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现代护理美学
49434900000007

第7章 护理美学基础(2)

(五)时代性

美是一种历史现象,它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前进。我国古代着名的人面含鱼彩陶盆、古色盎然的青铜器、琳琅满目的汉代工艺品、秀骨清瘦的北魏雕刻、笔走龙蛇的晋唐书法……都反映出各个时代不同的美。美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不仅内容发生变化,而且形式也随之发生变化。如古希腊的建筑在形式上多采用直线,罗马式建筑多采用弧线,哥特式建筑多采用相交成尖角的斜线,这种变化都说明美具有时代性。又如不同的时代,人们的发型、服饰、对人体美的欣赏都不同。同是女性,春秋战国时期以“窈窕淑女”为美,汉魏六朝以“秀骨清相”为美,唐代则以“丰腴”为美。

第二节 美的基本形态

美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根据事物的性质、特征可以将美分为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和科学美等几种形态。

一、自然美

自然美,是指客观世界中的自然物与自然现象所表现出来的美。例如,繁星皓月、彩虹落霞、碧波寒烟,辽阔的大海、茫茫的草原、璀璨的繁花、茁壮的庄稼、美丽的飞禽、雄健的走兽、健康的人体……这些都能为人的感官所感知,并能引起人的精神愉悦,因此都属于自然美。

(一)自然美的分类

1.根据自然物的表现形式分类

(1)天然自然美

天然自然美,是指未经人类加工、改造的自然美。如浩瀚的大海、奔腾的江河、灿烂的晴空、绚丽的彩虹等。这类自然物并未刻上人类劳动的烙印。

(2)人工自然美

人工自然美,是指经过人类加工、改造的自然美。如雄伟的长城、巍峨的金字塔、美丽的公园、整齐的田园、绿化的山林等。

2.根据自然美的风格分类

(1)雄伟的美

“雄伟”是自然美中最能激动人心的美,雄伟的特点是浑厚、浓重、体积庞大、气势磅礴等。如万里长城、黄果树瀑布、泰山等。自然景物的雄伟美,可以使人胸襟宽阔、激发热情、勇往直前。

(2)险峻的美

“险峻”是自然美中最能引起人们强烈兴趣的特征。险峻的特点是路径陡峭、山脊高而窄、岩崖危峻、惊心动魄等。如珠穆朗玛峰、陕西华阴的西岳华山、四川峨眉山的舍身崖、安徽黄山的天都峰等。

(3)奇特的美

“奇特”是最令人惊叹的自然美。奇特自然美的特点是姿态万千、变化莫测、奇妙罕见、非同一般等。如我国安徽黄山的奇特,可称作“黄山天下第一奇”。黄山七十二峰千姿万态,云海变化莫测,“出为碧峤,没为银海”,既有卧龙松、迎客松等奇松,又有飞来石、龟鱼石等怪石,还有“梦笔生花”、“天鹅孵蛋”、“猴子观海”、“天狗望月”、“松鼠跳天都”等奇景,构成了黄山绝妙的奇美风光,使游人如入仙境,赞叹不已!自然奇特美的形成,可能与人类长期的创造活动有联系,在创作中所出现的新的、独特的事物景象,往往能引起人们强烈的美感。

(4)秀丽的美

“秀丽”是自然美中最富有生机的美。自然秀丽美的特点是清新、柔和美丽、湖光山色、绿树成荫、阳光和煦、色彩明丽等。如日本的樱花,荷兰的郁金香,土耳其的玫瑰,中国洛阳的牡丹花、桂林的山水、杭州的西湖、浙江淳安的千岛湖、济南的大明湖等。

(5)幽深的美

“幽深”是自然美中最引人入胜的景色。形成幽深景点的自然条件是丛山深谷、古木浓阴,造成一种幽深、恬静、清新的环境气氛。幽深美的特点是:景点的视野较窄,光线暗,空气洁净,景深而层次多。如“青城天下幽”的四川青城山、“匡庐天下幽”的江西庐山等。

(6)开阔的美

“开阔”是自然美中最能摧人开阔视野、舒展胸怀的。其主要特征是:视野开阔、一望无际等。如内蒙草原、华北平原、东北雪原、茫茫大海、蓝蓝的天空等。

自然美的风格类型与形式类型一样,其分类是人为的、相对的。毫无疑问,自然美的表现风格与形式不可能单一存在,而是以某一种风格和形式为基础相互交错。因此,我们在欣赏自然美的景致时,既要观赏自然美的壮丽与气势,又要细心品尝某些局部景物的微妙特色。只有这样才能饱览壮丽的大自然馈赠于人类的奇姿绝色,令人陶醉于极致的审美情韵之中。

(二)自然美的特征

自然美与艺术美、社会美相比,无论在内容方面,还是形式方面,都有自己的特征。

1.侧重于形式

我们判断一个自然现象美不美,往往首先考虑到它的形式美不美,把注意力集中在它的形式方面,即形状、线条、质料、姿态、比例、对称、色彩、声音等自然属性方面。如高山的陡峭挺拔、大海的辽阔无垠、瀑布的激扬飞跃、鸟儿的千啼百转,花色的缤纷绚丽……这些自然物的形式美往往胜于内容美,具有较大的独立特性。即使在自然物的形式与内容发生矛盾时,人们也多以自然形式的美丑来判定自然物的审美价值。例如,蝴蝶是一种害虫,对农作物有害,但它那五彩斑斓的双翅和翩翩的姿态却令人神往。有的自然物虽对人有益但因形象丑陋,最终不能为人们所欣赏。比如癞蛤蟆,它能捕食害虫,保护农作物,但其丑陋的外形,却很难引起人们的美感。

2.象征性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人类改造自然,自然也改造人类。在这种相互作用中,自然事物的某种属性与人类社会生活的某种属性相类似,当认定这一自然物是美的时候,这种自然美就成为人类社会美的一种暗示和象征,自然形象因此获得了某种象征性意义。中国古代文人之所以欣赏菊花、牡丹、莲花等,是由于这些花的某一方面性质和他们的生活、思想、品格、精神状态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如菊花象征坚贞不屈的人格,莲花象征不入俗流、洁身自好的气节,牡丹象征雍容华贵的风范等。自然美的象征性是联想的产物,与人的主观精神活动相联系,却不归结为主观随意性。因为,一方面,它要以自然物的形式属性为客观基础,如以桃花象征美丽的姑娘可以,如果比喻不畏艰险、励精图治的君子则不恰当;另一方面,生活的内容也是客观的,人们对自然美的这样或那样的象征意义的感受,归根结底都可以在他们自身的生活经历、文化修养、社会环境中找到深厚的物质根源。

3.多样性

自然美的形态本身就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同一自然物,由于人们欣赏的角度不同、季节不同,对同一审美对象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如盛开的鲜花,或艳丽夺目、或芳香扑鼻;同一座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大小各不同”;同是一个太阳,或骄阳似火,或温暖如春。由于自然对象与人的不同联系和自身的运动变化,表现出丰富多彩的自然美,给人以不同的审美感受。

(三)如何欣赏自然美

1.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他把仁与智同山和水联系起来,缘于他对山水的热爱和尊重。仁是孔子学说的中心,仁者爱人,以爱人之心爱山者方为君子。智者,聪慧者也,以爱水作为聪慧的标志实为大智。生于山水间,终归于山水,我们没有理由不热爱山水,不尊重山水。而山水又可作为大自然的代表,故欣赏自然美,应从热爱山水做起。

2.时空变幻,妙趣横生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站在鹳雀楼上,看到的是黄昏时分的母亲河,由此阐述了登高望远的哲理。同时,也是自然触动了他的灵感。“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返”。李白所吟咏的黄河应当是正午晴空下、落差较大时的黄河。要更好地理解此中意境,得去看山西吉县壶口瀑布。你看,同是黄河,时间与空间不同,各生其趣。登黄山有“一步一景”之说,即每走一步,则看到的周围景物已大不一样了。

3.联系历史,奇思妙想

着名的自然风景往往与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相联系。要仔细欣赏一处景点的美,需要一定的文化知识、艺术修养。例如,黄山奇石有“梦笔生花”,传说是李白在此掉了一只毛笔变来的;山东青州范公亭内有一眼井,据说是范仲淹为百姓治眼时挖的;三峡神女峰是一个妻子望夫归来所化等等。边看边想,欣赏自然美才更能感觉到有情有趣。

(四)欣赏自然美的意义

人与自然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类生活离不开自然,在欣赏大自然的过程中,人的性情可以得到多方面的陶冶。

1.使人精神愉快,身体健康

当我们摆脱日常繁琐的事情,投身于大自然的时候,茂密的森林、清新的空气、温暖的阳光、洁净的水流、欢畅的小鸟,使人身心感到愉悦,疲劳与烦恼顿时化作烟雾消散。

2.激发人们热爱自然,热爱祖国之情

欣赏自然美,不仅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而且还能活跃人们的思维,满足人们的多种生活情趣和爱好,如绘画、摄影、写作等。

3.培养与陶冶人的高尚情操

自然美可以培养人们优美、高尚的道德情操,寄托个人的愿望与理想,满足更高层次的社会精神需要和发展情感倾向。欣赏大自然可激发人们对自由人性的追求。投身大自然,能培养人的古朴善良、互助互爱,尊敬他人的美德,激发无私向上的生命热情与冲动。使人心胸开阔,萌发回归之感。同时,又能超越平时的自我,树立珍惜与爱护大自然的意识。

4.丰富与充实人的精神生活

自然美能丰富与充实人的精神生活,满足高层次的心理需要。因此,学校应创造一个优美、宁静、开阔、明快的校园环境,使学生在紧张学习之余能尽情享受自然风光的抚爱,消除心理烦恼,促进精力充沛,生活充实,形成一个良好学习的氛围。

二、社会美

(一)社会美的含义

社会美,是指现实社会生活中社会事物的美,是现实美中最主要、最核心的部分。恩格斯说:“大自然是雄伟壮丽的,……但是我觉得,历史比起大自然甚至更加雄伟壮丽”。恩格斯的这段话说明社会美比自然美更加生动、更加壮丽。

社会美来源于社会实践,它既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又是社会实践的直接体现。

人类自觉的创造活动,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能充分显示人的本质力量,使人的形态和智慧得到进步与进化,使人获得审美感受和愉悦。人类实践活动创造的成果,是人的本质力量在生活领域的感性显现。例如,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飞向太空的宇宙飞船、凝聚人类智慧的现代通信技术,都是人类重要的审美对象,也都是社会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美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社会美的实质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在各种社会活动中的感性显现。社会美的范围十分广泛,除了人的美、生产活动的美之外,社会美还广泛地存在于文化科学、科学实践、日常生活、社会活动、家庭关系、友谊、爱情等事物中。凡是社会生活中一切符合人类进步思想和使人精神愉悦的人、事物以及现象都属于社会美。

(二)社会美的特征

1.社会美侧重于内容美

一种社会现象、事物美不美,人们更注重其内容美不美,看其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是否符合人们的需要、目的和利益。人类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最终都是为了实现可满足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和集团的利益、需要与愿望。因此,只有那些符合人类的目的、与社会发展规律相一致并推动社会前进的事物才是美的。例如,罂粟花是美丽的,但是由于它是提炼毒品的原材料,在社会道德准则中被视为“丑”与“恶”的,所以要禁止。

2.社会美的稳定性

与自然美的模糊性、多面性相比,社会美具有明确性和稳定性。我们歌颂英雄人物的美,是因为他们的意志和行为是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为了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不惜牺牲个人的利益甚至生命。这种美永远铭记在人们的心里,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淡漠、模糊,这就是社会美的稳定性特征。

3.社会美的时代性

社会美不是孤立、一成不变的东西,它总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社会美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是随着人类社会实践活动而发展,并且不断丰富扩大,有它明确的时代性。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每一代美都是而且也应该是为那一代而存在,它毫不破坏和谐,毫不违反那一代美的要求;当美与那一代一同消逝的时候,再下一代将会有它自己的美,新的美……”美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在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人的生活领域也在不断扩大,精神面貌逐渐充实,思想境界日益提高,社会美也就愈来愈丰富。这就显示出社会美的时代特征。

4.社会美的核心是人的美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不仅是社会美的创造者,而且也是社会美的体现者。因此,人的美是社会美的基础和核心。人的美,包括人体美和人格美两个方面。人体美是一种自然美,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美,是指人的相貌、体型、体态所体现出来的美。人格美,是指人的心灵和精神的美,它包括人的人生观、品德、情操、学识、情感等因素。其中人生观,是人格美的核心。人格美是人的本质的美,是我们认识人的美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俗话说:“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心灵”。 也就是说,人的美更注重内心世界的美。因此,心灵美也是判断一个人美丑的标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