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怎样用脑赚钱
4941400000050

第50章 结语 时代的呼唤--实施素质教育(12)

我们认为,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下,认真研究教学内容,处理好重点与难点;认真研究学生的认识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认真研究学生的学法,并注意指导学生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变教师讲授为双向交流(即师生之间的交流)或多向交流(即师生之间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爱学,让学生体会到学习中的乐趣。一位优秀教师培养的学生,应该爱学习、会学习。

③积极参加教育科学研究,积极参加教育改革实践活动。

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很多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素质教育的复杂性,要求教师成为研究型教师。

当前,办好教育,必须依靠教育科学研究、科研兴教、科研兴校、向教育科研要质量,逐渐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教师要不断提高素质教育意识,要不断增强教育科研意识,要不断提高积极参加教育改革实践活动和教育科研活动的积极性与自觉性。

中小学校应逐渐建立起一种机制,引导与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教育科学研究与教育改革实践活动。教师是否积极参加教育科学研究与教育改革实践活动,应该成为衡量教师是否积极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重要标准。

3.素质教育要适应初级阶段的国情

中小学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努力向素质教育转变,这是新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提出的一个紧迫课题。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但素质教育不能摆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而存在。

(1)观念转变的迫切。

科举制是一种典型的应试教育,在我国已有长达1300年之久的超稳定的机制,这种观念在人们的脑海中根深蒂固,因此,实施素质教育迫切需要教育思想观念上的彻底变革。一方面,教育工作者要树立为党的事业和国家民族的兴旺而教的观念;要坚决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把握教育规律,着眼于使学生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为学生日后进入社会做好必要的知识、能力准备。另一方面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培养观念。当前,一些家长对独生子女培养的期望值过高已是一个社会问题。望子成龙、盼女成凤,不能脱离实际,否则,就会导致孩子为了升学而畸形发展。

(2)制度改革的导向。

科学的考试和测评制度将有助于弱化应试教育的倾向,对推进素质教育起积极的导向作用。过去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考大学都围绕一个考字,客观上造成教学围绕考试转。近年来,国家教委一直在研究如何加快升学考试制度的改革,如小学升初中制度改革的总的原则是实行划片招生、免试、就近入学;初中升高中制度的改革提倡多种升学办法并存,这些无疑有益于素质教育的实施。过去,老师对学生印象的好坏往往取决于成绩,成绩好的可以当班长;有的学校把学生的成绩排列、公布,客观上造成了应试竞争。因此,改革还应注重考试测评制度的改革。学校中测评考试制度要与素质教育相适应。

(3)教师素质的提高。

实施素质教育,最终落实到教师身上。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目前我国教师队伍的素质有喜有忧.总体上不错,但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一些差距。为此,师范教育要切实改革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师范生适应素质教育的能力;对于在职教师,各级地方政府的教育部门要积极为他们创造继续教育的条件,使他们的素质不断提高。

(4)教学手段的适应。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这既为我国科技教育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指出了我国当前科技教育文化的现状。就目前看,我国教育的手段还比较落后,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很不相称。如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存在硬件上的严重不足。还有一种软手段,那就是学校的教学手段要改革单纯应付考试的局面,而应积极探索,使学校手段向着适应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

(5)实践形式的多样。

就目前而言,我国实践素质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前人经验借鉴,没有固定模式,因此,在实践的过程中,形式会是多种多样的。但不论采用什么形式,有3个方面是共同的:①不能游离中心是共同的。这个中心就是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面向部分学生;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不是单纯应付考试;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而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知识。②要因地制宜是共同的。我国幅员辽阔,东部和西部、内地和沿海存在差别,即使是一个地区也有不同;农村和城市、发达和欠发达地区同样存在差别。因此,进行素质教育要从本地实际出发,不能一刀切,力争办出自己学校的特色。③文化背景是共同的。在实践素质教育过程中,不能脱离我国的文化背景去盲目追求理想化的高、全、大;借鉴外国经验不能照搬照用,要有中国特色;不能脱离了我国现在文化还不发达这一现实。

(6)完善体制的渐近。

素质教育有一个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实际相适应的发展过程,一蹴而就是不现实的。在完善体制的过程中,首先是要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的方向,要认真贯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方针,加快升学考试和测评制度的改革,切实建立素质教育的督导评估制度。其次,要深入调查研究,及时总结实践素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新经验,对于出现的问题要查找原因,及时解决。再次,要制定长远目标,防止三分钟热的思想,要始终保持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去。

4.贫困地区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考

(1)贫困地区实施素质教育既迫切需要又困难重重。

在我国贫困地区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是十分迫切且刻不容缓的。但是,由于贫困地区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对素质教育的积极推进又带来了重重困难。

第一,素质教育的必然性与当前贫困地区教育偏执性的矛盾。由于传统学而优则仕的文化现象在中国农民思想中的深厚积淀和多年来国家劳动人事制度的影响,在我国贫困地区人们的心目中,脱贫与脱农是重合的,即摆脱贫困最现实的途径就是考入包分配的大、中专学校而离开农村。因而,这种偏执的教育行为在应试教育的导向下,强化了学生和家长的升学欲望。

第二,素质教育要求与低水平办学条件之间的矛盾。应试教育重在知识的传授,素质教育重在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这决定了完备的素质教育的办学条件要比单纯的应试教育的办学条件要高得多。但是,当前我国贫困地区,一方面地方财力薄弱,教育投入不足;另一方面,教育基础太差,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的经费需求量很大。同时,由于近几年来素质较高教师的流失,使贫困地区的师资量少而质差,这对实施素质教育也会产生严重影响。

第三,地缘环境的封闭性,使教育发展受阻。我国贫困地区的自然、社会和文化环境都比较差,一般深锁山中,资源匮乏,思想不解放,经济难发展。这一切,阻碍了教育的发展,影响了素质教育的进行。

第四,贫困地区单一的产业结构、十分有限的再生产资金投入及国家传统的劳动人事制度,使人才出路受阻。目前,大中专毕业生与初、高中毕业生和职教分流生相比,不但就业率高,而且工作的如愿性和工作报酬都相对较高。同时,由于贫困地区主要以种养业和传统生产方式为主,即使是初、高中职教分流生所学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科学经营方法由于再生产资金投入的十分有限、落后的生产方式和分散的经营主体而发生了严重错位且显得多余而无用。

这种现实状况对素质教育的开展是极为不利的。

(2)应试教育对贫困地区的危害。

治穷先治愚,治愚靠教育,但多少年来,教育并未使贫困地区真正走出困境。笔者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应试教育的危害。

第一,应试教育造成了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失重。义务教育把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巩固率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放在中心位置,而应试教育则把升学率作为首要任务,造成了绝大多数升学无望的学生辍学,严重危及了义务教育重中之重的地位。同时,贫困地区的部分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校际之间展开生源大战,有的学校甚至采取倒贴费的办法争取成绩好且升学有望的学生,这种行为不但助长了一些学生和家长的投机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也加重了学校的经济负担。

第二,应试教育造成了贫困地区人才的严重流失。首先,应试教育驱动学生奋力升学,而升学后的大中专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又不回贫困地区工作;应试教育造成了贫困地区优秀教师向发达地区的大量流失。这无异于贫困地区向发达地区输血.其次,不能升入大中专学校的学生因应试而学的知识缺乏适用性,一般在回乡后用不上,而当地建设急需的人才又没有;同时,仅有的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又不愿安于贫困的现状和封闭的环境而到城市或发达地区去闯天下.这就更加加重了贫困地区人才的匮乏。

第三,应试教育造成了贫困地区教育质量的失真和教育管理的失控。首先,多年来我国劳动人事制度所决定的大中专招生制度并不健全。事实证明,应试教育的分数并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素质和学校的教育质量,就连考分的分值也值得斟酌。因为素质教育强调全面育人,应试教育则专攻应试,两种教育观所用的训练应试的时间不等,应试和应试以外学生整体素质发展的水平自然相差甚远,高分低能就是这种等分不等值的反映。其次,为了追求升学率,学校无视义务教育法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弄虚作假,让学生大量留级,变相延长学制,或者吸引初、高中毕业生回流复读,浪费了大量的教育资源。

(3)贫困地区实施素质教育的出路。

贫困地区实施素质教育,除了必须坚持国家所强调的转变教育思想、建立新的评估体系、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减轻学生负担、改革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以外,笔者认为下列几个方面,则更为直接地决定着贫困地区能否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

第一,国家劳动人事制度和招生制度的改革。水往低处流,人向高处走,这是自古以来人人皆知的,几乎成为铁律。这在贫困地区的农民的心目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这种价值观和多年来学历本位的国家用人制度,是应试教育产生的重要社会根源。因此,贫困地区实施素质教育的保障条件首推国家劳动人事制度和招生制度的改革。一方面国家应实施真正意义上的能力与学历并重的用人制度,加快实行真正意义上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持证上岗制度,为全体受教育者都提供成才的机会和条件。另一方面,国家应建立易于统一操作的考核学生整体素质指标的具体办法,为国家选拔整体素质高又有某种特长的人才。同时,大中专学校一定要把好学生的入、出关,坚持大中专学生应有的标准。

第二,国家对贫困地区改善办学条件的投入量。收入水平越低,人们投入基本生活--衣、食、住、行需要的资金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越大。因而贫困地区因贫困可用于投入教育的经费就十分有限。同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改善贫困地区教育条件又需要相应的教育投资。近两年,国家已开始向贫困地区投入教育专项资金,但由于国家财力有限,还远不能缩小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当前,这对矛盾还显得十分尖锐。笔者认为,国家还应加大力度,把发达地区对贫困地区教育的对口扶贫真正落到实处。

第三,贫困地区应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拓宽人才市场。贫困地区应加速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劳动力向新的产业转移。这样,普通教育初高中毕业生和初高中职教分流生回乡后可以从事集约经营,到乡镇企业或其他行业也可以找到合适岗位。合理的产业结构和宽松的用人市场,可以基本保证学生不仅能应试升学,也能应市就业。同时,也为义务教育的稳定性起到保证作用。

第四,贫困地区要根据本地特点,因地制宜施教。贫困地区实施素质教育,决不能等办学条件的全面改善,一定要充分利用自己的现有条件,因地制宜,变弊为利。一方面要在科学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大力发展适合产业结构的初、高中职业技术教育和普通教育后职业技术培训;另一方面,国家要大力扶持贫困地区的乡镇企业,为未升学学生的就业广开门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