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010)
49454100000026

第26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障碍成因分析及对策探讨(2)

高校学生情感淡漠的主要表现有:对社会主流思想政治教育热点议题缺乏关注感,他们在意的都是上网游戏、影视明星和最近流行时尚,鲜有涉及国家国际热点等时政类话题,这样,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就不能引起注意而顺利进入接受过程,从而阻碍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顺利接受。另外,高校学生对社会失德行为也缺乏强烈的批判意识和义愤的情绪反应。有调查显示,对许多不文明的言行,高校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情感上的消极冷漠是普遍存在的。这不仅弱化了高校学生的善恶观念及外在的约束机制,也给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三、通过优化接受心理机制化解接受心理障碍

德育接受心理机制研究表明,教育信息的接受效果是通过四个功能子系统的作用实现的,即由不同层次的主体需要所构成的动力系统的驱动作用,以世界观、价值观为核心的导向系统的导向作用,在实践中形成的认知结构所构成的加工系统的加工作用和以非理性的情感要素所构成的调节系统的调节作用。因此,要化解接受心理障碍要从这四大系统入手,通过优化接受心理机制,消除接受心理障碍,从而有效提高学校道德教育的接受效果。

(一)加强动力系统——高度重视接受主体的需要

马克思指出:需要是人类心理结构中最根本的东西。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接受主体在接受时更多地选择与他们现实需要和利益相关的信源。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是在高校学生自身需要的驱动下进行的,需要构成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出发点和归宿。高校学生的接受需要越强烈,其接受活动就越具有内在的驱动力,思想政治教育就越容易取得成效。

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真正了解高校学生的思想实际,从满足高校学生的需要、促进高校学生的发展入手,准确把握他们的内在需求,“有意识地引导、改善、开发和提升他们的道德觉悟和思想境界,优化高校学生的主体接受,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同时成为高校学生自觉的接受过程甚至是主动寻求接受的过程”。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要寓教于乐。当代高校学生充满朝气,思想活跃,求知、求新、求乐是他们的共同特点,要根据学生特点,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工作;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贴近学生实际。“大道理”是正确的,也是必要的,但“大道理”要和实际相结合才有针对性、说服力和吸引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有时代气息,要做到与时俱进。只有和时代同步,和青年同步,才能让接受者吸收新思想,解决新问题,才能深入人心。

当然,重视接受主体的需要,并不是放弃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简单机械地迎合学生的价值倾向,而是要在研究学生需要、动机的基础上,引导、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欲望和兴趣,促进学生对思想道德教育的接受。

(二)提升导向系统——加强高校“三观”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的内在导向机制是指接受主体以价值观为核心的观念系统,世界观和价值观是人的思想的高层次结构,是接受主体精神的核心部分,是主体思想和行为的导向系统,直接影响决定着主体的接受目标和运行方向。

高校学生之所以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逆反心理,有来自生活经验和自发信念的抗拒,有来自利益倾向的抗拒,更与其多元的价值观紧密相连。价值观在高校学生的整个思想体系中处于非常活跃和重要的地位。因此,要消除高校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心理障碍,就要把价值观的培养和塑造放在首位。

培养和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就是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去武装学生的头脑,使他们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坚定信念,自觉拥护和支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等。但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知识,而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国家的命运和前途,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以及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提高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目前高校学生认为政治课就是“政治说教”,是无用的、脱离现实的。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应该努力让高校学生明白,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适应时代最迫切的实践需要应运而生的,并且是随着社会实践、科学和文化的发展而不断丰富、提高和完善的。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几乎涵盖了人类文明的一切领域,其思想体系所包含的知识信息和智慧的丰富性、其理论的创造性和真理性、认识的深刻性和完整性、方法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对社会实践的指导性和应用性等等,每一个方面都堪称人类文明的典范。马克思主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理性精神,勇于开拓的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热爱和执著追求真理的崇高品格,理论联系实际并始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优良学风和实践精神,对我们都是具有普遍教育意义的等等。明白了这些,高校学生就会积极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主动走出政治理解的误区。

(三)改良加工系统——纠正接受心理的认知偏差

接受以认知为基础,只有符合认知范畴的事物,接受者才会理解进而接受。人们在接受外部影响时,总是要以自己的大脑为基础,依据自己的认知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知识经验以及原有的立场和观点来对其进行观察、分析和判断。

针对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没有从内心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必要性,也没有产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需要和动力的情况,首先要让学生明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也是个人成长发展的需要。这是接下来开展活动的基础和核心理念。

另外,高校学生已初步储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和经验,但作为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庭和学校,对社会认知较少,习惯用书本上的理论去解释现实。面对多元价值观并存的社会,已有的知识经验本身不足,使他们往往会用已有的经验知识来限制新观念的接受,而且当新的道德教育与旧的知识经验产生冲突时,容易引发内心的冲突和困惑,从而产生接受的阻碍。要通过教育、批评、鼓励、引导的方式使高校学生走出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解的误区,将思想政治教育真正看作是一种需要,也适当地提供社会实践平台机会,让学生有机会接触社会、感触生活,从而突破思维局限,克服习惯逻辑,化解冲突矛盾,纠正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的认知偏差,实现更有效地接受。

(四)完善调节系统——引导接受心理的情感倾向

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中,接受者遇到的往往不是认知上的障碍,而是非理性因素的障碍,甚至会出现认知接受而情感抵制的情况。情感是影响德育接受的重要因素。积极的情感,即满意、快乐、热爱等内心体验,可以强化接受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而消极的情感,即不满意、烦恼、对抗等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会起到抑制作用,会弱化接受者对教育的认知。所以在德育过程中要善于发挥情感的积极效应,发挥情感德育的魅力。

高校学生的接受情感,是指高校学生对教育者及其实践活动、对教育内容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的活动。要进行情感教育,既要增强对接受主体的情感关注,对接受者倾注真情和真心,又要重视接受主体的情感体验,关注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感受和主观态度;既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心理问题,培养接受主体良好的心理素质,以促进接受主体人格的健全发展,又要善于从错综复杂的情感中分析、把握教育对象主要的、基本的情感,有的放矢地进行情感培养、了解和掌握接受者的情感差异,才能对其情感状态作出科学的评价;既要重视利用各种情景中的教育因素,以情育情,以景育情,对人们进行感化和熏陶,潜移默化地培养高校学生积极健康的思想情感,又要通过社会实践让高校学生体会人间真情,使其获得思想道德行为的经验和富有感情色彩的体验,从而形成和增强对思想道德教育的肯定性情感和态度,主动接受思想道德教育,提高接受活动的效率。

四、结语

当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问题是一个长期的也是综合的问题,涉及的影响方面远比接受心理、接受心理障碍丰富、复杂得多。但是不容置疑,接受心理是很重要的一环,尤其是在心理学越来越广泛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今天,接受心理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新领域,也是现代德育教学的一个新方向。

【作者简介】朱晓兰 浙江大学思想政治教学科研部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生浙江 杭州 31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