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产后遍身疼痛,虽有表证,不可误汗,汗则重虚,其虚必见痉病,筋脉抽搐,手足厥冷,速以十全大补加姜汁以救之。若虚极者必大汗、舌强,危在顷刻,速以独参汤救之。
3.调养。忌食一切生冷腥腻、动风发气以及鹅羊骡兔等肉,常服八珍汤,俾其复元,避免房欲,不致复发。
(十三)腹中块痛
1.病源。新产之后,风冷寒气乘虚侵袭,以致瘀血凝结成块作痛。
2.症状和疗法。
(1)腹中有块,坚硬攻痛,宜用当归、川芎、乌药、香附、元胡、肉桂、大腹衣等逐之。
(2)若在少腹攻痛,惟无血块,系属寒疝,宜加吴茱萸、小茴香、木香等,其寒自出,不必攻也。
(3)若腹块当初失治,其块持久不散,必结成血癥,牢固不移,胁腹胀痛,内热心烦,食少善忘,宜用当归、川芎、乳香、没药、琥珀、血竭等,研粉吞服,慢慢调理之。
3.调养。忌食生冷闷气、动风腥腻等物,常服养血之品。
(十四)痉挛
1.病源。产后血液亏损,不能荣筋,又被风袭,致病筋脉拘挛疼痛,伸屈不能舒展,谓之筋挛,俗称“鸡爪风”。
2.症状和疗法。
(1)产后筋脉拘挛疼痛,伸屈不能舒展,若无汗者,治法宜养营祛邪,用四物加柴胡、木瓜、桂枝、钩藤等。若有汗者,用八珍汤加桂枝、黄芪、驴胶大补营血,可以见效。
(2)筋惕肉,不可误汗,若再误汗,则亡阴液,令人筋惕肉,四肢抽搐,厥冷成痉,速服十全大补汤。虚甚者用独参汤。稍愈之后,宜用和营养筋法:当归、熟地、白芍、川芎、女贞子、枸杞、夜交藤、桑寄生、桑枝、桂枝等,服至复元为度。
3.调养。谨避风冷,切戒房欲,忌食鹅羊腥腻、荞麦藤菜。
(十五)伤食呕吐
1.病源。产后脾胃虚弱,过食肉类,伤于饮食,则呕吐吞酸。
2.症状和疗法。
(1)伤食呕吐,必心胸饱满胀闷,恶闻食气,懊嘈杂,呕吐吞酸,宜用香附、莱菔子、砂仁、蚕砂、槟榔等必兼养血药品消之(切不可用炒神曲、焦山楂、麦芽等普通消食之品,因消食即无乳,谨防警惕)。
若呕吐痰涎者,必是兼痰兼饮之病,宜局方二陈汤加味法:姜半夏、茯苓、陈皮、甘草、藿香、砂仁、莱菔子、苏子、前胡等服之,服至痰涎病愈,再服养血之药。
(2)若伤食时,呕吐病失治,其食不消,呕吐不止,拖延日久,脾胃益虚,精神疲困,面黄肌瘦,饮食不思,直到此时,正虚邪实,殊为难治。治疗内服六君子汤,慢慢将息之,或可有救。外用莱菔子、神曲同炒热,布包,熨于胸脘,冷则轮换。
3.调养。宜少吃多餐,不可贪吃,最要谨慎,以防复发,禁忌与上同。
(十六)呃逆
1.病源。产后气血两伤,脾胃虚寒,中焦之气,厥而不顺,或内有实热,气上逆而不下,则病呃逆也。
2.症状和疗法。
(1)由脾胃虚寒者,其症时时呃逆,畏冷食,喜热饮,四肢不温,大便不实,小便清长,宜用验方:党参(或人参)、淡附片、丁香、豆蔻、柿蒂、伏龙肝,清煎加姜汁1匙温服。
单方:单用柿核焙焦研粉,1.5克或3克开水吞服,呃逆即止,屡试屡验。
(2)脾胃有实热者,其症时时呃逆,发热面红,小便赤涩,大便秘结,喜凉饮,四肢温暖,口气热臭,宜用金鉴竹茹饮:荆竹茹、橘红、柿干、生姜,清煎凉服,收效很速。
(3)呃逆本为危恶候,脾胃虚寒,尤为凶险,假若失治,呃逆不已,气不接续,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兼见喘症,形神将脱,则为不治,若未至极点,速用参附蛤蚧汤(世医得效方):党参30克(或人参)、附片15克、蛤蚧1对,水3碗煎至1碗,去渣顿服,服后神苏,可能得救。
3.调养。切戒动怒,忌食生冷硬物以及臭恶糗腐腥腻之品。
(十七)气喘
1.病源。
(1)产后出血过多,营血暴竭,卫气无倚,孤阳上越,病成气喘。
(2)恶露不行,败血上攻于肺,也要引起气喘。
2.症状和疗法。
(1)孤阳上越,气逆而喘,肩摇鼻煽,冷汗淋漓,四肢厥冷,最为危险,宜速服参附汤,时时饮之,或可有救。
(2)由败血上攻者,其症气逆而喘,面色紫黑,宜速以血竭、没药同研粉,用童便和热酒吞服,或用人参(党参)、苏木各30克煎汁服至瘀下为度,瘀去喘自停。
3.调养。稍愈之时,宜常服当归、川芎、益母草等调养之,禁忌与上同。
(十八)浮肿
1.病源。产后败血,乘虚流入经络,血化为水,致病浮肿,有气分水肿、血分水肿之鉴别。
2.症状和疗法。
(1)若轻浮虚肿,心胸胀满者,系有水饮所作,名为气分,宜用麸麦炒枳壳、土炒白术、加生姜衣煎服。
(2)若喘嗽,小便不利者,则为水肿,宜用茯苓皮、槟榔、木香、泽泻、木瓜、大腹衣、苏叶、生姜等煎服,服至小便利而肿自消。
(3)若皮如熟李,或遍身青肿,则为血分,宜用茯苓、当归、陈皮、苏木、细辛,煎汤服之,加肉桂、麝香、琥珀等各1克吞服,见效较速。
(4)若初期失治,肿胀益甚,胸腹俱满,气逆欲吐,心惊,剧则喘而昏愦,肿气冲心,至为危殆,姑予牵牛30克、葶苈子10克煎汤,伽南香1.5克或3克吞服,治愈者亦有好几人。
3.单方。赤豆稍煎代茶频饮,或将赤豆炒至半生半熟,研粉吞服亦佳。
又:红鲤鱼重斤许,和冬瓜、葱白煮汁食之,或用鲫鱼亦佳。
又:白水鸭或绿头鸭,加赤豆120克同煮汁,空腹食之,“宜淡不宜咸”,或用青盐少许亦可,以上单方均能获效。
4.调养。谨避房欲,忌食一切生冷腥腻生气闷气糗臭之品。
(十九)发热
1.病源。
(1)饮食太过,积滞不化。
(2)产后早起劳动,感冒风寒。
(3)恶露不去,瘀血停留。
(4)出血太过,阴血不足。
(5)产时劳累伤力。
(6)初产之后,三日蒸乳,亦欲发热,此系非病,乳通自愈。
2.症状和疗法。
(1)因伤食者,其症胸膈胀闷,呕吐恶食,浑身发热,大便酸臭,倦怠气乏,乃正气伤而病势实,治当仔细,切勿过消(须避免山楂、麦芽、神曲等),宜用香附、莱菔子、槟榔、蚕砂、厚朴、生姜等,补法兼消之。
若脾胃衰弱,不能消化而停食发热者,宜用六君子汤加减之。
(2)由感冒风寒者,其症身热不扬,入晚则剧,头痛恶寒,骨节烦痛,饮食无味,舌苔有垢(不可误用汗剂,过汗则病痉),宜用当归、川芎、前胡、防风、秦艽、苏叶、葱白等,轻轻透发,即可痊愈。
(3)因瘀血停留者,其症身热不已,恶露少而色黑,少腹痛拒按,大便反易,其色黑,宜用当归、川芎、炮姜、甘草、桃仁、红花、益母草等。
(4)由阴血不足者,其症身热,午后发作,热时手足心如焦,余处惟淡淡而热,面黄肌瘦,精神疲困,舌有苔而无垢,或有苔亦薄,饮食知味,此系阴血暴伤,阳无所附,治疗宜用当归、白芍、熟地、炮姜等,从阴引阳为法,若气血俱虚者宜用八珍汤。
(5)由劳累伤力者,其症身体淡热,午后发作,四肢疲困,形容枯槁,舌苔无垢,饮食知味,宜十全大补或八珍汤选用之。
若因出血过多,血脱烦躁,干渴面赤而热者,宜用当归、白芍、熟地、天冬、麦冬等。
若因阴血暴脱,孤阳无附,外越发热者,速予人参(或党参)、附片以救急,迟则难救。
(6)若初期失治,则正气愈虚,邪热愈盛,午后身热,如有定例,未热之前,必先微寒,寒后则热,热时手足心焦灼如火,余处则淡,此为骨蒸,脐腹胀痛,懒进饮食,喜眠卧,起则头晕欲跌,盗汗自汗,痰喘咳嗽,夜眠不安,最易惊醒,面色萎黄,肌肉削瘦,气力难支,变为蓐痨,宜用当归、川芎、白芍、熟地、茯苓、银柴胡、炙甘草、人参等,候将息之。
3.调养。慎风寒,节简食,戒嗔怒,惜精神,常服两仪膏或八珍双补气血之品。
(二十)寒热
1.病源。
(1)气血双亏,阴阳不和。
(2)阴阳相乘,营卫不调。
(3)败血不散,饮食停滞。
(4)汗出遇风。
2.症状和疗法。
(1)由气血双亏,阴阳不和者,其症寒热往来,寒热之型,寒去热来,热去寒来,递相更换,宜四物加柴胡、黄芩、知母、青蒿等。
(2)由阴阳相乘,营卫不调者,其症乍寒乍热,热型有时寒,有时热,寒热无定时,宜用归芎为主,加党参、白术、甘草、青蒿,生姜、红枣为引。
(3)由败血不散,饮食停滞者,其症寒热似疟,热型先寒后热,或先热后寒,发作有定时,宜用当归、川芎、桃仁、红花、益母草、柴胡、子芩,加红楂肉为引。
(4)由汗出遇风者,其症壮热憎寒,热型,身既壮热而复时时畏寒,宜用金鉴更生散:人参、当归、川芎、生地、炮姜、荆芥水煎服。
(5)寒热失治,亦要变为蓐痨,治疗上与发热第六项同。
3.调养。禁忌与上同。
(二十一)自汗头汗
1.病源。
(1)产后亡血,阴虚阳热,上蒸头上,汗出至颈而还,谓之头汗。
(2)阳往外越,动辄即自汗,或不动亦自汗,谓之自汗。
2.症状和疗法。
(1)动辄即自汗,或不动亦自汗,用证治准绳黄芪汤主之。炙黄芪、煅牡蛎(先煎)、炒白术、茯苓、麦冬、熟地、防风、炙甘草,加浮小麦,清水煎服,外用五倍子研粉,以本人口津调贴脐孔中,外用布包扎,次晨解换,止汗如神。
又临床经验,单用黄芪18克、甘草3克,煎服,亦能见效,外贴同上。
(2)若汗出至颈而还者,宜用当归六黄汤(仿证治准绳方):当归、炙黄芪、生熟地、黄柏、黄芩、黄连,煎服取效,外用仍以五倍子贴脐。
(3)若剧者,汗出不止,小便少,四肢拘急,屈伸困难,用白芍、附子、甘草,清煎温服,外仍用五倍子贴脐法,收效亦佳。
(4)自汗头汗,假若失治,汗出益多,多如淋雨,手拭不及,此为孤阳外越,将脱之候,速予大剂人参、附子,以回其阳,外贴法同上。
(5)上述症状,稍愈之时,宜用和阴益阳之药,如白芍、甘草、枣仁、女贞子、制首乌、甘杞子、当归、天麦冬等。分量轻重,候将息之。
3.调养。避免过劳动怒,忌食发气刺激之品。
(二十二)痉病
1.病源。产后气血不足,脏腑空虚,多因汗出,腠理不密,风邪乘虚袭入,易成痉病。
2.症状和疗法。痉病有口噤、头项肩背强直、角弓反张之状。病理:三阳之筋结于颌颊,风入颌颊,故有口禁,阴阳经络周环于身,风中于经络,故项背强直,角弓反张。救治方药,速宜十全大补加黄芪、附子、肉桂、防风煎汤,冲入生姜汁一匙温服,稍愈之时,以人参回生再造丸,每日服2粒,使其逐渐复元,达到健康为度。如药力未足,要拖延时日,有过四个月之后复原者,也有年余恢复者。
痉病失治,头项肩背强直,角弓反张,口噤不开,兼见头摇喘促,汗出不止,两手撮空,此为正气去,邪气独留,则为不治。
3.调养。忌食动风发气辛腥刺激之物,切戒动怒,谨避风邪,严禁房欲。
(二十三)中风
1.病源。产后中风原因有五:
(1)气血大虚,风邪乘之。
(2)新产之后,强力下床,伤其筋骨,复受贼风。
(3)产后未曾一月,伤于房欲。
(4)忧怀恼怒,扰动血脉。
(5)过食生冷动风发气之物,伤动脏腑。
2.症状和疗法。
(1)由气血虚弱者,必见眼涩口噤、肌肉瞤搐、渐至腰脊筋急强直等症,宜用十全大补加姜汁。
(2)若兼有火热者,必兼见发热面赤、自汗口渴唇燥、心口发红等症,宜八珍汤加竹叶、石膏。
(3)若挟风邪者,必兼见头痛、发热、恶寒等症,宜八珍加黑大豆、独活。
(4)若挟痰者,必兼见痰涎潮壅之症,宜用醋渣米1把、炒盐1摄,开水冲服,服下少顷,吐出痰涎即愈(其痰涎一二尺长者均有之),吐痰之后,服八珍汤。
(5)若兼挟气者,必兼见胸腹气闷、噫后则减等症,宜八珍加藿香、砂仁、半夏、陈皮、生姜等治之。
(6)禁用汗剂,假若误汗,汗出不止,即有危险。
(7)假如失治,与痉病失治同。
3.调养。禁忌与痉病同。多服人参回生再造丸。
(二十四)瘛疭抽搐
1.病源。产后出血过多,筋无所养,致病瘛疭抽搐。
2.症状和疗法。筋脉瘛疭,四肢抽搐(即比痉病与中风轻一点),发热恶寒,心烦口渴,切不可作风治,宜气血双补,用八珍加丹皮、钩藤治之。
3.调养。常服人参回生再造丸,俾其复元。禁忌与痉病、中风同。
(二十五)不语
1.病源。
(1)痰热乘心。
(2)败血冲心。
(3)气血两虚,郁冒神昏。
凡此三因皆容易引起不语病。产后虚者多而实者少,故当处处顾正为主,否则有变。
2.症状和疗法。
(1)产后忽然昏晕不语,由痰热乘心者,必兼见喉咙间有痰涎声、面热胸高等症,速以银针刺其眉心,血出即语,然后用制半夏、茯神、橘红、甘草、川菖蒲、当归、川芎、川连、胆南星清煎,加姜汁1匙冲服,服后逐渐复苏。
(2)由败血冲心者,必兼见面色紫黑、心闷等症,外治先用银针刺眉心出血,内服用党参、当归、川芎、菖蒲、桃仁、细辛、防风清煎,加麝香五厘吞,一日二三剂,服至苏醒为度。
(3)由气血两虚者,必兼见面色枯白、自汗等症,亦宜先刺眉心,再用八珍汤加钩藤、远志、菖蒲等煎服,候将息之。
以上三种,稍愈之时,俱宜服人参回生再造丸,服至复元为度。
3.调养。忌食一切生冷水果、腥腻辛燥臭恶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