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走向承认——浙江省城市农民工公民权发展的社会学研究
49437700000008

第8章 从“生存”到“承认”:公民权视野下的农民工问题(8)

访:那么最后请问您觉得杭州市政府和社会各界可以为外来务工人员做些什么呢?

金:那还是一个住房问题,希望杭州市政府予以更多的重视,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案。现在的房价这么高,使得很多人在杭州买房的梦想都化为了泡影,事实上这会限制很多人才在杭州的发展。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当中,买房是一件必做的大事,一个人只有拥有了自己的房子,心里才觉得踏实,才会觉得在这个地方扎了根。现在杭州的房价使大量的来杭州发展的外地人无法买房,我想其中很多人和我的想法是一致的,就是我们心里还缺乏一种安全感和归属感。我在杭州生活了6年,在这里成立了我自己的家庭,在各方面我都融入了杭州这个城市,但是有时我还觉得自己是一个外地人,因为我没有一个合适的住处。虽然杭州市政府也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但我觉得一些所谓的打压房价还只是一种形式,实际上并没有为普通老百姓减轻买房压力,买得起房的人照样买好几套房,买不起的人还是连一套房都买不起。杭州的居住环境是我见过最好的,我也很希望可以一直安心留在这里发展,希望杭州市政府可以实实在在地减轻我在杭州安家的压力。

王兴柱,男,安徽长丰县人,1988年来杭州,就业于杭州市设备安装有限公司,至今已逾20个年头。现为该公司电工班班长。

曾荣获“1998年西湖区第一届外来十佳青年”、“1999年杭州市第二届十佳外来青年”、“2005年杭州市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以下简称“创争”)标兵”、“2005年浙江省创争知识型职业标兵”、“2005年全国创争知识型职工先进个人”、“2006年全国创争知识型职工标兵”,同年,王兴柱还荣获了中华总工会颁发的“五一劳动奖章”。他和妻儿现在都被特批了杭州市户口,并在市区购买了100平多米的住房,真正融入了杭州市。

访谈员(以下简称访):王师傅您好!我们从杭州市总工会那里了解到您。希望能允许我们对您做一个访谈。

王:可以,可以。

访:那就先简单介绍一下您的经历,好吗?

王:我是1988年来到杭州的,也算得上是第一代外来务工者了。

那时我初中刚毕业,就被父亲从安徽老家拉到杭州,说是来“学个技术”。那时我大伯刚从杭州设备安装有限公司退休没多久,于是就把我介绍到那儿。我刚进公司的时候,因为是外省人,所以被编制为临时工,只是当学徒而已。

访:这么说来您到杭州已经整整20个年头了,能走到今天真不容易。有遇到过特别大的困难吗?

王:那肯定是有过的。特别是我刚到的那一年,当学徒,工资很低。而且当时粮食又很紧张,生活过得特别辛苦,我那时打过退堂鼓,想回家种地算了。好在当时有很多人支持、帮助我,包括我的同事、领导、师傅还有我的家人。我记得那时候我父亲从老家寄来大米给我补给,途中运送时间就花了好几个月。

再加上同事、师傅帮忙换了一些本地粮票,那段时间总算熬过来了。除了粮食紧张,生活上比较困难之外,我当时还碰到一个很大的问题:语言不通。上班第一天,我就懵了,周围同事们“叽里呱啦”讲的全是杭州话,一句也听不懂。我当时还是学徒,有很多问题需要请教师傅和同事,但因为交流困难,所以对我的专业学习和生活都造成了障碍。说到这儿我又得提到我的师傅,多亏了他,那时候天天教我说杭州话。在师傅的帮助下,不到一年,我就已经能和别人自由沟通了。如今,我能讲一口流利的杭州话,别人都分辨不出我是外地人。刚来那几年,每年回家探亲总会引来乡亲们的一片质疑,因为他们不知道我在外面的情况,包括我的两个姐姐,心疼我,怕我在外面受苦,都劝我回家。好在当时我意志坚定,要不然现在就没机会坐在你们面前了,哈哈!

访:看来每个成功的人都是要经过一番磨炼的。您现在已经是技师了,还取得了很多荣誉,这中间肯定也付出了不少辛苦。

王:我是1988年来到杭州的,刚来的时候只是一个学徒,我觉得自己只有初中学历,又是初来乍到,什么都不懂,挺自卑,于是一天到晚跟在师傅后面学,不懂就问。那时候我白天上班,晚上就待在宿舍看书、学习、研究电路图。集体宿舍里只有我一个安徽人,没有老乡,这使得我能够静下心来看书学习。我的师傅看我对学习的兴趣这么大,就积极地帮助我,一有空就教我看图纸,并把我介绍到其他的师傅那里学习技术。这样的结果是我的技术学得比较全面扎实,而不是只局限在某一方面。那段时间的潜心学习对我的帮助真的很大。这样的生活坚持六年,到了1994年,我正式当上了班长。其实在1992年的时候,领导看我比较好学肯干,已经把我列为培养对象,负责一些日常的管理事务,参与到班组长的工作中去。1995年,当时的项目经理替我报名参加水电预决算上岗培训,其实这对我一个初中生来说,听课都累。于是,每天下班后,我就窝在家里看书,后来老师一张嘴我就知道要说什么了。那时候我天天晚上去学校报到,不懂就问老师,几乎所有老师都认识我了。最后,一举通过了全国统考。我一直对自己的学历比较自卑,觉得初中学历是实在太低,所以总想找机会给自己充充电。1997年的时候我又报考了浙江水利电力专修学校,考前我买了一堆的参考书复习。经过两个月的奋战,居然被我考上了!可遗憾的是那段时间我们公司接到好多个大项目,接连忙了五年,只好放弃了这次难得的学习进修机会。1994年到1999年是最忙的几年,做了很多个大工程,包括:杭州游泳健身中心、下沙中萃可口可乐公司、杭甬高速公路指挥中心、杭州卷烟厂办公楼等。其中杭州游泳健身中心还获得了“鲁班奖”呢!2003年,我通过考评直接获得了高级技工上岗证,一般人都需要先考中级。现在我已经是技师了,并且享受着工程师的待遇。预计到2009年的时候有望报考高级技师。

访:回头看您这20年的经历,真是又有辛苦又充满收获。从一名小学徒到今天的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高级技工,您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路。从您的叙述中,我看得出,在您的成长路上一直都有很多人在帮助您,像您的师傅、领导、同事们。他们对您的影响一定非常大吧?

王:是啊。可以说我真的是一个很幸运的人,一路走来碰到很多好人,对我帮助很大。特别是我师傅,当我第一天被指定成为他的徒弟那天起,他就如同对待自己的儿子一般对待我。对我的关心不只在业务技术的学习上,更是在生活的各方面给予我极大帮助。回想我刚来杭州时,一句杭州话也不懂,都是师傅一个字一个字,一句一句地教我。刚来那会儿,老觉得自己是外地人,有自卑感,所以虽然师傅经常邀请我去他家,可我总是不敢去。有一次,恰逢过端午节,师傅知道我一个人,就叫我晚上到他们家去吃晚饭,一起过端午节。可我还是因为自卑没有去。结果第二天,师傅带来一袋粽子,“勒令”我吃掉。当时我感动得几乎落泪。从师傅的“严厉”里,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后来我结婚了,我爱人随我一同来杭州,可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又必须得回老家。那时我甚至都动摇了,考虑是否要一起回去,因为分居两地很辛苦,在杭州工作总是要牵挂家中的情况。师傅得知了这个情况后,立刻叫师娘托关系帮我爱人找了一份工作,这才使我们稳定下来。后来的生活中,师傅师娘一直帮助我们努力融入杭州生活,包括教我爱人学做各种杭州菜,平时拉拉家常什么的。关系亲得就如同父母和子女一样。除了师傅师娘,还有其他很多人对我们帮助很大,比如房东。我们买房子之前一共租了两户人家,都很好。记得租第二户时,我的儿子刚出世,我和我爱人都在上班,没人照顾他,房东奶奶便自愿要求照顾我儿子。可以说,我的儿子是她一手带大的。现在我们已经成一家人了,平时逢年过节都会聚在一起。而且巧的是,房东奶奶的孙子后来成了我徒弟,这又更加使我们亲上加亲了。虽然我刚来杭州的时候除了大伯,一个亲戚朋友也没有,可现在,我已经有了很多“杭州亲戚”。我们单位的领导对我的帮助也特别大,在工作上给了我很多机会,使我能够一展拳脚。真的很感谢他们,一路走来对我帮助很多。

访:您真的是很幸运,碰见了这么多热心帮助您的人,使您的每一步都走得这么顺,现在的您,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工作等各方面都已经全面融入杭州了。但另一方面,我还是想问一下,您到杭州这么久,有没有感到过杭州人对外来务工者的歧视和偏见?

王:刚来杭州的时候有过,那时能明显感受到旁边的本地人眼神当中透露的看不起,那时心里挺难过的。不过后来就好了。

我站在客观的立场讲,这个问题还是得一分为二看的。外来务工者当中确实存在一些不太文明的现象,比如说话大声、光膀子上街等,因为毕竟生长环境不同,生活习性上会有差异,城里人对此不了解,容易引起偏见。总的来说,我觉得杭州在这一点上相对还是不错的,没有特别明显严重的现象。

访:您在杭州打拼这么多年,到如今也算个成功人士了,有没有经验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

王:经验倒谈不上,只是有一些想法吧。我觉得作为一名外来务工者,最重要的就是要谦虚好学、求上进。也许这也是所有工作的人都应该注意的吧。回想当初我刚来杭州的时候,什么都不懂,靠的就是肯学肯问肯下工夫。我们那时候基本上没什么玩的地方,再加上我个人原因,所以一下班我便看书钻研技术,一有学习的机会我就上,平时则跟在师傅身边积极学习。我的技术基础很大程度上是那时候打下的基础。一直以来看书都是我的爱好,说到这儿不禁想起多年前的一件事情。

刚结婚那会儿,因为牵挂家中老小,所以打过退堂鼓想不干算了,回家去。那回家能干什么呢?我想到了养猪。于是我就跑到新华书店买了很多关于养猪的书,回家仔细研究,一段时间之后,居然被我摸索出了一套门路,自己配出了一种养猪饲料。后来决定留下来之后这件事情就不了了之了。不久我父亲想养猪,我便通过电话把我那套方子告诉了我父亲,他照样配了饲养,发现效果果然很好。所以当初我如果回家养猪,弄不好现在已经成养猪专业户了。我说这个事情是想说明这么一点:凡事只要下苦工夫,肯学肯钻,没有办不好的。学习真的是非常重要。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况且我们现在都还年轻,好好学肯定会有出息的。总是会听见同行们抱怨说现在徒弟难带,一代不如一代,再这么下去,将来安装这一行的人才要青黄不接了。我想对现在的年轻人说的是,你们首先要明确一点:想学到、学好一门技术不是件容易的事。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不能说放弃就放弃。我有些时候想不明白:现在条件这么好,跟我们当初比真的是天差地别,可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还是不愿意好好学呢?这让我很困惑,有些时候真有点恨铁不成钢的感觉。也许是现在这个世界太丰富多彩了,大家的心也比以前浮了,想的东西也多,自然就静不下心来好好学了。

访:说得真好。看书学习是一种自我提高的很好方式,这样才能不断进步,跟上时代的步伐。听说您现在还在学习写论文和打电脑,能跟我们谈谈吗?

王:呵呵,见笑了。我始终觉得现在这个社会发展很快,再不学习怕跟不上。所以前些年买了电脑,跟着我儿子学,他现在已经成了我的电脑老师了。我主要就是学学打字,上网查资料等。

学这些也是想帮助我写论文。我的论文其实就是关于我自己的一些个人经历总结和想法而已。现在正在写的一篇是关于探询一种班组管理模式的,当前这种模式还在试验阶段,如果成功的话,可以进行推广。要知道,班组是工程队最基本最核心的组织,所以非常重要。我自己一直有看报纸和剪报的习惯,每天至少看两份报纸,比如钱江晚报、工人日报、都市快报等。有时看到好的文章,就把他们剪下来收集,再在每次班组例会上挑几篇读给徒弟们听,对他们进行思想上的教育。因为我认为培养徒弟不仅是要训练他们的技能,更应该重视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我把这些年自己总结的这些经验写到论文中去,希望通过个人的努力为这个圈子里的人提供一些帮助吧。

访:真是个爱钻研的人,对工作也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在这一行干了这么多年,您还想继续干下去吗?有没有想过要换一行试试看?

王:换行业肯定是不会了,一个是因为年纪大了,换行业恐怕来不及。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个人比较喜欢电工这一行,干了这么多年,有感情了。不过,我倒设想过在不改行的前提下转换一下工作领域,比如向管理层靠拢。这么些年的工作让我多少攒下一些经验,再加上年龄的增长,不适宜一直在一线工地继续干下去。所以有机会的话我希望能进入管理层。

访:说了这么多您的个人经历,我们对您有了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正是由于众多像您这样辛勤工作、积极向上的外来务工者,才有了杭州今天的繁荣和兴旺。这是你们对杭州经济发展的贡献。现在我想问一下另一方面,在你看来,您们外出务工对家乡的经济有没有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