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秘书口才
49438800000026

第26章 能力训练篇(19)

范例十

胜诉西雅图的一段精彩答辩

龚永强

背景材料:1990年北京亚运会之后,中国星华事业集团公司总裁李伟先生提出准备在1991年或1992年举办“北京国际职业拳击冠军赛”的设想。后由外国朋友牵线搭桥,星华集团与美国维勒公司就有关事宜达成了共识。1991年,按照合同规定,中方将310万美元订金如期汇至美国,但这310万美元却被维勒公司总裁、美国名律师维勒和美国大律师特里丝等人瓜分了。1992年9月25日,中国星华事业集团公司正式将诉状递呈美国西雅图联邦地区法院,起诉维勒、特里丝诈骗等6条罪状。1994年3月8日,“维勒公司诈骗案”开庭审理。但被告精通法律,十分狡猾,一开庭就占据了主动——提出请陪审团审理。按照美国民事庭惯例,民事诉讼,选择法官审理,须由原告、被告双方商定;而选择陪审团审理,则一方提出,另一方不得更改。于是法庭从某一街区随机抽选了50名公民入庭。在听完他们各自陈述的简历之后,再由双方选出12名组成陪审团。只要你是美国公民,就有参加陪审团的均等机会,而不管你的身份是什么。此案的审理,陪审团成了关键。成员复杂的陪审团能否审出公道?我方心中无数,连我方聘请的五位美国律师也都心里没底。而且开庭以后一连三日,双方唇枪舌剑,高下难分。面对大量的人证、物证,狡猾的维勒、特里丝百般狡辩、抵赖,无中生有地造谣、诽谤,甚至还想将显而易见的商业诈骗硬涂上一层政治色彩,以混淆视听。形势显然对我方极为不利。

然而,我方审时度势,稳扎稳打。第四日,当被告律师询问原告之一的中国星华实业集团公司28岁的国际部经理龚永强先生时,龚永强准确地抓住了时机,通过自己的答辩,巧妙地争取了陪审团,从而扭转了劣势,并为我方最终的胜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被告律师:龚先生,你为什么今天坐在这里?

龚永强:(稍作思考)我为什么坐在这里?维勒夫妇、特里丝夫妇是我们两年前的合作伙伴,我们对他们是那样的信任,像朋友一样,像亲戚一样。不幸的是,今天我们竟相会在这样一处场合,这是不该发生的事情!我们不远万里,远涉重洋,来到这陌生的国度、陌生的法庭,面对陌生的面孔,就是为了寻求正义!两个美国人偷走了我们310万美元,欺骗了我们的真诚情感。这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屈辱!而我们今天还要坐在这里,花钱、花精力和时间来证明我们是怎样被欺骗的。这就如同在我们流血的伤口上撒盐。此时此刻,我的母亲还在住院,李总离开他五岁的女儿……(说到这里,龚永强哽咽了,泪水模糊了双眼。)在中国,我们最崇拜两种人,一种是教师,他教怎样读书,怎样做人;一种是律师,他教人什么是“是”,什么是“非”。然而,我们被骗了。欺骗我们的,正是贵国很有名的两位律师!对此,我们不肯相信,所有善良的人,都不愿相信。然而,这却是谁也无法回避的现实。美国人民是伟大的,这样的人不属于这个伟大的民族;西雅图是美丽的,这样的人不属于这座美丽的城市!

(龚永强的语调变得异常激愤)请想一想,310万美元相当于3000万人民币。

这对一些月薪只有50至100美元的普通的中国人来说,是怎样的一个天文数字?

中国人民辛辛苦苦的血汗钱,被这几个黑心人轻而易举地骗走了!我为什么坐在这里?我只觉得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一件不该发生的事。我不明白,人类之间为什么会存在着欺骗?

评析:当龚永强的答辩结束时,陪审团的12个成员中有10个热泪滚滚,另外两位和法官们虽没有落泪,但眼里也都闪烁着泪光。而法庭上很多旁听者也情不自禁地低声抽泣。这一切都显示着善良和正义!为什么龚永强的答辩会具有如此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般的巨大力量呢?

1.龚永强知难而上,通过解决主要矛盾推动解决全部问题的进程。他的答辩紧紧围绕着争取陪审团的支持这一目的,答辩中并不侧重于法理、法条的阐述和引申,而是注重唤起在场人们的正义感和同情心。

2.以情动人,激起人们的共鸣,使之向星华集团的立场靠近。当律师问他“你为什么今天坐在这里”时,他敏捷地抓住了这个机遇,用饱含情感的语言道出了自己的诸多感慨,饱含着真切的感情,自然也就打动了陪审团成员的心。

3.用对比说理,置被告于星华公司和陪审团于对立面。尤其在答辩的后半部,将律师理想的崇高性与维勒、特里丝的卑劣行径进行对比,美国人民的伟大、西雅图的美丽与维勒、特里丝的诈骗行为的对比,表现了极高的口语表达素养,产生了置被告于正义的对立面的强烈的效果。

龚永强的答辩大处着眼、小处落墨,为星华集团胜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此以后,法庭的形势越来越明朗。1994年4月21日,在陪审团认定事实的基础上,法官作出了判决:中国星华实业集团公司全部诉讼理由成立,被告赔偿原告310万美元,并追加从1992年算起的12%的利息。中方胜诉西雅图,龚永强们扞卫了祖国和企业的尊严和权益。

(选自《演讲与口才》1995年第6期,胡习之点评)

范例十一

人格是最高的学位

白岩松

很多年前,有一位学大提琴的年轻人去向20世纪最伟大的大提琴家卡萨尔斯讨教: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卡萨尔斯面对雄心勃勃的年轻人,意味深长地回答:先成为优秀而大写的人,然后成为一名优秀而大写的音乐人,再然后就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

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还年少,对老人回答中所透露出的含义理解不多。然而,在以后的工作生涯中,随着采访接触的人越来越多,这个回答在我脑海中便越印越深。

在采访北大教授季羡林的时候,我听到一个关于他的真实故事。有一年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学,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老人爽快地答应了。近一个小时过去,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着。学子谢过老人,两人分别。几日后北大举行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座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我不知道这位学子当时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但我听过这个故事之后却强烈地感觉到:人格才是最高的学位。后来,我又在医院采访了世纪老人冰心。我问她:“您现在最关心的是什么?”老人回答简单而感人:“是老年病人的状况。”

当时冰心已接近自己人生的终点,而这位在“五四运动”中走上文学之路的老人,对芸芸众生的关爱之情历经80年的岁月而仍然未老。这又该是怎样的一种传统!

冰心的身躯并不强壮,然而她这一生却用自己当笔,拿岁月当稿纸,写下了一篇关于爱是一种力量的文章,在离去之后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伟大的背影。

当你有机会和经过“五四”或受过“五四”影响的老人接触,你就知道,历史和传统其实一直离我们很近。这些世纪老人身上所独具的人格魅力是不是也该作为一种传统被我们延续下去呢?

不久前,我在北大又听到一个有关季先生的清新而感人的新故事。一批刚刚走进校园的年轻人,相约去看季羡林先生,走到门口,却开始犹豫,他们怕冒失地打扰了先生,最后决定每人用竹子在季老家门口的地上留下问候的话语,然后才满意地离去。

这该是怎样美丽的一幅画面!在季老家不远,是北大的博雅塔在未名湖中留下的投影,而在季老家门口的问候语中,是不是也有先生的人格魅力在学子心中留下的投影呢?

听多了这样的故事,便常常觉得自己像只气球,仿佛飞得很高,仔细一看却是被浮云托着;外表看上去也还饱满,但肚子里却是空空的。这样想着就不免有些担心:这样怎么能走更长的路呢?于是,“渴望老年”四个字,对于我就不再是幻想中的白发苍苍或身份证上年满60周岁,而是如何在自己还年轻的时候,能吸取优秀老人身上所具有的种种优秀品质。于是,我也更知道了卡萨尔斯的回答中所具有的深义。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主持人呢?心中有个声音在回答:先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然后成为一个优秀的新闻人,再然后就会成为一名优秀的节目主持人。

评析:白岩松是中央电视台着名的节目主持人,他的主持风格质朴自信,机智深刻,深受观众的喜爱。1998年,白岩松参加了“演讲与口才杯”全国新闻界“作文与做人”演讲比赛,演讲该文获得了此次大赛的特等奖。

演讲的深刻思想宛如一连串的警示敲击着人们的心坎。通篇演讲寓情理于故事中,在一个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中,听众对演讲者的观点感同身受,受到深刻的启迪。演讲者始终让听众明白了一个真理:要先学会做人,其次才能做好工作,然后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演讲者选用的人和事,朴素但感人,并在诗一般、散文化的语言中,更是给人震撼:人格是最高的学位!

白岩松的这篇演讲言简意赅却寓意深长,朴实无华却感人至深。情与理巧妙地融会于故事之中,如和风细雨,滋润了听众的心田,让人格之灯的光芒照亮每一个听众的心灵。确实,在当今社会,一个人如果失去了高贵人格的支撑,那么他的任何成就都将黯然失色。这是白岩松演讲获胜的关键所在。

(选自《演讲与口才》2006年第10期,王飙点评)

任务二 谈话口才训练

学习目标

通过谈话口才训练,使学生具有较高的语言感受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从而在实际工作中能快速把握事物的本质,提炼要点,并能言简意赅、准确、清晰、深刻地表达意思。

知识目标

了解谈话的类型,理解谈话的特点,掌握谈话的原则,重点掌握谈话的技巧,使其在工作中有效驾驭语言工具,切实为秘书工作服务。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结合训练,切实提高谈话口才,并力求使谈话得体、有效。

参考课时

4学时

导入案例

日本某公司总裁遇到一桩极为棘手的生意纠纷,他打算让资深的部门经理张先生去处理,又恐张先生误认为是将他降职使用。于是,这位总裁将张先生请到他的办公室,先把那件棘手的纠纷大概介绍了一番,然后让张先生推荐办理此事的合适人选。张先生一连推荐了几位,总裁都不甚满意。接着总裁探询式地提出了几个人选,张先生又觉得都难以担当此任。最后,不出总裁所料,张先生主动提出由自己去处理这桩生意上的纠纷。

这是典型地委婉迂回谈话的妙用。在这里,总裁没有借权势硬性地、简单地下命令,而是从强调工作的重要性和其他下属的难以胜任入手,婉转地表达了对张先生能力的信任和肯定,从而使其毛遂自荐,自动地承担了这项艰巨的工作任务。

在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后,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和记者之间的一次对话直播,双方的访谈内容如下:

主持人:刚才我们通过一些短片了解了一下聚源镇中学的情况,现在我们就来连线此刻正在聚源镇中学,在都江堰采访的中央电视台记者××。××你好!

记者××:你好,主持人。

主持人:请你现在给我们介绍一下你现在具体的位置是在什么地方?

记者××:是这样的,我现在更正一下,我现在是在成都。因为现在都江堰的所有通信的信号都已经切断。所以我现在……呃……刚刚从聚源中学返回了成都,在一个酒店里在接受……呃呃……在做这个连线。

主持人:嗯,那我问一下你为什么要在这个地方返回成都呢?你是不是到前线去了,返回成都的目的是什么?

记者××:呃……是因为要做我们这一个……一个……要把我们……(此时主持人赶紧打断)主持人:我明白了我明白了。

主持人:那信号原来是通的,为什么这时候又断了呢,是出现新的灾情了吗?

记者××:啊……没有没有没有。是这样的,这个……呃……呃……现在那边的信号……有的时候这个会断,有的时候会好。他现在正在这个呃……抢修过程当中。我说的是这个手机的信号,说的是这个手机的信号啊。(基本跟灾情无关)主持人:记者××你今天是否观察到了整个聚源中学的一些救援情况?你是否在现场?

记者××:我今天下午和晚上都在现场。呃是这样的,我觉得这个中学的情况,呃,现在这个救援的情况呢,呃……整个的情绪氛围还是比较……应该还是个灾难吧,我觉得还是比较呃,比较悲伤的哈。就像这里的天气一样,我觉得今天的温度虽然在18℃左右,但今天一直在下着雨,而且气温也非常的冷,那很多这个爸爸妈妈从昨天出事到现在,他们一直在学校的操场一直在等自己的孩子。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