已由北方慢慢向南方转移。而当时南宋的故都杭州就这样成为了人口众多、商业发达的繁华城市,成为了戏剧演出和“说话”艺术发展的汇聚之地。因此,北方许多的知识分子、“书会才人”,如关汉卿、郑光祖等等,都陆续来到杭州一带。作为杂剧作家和小说家的罗贯中,必然也会被这一社会发展潮流所影响,成为从北迁至南的作家之一。

罗贯中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居住在杭州。许多“说话”艺人汇聚在杭州说书,一些杂剧作家也会在这里活动。罗贯中与志同道合者结为好友。加上他非常喜欢民间文学,到了杭州,便决定一直居住在这里。也就在这时,罗贯中与当时也生活在杭州的施耐庵相识。

罗贯中生活的元朝末年,统治者内部争权夺利,变乱不断,对外剥削、奴役百姓,闹得怨声载道、民不聊生,元朝已逐渐走向灭亡。终于在至正十一年(1351年),红巾军起义正式爆发,紧接着许多地方的农民也揭竿而起,农民起义来势凶猛。罗贯中有自己的政治抱负,他也跟随农民起义大军进行着反元的斗争。

大约在公元1360年至1363年间,罗贯中投奔到起事称霸的张士诚那里。遗憾的是,张士诚对知识分子不重视,更不屑听取他们的意见。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九月,刘亮、鲁渊等人离张士诚而去,不久,罗贯中也无可奈何地离开了。

他再次北上,到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又回到了杭州。《三国演义》的创作,也是在这一年以后。这时,罗贯中已经50多岁了,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在各方面都有了比较成熟的看法,完全拥有了写作《三国演义》的条件。至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罗贯中已创作了12卷,洪武四年以后,他接着完成了其他数卷。

罗贯中撰写《三国演义》的依据大致上来自这三个方面:一是根据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以及裴松之的注解,二是关于三国时期的稗史佚事、野史笔记,三是民间流传已久的口头创作。在此基础上,他精心加工融合,终于创作出规模宏大、引人入胜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

罗贯中一生创作了多部小说和戏曲。在小说方面,除了《三国演义》之外,还有已被后人修改和改编过的《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三遂平妖传》等。在杂剧创作方面,有《风云会》《蜚虎子》(已失传)、《连环谏》(已失传)三部。在罗贯中创作的众多的作品当中,《三国演义》代表他创作的最高成就。

作品解读

《三国演义》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是我国古典文学最有成就的四大名著之一。该书并不只是简单讲述三国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而是运用艺术手法使之具有独特风格的文学作品。它能帮助我们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本书在一定程度上描写了封建社会统治者之间的争权夺利、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场面,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某些历史情况,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一些罪恶。

《三国演义》的创作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故事取材于历史,但又不受历史事实限制。《三国演义》讲述的是东汉末年至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描写了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斗争,深刻地揭示了当时各种社会矛盾的不断渗透与转化,概述这一时代的历史变迁,塑造出了一批世界闻名的英雄豪杰。本书有着明显的思想倾向:拥刘反曹。作者以刘备集团为中心来描述事件,更是极力歌颂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如关羽、诸葛亮等,可是对曹操则抱着批判的态度,总是予以揭露和鞭挞。这其中包含着罗贯中所处时代的人民对汉族复兴的渴望。

《三国演义》虽取材于历史,但它只是文学作品而不是史书。因为史书对真实性有很高的要求,可《三国演义》有很浓的艺术加工的成分,有很多虚构的东西。《三国演义》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

一、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全书总共有400多个人物,其中塑造出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性格的人物典型。不同类的人有共同点,同一类的人又各有个性。作者在描写人物时,擅长从人物的基本特点中突出某个方面,采用夸张、对比、衬托的手法,凸显人物的个性。例如书中塑造出的“三绝”,即曹操的“奸绝”、关羽的“义绝”、诸葛亮的“智绝”,除此之外,刘备、张飞、赵云、周瑜等人的形象刻画得也很生动。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一个集阴险狡诈、善变多疑等丑恶特征于一身的反面人物。对这一形象的刻画,作者进行了艺术上的夸大,但并没有脱离真实的人物原型。由于历史上对曹操记载得非常的详细,再加上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把曹操这个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作者笔下的曹操代表着封建统治阶级,反映的是封建统治阶级残暴的本质。幼年的他便善于玩弄权术、狡诈机巧,假装中风欺骗叔父,使父亲不相信叔父的话。

长大后,他更加擅长玩弄权术。他刺杀董卓不成,只能躲到吕伯奢庄中。吕伯奢的家人为了迎接他,特地在庄后磨刀,准备杀猪给他吃,被惊恐万分的曹操误以为他们要杀死自己,便狠心地将吕家八口全部杀害,最后发现自己杀错了好人,却将错就错地将吕伯奢也杀死了。他的性格是如此的多疑,心性是如此的残忍。在杀死了吕家九口后,曹操又狂傲地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这句话也正是曹操奉行的人生准则,它充分揭露了他自私自利的性格。

曹操杀过许多人,却又想尽办法来掩盖自己的罪行。名士祢衡曾在众人面前斥责过曹操,愤怒的曹操怕失掉民心而没有将他杀掉,但一直将此事记在心中,最后借他人之手将祢衡杀死。他故意将直言不讳的扬州刺史刘馥刺死,事后却对外宣称酒醉误杀,还假装悲痛不已,下令厚葬刘馥,安慰他的家人。刘馥与祢衡都属于“祸从口出”,这就说明曹操喜听赞言,恶听逆耳忠言的骄横与任性。

曹操率领大军讨伐张绣的途中,一不小心自己的坐骑踩坏了农民的麦田,于是命令部下拟好自己的罪过,并假装要拔剑自杀,被众人劝阻之后,又以自己的头发来代替首级。其实这只是曹操无数诡计中的一个,可他达到了立威和收买、笼络人心的目的。

曹操这位乱世“奸雄”,性格上和思想道德上显露出的缺陷,注定了他失败的结局。但是,作者笔下的曹操也并不是没有可取之处。他虽然很残忍,但也有富有人情味的时候。他在危难来临之前,把自己收藏的名香赐给侍妾,并嘱咐她们做好女工好好生活。罗贯中在书中也用肯定甚至是赞美的笔调描写了他非凡的气度和才华。他统帅着一支号称八十万的大军,“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深入塞北,直抵辽东,纵横天下”,没有高人一等的见识和胆略又怎能造就他的“大丈夫之志”。他能与刘备、孙权三人相持抗衡,更能显示出超人的军事才能和政治胆识。曹操既是一位优秀的军事家、政治家,又是一位风雅的诗人,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如那首慷慨悲怆的《短歌行》。

总的来看,曹操的内心世界极其复杂,因此直到今天人们对他的评价也是贬中带褒。

与曹操完全对立的刘备,得到了罗贯中不同的对待。罗贯中完全把他作为“仁君”“明主”来描写。他心思天下,求贤如渴,以完成统一大业为己任。为了求得诸葛亮这样可以运筹帷幄的能人贤士,三顾茅庐,礼贤下士。他爱民如子,即使在曹操追兵紧逼的情况下,也没有抛下樊城内10多万黎民百姓,冒着被抓的危险带着他们缓缓前行。他强调道德上“吾宁死,也不为不仁不义之事”,心怀仁爱之心,所以深得民心,百姓都歌颂他的仁德和业绩。当他被吕布逼得四处逃难时,所到一处,只要当地百姓听说刘备到来,都纷纷去给他送粮送水。刘备与部下真诚相处,共度患难。他与关羽、张飞三人在桃园结为异姓兄弟,一起出生入死。在曹操将徐庶的母亲囚禁起来,逼迫徐庶归附于他的时候,刘备大度地送徐庶离去,刘备的宽容大度与曹操的卑鄙龌龊有着鲜明的对比。与曹操相比,他懂得虚心接受他人的劝诫,尽力做到了“亲贤臣,远小人”。作为国君,他的成功之处在于能“得人心”;作为一名优秀的领袖和统帅,他的秘诀在于善于发现人才、使用人才,能运用集体的智慧。

诸葛亮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不得不提的一个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他可以说是忠贞与智慧的化身。在刻画这一人物时,作者也运用了一定的艺术夸张和虚构。比如为了强调诸葛亮的足智多谋,作者在书中为他虚构了“空城计”这个历史上不存在的事件。

诸葛亮原是一介布衣,隐居隆中,不问世事。刘备为了求得贤士,三次到他家中请他出山,这位旷世奇才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刘备有了诸葛亮的辅佐,觉得“如鱼得水”,而诸葛亮感谢刘备的知遇之恩,竭力辅佐刘备完成复汉大业。诸葛亮拥有超凡的智慧,他运筹帷幄,能够预见事情发展的趋势及方向。诸葛亮针对魏蜀吴三国之间互相制约互相斗争的局势,在未出山之前就提出了“隆中对”。他出山后,在博望坡战役中,以区区几千人马杀退曹操20万大军,令关羽、张飞等猛将钦佩不已,可见其谋略过人。“草船借箭”“七擒孟获”等关于诸葛亮的智谋故事,无不为世人所津津乐道。

诸葛亮是一名出色的军事家,不仅在战场上,在对军队的管理上更能表现他的军事才能。“失街亭”是诸葛亮犯的最严重的错误,为了严明军纪法令,他不得不依军法挥泪斩马谡,还将马谡的首级在各营示众。尽管这是一次失败的战争,但他仍给予了战役中表现突出的将士奖励,而他却“自贬丞相之职”。由此士兵都很敬畏和爱戴他。

在刘备集团中被作者刻画得极为详细的另一位人物就是关羽。

关羽

他是刘备集团里最勇猛威武的将才,是作者笔下理想化的“英雄”。他能一面让华佗刮骨疗毒,一面神态自然地下棋。正如毛宗岗曰:“历稽载籍,名将如云,而绝伦超群者莫如云长。青史对青灯,则极其儒雅;赤心如赤面,则极其英灵。秉烛达旦,人传其大节;单刀赴会,世服其神威。独行千里,报主之志坚;义释华容,酬恩之谊重。作事如青天白日,待人如霁月光风。”

小说表现人物的主要方法是将人物放在令人震撼的军事、政治斗争中,放在激烈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对于小说要重点刻画的人物,则通过多个事件和人物的语言表现其复杂的性格。

二、《三国演义》的一个重要成就就是对于战争的描写。由于罗贯中本人曾参加过农民大起义,对战争非常了解,因此能深刻地刻画战争的场面。在《三国演义》中,有许多引人入胜、震撼人心的战争场景,并且每次战争都各具特色。值得一提的是,在他的笔下,一场战争不仅有刀光血影的沙场搏斗,还有看不见的无声较量与厮杀。作者将战争幕后操纵者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雄才大略表现得淋漓尽致。

全书共有大大小小的战争40多次,展现了一幕幕精彩宏大的战争场面,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尤为突出。作者在描写对三国兴亡起决定性作用的大战役时,总是以人物为中心,写出战争中双方的战略战术、力量对比、地位转化等等,写得精彩绝伦,绘声绘色,各具特色,生动具体地表现出了战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既将战争中的惊险和激烈表现了出来,又没有使其显得悲凄,而是仍保持着昂扬的格调,有的甚至表现得从容不迫,动静合宜,张弛有度。作者生动地再现了气势宏大、雄伟广阔的战争场面,更令人震撼的是他从侧面对血腥残酷的战争场面进行了诗情画意的渲染。例如赤壁之战中,有这样的语句:“是时东风大作,波浪汹涌。操在中军遥望隔江,看看月上,照耀江水,如万道金蛇,翻波戏浪。”

三、《三国演义》的结构宏伟,但严谨精巧。小说时间跨度有100多年,书中人物有数百人,事件错综复杂,头绪纷繁。而且小说在符合基本的历史事实的情况下,还要注重艺术情节的连贯。因此,安排这么庞杂的结构非常困难。作者却能将故事脉络清晰、井井有条地表现出来,并且小说各回都能独立成篇。作者以刘备集体为描写中心,围绕三国的矛盾斗争来安排故事情节,故事连贯而曲折,主从分明。

四、语言精练明快,通俗易懂。尽管在现在看来,小说的文字半文不白,可在作者当时的时代,这样的文字已接近白话;用这种语言创作出长篇小说,是一种进步,因为那时候某些小说总是充斥着粗糙芜杂的语言。

《三国演义》在艺术上也有一些缺陷:一是小说中人物的性格太过固定,发展变化较少。这可能是受民间传说的影响以及历史资料带来的局限性。二是想象和夸张有时不当,不符合情理。

妙文精粹

一日,关、张不在,玄德正在后园浇菜,许褚、张辽引数十人入园中曰:“丞相有命,请使君便行。”玄德惊问曰:“有甚紧事?”许褚曰:“不知。只教我来相请。”玄德只得随二人入府见操。操笑曰:“在家做得好大事!”唬得玄德面如土色。操执玄德手,直至后园,曰:“玄德学圃不易!”玄德方才放心,答曰:“无事消遣耳。”操曰:“适见枝头梅子青青,忽感去年征张绣时,道上缺水,将士皆渴;吾心生一计,以鞭虚指曰:‘前面有梅林。’军士闻之,口皆生唾,由是不渴。今见此梅,不可不赏。又值煮酒正熟,故邀使君小亭一会。”玄德心神方定。随至小亭,已设樽俎:盘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对坐,开怀畅饮。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聚雨将至。从人遥指天外龙挂,操与玄德凭栏观之。操曰:“使君知龙之变化否?”玄德曰:“未知其详。”操曰:“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请试指言之。”玄德曰:“备肉眼安识英雄?”操曰:“休得过谦。”玄德曰:“备叨恩庇,得仕于朝。天下英雄,实有未知。”操曰:“既不识其面,亦闻其名。”玄德曰:“淮南袁术,兵粮足备,可为英雄?”操笑曰:“冢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玄德曰:“河北袁绍,四世三公,门多故吏;今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极多,可为英雄?”操笑曰:“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玄德曰:“有一人名称八俊,威镇九州。刘景升可为英雄?”操曰:“刘表虚名无实,非英雄也。”玄德曰:“有一人血气方刚,江东领袖——孙伯符乃英雄也?”操曰:“孙策藉父之名,非英雄也。”玄德曰:“益州刘季玉,可为英雄乎?”操曰:“刘璋虽系宗室,乃守户之犬耳,何足为英雄!”玄德曰:“如张绣、张鲁、韩遂等辈皆何如?”操鼓掌大笑曰:“此等碌碌小人,何足挂齿!”玄德曰:“舍此之外,备实不知。”操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玄德曰:“谁能当之?”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玄德乃从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玄德曰:“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将闻言失箸缘故,轻轻掩饰过了。操遂不疑玄德。后人有诗赞曰:“勉从虎穴暂趋身,说破英雄惊杀人。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

知识链接

链接一 无锡三国影视城

在无锡市西南郊我们能看到一个大型的影视文化景区,那就是三国影视城。它西倚青龙山,北濒太湖,与它隔湖相望的是著名旅游胜地鼋头渚、三山,它是中央电视台为了拍摄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而专门建成的。“火烧赤壁”“草船借箭”“借东风”“舌战群儒”等都在这里拍摄。

三国影视城占地面积达35公顷,既能作为影视拍摄的场地,又能作为旅游景点。三国影视城根据《三国演义》中的描述,建成了许多具有三国时期特色的“吴王宫”“曹营水旱寨”“甘露寺”“吴营”“点将台”“七星坛”等几十处大型景点,共占地8.5万平方米。后又增加了“桃园”“火烧赤壁特技场”“九宫八卦阵”“赤壁古栈道”等景点,这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使《三国演义》更加深入人心。

链接二 对《三国演义》的评价

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看了《三国演义》后,给了这样的评价:“其实,曹操是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现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名誉教授易中天这样评价《三国演义》:“历史确实可以酿酒。《三国演义》就是历史酿的酒。不过也有酿成醋的。而且,酿成醋的还不少,能把人的牙都酸掉。酒也有好几种。有甜酒,有苦酒,还有药酒,也有只做药不酿酒的。总之,历史就是让人说的东西。说的过程就是发酵的过程。至于酿成什么,一看目的,二看手艺,三看运气。”

金庸先生点评《三国演义》:“《三国演义》在民众心中深深扎根。《三国》故事成了中国大众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人民从其中接受道德教育与价值标准。刘备与关羽的道德模范比孔子、孟子更加普及、有效而重要。小说人物成为大众宗教式崇拜的对象,这是全世界任何文学作品都做不到的。”

著名企业家李嘉诚谈到自己读《三国演义》心得时说:“三国时代的历史其实是最佳管理学的教材。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成功经验都很值得现代人,尤其是企业管理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