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社会发展的逻辑
49452300000025

第25章 近现代社会:资本支配型社会(14)

人类所取得的科技成果,即科学新发现和技术新发明的数量,19世纪比18世纪多许多。20世纪前50年所取得的科技成果又远远超过了整个19世纪,后30年取得的科技成果则比过去2000年的总和还要多。曾有人估算,截至1980年,人类社会获得的科学知识的90%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30余年获得的。现代物理学中90%的知识是1950年以后取得的。现在全世界每天发表的科技论文有6000—8000篇,科技论文发表的数量每隔一年半就增加1倍。据粗略统计,人类的科技知识,19世纪是每50年增加1倍,20世纪中叶是每10年增加1倍,20世纪后期则更短,是每3至5年增加1倍。现在全世界每年批准的专利数量达120万件。科技知识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18世纪知识更新周期为80~90年,19世纪到20世纪初为30~40年,50年代为15年,70年代为9年,80年代又缩短到3~5年,甚至更短。科技应用的周期也在缩短。18世纪大概在70年以上,如蒸汽机为84年;19世纪为40~50年,如电动机为55年;20世纪前半期为10年,如飞机为14年;20世纪后半期缩减为1~3年,如集成电路为3年,激光为1年。逻辑型知识占据主流地位的一个具体的表现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整体化趋势。

在古代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科学还没有分化,表现为对自然认识低水平上的自然综合。进入近现代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认识水平的提高,科学出现了大分化的趋势。而现代科学技术则在继续分化基础上又表现出高度的综合,一种认识高水平上的有意综合,或者说表现出现代科学技术的整体化趋势。

这一趋势表现为,现代科学各门学科相互交叉渗透融合,产生了大量的边缘学科、综合学科和横断学科。边缘学科就是学科之间或学科内部之间相互渗透产生出来的一些学科。如物理化学、生物物理等。所谓综合学科是以特定的自然界的客体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进行研究的学科,如材料科学等。所谓横断学科是以众多科学领域甚至一切领域中某一特定的共同面为研究对象的学科。通俗地说,就是横着贯穿一切学科的科学,如系统科学等。需要指出的是,这不仅仅是自然科学内部学科之间的结合,而且也体现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总之,这些新兴学科的出现,促进了彼此间的渗透,使现代科学技术在横向上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此外,“元科学”的产生,也体现了现代科技整体化的趋势。

这一趋势还表现为,科学、技术和生产的一体化。在古代社会,人们在生产实践中获取技术,总结科学理论,即生产—技术—科学。进入近现代社会后,科学发现逐渐成为技术革新的引领者,并应用于生产过程中,即科学—技术—生产。这种科学、技术和生产的一体化在早期阶段,或者说19世纪以前,还互相分离,存在着延滞脱节现象。一方面是科学理论上尚未成熟的东西,但在技术上却可以实现;另一方面是科学上发现的东西却迟迟不能转化为技术并应用于生产。

到了现代,科学技术结合得越来越紧密,并很快应用于生产。这种一体化主要表现为科学的技术化、技术的科学化和科学技术连续体的形成。“所谓科学技术化是指科学活动中包含着大量的技术科学研究、技术发展研究和技术应用研究作为其辅助部分。这些辅助的技术活动不是用于科学研究向相应技术领域的转化,而是服务于科学研究自身的需要。……技术科学化一方面指已有的技术上升到技术科学,通过相应基础科学的指导,形成系统的技术知识体系,反过来完善和提高已有的技术;另一方面则是指技术发明创造根据已有的基础科研成果做出,即技术进步以科技进步为先导。……科学技术连续体是科学技术高度一体化的产物,它指某个领域的科学与技术联接为从基础研究经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到实用技术的连续整体。”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现代化的生产已经一刻也离不开科学技术。总之,科学、技术和生产在纵向上已经融为一体,而且这种融合将会变得更加紧密。

逻辑型知识占据主流地位的另一个具体的表现是,出现了专业知识的生产者或者说专业知识分子并且人数有了急剧的增长,特别是从事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研究的专家学者、工程师的人数得到了迅速的增长,形成了规模庞大的科研队伍。同时,科研规模不断扩大,科研社会化的程度不断加深。

随着对自然认识深度和广度的不断增加,专业的科技知识生产者或者说科研人员应运出现了,人数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而且大科学家辈出。据统计,1800年全世界的科研人员为1000人左右,1850年为1万人,1900年为10万人,1950年跃升至100万人,1970年又增至320万人,目前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总人数已达5000万。这种科研人员人数的大幅度增加与教育的变革密不可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教育也进入到大规模以大学为主要培养人才方式的阶段。以美国为例,从1870年到1940年,大学生从6万人增加到150万人,增长近25倍。而到了1993年,美国有1450万学生进入3600所大学和学院学习,获得学位的有210万人,获得科学与工程学位的有,50万人,其中包括25438名博士,86425名硕士,336035名学士和23420名相当于学士的学位。由上不难窥见科研人员增加的原因。同时,在科学的各个领域不断涌现出大科学家,可谓是群星璀璨。

著名的有:天文学方面的哥白尼、开普勒、哈勃、伽莫夫和霍金等,数学方面的笛卡尔、莱布尼兹、康托尔等,物理学有伽利略、牛顿、焦耳、法拉第、麦克斯韦、爱因斯坦、普朗克、玻尔、海森伯、薛定谔等,化学方面的波义耳、拉瓦锡、门捷列夫等,生物学方面的达尔文、沃森和克里克、维尔穆特等,地学方面有魏格纳等,在技术领域的瓦特、爱迪生、贝尔、马可尼、冯·诺依曼、比尔·盖茨等。这里出于写作的限制,仅仅列举了一些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也很著名的科学家。事实上,著名的科学家远远不止上述这些。

与之并行发展的是,科研规模不断扩大,科研社会化的程度不断加深。大约16世纪中期到18世纪末,科学还刚起步以及生产和科技互相作用并不明显,研究的对象比较单一直观,研究的问题并不复杂,科学研究基本是采取分散的个体研究方式,彼此间的联系不多,人们还不可能意识到要把科学研究人员组织到一起进行更大规模的探索。如牛顿经典力学的基本思想是他在乡间通过个人的潜心研究才确立的,法拉第则在简陋的实验条件下独自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其他如开普勒、伽利略、拉瓦锡、笛卡儿、莱布尼兹等都是通过个体的单独活动来进行科学研究,他们之间的交流几乎没有,以至于牛顿和莱布尼兹同时发明了微积分。进入19世纪后,以机械化生产为主的大规模生产方式取代手工生产方式,生产实践对科技提出了更多更复杂的课题,科学研究也随之转向集体研究,互相间交流逐渐增多。1871年,英国剑桥大学建立了世界著名的集体规模的物理实验室——卡文迪什实验室,专门从事基础理论研究。1876年,美国著名的发明家爱迪生建立了工业实验室,即“发明工厂”。它有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等100多人,并通过他们的分工合作来完成发明。自此后,集体研究组织相继建立,意味着人们开始有组织地从事科研活动。

到了20世纪,特别是从20世纪中叶开始,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造成自身高度广博、交叉和综合,图书情报量的不断扩大,所需的设备、经费和人力日益庞大,使得人们意识到需要进一步加强科研合作和交流。这样,科学研究的规模就得到了扩大,进入到国家规模乃至国际规模,标志着科研社会化进入到新的阶段。如美国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工程”组织了15万科研人员,涉及数百个单位,于1945年研制成功了原子弹。再如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动员了2万多家企业,200多所大学和80多个科研机构,共有42万人参加,终于在1969年实现登月。又如1990开始实施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有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德国和中国等六个国家参加。2000年6月完成人类基因组草图的测定。2001年,公布了人类基因组图谱的初步分析结果。前面提到的并于2008年9月10日首次测试成功的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则由来自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0多名科学家和工程师共同研制并进行数据分析。总之,在当代,科学研究规模已经很大,更多地进入到国际层面。试想如果没有国际合作,那么科学研究步伐将会放慢很多。

逻辑型知识占据主流地位的又一个具体的表现是,科学技术取得了前人难以企及的巨大成就,出现了两次科学革命和三次技术革命。

进入近代社会后,第一次科学革命就产生了。科学革命的发生也标志着人类社会开始进入新阶段。第一次科学革命首先发生在天文学和医学生理学领域,标志是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和维萨里《人体的构造》的发表。这一阶段的科学发展分为两个时期:16—18世纪,自然科学收集积累经验材料时期和19世纪整理材料,进行理论概括时期。第一个时期,科学在天文学、力学、生理学和化学等领域方面取得很大的突破。如化学方面,创立了氧化燃烧理论,推翻了燃素说;电学方面,发现了电学史上第一个定量定律——库仑定律;等等。不过,最大的成就是,牛顿在开普勒天体力学和伽利略地上力学成就的基础上,进行了更为全面的综合、归纳和总结,发现了物体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从而建立了经典力学体系,实现了人类对自然界的第一次大综合。第二个时期,随着生产的迅速发展,科学也获得了全面的发展。化学方面,创立原子—分子学说,发现了元素周期论;在物理学方面,经过10多位科学家,特别是迈尔、焦耳和亥姆霍兹的努力,确立了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成为牛顿力学后的第二次科学大综合。麦克斯韦集大成自库仑以来电学和磁学的研究成果,并经过他自己的创造,建立了经典的电磁学理论体系,揭示了光、电、磁现象的统一性,完成了物理学的第三次大综合。在生物学方面,细胞学说的提出,特别是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的创立,引发了生物学领域的革命。

随着科学革命的产生及其巨大的影响,出现了第一次技术革命。虽然它不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直接进行的,但它或多或少地受到了科学发展的影响。第一次技术革命发生在18世纪30年代至18世纪末,以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为标志。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工业的发展解决了动力问题,成为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第二次技术革命始于19世纪70年代,以电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是电力技术革命,发明了发电机和电动机,以及远距离电力传输的实现。电力技术的诞生补充和取代了蒸汽动力,成为工业所需的新的动力。其次,有线电报、电话、无线电通讯等新通讯手段的发明和应用。

最后,内燃机的发明和改进。需要指出的是,第二次技术革命与第一次技术有着很大的区别,第二次技术革命完完全全是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也即科学理论在先,技术在后,科学理论推动着技术的变革。

刚进入20世纪,科学就迎来了第二次革命。这次革命首先发生在物理学中,以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和普朗克、德布罗意、海森堡等建立量子力学为标志,它们揭示了时空、物质、运动之间的统一性和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给科学带来了思想大解放,对整个自然观产生了巨大的变革。在物理学革命的巨大带动下,化学、天文学、地球科学和生命科学等获得了重大突破。其中,粒子物理学中的夸克模型、宇宙学中的大爆炸模型、分子生物学中的DNA双螺旋模型和地质学中的板块模型就是20世纪古典理论科学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建树。20世纪自然科学另一个重大的发展是复杂科学的兴起,包括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老三论”和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新三论”以及超循环理论、混沌学等。这些科学“与古典自然科学注重世界的简单性和原子构成性形成对照,整体的观念、非还原的观念、非决定论的观念、复杂性观念、不可逆性的观念被突显出来,与自然界生命的原则、有机的原则相衔接。”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一阶段,自然科学成为真正的理论自然科学,着重研究的是理论和实在的关系,超越了前一阶段自然科学还只是强调感觉经验和自然界的关系。科学家深信理论用概念的体系可以掌握实在(“理智的实在”),也远远超越了前一阶段自然科学家那种朴素实在的非自觉意识。在科学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深刻影响下,技术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