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图片报道起步较晚,开始主要是以报纸为主要载体。但是几十年里,图片报道总体上在报纸媒体的地位和境遇不佳,发展很慢。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历次政治或文化方面“左”的路线的影响,给中国图片报道的正常发展造成了致命打击,直到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图片报道事业才逐步走上了正轨,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和进步。自20世纪后期以来,才开始逐渐涌现出一些较优秀的图片报道作品。如果认真地对中国的图片报道发展过程加以分析,就会发现这种发展并非图片报道事业本质性的发展,它存在着若干的不确定因素和人为影响。关键原因在于报业决策者没有把图片报道作为一种独立的新闻手段加以应用,始终把它作为文字手段的附属,这种决策结果,导致报纸运作长期失衡,报纸版面失去吸引力,使自己在竞争中处于不利位置,并最终失去更多读者。
进入21世纪以来,与当今“视觉时代”、“读图时代”、“速览时代”的时代生活方式相适应,以前“悠闲的读者”,被市场经济时代“繁忙的读者”所置换。一方面,社会生活节奏和工作节奏越来越快;另一方面,娱乐消费形式和信息获取渠道增多。由此,相对有限的时间与相对过剩的信息形成矛盾。
深层次上还有观念的更新,读者的自主意识、选择意识、实用意识越来越强,而多报、厚报的出现又使他们必须对消费信息作出简洁明快的选择,读者需要花最少的时间消费最多的信息。在报纸媒介中,“图片领着新闻走”这一发展态势越来越接近这种信息消费的本位,也越来越适应视觉文化市场运营规律。众多的中国报纸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版面改革,在编前会上打破惯例,先定图片,再定文稿;多家报纸提出“以图片带版面,以版面带新闻”,多让图片上头条;而重大新闻事件如奥运会、世界杯足球比赛、“两会”报道等,大部分报纸都会用整版来刊载有关事件的图片报道,“新闻跟进图片”的预言在报业竞争的现实中正逐步到来。
网络媒介集文字、音频、视频的多媒体传播于一身,强劲地冲击着传统媒体。国内外报纸争先恐后地以电子版的形式拥抱因特网,并在网络开办网站,国内外摄影记者所拍摄的新闻照片被不断发布上网;同时,国内一些报纸已经开始使用因特网上国内外大通讯社的新闻照片。1998年第16届世界杯足球赛期间,《中国青年报》、《北京青年报》就使用了大量法新社在因特网上的体育新闻照片;1999年、2000年世界上发生的许多大事,因特网都有快速反应,并且都有新闻照片,我国的人民网、新华网等五大新闻网站,都在第一时间发布了许多网络新闻照片。所有这些带有挑战性的事实,使得报纸编辑和摄影记者不得不在引进高新技术、掌握数字技术、提高照片制作与传输速度、加快新闻传播时效上下工夫;同时,也逼迫摄影记者在提高新闻照片质量上下苦工夫,以照片质量和发稿速度争夺报纸版面与网络空间。
2008年,无论是在冰雪灾害、“汶川5·12特大地震”以及第29届北京奥运会等重大事件的报道中,中国的新闻媒体接受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众多的中国摄影记者和图片编辑通过自己的出色工作和艰苦努力,向读者呈现了大量的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的图片报道,得到了读者的认可和世界的尊重。
二、图片报道与电视媒介的竞争与互动
在传播媒介生态群落中,以视觉化、形象化为特征的电视自诞生起就成为图片报道的“天敌”,图片报道时刻能够感受到来自电视新闻的压力,这种压力既是一种生存考验,同时又是一种生存的推动力。
1925年,英国人发明了电视,但初期的电视新闻形象性很差,只是屏幕上有一个读新闻的头像而已,与图像真切、色彩艳丽且正在流行的图片报道是不能相提并论的。电视与图片报道的真正竞争,还是20世纪0年代的事情。1969年月21日,“阿波罗”号满载人类的聪明才智,叩开了月球的大门,宇航员踏上月球3秒钟后,数以亿计的电视观众就从电视新闻中看到登月的情景。电视对于诸如此类重大事件的成功报道,极大地提高了电视新闻的声誉。由于它具有形象的连续性和与事实同步的时效性,一下子就将读者吸引到电视机前,并对脆弱的新闻图片杂志形成一种取代之势。
192年,《生活》这本曾占全美杂志广告份额的14%的新闻性杂志的代表,由于受到电视的冲击,经济上入不敷出而被迫宣布停刊。它似乎在向人们宣告一个时代结束的同时,又暗示了图片报道走向变革的必然趋势。
198年,停刊6年的美国《生活》复刊,但已经今非昔比,为了追求时效性,其经营策略逐渐向同时代的报纸看齐,图片报道已经开始准备向新闻报道的主力过渡。这个时期,图片报道将主战场从报纸杂志转到了报纸。如果说0年代电视新闻只是对传统的报业构成一种隐性威胁的话,那么80年代,电视已经对报纸发起了挑战,形成一种攻击之势,电视新闻以其快速的时效、流动的画面、彩色的现场、同期的声音、滚动的播出、连续的报道,以及广阔的覆盖面,吸引了全球亿万读惯了报纸的读者。为迎接挑战,西方报业纷纷开始了变革。由于有科技、经济的支持,这场报业变革的主要内容很快转向以图片报道为中心。如果说,传统的报纸是一种文字形式的新闻报的话,那么以“图文并茂”为报业特征的新时代来临了。“1982年9月15日,《今日美国》创刊,作为全美一份全国性的报纸,它以‘慷慨放大’的照片,占领着版面并实现了报纸的彩色印刷,这一崭新的面孔,使它在几年以后,就创下了美国报业史上发行量增长速度的最新纪录。”1984年,英国《镜报》确立了短文章、大标题、添加更多照片的办报方针。欧美报纸把图片报道纳入新闻报道主力的潮流至此一发而不可收,图片报道在与电视媒介的竞争中发展并壮大了自己。
在中国,20世纪90年代开办的电视专题类新闻杂志节目《东方时空》板块的《面对面》栏目中,出现了电视媒体上一个新的元素——摄影图像。
主持人不仅以摄影图像为主线进行每期某个话题的述说和评论,而且还对报刊图像进行背景介绍和评论。主持人的语言、表情、形态与图像形成一个传播整体,形成了一种与观众交流的新的图像价值。数字摄影图像文化的兴起似乎传达了现代社会的某种真谛,一个让人们容易理解的原因就是:生活的快节奏和信息量的膨胀,逼使人们不得不在有限的时间里和有限的生命里选择形象信息。数字图像传递的快速性和图像像素品质越来越高的优势,无形之中促使报纸媒体日益增强版面视觉冲击力。大幅图片开始堂而皇之地居于版面的显要位置,一幅或几幅图片就占去了报刊的三分之一甚至半个版面。如《南方周末》、《北京青年报》甚至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纸都在第一版都采用大幅图片,让读者印象深刻。重要的报道通常都配有图片,标题字号也日益因突出视觉元素的需要而扩张。报纸逐渐重视利用图片的文化蕴涵,向形象化、视觉化发展,逐渐成为一种报纸媒体共同遵守的潮流。