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010)
49454100000065

第65章 后记

依照惯例,编完最后一篇稿子也就意味着得提笔写后记了。窗外正飘着2011年的第一场雪,都说瑞雪兆丰年,可是我们面对这本论文集却多少有些遗憾。譬如我们曾经向一位学术造诣很不错的老师约稿,但是他婉言谢绝了。他告诉我们这些年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思考让他很痛苦、很纠结,所以干脆就放弃思考,还不如多爬爬山来得自在。

的确,思考会带给人生痛苦。在罗丹的雕塑《思想者》中我们看到的就是一个双眉紧锁、内心充满痛苦的人。其实,这种痛苦是必然的。因为真正的思想者总是要批判和超越人生那不尽如意的现实存在。思想所认定的目标是改变现实,创造一个理想的社会和人生。可现实作为一种既定的存在又带着沉沉的惰性。现实的社会和现实的人们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因循甚至维护这种惰性。于是,思想者总会显得痛苦。所以西方曾有一句谚语这样告诫世人:“一个人思想得太多,便会失去做人的乐趣。”

但我们有足够的理由怀疑这一说法。其实,正是思想的痛苦,才带给社会和人生真善美的追求。重要的还在于,正是思想使我们在宇宙中获得了“万物之灵”的美誉:思想使我们蕴生浩大雄浑、超越万物,甚至震撼宇宙的伟力。这种伟力正如阿基米德自豪地宣称的那样:“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起整个宁宙。”思想也使我们的人生实现永恒。那些所谓的伟人,几乎都是一些以其深邃广博的思想而英名永存的人。试想,当我们不再生存于世时,却能以自己的思想而影响这个世界,这难道不是人生的一种永恒吗?

当然,这里描述的已经是思想家而且是卓绝非凡之思想家的境界了。我们绝大多数人也许永远也到不了这样的境界。但是,作为从事高校思想理论教育的我们至少应有“高山仰止,心向往之”的心态吧。

希望以此与诸位同道共勉。是为后记。

编者

2011年1月3日于浙大西溪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