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组织行为学
49424900000077

第77章 附录阅读材料(1)

网络中的自我

当人们坐下来准备上网时,大多数人都会问自己这样一个迫切的问题:今天我要是谁?

互联网生活丰富多彩,在互联网上人们能够为自己创造一个新身份。当人们进入聊天室,她可以决定自己是男性,而不是女性;是黑人,而不是白人;是成功的管理者,而不是大二学生。

互联网把各种可能的自我生动地带入日常生活。这些网络自我能够给生活带来好的一面。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被限制在非常狭窄的范围内来表现自我,使他们感到很沉重:在和家庭成员、朋友、老板、同事的不断交往中必须保持一致,这样的限制也许并不是他们所希望的,而要突破日常生活中的这些限制,获得更大范围的经历又存在很大困难,互联网却帮助人们做到了这一点,使人们突破了社会关系的限制。在互联网上,人们可以以匿名方式描述自己新发展的兴趣或探索新的观点,而不必担心在现实生活中会产生的后果,也不需要自己作出根本的变化(如,可以在网上假装自己是女性),人们可以在互联网上扮演各种可能的自我,这些自我与他的理想自我更为接近。

此外,匿名登录使人们更多地展现真实的自我,不仅仅是他们愿意展现真实的自我,当人们进行情绪宣泄时,对身体健康有着正面的积极的影响,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充分宣泄的机会。他们可以到特别的聊天室获得这种宣泄的服务并得到支持。

事实上,学术界的研究已经证实,人们对压抑的自我进行宣泄能带来更大的自我接受,研究者收集参加网络新闻组的同性恋者的信息,从积极参加者那儿获得匿名数据,结果表明,网络新闻组的参加者能更好地接受自我,实际上,有37%的参加者向其他人透露了边缘性性角色的秘密。

以上的内容主要讨论互联网对个人的影响的积极一面:人们能够通过互联网扩展自我改。

经验;能够通过表明自己的身份来获得健康和自我接受。当然,这样做也存在一定的危险,匿名可能使人们的生活以某种方式产生分裂,从而使个体出现不适应现实的行为。另一方面,一些研究结果显示,一些人日益增加的害羞倾向是因为沉湎于网络。不过,我们希望大多数人能够从互联网带来的自我探索机会中获得确实的、好的个人体验。

小心视崖

在心理学界,人们常常提起一则关于深度知觉的趣事。有一位先天失明的盲人,直到他52岁时,当时新出现的角膜移植术才使他恢复了视力。虽然这位盲人获得了视力,但并不意味着他自动地获得了和我们正常人一样的视知觉能力。在手术后不久,当他从医院的窗户向外望时,他十分好奇地发现在下边的地面上移动着一些小东西。于是他爬到窗边,想探出身子用手去接近并仔细观察这些东西,幸亏医院的工作人员及时阻止了他的行动。他当时住在四楼,下面移动着的小东西是汽车!尽管他能够看见东西了,但他不具有知觉深度。

许多心理学家认为,我们最重要的视觉能力就是深度知觉。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人如果没有深度知觉,其生存将变得多么困难和痛苦。你会撞上东西,不能判断猛兽离你多远,或者从悬崖上掉下来。人的深度知觉从何而来?吉布森和沃克(Gibson&Wolk,1960)首创的视觉悬崖(visual cliff,简称视崖)是测量婴儿距离(深度)知觉最常用的工具。

视崖装置由一张1.2米高的桌子和一块透明的厚玻璃组成。桌子的一半(浅滩)是用红白图案组成的结实桌面。另一半是同样的图案,但铺在桌面下面的地板上(深渊)。虽然从上面看是直落到地上的,但实际上有玻璃盖在整个桌面上。在浅滩和深渊的中间是一块0.3米宽的中间板。

1961年,吉布森和沃克对36名6.5~14个月会爬的婴儿进行了视崖测试,这些婴儿的母亲也参加了实验。每个婴儿都被放在视崖的中间板上,先让母亲在深的一侧呼唤自己孩子,然后再在浅的一侧呼唤自己的孩子。

在研究中9名婴儿拒绝离开中间板。当另外27位母亲在浅的一侧呼唤他们时,只有3名婴儿极为犹豫地爬过视崖的边缘。当母亲从视崖的深渊呼唤孩子时,他们反而远离母亲爬向浅的一侧;或因为不能够到母亲那儿而大哭起来。这说明婴儿已经意识到视崖深度的存在。“通常他们能透过深的一侧玻璃注视下面的深渊,然后再爬向浅滩。一些婴儿用手拍打玻璃,%虽然这种触觉使他们确信玻璃的坚固,但还是拒绝爬过去。”

为了比较人类与小动物的深度知觉能力,吉布森和沃克对动物也进行了视崖实验。吉布森和沃克指出,他们所有的观察结果和进化论完全一致。也就是说,所有种类的动物,如果它们要生存,就必须在能够独立行动时发展感知深度能力。对人类来说,这种能力到6个月左右才会出现;但是对于鸡、羊来说,这种能力几乎是一出生(一天之内)就出现了;而对于老鼠、猫和狗来说,大约在4周时出现这种能力。因此研究者得出结论:这种能力是天生的。

因为,如果通过尝试错误而获得这种能力,可能会带来过多潜在的、致命的危险。

搬运工也需要理解

如果你沿着新奥尔良海岸,走过越洋公司(Transocean Sedco Forex)的一架钻井时,会看到一些可能令你颇感困惑的事情。很多工人的工作帽上贴有三个标签。一个上面写着“开始理解我”,另两个则是彩色的圆点。这都是什么意思?原来,彩色圆点是在告诉他的同事,帽子下面的这个人的人格特点。公司认为,如果人们知道与自己打交道的人有着什么样的人格特点,那么人们可以更好地彼此理解和相处。

越洋公司聘请了一家顾问公司对全球8300名员工进行了人格评估。他们给员工28个题目,每个题目中,4个词汇为一组。让工人选择一个最准确描述自己和一个最不准确描述自己的词汇。例如,其中一个题目是:挑剔的、顺从的、固执的、好玩的。最后,根据测验得分找到相应的颜色。例如,黄色是情绪化的、多言多语的、喜欢与人打交道的;绿色是谨慎而严肃的;红色是意志坚定和行动果断的;蓝色不喜欢变化并有一点犹豫不决。

很多员工似乎发现这些圆点很有帮助。托姆·基顿(Thom Keeton)是一位“红+绿”,他认为这两种颜色准确反映了他的人格特点:坦率鲁莽、直来直去,不喜欢过多交谈。戴维·格雷(David Gray)是“绿+黄”,他说这些彩色圆点帮助他与那些非常容易兴奋的“红+绿”者打交道,他指出,那不过是更为直截了当而已。

这种方案并不仅仅在越洋公司一家使用。不少有着大量蓝领工人的地方,都使用类似的基于人格的编码系统。肯德基的装配线工人、堪萨斯的警察、得克萨斯的电工、佛罗里达的建筑工人以及纽约市的木工和水管工人都在使用这一系统。

美貌也是一种生产力

组织中的个体在进入组织时,随身带进组织的除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个性、能力、价值观等之外,还有人们过去常常忽略的相貌。相貌平平的人会下意识地认为,美貌并不是一种生产性的资源,所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但是Biddle和Hamermesh的研究结果证明美貌是一种生产力。美貌的人获得好处是因为美貌能给市场带来价值,市场既然肯为美貌买账,美貌就是一种生产力。通俗地说,相貌好是个很大的优势,一副可亲的面孔,市场总乐意为它付费。从老板的层面来看,老板愿意奖励这些活干得好又有市场人缘的美貌员工,是因为好面孔能更好服务于消费者,但不同的声音是,经测算,老板给美貌的男女们一般支付超过工作绩效7%的工资,这些多支付的工资往往是独立于他们的工作表现的。

从性别上看,人们想当然地认为,女性拥有美貌比男性更重要。但是学者的研究发现,市场也为英俊男性的相貌买单。Biddle在20世纪八十年代就发现,好相貌的男性的薪酬比市场总体的一般薪酬水平高14%,美貌女性的薪酬比一般薪酬水平高9%。经济学家抽查300多个行业后发现,美貌的男性比一般的男性收入多5%,而丑陋的男性比一般的男性收入低9%。这300多个行业并不包括那些靠相貌吃饭的行业。当然,有一些行业必须要靠美貌,比如模特、演员或空姐。少数几个丑星的出现只不过是调解剂,美貌还是不变的主流。

但是更多的人认为大多数行业是不需要美貌的,或者说相貌对生产性活动没有帮助,因此人们会发出才高于貌的感叹,比如大学教授。得州大学劳动经济学家Daniel Hamermesh是研究美貌是不是生产力的权威人物,他和女学生Amy Parker发表了论文《教室里的美貌》,论述了关于教师这个人们一般认为不需要相貌的行业里美貌的重要性。

经济学家贝克尔在研究教师报酬经济学时,把报酬水平同业务水平挂钩,认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将带来工资的上涨。他研究的思路排除了一些先天的人力资本属性,譬如相貌,的确影响了很多人,形成了很大的盲点。

Hamermesh用相片调查法和心理技术分析,和Amy Parker制定了一个有趣的调查试验,把得州大学的一些教师相片发在网上,然后找一些未毕业的学生来打分,这些学生中总有人上过教师的课。美貌的老师平均分数在6以上,相貌一般的教授在4.2~5之间,而整体教师队伍平均成绩为3.5。

那么学生是否受惠于这些学生打了高分的老师呢?答案是肯定的,学生成绩反映了美貌老师教授课程的成绩略高于平均成绩,不过高出的部分不是特别显着。

Hamermesh坚持“美貌就是生产力”的观点,反对美貌得到的收益是来自市场歧视。因此,人们提出这样的疑问:莫非美貌老师能让学生学到更多?Hamermesh认为,老师的工作第一是要让学生集中精力,其次要选择科学的知识传授方式。而美貌至少在第一点上起到作用,这类似于明星的“偶像作用”:年轻貌美让观众们目不转睛。Hamermesh认为,为人师表的确切含义是“表”特别重要,老师应该让学生觉得他的脸是耐读的,学生也应该觉得老师的脸是值得盯的。“好相貌将调动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带来的效用是生产性的正效用。”Hamermesh通过统计分离技术得出结论:相貌对男教师比对女教师更重要,影响程度高出5个点。

为什么美貌会产生如此的效应呢?心理学家的分析是,这是所谓的“晕轮效应”在起作用。当人们看到长相出色、气质不凡的个体时,常常会情不自禁地将其他一些良好的品质加之于他,因为人总是假设好的品质应该集中在同一个体的身上,比如容貌好的人嗓音也格外甜美,或者英俊小生回答问题的水准也高过常人。中国人所谓的“相由心生”也是这种假设的一个例证。但是事实上,至今并没有科学研究表明容貌与人的工作绩效之间有任何显着的相关。丑人中不乏心地善良者,不乏能人伟人。因此,以容貌为依据录用人才必定会走向歧路。

这也是美国法律禁止职位申请人在工作申请表上贴照片的主要原因,从而防止“容貌歧视”。

人格会影响健康吗?

有这样一类人:他们一心追求成功而不管有什么障碍;他们在高中时就被断定“很有可能在不到20岁时患上心脏病”。生活中有些人急于控制生活,有人却步伐舒缓。健康心理学的研究明确地表明,不同的人格真的会影响健康。

在20世纪五十年代,Meyer Friedman和Ray Rosenman研究了从古代就受到广泛质疑的问题:某一族群的人格特质与患病的可能性、特别是得冠心病的可能性是否存在着相关。这些研究者确定了两种行为模式:A型和B型。A型行为模式(type A behavior pattern)是一种复杂的行为和情绪模式,包括极端好胜、富有攻击性、缺乏耐心、有时间紧迫感和怀有敌意。A型的人通常对生活中的某些核心方面感到不满,极富竞争性且野心勃勃,而且通常是一个孤独者。B型行为模式(type B behavior pattern)则恰好与A型相反:他们有较少竞争性、较少敌意等等。Friedman和Rosenman研究发现,那些显示出A型行为模式的人较一般人群更容易患上冠心病。

大量的研究关注A型行为模式的人。研究已经发现A型行为与心脏病及其他许多并发症有关。近几年学术界研究的焦点放在识别A型行为模式中给人们带来最多危险的那些因素。人格特质中“毒性”最大的是敌意。敌意对于健康的影响可能是因为心理原因:敌意导致应激反应长期过度唤醒;也可能是由于另一心理原因:带有敌意的个体会养成不良的健康习惯,而且从不寻求社会支持。好消息是,减少A型行为模式的行为已经在许多情况中取得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