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现代护理美学
49434900000011

第11章 形式美与美的范畴(2)

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就已发现被后人称为“黄金分割”的比例关系,凡是具有这种比例的事物均会给人以和谐、平衡、舒适的美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事物长和宽的比例都符合“黄金分割”的比例关系。即把一条线段分割为两部分,使其中任何一部分与全长之比都等于或近似于0畅618。由于按此比例设计的造型十分美丽,因此称为黄金分割,也称为中外比。

尺度,是指同一事物形式中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恰如其分的关系,是以人的尺寸作为度量标准,对物体进行衡量。尺度是物给予人的感觉上的印象,比人小的感觉优美,比人大的感觉壮美、大到把握不住的感觉是崇高。尺度比例的协调统一,是取得造型形式美的基础。

(五)节奏与韵律

节奏原指音乐中音响节拍轻重缓急的变化和重复。节奏这个具有时间感的用语在构成设计上是指以同一视觉要素连续重复时所产生的运动感。节奏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之中,如日出月落、潮起潮落、四季变换、呼吸心跳、色彩的浓淡深浅、音乐节拍的强弱长短、律诗四声平仄的规律出现等。

韵律原指音乐(诗歌)的声韵和节奏。诗歌中音的高低、轻重、长短的组合,匀称的间歇或停顿,一定地位上相同音色的反复及句末、行末利用同韵同调的音相加以加强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就是韵律的运用。平面构成中单纯的单元组合重复易于单调,由有规则变化的形象或色群间以数比、等比处理排列,使之产生音乐、诗歌的旋律感,称为韵律。韵律使人感到生动、充满情趣,如歌德所言:“美丽属于韵律”。

(六)多样与统一

所谓多样,是指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形式要素的差异性。多样体现了各个事物的个性千差万别。客观事物本身的形就具有正斜、曲直、长短、大小、方圆等性质;质就具有轻重、强弱、刚柔、粗细、润燥等性质;势就具有抑扬、进退、动静、聚散、疾徐、升沉等性质。各种形式要素的排列组合,构成了变化无穷的大千世界。所谓统一,是指各部分在形式上的共同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某种关联、呼应、衬托、协调的关系,也就是说,各个部分都要服从整体的要求,为整体的和谐、一致服务。

多样统一是指形式美中由多种形式因素与按照富于变化而又具有规律性的结构进行组合的法则,也是形式美的高级法则。这一法则要求在许多形式要素中要有一个中心,使各种要素组成围绕这一中心的有秩序的结构。这种有中心、有主次、有规律的结构方式使纷繁多样的形式要素中心突出、秩序井然地统一在一起,使形式要素杂而不乱,多而不散。多样统一的法则在现实生活与艺术创造中被广泛运用着,尤其在艺术美的创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德拉克洛瓦反映1830年革命的《自由领导着人民》,画家以奔放的热情歌颂了这次工人、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参加的革命运动。画正中象征自由女神的妇女,一手高举象征自由、平等、博爱的红白蓝三色国旗,一手紧握武器勇敢向前冲。她健康、有力、坚决、美丽而朴素,正领导着工人、知识分子的革命队伍奋勇前进。强烈的光影所形成的戏剧性效果,与丰富而炽烈的色彩和充满着动力的构图形成了一种强烈、紧张、激昂的气氛,使得这幅画具有生动活泼、激动人心的力量。

随着科技文化的发展,对美的形式法则的认识将不断深化。形式美法则不是僵死的教条,要灵活体会,灵活运用。

第二节 美的范畴

美存在于人类社会、自然界以及人的意识之中,具有丰富多彩的形态。存在于社会领域中的美即社会美,存在于自然界的美即自然美;存在于科学技术领域的美便是科学技术美;存在于艺术领域的美则是艺术美。若按人的审美感受的状态来分类,美又可分为优美、壮美、崇高,喜剧、悲剧、丑等。

一、优美与壮美

优美与壮美是美的两种不同的表现形态,两者是相对而言的。

(一)优美

优美就是优雅之美,又称秀美,是一种偏于静态的美。人们常说的狭义美就是指这种美。优美的特点是柔媚、秀丽、幽静、轻盈、典雅、精巧等。优美给人的感受是轻松、愉快、和谐、宁静、温柔、舒适等。如小桥流水、月色溶溶等是优美的景色。

如舞蹈《春雨》似情、似梦,二胡曲《江河水》如泣如诉,给人以优美的感受。朱光潜说,优美的事物使人感到愉快,她的形态恰合我们的感官,像亲密的朋友,每逢见面总是满面笑容地迎上来,我们也高兴地赶过去,双方毫不迟疑地握手道情。人们对于优美事物的情感是欢喜的、肯定的、积极的,没有丝毫波折。

(二)壮美

壮美就是雄壮之美,又叫崇高,是一种偏于动态的美。它给人一种气势磅礴,惊心动魄、震撼胸怀、赞叹、振奋的审美感受。壮美的特点是雄伟、庄严、豪迈、悲壮、粗犷、激荡等。孔子称之为巍巍荡荡;王夫之则称之为雄不以色、悲不以泪的雄浑。自然景物中如华山、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古道西风、老树昏鸦;社会生活中千军万马的劳动场面,紧张激烈的体育比赛;还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人生气概;还有雄浑、遒劲、昂扬的艺术风格,都是壮美的表现,都给人以恢宏、险峻、刚烈、激荡、豪放的审美感受。

人们既喜欢优美,也热爱壮美,由于个人秉性、修养的差异,可能有所偏重。有人好动,有人爱静;有人觉得轻歌曼舞、闲情信步有无穷乐趣;有人则觉得踢一场球,累一身臭汗,然后席地而坐抽支烟,那才叫活得有味。同样欣赏艺术,有人陶醉于王维、柳宗元、李清照以及妩媚神秘的《蒙娜丽莎》,也有人被屈原、杜甫、苏东坡以及气势磅礴的《大卫》深深吸引。优美与壮美都是美,只是形态不同而无本质区别。

黄果树瀑布是亚洲最大的瀑布。瀑高77畅8米,宽101米,气势磅礴、惊心动魄的壮观,世界罕见。

二、喜剧与悲剧

(一)喜剧

1.喜剧的基本含义

喜剧产生于古希腊,起源于民间为纪念酒神与欢乐之神狄奥尼索斯而举行狂欢游行时欢乐的、载歌载舞的演出。后来,“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以艺术作品形式将喜剧艺术定型化。喜剧和悲剧一样,指的不是戏剧体裁,而是一种美的表现形态。喜剧就其本质而言,属于滑稽的范畴,是滑稽的一种表现形式。但在人类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特别是在艺术领域里,喜剧以其特有的美学特征和多种多样的表现形态,已经成为被社会人群广泛而普遍接受的、独立的美学范畴。

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冲突是喜剧的根源。喜剧是在倒错、乖讹、自相矛盾的形式中显示生活的本质。正确的喜剧观是肯定喜剧的客观基础,认为喜剧反映特定的生活对象。

2.喜剧的本质

关于喜剧的本质,在美学史上曾进行过各种研究探讨,主要观念有:

(1)黑格尔的喜剧观

西方美学家黑格尔认为:喜剧是“只限于本来不值得什么的、虚伪的、自相矛盾的现象归于自我毁灭。”他认为,喜剧是对那些虚伪的自相矛盾的现象的揭露,包含了辩证法的合理因素。

(2)亚里士多德的喜剧观

亚里士多德认为:“喜剧是对于比较坏的人的模仿,然而‘坏’不是指一切恶而言,而是指‘丑’而言,其中一种是滑稽。滑稽的事物存在某种错误和丑陋,而这种错误和丑陋不致引起人们的痛苦或伤害。”他把喜剧(滑稽)与丑相联系。这种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喜剧观

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只有当丑自炫为美的时候,那个时候丑才变成了滑稽(喜剧)。”这只是从人本主义立场研究了喜剧,但还未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科学地解释喜剧的本质。

(4)马克思、恩格斯的喜剧观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对喜剧作了精辟的解释,马克思说:“历史不断前进,经过许多阶段才把陈旧的生活方式送进坟墓。世界历史形式的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喜剧。”这就是说,喜剧的本质是代表陈旧的生活方式与代表新的生活方式的两种社会力量的斗争。历史上陈旧生活方式的灭亡,新的生活方式的胜利,是产生喜剧的基础和根源。也就是说,构成喜剧的审美对象必须具备喜剧性的冲突。

3.喜剧的特征

(1)笑

喜剧最突出的特征是引人发笑。笑是对喜剧对象的一种最基本的心理反应。

成功的喜剧,无论是欢笑,或是嘲笑,都能使人“笑得开心”。笑,既是一种生理现象,即人类的一种本能反应。它又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的情感和情绪的表露,是人对现实对象适应人的需要和社会要求而产生的体验。喜剧所引发的笑,是一种审美的笑,其本质是一种情感的评价,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意义,它通过对丑恶事物的否定,反映了人类充满自豪和满足的优越感。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我们既然嘲笑了丑,就比它高明。比如我嘲笑了一个蠢才,总觉得我能了解它的愚行,而且了解他应该怎样才不至于做蠢才——因此,同时我觉得自己比他高明得多了。”

(2)“寓庄于谐”

“庄”是指喜剧的主题思想体现了深刻的社会内容。“谐”,是指喜剧的主题思想的表达形式是诙谐可笑。显然,在喜剧中“庄”和“谐”处于辩证统一关系,失去深刻的主题思想,喜剧就失去了灵魂,但没有诙谐可笑的形式,喜剧也就不能成为真正的喜剧。“庄”要求艺术家对喜剧的主题内容要严肃、庄重,认真和真实地反映现实社会生活。“谐”要求艺术家对喜剧的表现形式要和谐、动情,要善于通过诙谐的形式去表现特定的生活内容与思想感情,能把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诙谐效果完全融合在一起。卓别林说:“我有本事既勾出眼泪,又引起笑声。”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喜剧“寓庄于谐”的美学特征。

4.喜剧的表现形式

“寓庄于谐”是一切喜剧性艺术的共同特征,但是,由于喜剧作品所反映的内容在性质上的不同,因此,喜剧的表现形式也就显得多种多样。

(1)讽刺

讽刺是否定性喜剧的主要表现形式。鲁迅说:“喜剧是将那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主要是指喜剧的讽刺。讽刺是以真实、简练而夸张的手法把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引导人们从中得到否定和贬斥丑恶事物的精神愉悦,借以针砭社会的弊端,促使社会朝着正确方向前进。讽刺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一种是用揭发和批判的手段来解决敌我之间的矛盾,一种是用引导与批评的方法来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因此,尽管讽刺性的笑都具有否定性,但由于讽刺对象不同,讽刺者的立场和态度不同,笑的否定性质和程度也必然会有不同,笑的美学意义也就有所区别。

(2)幽默

幽默是英语Humour音译,我国在20世纪20年代就已经通用。作为喜剧的一种独特形式,幽默不同于讽刺,虽然两者在喜剧性艺术中常常难以分开。讽刺主要是以揭示反面人物的假象,并常常采用夸张、直接外露的手段,以严厉辛辣引起嘲笑为特点。幽默则不仅反映生活中的否定现象,而且还反映生活中的肯定现象。

它往往针对存在于正面人物身上引人发笑的特点或缺点,以一种直率、轻松、温和而风趣的形式加以表现,所引起的是一种轻微和更带有欢快色彩的讽刺意味的笑,这是一种“会心”的笑、同情的苦笑或戏弄的讥笑。

列宁曾对高尔基说过:“幽默是一种优秀的、健康的品质。”这充分说明幽默应用于歌颂新的事物或正面形象时,它直接代表了先进社会力量的一种优越感。因此,能使人产生一种充满诙谐或机智感觉的会心的微笑。而当幽默运用于批评人们内部某些缺陷时,常常会引起一种同情的苦笑或善意的微笑。

(3)夸张

夸张是喜剧艺术表现的一大特点。它是讽刺性喜剧中经常使用的手法。夸张是对所描写的现象或性格的某个方面进行相当明显的过分夸大,以便鲜明地强调或揭示现象或性格的实质。夸张以至变形能产生强烈的喜剧效果。但也必须指出,喜剧艺术上的夸张、变形,决不是无原则的虚构或夸大,而必须以不违背现实生活的真实性为原则。

(4)怪诞

怪诞是表现喜剧新事物的特殊艺术手法,其特色是运用尖锐的形象夸张,是对现实的反映具有异常离奇古怪、玄妙幻想的形式。怪诞是以生活真实性为基础,所塑造的形象是讽刺性、漫画式的,欣赏者可以从中领悟到独特的思想意义。

(二)悲剧

1.悲剧的基本含义

悲剧是戏剧的主要体裁之一。它渊源于古希腊,由酒神节祭祷仪式中的酒神颂歌演变而来。悲剧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构成其基本内容的作品。它的主人公大都是人们理想、愿望的代表者。悲剧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即以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

世界最早的悲剧是希腊悲剧,如着名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的《普罗米修斯》。埃斯库罗斯被后人称为“悲剧之父”。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莎士比亚为代表的戏剧家们,把悲剧艺术推向高峰,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作品。我国古典戏曲中,也曾涌现出很多杰出的悲剧作品。如关汉卿的《窦娥冤》、曹禺的《雷雨》等戏剧,都是屡演不衰的优秀悲剧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