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浙江省“科研兴校”百强
49439600000007

第7章 宁波(1)

宁波中学

一、学校概况

宁波中学创办于1898年,始名储才学堂,曾被誉为浙东第一校、华东地区重点中学、浙江省重点中学。1995年评为浙江省首批一级重点中学,是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先进单位,教育部中小学校长培训实践基地,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省首批文明学校,省教育科研200强学校,省电化教育先进学校,省中小学先进图书馆等。

学校现有教职员工230人,学科教师180人。其中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1人,省特级教师4人,宁波市“名师”6人,高级教师52人。百余年来,始终唱响“爱国、进步、科学、文明”的办学主旋律,实践“自律、自立、自强”的校训,丰厚“严谨、求实、创新、全面发展”的校风和“勤学勤思、求真求实”的学风传统。近百年来培养了包括9名中国两院院士在内的一大批享誉国内外的杰出人才。近年来,学校全面实施以教育科研促内涵发展的策略,不懈构建一流管理体系和教师队伍,赢得教育质量的连年提升,创建了优质教育品牌。

二、教科研历史及现行主要制度

宁波中学有着悠久的教育科研历史,百年来,秉承“兼容并蓄,与时俱进”的学术主张和“严谨教学,爱心育人”的教风,曾出现了经亨颐、朱自清、丰子恺等一大批教育名家,校风延续,专家治学,熏育后人。20世纪80年代,伴随教育复苏,全校进行教学研究,总结出“实、精、活”的教学方法论思想,形成广泛的影响。90年代成立学校教科室,配备负责人两名。2002年学校迁址高教园区,设立科研信息处,配备主任1名,助理1名,享受学校中层正副职待遇。2006年设立科研处,任命正、副主任各1名,为学校中层正、副职,2008年增配专职科研员1名。学校科研工作的一系列制度逐步得到健全和完善。先后制定了学校《教育科研发展规划》、《教育科研推进计划》、《课题研究管理制度》、《校本研修实施方案》、《教育科研成果奖励办法》、《科研处工作职责》、《科研处工作制度》、《教师全程发展计划》、《教师全程发展保障计划》、《0-3年教师规定性研修计划》、《中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研修计划》、《高级后教师专业研修计划》等一系列文件,使学校科研工作在健康的发展道路上行进。

三、教科研的成效及影响

1.形成了常态教育科研推进机制

通过长期探索和培育,营造了良好的教科研文化,教师科研意识逐步加强,形成了国家级、省级、市级、校级四级课题研究网络,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确立课题,积极申报立项,切实投入研究,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现在在研课题有国家级重点1项,国家级规划1项,国家级学会1项,省立项课题2项,省级学会3项,市级重点1项,市级规划5项,校级15项。近年,学校教师发表文章360余篇,其中8篇被中人大报刊资料中心收入目录及转载发表,承担国家级课题研究任务6项,获一等奖2项,承担省级课题研究任务18项,获二等奖4项,承担市级课题17项,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

2.构建了教师全程发展、个性发展、和谐发展的学校内涵发展新机制

学校以研究为起点,构建了教师全程发展、个性发展、和谐发展的新机制,形成了以新教师养成性培训为基础,以青年教师发展性研修为重点,以“高级后”教师引领性研修为难点突破的三阶段整体化的教师培训格局,从而形成了学校教师和谐发展的新局面,涌现出一大批获得省市“名师”、“骨干教师”、“教坛新秀”称号的中青年教师。

3.形成了学校教育改革的新亮点

教育科研推动了学校教育改革、探索和实践,学校教育更具有科学性和人文性,学校管理更加规范化和民主化,学校教育质量连上新台阶,最近连续三年,高考上线率保持高比率的前提下,一本上线率直线上升,2009年提高近20个百分点,师生在各类竞赛中取得卓越成绩,学校成为师生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精神家园。

东恩中学

——坚持草根研究提升办学品位

宁波市东恩中学创办于1957年,20世纪60年代初由香港着名实业家王宽诚先生捐资重建。目前,学校拥有40个班级,2000余名师生。学校教学设施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学校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办学宗旨,努力营造“厚德慎教,崇实求新”的校风,坚持科研兴校策略,追求轻负担、高质量的办学效益,致力学生发展成长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从1998年申报第一个省级课题——《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实施孝敬教育的实践与研究》为起点,开始了学校教育科学的草根研究。在校领导的重视和参与下,教育科研列入学校的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校长亲自抓课题研究,并亲自担任了五个省、市级立项课题的负责人,出色完成了研究任务,获得了多项荣誉。学校设有教科研处,下设教科室、学术工作室、青年教师教育研究会。校教育科研制度完善,有学校教科研工作中长期规划和学年工作计划,学校制定《教科室工作职责》、《校级教育科研课题管理条例》、《学校教科研课题评估条例》、《东恩中学教育科研成果奖励条例》等多项管理制度,使日常教育科研互相渗透,相辅相成,以教带研,以研促教,教研相长。教育科研硬件建设不断完备,有独立办公室三间,配有电脑五台,激光打印机黑色和彩色各1台,扫描仪、复印机、专业照相机等配套齐全。

学校教科研处能充分发挥“三个服务”职能:①为学生全面发展创设条件,为学生个性特长发展提供平台。最大限度上促进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近五年来学校毕业生升入重点高中和普通高中的比例在全市名列前茅。几年来学生参加各项竞赛获奖达214人次。②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平台,有计划组织教师进行教科研的校本培训,积极指导教师进行课题研究。在宁波市教育局星级教研组评比中,校语文组、社会组先后评为宁波市三星级教研组,科学组评为市一星级教研组(三星级为最高级),学校评为“宁波市首批校本教研示范学校”,校长评上名校长,有6位教师先后评为市名师和学科骨干教师。③校教科室为学校发展出谋划策,大力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创设生态教育情境,努力挖掘、弘扬和利用优良的校园文化元素,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宝贵资源。学校筹建“青年教师教育研究会”,建立“学校教育工作促进会”,为全面提高学校办学水平,提升学校品位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全校教师科研意识浓厚。形成了省、市、区和校四级课题研究网络。教育科研的选题不断深入到学校的德育和学课教学领域,为科研兴师,科研兴校,科研兴教,全面提升办学品位做了大量的工作,产生了实际效果。

自2002年至今,学校教师承担的省、市级课题共9项,至2008年,获得省优秀课题三等奖各1项,市政府基础教学优秀成果奖2项,市规划课题优秀成果一等奖5项,二等奖1项。做到年年有课题申报立项,年年有课题获奖,科研成果丰硕。

先后出版了《中学生传统美德读本》、《明理养德》、《星光点点》、《初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指南》等科研论着。

近年来,学校先后荣获全国德育科研工作先进学校、浙江省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浙江省环保(绿色)学校、宁波市首批示范性文明学校、宁波市首批现代化建设达纲学校、宁波市首批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宁波市首批师德群体创优先进学校、宁波市首批艺术特色项目学校、宁波市首批校本教研示范学校、宁波市园林式单位等称号。近日被宁波市教育局授予“宁波市首批领雁工程中小学骨干教师实践培训基地”学校。

宁波万里国际学校

一、学校概况

宁波万里国际学校是万里教育集团于1995年创办的一所全民事业性质的民办学校,是宁波市教育局直属学校、省一级重点中学、省首批“和谐校园”。

学校以“脚踏实地,志存高远”为校训,以教育教学质量作为生命线,走精品化办学之路,实行小班化教学。万里师资一流,全校教师中50%是高级教师,十余名特级教师全部在一线执教。学校最突出的特色是为每位学生配备个性化导师,实施个性化辅导。具体帮助学生制定人生发展规划,指导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传统的班级教育的基础上,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让每一位学生都获得最适合的发展。

学校教学质量稳步上升:2006届余晓凯、楼大鹏双双进入浙江省前100名,分别考入北大、清华;按照宁波市教育局的发展性测评,学校在最近三年高考中,两次名列第一;2009年又创造了5项新纪录,胡梦婷以全省艺术考生第一名的成绩被清华录取。英语竞赛连续三年获得浙江省口语大赛第一名,吴可同学在中央电视台“希望英语”决赛中荣膺全国总冠军。此外,学生的小发明、小制作、各项艺术创作硕果累累,单是学生小发明就获得30多项国家专利。

二、教科研历史及现行制度

自1995年创办以来,学校始终坚持制度立校、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大力推动教科研工作。学校教科研工作坚持务实性和前瞻性相结合,向教育科研要质量,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学校领导重视教育科研,带头参加教育科研,校长亲自主持、拟定学校教育科研规章制度,主持并组织课题申报、论证、立项、检查、推广,在学校中营造了浓厚的科研氛围。课题归口校教科室分项管理,加强课题检查管理,使研究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做到运转有序,规范高效。

(一)学校教科研制度建设扎实有效,学校建立了一系列教科研保障促进制度

1.教学教研基本操作标准制度(简称为“213”工程),即两个原则——着重解决实际问题、注重个性化研究;一个“纲要”——《校本教学纲要》;三个抓手:集体备课、课堂结构改革、作业二次订正。

2.教育教学评价系统:促进教学、德育工作研究。

3.教师教科研表彰激励制度:侧重从竞赛、教研、教育教学三方面引导激励教师。

(二)在组织结构方面,学校不断摸索,逐渐形成独特的点线面立体教研组织

【点】 抓实三个点——师带徒活动(教师发展)·备课组活动(教学研究)·班研组活动(教育研究)。

【线】 理顺一条线:学科专业委员会——教科室——教研组——备课组。

【面】 激活一大片:各教研组根据学校教育教学总体原则与要求,结合本学校特点及教研组自身长处,开展极富特色的教育教学研究。例如,语文组的版块式教研活动;外语组的以口语促英语,以竞赛促教学科研思路;数学组的小步子勤回头“螺旋阶梯式教学”。此外,以“小发明”龙头引领科学教育研究,以版画·民间艺术·手工制作为轴心开展的艺术教育研究均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较大影响。

三、教科研的成效及影响

(一)教科研成果显着

近五年来,学校教师承担了国家、省、市级教科研课题17项,教育科研成果获国家级学会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省级学会一等奖1项、三等奖4项。近三年来,学校仅高中教师所发表的专业文章(包括出版论着)共154篇(本)。

(二)科研成果转化成效显着

学校注意科研成果的对外辐射和对内深化,近年来承办市、省、华东乃至国家级大型教研联谊活动,如浙江省初中语文优质课大赛、全国四方杯语文教学大赛、全国中语会教师成长论坛等,连续6年承办宁波市教研联谊活动,推出公开课100多节,在全省、华东地区乃至全国产生广泛的影响;由万里教师分题撰写的《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一书,作为“新课程与教师成长丛书”之一,被确定为全国38个城市教师培训的指定参考用书。

宁波市北仑区柴桥中学

1952年10月,柴桥中学初创于芦江之畔,五十多年的风风雨雨,柴中踏着一路的泥泞,收获一路的芬芳,用浓厚的校园文化底蕴,熏陶和培育了一代代学子,为社会造就了一批批栋梁之材。

经过几代柴中人的努力,作为北仑区办学历史最悠久的中学,目前的柴中无论是教学设施、教学规模还是教育质量都迈上了崭新的台阶。校园环境优美,满目绿荫,书香氤氤。学校占地7260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31975平方米,有班级30个,学生1453名。近年来,学校加大对硬件设施的投入,新的综合楼、图书楼、田径场陆续投入使用,使学校的办公条件、教学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以太千兆的校园网和多媒体教学系统覆盖全校,教师人手一台电脑,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学校拥有一支师德崇高、业务过硬的教师队伍:在121名在编教职工中,其中中高级职称占88%;特级教师2名,全国优秀教师1名,省优秀教师2名,市(区)名师、骨干教师数十名。老师们的辛勤耕耘,使得柴中的教学质量年年更上层楼,在宁波市同类学校中居于前茅,为高校输送了大批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