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怎样用脑赚钱
4941400000004

第4章 绪语(4)

苹果功能卓越的电脑本应成为市场的抢手货,却因为没有追随者和必要的软件支持沦落为市场流浪汉。

毫无疑问,这是一场不应发生的悲剧。自创办至今,苹果公司经历了四位掌门人,而离开的前三位对苹果的评价都是消极的。第二任斯卡利说:我认为任何人都管不了苹果。美国硅谷一位有影响的人物指出:苹果有点像意大利,充满着创造力,也充满着混乱。

这也许是苹果公司的真实写照,而这也正是其创办人乔布斯那放浪不羁的嬉皮士精神的后遗症。苹果电脑的出现,与其说是信息技术的一次革新,毋宁说是电脑领域的一场文化革命。乔布斯给世人的贡献不仅是新型的个人化计算工具,而且是挑战权威,让每个人都充分享受到信息的民权,他的成功与其说是机器的成功,不如说是观念的凯旋。乔布斯给苹果留下的观念遗产使苹果赢得了最忠实的用户。同时也给公司留下动荡的种子。而这对一家企业而言,简直就是致命的弱点。品味苹果的成长过程,其滋味真是又甜又苦。乔布斯与王安一样聪明,作为传奇式的创业者,都是奇理斯玛(chrismas)人物。以中国文化的视角看,不同于王安的是,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独立独行的乔布斯更多地体现在勇.嬉皮士乔布斯有一点中国历代开国之君所有的那种流氓无赖气,以大无畏的气慨勇猛前进,打下苹果江山。

但是,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持续的兴旺发达,需要适应新的形势以智指导的勇去推动,而不是要浪漫激情,一意孤行的匹夫之勇.

当IBM参与个人电脑市场竞争,市场要求一种通用的兼容的电脑时,苹果不审时度势开放其系统,仍然孤芳自赏,自以为是,缺乏临机决断,因时而变的丈夫之勇,结果痛失良机。

苹果公司其兴也勃焉,而其败也忽焉.

可痛!可惜!

2.迪斯尼兴衰的启示

迪斯尼的创始人华特·迪斯尼于1901年12月5日出生于美国芝加哥市。他的少年时代是在本顿学校度过的,他最喜欢的是画画。1917年,华特充分展示了他的艺术天分,从而成为中学校刊《金声》杂志的一名漫画家,他的漫画经常被采用,他还同时担任《金声》杂志的摄影。华特的父亲弄不懂他为什么那么喜欢娱乐界,也不赞成他去当一名漫画家,不过他还是愿意为儿子进入艺术函授班交学费。后来华特参了军,到了法国。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他回到美国踏出了事业的第一步。

他和他的伙伴乌比决定自己开创自己的事业,于是在19l9年成立了依维克·迪斯尼广告公司。乌比负责办理绘制普通画和美术字等业务,而华特则负责漫画创作和扩展业务,但不幸的是,依维克·迪斯尼公司只维持了一个月。

华特得为生计考虑,于是加盟了堪萨斯市电影广告公司,在这家公司里,华特第一次接触卡通电影。华特的创新精神使他在电影广告公司脱颖而出,他制作的《欢笑卡通》片使他在堪萨斯市小有名气,电影公司的老板以他为荣。

在取得初步的成功之后,华特和乌比再次走到一起,自己组建了欢笑卡通公司。先后制作了五部影片《不来梅的四位音乐家》、《杰克和豆茎)、《金发小女孩和三只熊)、《靴中的猫》和《灰姑娘》,但这家公司还是很快地破产了。

华特决定到好莱坞创业,他得到他哥哥洛衣·迪斯尼的支持,兄弟俩成立了迪斯尼兄弟制片厂。他还动员乌比离开堪萨斯市来到好莱坞。1924年5月下旬,华特完成了爱丽丝喜剧第一套六部的制作,受到了观众和影评家的一致赞赏。华特此时信心更足了,他决心要在好莱坞干出一番事业来,于是推出了以兔子为明星的影片系列《幸运兔子奥斯华》,同样受到了很高的评价。

在《幸运兔子奥斯华》后,制片厂没有承接到别的业务,又面临生存危机。华特不得不再次苦思冥想。在一次回加州的火车上,华特突然有了某种艺术上的灵感,那就是著名的米老鼠。

很快地,他就推出了两部米老鼠片--《疯狂飞机》和《骑快马的高卓人》,尽管发行人的反映不错,遗憾的是没有得到订单。但华特决不气馁,决定摄制有声卡通《汽船威利》和《谷仓之舞》。然而尽管华特深信这些米老鼠有声卡通片会引起轰动,却依然得不到订单,华特百思不得其解。

演艺界老手哈瑞·莱琴伯一语道破天机:没有观众的反应,那些家伙根本不知道什么算是好片子。

华特决定在戏院推出自己的米老鼠系列。1928年11月18日,《汽船威利》在莱琴伯的戏院上演,引起前所未有的轰动,各界一致为这第一部有声卡通叫好。

华特乘胜追击,把《疯狂飞机》和《骑快马的高卓人》也配上了音,这些片子推出时也大获成功。

米老鼠开始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欢迎,华特成立了米老鼠俱乐部。到1931年,米老鼠会员已达到100万,米老鼠的狂热,给华特带来极高的知名度和滚滚财源。

米老鼠图形还受到各行各业的重视,旅馆要求准许把米老鼠的像印在写字桌上,一家工厂要求制造米老鼠的手帕……许许多多的制造商和推销商要求将米老鼠像印在商品上。米老鼠似乎还有起死回生的功能,原来制造玩具电动火车的莱恩公司,已经向法院申请准备破产,后来制造带有轨道的米奇和米尼发条火车,在四个月之内销售了253万部,奇迹般扭转了形势。

米老鼠为什么如此受人欢迎呢?华特认为:米奇是个好人,从不使坏心术。他常身陷困境,但最后总能化险为夷,而且面带笑容。华特还认为米老鼠有着鲜明的个性:米老鼠虽然小,却有着和卓别琳一样的想法--虽然是小人物却要尽力而为。

华特知道必须更多地创造出知名角色,到l932年,除了米尼和米奇外,唐老鸭、笨狗布鲁图、贺瑞斯马和母牛克娜贝也都成为知名角色,1933年出品的影片《三只小猪》,使卡通片事业又向前跨了一大步,小猪的角色受到热烈欢迎。

1932年,华特因为推出了第一部彩色卡通片《花与树》而获得了电影艺术科学院第一次为卡通片颁发的金像奖。同时,米老鼠获得了特别奖,华特的成就得到了政府的肯定。

1934年,华特意识到摄制卡通长片的时机到了。他很早就预料到终有一天要拍摄卡通长片,他相信自己制片厂的能力不仅仅是摄制8分钟长的全是玩闹打趣的卡通影片。

1936年,华特集中了制片厂的所有杰出人才摄制《白雪公主》,他亲自监督和指导每一阶段的工作,征求大家的意见。

《白雪公主》于1937年12月21日在美国洛杉矶哥特圆环戏院首演,获得了巨大成功。以200万张画片组合起来的《白雪公主》,在80分钟里充分显示了它的娱乐价值。观众反响非常热烈。

《白雪公主》在短短的三个星期内打破了洛杉矶城音乐厅票房的所有记录。其中的7个小矮人,尤其是笨瓜,立刻就成为观众喜爱的对象。电影中的歌曲,象《嘿嗬,我们上班去》和《工作中吹口哨》,每天都在各家电台广播。

《白雪公主》第一次发行就赚了800万元,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要知道那时候的电影票价是2.3角,而绝大部份观众是小孩只收1角钱。后来此片还获得了一个特别的金像奖--一个带有七个小金像的金像人。

《白雪公主》的成功表明,要在继续拍摄短片的基础上,以长片作为创作的中心。于是,华特又创作了三部内容和风格都完全不同的卡通片。

第一部影片是《木偶奇遇记》,第二部是《幻想曲》,第三部是《小鹿班比》。但不幸的是,这些影片制作成本非常高昂,尽管卖座率还不错,但华特还是赔了一大笔钱。

这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战争给娱乐业带来极大的冲击。战争结束时,华特欠债430万元。他努力寻求新的发展方向。

经过苦苦思索,华特找到了新的出路--只有使影片项目多元化才能解决危机。不能只坚持拍卡通电影,而必须同时转向真人电影的拍摄。

华特和工作人员们一起克服了技术上的重重困难,摄制了一部有70%真人戏、30%卡通的《南方之歌》,其成本为212.5万元,利润却只有22.6万元,不过在亚特兰大首映时,引起的轰动不亚于《乱世佳人》,主角获得了特别奖,其中的主题曲还获得了1964年的金像奖。

后来华特拍摄了第一部真人影片《金银岛》以及另一部卡通长片《绿野仙踪》,反响非常不错。

许多自然科学家看到了华特在制片方面的成功,愿意和华特合作。一位加洲大学名叫内华斯的学生与华特合作,制作了一部10分钟的短片《沙漠奇观》,结果大获成功。该片投入30万,收入400万,是迪斯尼制片厂最赚钱的一部影片。

1954年,华特又有了新的想法,他认识到了电视的威力,以前我们兴旺发达,正是因为我们敢于冒险、勇于创新,我们的事业不能停滞,我要把我的精力和才华投到电视节目中去。

他宣布要制作电视节目,这引起很大的骚动。

当时,电视作为一种新的大众传播工具很不受重视,许多大制片商认为与电视合作,会毁了电影院的生意。

但华特与众不同,他看到了电视在推销影片中的重大作用。华特通过制作电视节目,使迪斯尼制片厂曾有的知名角色重新大放光芒。迪斯尼角色获得永恒的魅力。

五、知识经验的陷阱

有一个成语叫做按图索骥,说的是:只要根据图上所画的路线,就能找到所要找的地方。将这个成语引申一下,就是说只要按照书本上所说的去做,就一定能取得成功。可是,事实并不总是如此,因为写在书本上的知识,装在你脑子里的经验,都是对以前发生的事情的总结,而现在、未来的事情总是在变化的,如果再按原来的经验去做,可能就会掉进自己挖的陷阱里去。

1.自我意识的泥潭

人类已逐渐远离纯粹追求物质以维持生存的时代,继之而起的是物质充斥、商品竞争日趋激烈的富裕社会。于是,心灵的需要也渐渐较物质的需要更为消费者所重视。消费者对商品的感受,往往成为决定其是否要购买的关键所在,也决定了商品是否会畅销的命运。基于这种观点,企业的行销活动,特别是商品的设计,不能不考虑消费者的需要与喜好,即以消费者为企业活动的核心。此种理念正是近来经营管理学界一致推崇的顾客导向的经营哲学。然而多数业者却不能将这种理念落实到现实的经营中,而是抱着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错误观念,从而走入自以为是的误区,落入商品不畅销的陷井而不能自拔。

美国汽车大王福特,在生产他那闻名世界的T型汽车时,步入了自我意识的泥潭,从而使福特汽车公司在二十年代初期处于无所适从的十字路口。

1908年,福特突然宣布,他的公司日后将只生产一种汽车,即T型汽车。T型汽车在当时的确集中了先前所有各种型号汽车的最优良的特点。而且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临结束,T型车的销售量逐年增加,而价格则逐年下降。对于这种车子的赞扬声来自四面八方,甚至美国税务上税委员会也在1928年回顾时写道,T型车是一种很好的经济实惠的车子。它的声誉极好,各阶层的人都使用它。它是市场上最便宜的车子,而按它的价格来说,它的实用价值又超过任何别的车子。T型车市场的需求量比任何别的公司的车子都大。

然而,对于正在发生变化的汽车工业中的竞争条件,以及逐渐增长的城市居民的多样化消费需求心理,福特的适应能力则要差一点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经济繁荣了一阵子,到1920~1921年出现了大衰退。福特通过大幅度降低成本勉强度过了这个难关。但是,20年代初期的汽车市场竞争激烈,主要来自占市场销售额大约20%的通用汽车公司。通用公司希望继续扩大它的市场占有额,它增加了产品系列,利用独立部门销售,以适应不同的市场:雪佛莱是低价车,接着是别克、奥尔兹和庞蒂别克,最后则是最为昂贵和豪华的卡迪拉克。

而补锅匠出身的老福特则认为,对付竞争的唯一办法,是遵循洛克菲勒和卡内基的先例,降低T型汽车的成本。这一方针的焦点是在底特律附近鲁日河边建立一个巨大的中心生产工厂,一年365天,天天都能以较低的成本产出更多的汽车。然而,到1923年,情况已经很清楚,福特的低价政策并没有吸引买主,福特的个人统治为他带来的好处也不及通用公司权力分散的管理制度为扩大销售量带来的好处。

通用公司扩展市场的策略集中于美国人买车的赊购方法以及更重要的每一两年改变一下汽车的式样。而在福特的生产和经营观念中,这是十足的邪门歪道。福特汽车公司的高级职员敦促福特改变他的基本方针,以便更好地对付竞争。甚至福特的夫人也劝告福特不要再固执己见。但是福特拒绝了,他争道道:我们希望造出某种永远能用下去的机器,我们希望买了我们一件产品的人永远不需要再买另一件。我们决不会作出使先前样式废弃不用的任何改进。

他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他的大多数助手纷纷离去以及销售量的大幅度下降。到1927年,他把所有34家工厂关闭6个月,以便重新安排生产。但是关闭以后整整有一年时间生产没有全面展开。到1936年,在轿车销售量方面,它屈居第三,排在通用公司(占34%)和克雷斯勒(占25%)之后。

1927年以后,通用汽车公司的实力表现在每年大张旗鼓地介绍新式汽车,研究及试制行驶性能更好的封闭汽车,以及精明老练地处理二手车的业务。而福特则喜欢取笑这些科学的管理制度。他把组织系统表比作一棵树,认为结满累累的圆果,每个果子上写了一个人或一个机构的名字,每个人都有头衔和一些职责,他们都严格受到圆果大小的限制。……一个下级职员要把信息传递给董事会主席或总裁大约需要六个星期,而到那个时候,他要报告的事很可能已成为历史。

享利·福特不仅仅是补锅匠。他是处于农村和城市之间的美国人的代表性人物。他的价值标准植根于农村,他所理解的城市的大规模生产的价值,是越来越多的人买得起这些产品(T型车在1925年达到290元的历史最低价),买卖中不做手脚,以及卖主和买主的长久关系。他提供服务也大体上符合农村的良好传统。然而,对于T型车而言,福特收到了最糟的宣传效果--不满意的顾客。因为有些城市的价值标准同农村的价值标准是掺和不起来的。

降低汽车价格是有限度的,这种限度却很少适用于西尔斯、彭尼、洛克菲勒和卡内基出售的低价商品。因为人们的价值观念、消费观念是变化的,而且是迅速变化的,到二十年代,汽车已成为美国人个性的延伸。随着城市居民第一次超过农村居民,美国人发生了要求体现个性的呼声,这在渴望自由呼吸的城市大街上拥挤的人群中受到了压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